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家鄉的體育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報告1.94W

隨着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體育發展調研報告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體育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家鄉的體育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發展羣衆體育運動是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基礎,是提升基層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工作主線,是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按照市委“興調研、轉作風、促落實”要求,市政協科教文衛體委積極與市體育局等相關部門對接協商,併成立專題調研工作組。調研組在吳剛副主席帶領下深入巴南區、彭水縣等區縣實地調研,現將調研報告如下:

一、發展羣衆體育運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以貫徹全民健身條例爲基礎,引導開展羣衆體育運動。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重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xx―20xx年)》,按照以“人民爲中心”思想,在市民身邊建設健身場地設施,開展羣衆體育運動,不斷滿足市民羣衆的日常健身需求。強化政府主導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主體責任,以體育行政部門爲主,協調各有關單位抓好全民健身工作相關任務措施的落實,推動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格局。通過狠抓羣衆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體育健身設施、體育健身活動、體育健身賽事、體育健身指導以及體育健身文化,把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落到實處,用改革的精神和務實的作風,引導開展羣衆體育運動。

(二)以打造體育賽事活動爲動力,深入開展羣衆體育活動。

全市按照“區區有品牌、縣縣有特色”思路,引導各地結合自然人文資源特色,舉辦羣衆體育賽事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七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四屆老年人運動會、九次全民健身日暨“全民健身周”系列羣衆體育活動,全市年均開展全民健身賽事、羣衆體育活動2000次以上,帶動全市羣衆開展登山、游泳、太極拳、健步走、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運動。全市社體指導員達56781人,每萬人約有19名社體指導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達到43.7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市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達92.7%,位居全國第7位。在第十三次全運會上,重慶代表團獲得的4金7銀9銅的成績中,羣衆項目就獲得1金4銀5銅,充分展現了我市羣衆體育運動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以加強體育基礎設施爲保障,構建羣衆體育服務體系。

按照全市體育發展總體思路,已新建和更新一批城市體育公園、鄉鎮健身廣場、社區路徑工程、農體工程、多功能運動場,實推進民生項目建設。目前,區縣累計建成標準體育場37座、體育館40座、游泳館32座,全市累計建成農民體育工程8858個,全市覆蓋率達98%;鄉鎮體育健身廣場393個,全市覆蓋率達38.91%。20xx-20xx年,累計建成社區健身點600個,完成418個貧困村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示範點建設工作,新建了一批社區健身中心、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設施、攀巖場地等體育設施,4個項目被列入全國首批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試點項目,進一步滿足了農村居民在家門口參加鍛鍊的健身需求。與此同時,繼續加強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和全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試點工作,積極爭取財政專項補助資金7563萬元,有效推進了全市69個大型體育場館和5箇中小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讓更多市民參與到羣衆體育中來,享受健康帶來的快樂,紮實助推了美麗鄉村建設。

二、發展羣衆體育運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全民健身工作的認識不到位。總體而言,我市體育健身的法律、意識、文化、觀念等軟件建設與東部發達地區比較還相對滯後。基層對“農民體育工作是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是推進‘三農’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這三個層面的認識均不夠充分、不夠到位,導致在具體工作中未將羣衆體育工作置於重要地位,也沒有把推動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作爲全民健身發展的重點。基層爲羣衆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較爲缺乏,在健身知識普及、理念興趣培養、體育活動組織、健身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均與城鎮居民有一定差距,廣大羣衆主動參加體育健身的積極性還不夠強。

(二)基層羣衆體育社會組織不夠健全。目前我市基層體育社會組織還不夠健全,尚存在體育社會組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特別是工作保障遠低於沿海發達城市,也低於西部其他城市,社體指導員普遍社會存在感低,志願服務活動不能有效保障。市級體育單項協會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量少且作用發揮不夠,市、區縣、鄉鎮協會體系不夠健全,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不高,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策落實不到位,社會體育指導員積極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區縣僅有少數幾個區級體育協會在鎮街、村社有下伸組織,農村懂體育、會指導的人才匱乏,鎮街文體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流動頻繁等原因,導致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組織沒能有效建立起來。

(三)基層體育場地設施設備供給不足。雖然近些年來我市不斷加大農村建設力度,大力改善居民體育健身條件,但現階段還只是對居民健身需求有所緩解,我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與國家確定的1.5平方米目標尚有差距,尚不能滿足市民的體育健身需求。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差距,存在區域間發展不平衡、農村基層體育場地與設施建設缺乏整合與統籌、體育場地和設施對羣衆開放率不高、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與後續維護急需加強等問題。以巴南區爲例,多數健身設施配建在二環以內的鎮街,二環以外偏遠村、薄弱村體育設施資源相對匱乏,居民小區、農民集中居住區缺少配套的健身設施。且多數鎮街由於資金限制,缺乏規劃建設體育場所的硬性要求,建設初期就側重集鎮的規劃佈局和集中居住的功能定位,存在重居住功能輕健身需求的不合理現象。

(四)基層羣衆體育健身活動形式不夠豐富。儘管我市在20xx-20xx年期間,在羣衆身邊新建了600個社區健身點,切實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但是,很多農村地區仍然缺乏相應的體育場所和設施,全民健身活動侷限於逢年過節,集中於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動期間,參加者大多爲學生、退休老同志、企業員工、村幹部,基層一線農民很少參加。政府組織的健身運動多,民間自發的健身活動少,民間健身侷限於參加廣場壩壩舞的中老年人羣,缺乏組織、牽頭人,形式與對象單一,自我發展的能力與活力不足,呈現差異化發展現象狀態。

(五)基層羣衆體育經費投入相對不足。近年來,我市雖然逐步增加了羣衆體育事業在財政預算中的支出比重,但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相當有限,由於經費嚴重不足,已投入使用的基層體育設施得不到及時維修。在羣衆體育組織的經費投入上,有些區縣未將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財政安排的體育經費缺口仍然存在,無法滿足羣衆體育開展的需要,體育協會開展日常性羣衆體育工作和參加上級羣衆體育比賽基本上是自籌或向上級請示經費,經費渠道主要來源於會費收入、社會單位贊助等,基本上是以收定支。例如彭水縣,羣衆體育活動的開展主要還是依靠體育彩票公益金和自籌資金,尤其是鄉鎮(街道)用於開展羣體活動經費緊缺,以社會支持爲主,不能滿足全民健身工作的需要。

三、發展羣衆體育運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羣衆體育宣傳,弘揚羣衆身邊的體育文化氛圍。構建體育宣傳格局,掌握體育宣傳工作主動權,爲體育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文化氛圍,牽動社會媒體關注體育事業發展,爲人民羣衆共享體育發展成果提供更好服務。通過《重慶市全民健身條例》立法宣傳主題系列活動,努力“讓重慶動起來、讓全民動起來”,通過大型羣體賽事活動引領、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和國民體質監測、開設健身知識講座等方式,用農民聽得懂、看得到、聽得進的方法普及健身知識和健身文化,營造積極參加全民健身的良好輿論氛圍,增強農民的健身意識和理念。發展以人民爲中心的體育,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體育需求作爲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增強以人民爲中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強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提升羣衆體育鍛煉水平。積極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改革,推動其社會化、法治化、高效化發展,加強體育社會組織的建設,扶持和引導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體育基金會等體育社會組織發展。鼓勵民間自發性健身團隊和網絡體育社會組織依法依規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制定體育社會組織扶持辦法,着力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建設。創新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推進社區健身點建設,突出對社區居民的常態化、多元化服務,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技能,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規範管理和有效服務,實施持證上崗。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帶動作用,提供科學健身服務,不斷完善市、區縣的協會組織,推動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向基層延伸,讓羣衆身邊的健身組織成爲羣衆體育健身的核心。在鄉鎮(街道)、社區(村),要落實專人負責羣衆身邊的全民健身工作,可以整合文化和體育資源,設立“文體專管員”。通過政府購買體育公益性崗位的方式,充分調動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三)加大場地均衡化建設,讓體育發展成果惠及百姓。立足於體育爲民惠民的原則,繼續建設和完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社區健身點等場地設施,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着力解決體育事業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羣衆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奧運項目和非奧運項目發展不平衡,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充分等問題,同時,進一步加強羣衆身邊的健身場地設施的管理和維護,消除安全隱患。推動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提高體育健身設施的利用率。科學規劃和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着力構建區縣、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羣衆身邊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7平方米。繼續建設和完善縣級體育場館、全民健身中心、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社區多功能公共運動場、示範性體育公園、登山步道(城市健身步道)、全民健身戶外活動營地等場地設施。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現有公共體育設施的利用率。

(四)廣泛開展羣衆體育活動,滿足羣衆多元化健身需求。豐富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穩步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定期開展重慶市全民健身運動會、老年人運動會、殘疾人運動會、智力運動會和農民運動會。加大力度推廣羣衆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結合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民族傳統體育節日,在農村開展各類小型多樣、就近就便、貼近生活的羽毛球、乒乓球、登山、跑步等全民健身活動,豐富農民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農村居民參與體育、發展體育、享受體育的熱情,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健身意識和健康水平。將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打造成金牌賽事,將羣衆參與度高、有發展前景的大衆賽事提檔升級爲品牌賽事,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提升金牌、品牌賽事的數量和質量,發揮其引領示範作用,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五)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加強羣衆體育工作的經費投入。加大全民健身工作的經費投入,政府要按每年度完成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標任務需要保障經費投入。嚴格執行國家規定體育彩票公益金不低於70%的比例用於全民健身(羣衆體育)事業並加強監督管理,合理使用體育彩票公益金比例,確保區縣的體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於全民健身工作。根據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合理劃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支出責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財政保障機制,按照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標準,落實提供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項目所必需的資金,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創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投入方式,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體育企業在內的社會各類機構參與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建立以政府投入爲主,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拓寬社會資源進入全民健身事業的途徑,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發展全民健身事業。

家鄉的體育發展調研報告範文2

爲加快德陽新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改善廣大農民羣衆參與健身活動的環境和條件,進一步促進城鄉體育事業統籌協調發展,提高服務全民健身的能力與水平,推動農村體育工作再上新臺階,按照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度“一要點五計劃”工作安排,9月27日,德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慶龍率領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開展我市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情況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來到旌陽區孝泉鎮體育廣場和廣漢市三水鎮文體廣場、易家河壩競釣基地,瞭解農村體育設施建設、使用和管理情況,聽取了市體育局關於我市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情況的彙報。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民生工程,對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同步建成小康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體育設施建設,爲民辦實事,加大了建設力度,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農村體育服務體系,改善了廣大農民羣衆參與健身活動的環境和條件,讓廣大農民羣衆享有基本的體育服務,體育惠民工程佔全市1432個行政村的85%以上,農村全民健身工程覆蓋70%的行政村。

一、我市農村體育設施建設主要做法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農村全民健身體育中心戶的建設,是我市各級政府及體育主管部門爲全面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加強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探索農村全民健身和農村體育發展的新模式;是解決農民羣衆健身“最後一公里”問題,着力解決農村體育健身場地和健身指導滯後的有效途徑和新方法;是加大農村體育投入,促進城鄉體育統籌協調,提高體育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強城鄉體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多渠道加大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力度。針對近年來農村人口對公共體育健身設施需求不斷增加的需求,我們堅持以“體育惠民”爲載體,積極加大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的投入,努力推進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一是採取政府辦體育, 出臺《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實施辦法》,以購買公共服務爲試點,加大了財政投入,推進體育公共服務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政企分開,實現管辦分離,促進了農村全民健身和羣衆體育工作;二是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加大對農村、偏遠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20xx年以來共爭取建設資金2581萬元,爭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鄉鎮項目4個,社區多功能項目2個;三是利用體彩公益金建設農村全民健身場地設施。

(二)將農村體育設施建設作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農村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之一,是活躍農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展示當代新農民多彩生活的舞臺,在區域和村落的文化生活中,需要爲農民羣衆建設和提供交流交往、休閒娛樂和“求知、求美、求樂”的空間,經常性地開展羣衆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引導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成爲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三)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體育骨幹隊伍。一是努力爲有體育健身站點的鄉鎮配備體育設施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從資金、器材、項目和人員培訓上支持鄉鎮組織體育比賽及活動,同時鼓勵鄉鎮自籌資金或利用社會資源改建、新增體育設施;二是注重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設,全市 65%以上的街道和鄉鎮建有體育組織,城市社區普遍建有體育健身站(點),45%以上的農村社區建有體育健身站(點),初步形成了遍佈城鄉、規範有序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三是每年對鄉鎮培訓二級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鄉村科學健身及普及廣場舞等羣衆喜聞樂見的體育技能,村鎮社會體育指導員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同時,組織開展義務健身輔導,利用節假日、大型活動、“三下鄉”等契機開展全民健身、科學健身的指導服務。每年在縣、區、鄉三級免費開展體質檢測近4000人次,爲3600餘人次出具了健身指導報告。

二、我市農村體育設施建設的主要成效

(一)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成效顯著。自20xx年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以來,全市共建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907個,農村體育中心戶167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7個、縣級體育中心7個、社區多功能運動場2個、全民健身苑85片、全民健身路徑953條,體育惠民工程佔全市1432個行政村的8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78平方米,僅20xx-20xx年就新增農民健身工程508個,爭取資金1579萬元。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加農村體育中心戶數量覆蓋全市70%的行政村。

(二)農民科學健身水平不斷提高。健身廣場、晨晚練健身點遍佈鄉村各角落,體育設施的配套建設,爲農村人口就近就便鍛鍊健身創造了條件,通過廣泛宣傳科學健身知識,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做好科學健身示範,發揮志願者正能量開展義務宣傳活動,發揮集體展示吸引力普及科學健身知識,發揮科技監測技能提供科學健身個案等,不斷提高了農村人口全民健身和科學健身水平。

(三)體育特色活動、品牌項目衆多。體育設施建設和選址充分考慮人氣、交通、地域等綜合因素,注重在縣、鄉進行體旅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縣一品”和“一縣一特”,擴大體育消費。打造了旌陽區龍獅、廣漢市三星太極、什邡市健身球操、綿竹市廣場體育舞蹈、中江縣巴蜀太極、羅江縣柔力球等一批特色體育活動;羅江戶外運動、綿竹滑翔飛行、廣漢釣魚、什邡山地自行車、中江賽鴿、旌陽休閒騎遊等六大體育產業基地建設。通過打造“一縣一品”和“一縣一特”,使體育旅遊、體育休閒成爲人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當地就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三、農村體育設施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通過加強對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農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較大改善。但農村體育建設現狀與農村羣衆的健身需求還有差距,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也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

(一)對農村體育設施投入不足。對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夠,特別是地方財力支持有限,一些地方的體育設施建設和運行存在困難。

(二)農村體育設施建設不均衡。現有的露天體育場地設施陳舊,活動器材和設備缺乏,一鄉一站、一村一場建設還不達標。當前更注重“一村一場”的覆蓋率,一些邊遠村莊農民健身活動難開展,又弱化了體育場地的服務功能。

(三)已有農村體育設施缺乏管護。農村體育設施缺乏甚至從未養護,降低了器械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村社組織缺乏對體育設施管養,當地羣衆利用體育設施打麥子、堆桔杆等,加劇了對健身場地和設施的損壞。

(四)農村體育設施應用不充分。一方面符合農村特點的農民運動會等活動開展少形式單一,已建體育設施應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已建體育設施與農村羣衆的需求脫節,如籃球設施當前在農村適用性不強,而羣衆基礎較好的傳統體育項目及其設施建設不足。

(五)農民健身服務組織不完善。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民衆參與健身活動,但農民健身服務組織不夠完善,缺乏健身俱樂部等民間組織機構,也缺乏對使用體育設施的有效指導和利用。

四、對加強農村體育設施建設的建議意見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發展農民體育事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體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是全民健身工作的薄弱環節和難點,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短板”。要大力發展農民體育事業,補齊農村體育健身這塊“短板”,推動城鄉健康事業協調發展,使全民健身計劃真正成爲全民幸福計劃。要全面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xx—20xx年)》和《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着力推動全民健身持續向農民覆蓋和傾斜,滿足農民羣衆的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體育陣地建設十分必要。

(一)加強領導,推進農村體育設施建設。要把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工作作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擺上地方黨政領導的議事日程,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導,年終有考覈;地方各級要處理好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關係,發揮好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對鄉村經濟和文明建設的積極推動作用;要樹立健康奔小康,無病治窮致富的理念;將文化下鄉活動與鄉村體育活動相結合,不斷增強農民羣衆參與健身的意識。

(二)農體融合,統籌推進鄉村振興事業。農村體育設施建設要緊密結合農業生產、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開發,以農民爲主體,以農民生產生活爲基礎,配合創建宜居鄉村、宜業田園和體育健身休閒特色小鎮,促進農民體育與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融合發展,探索創建鄉村健身休閒產業和運動休閒特色鄉村,統籌規劃建設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結合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美麗村莊建設、老村改造、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因地制宜,同步規劃,充實完善農村體育設施建設。

(三)爲民務實,加強一村一場設施建設。把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同各級政府“爲民興辦實事”相結合,與實施扶貧攻堅項目相結合,優先扶持貧困農村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積極爭取省、市、縣各級各部門的支持,努力爭取體育“惠民工程”項目、“一村一場”工程項目、資金和器材,加強鄉鎮文體站和村級健身場地建設。

(四)加強培訓,發展壯大農村體育隊伍。要結合農村羣衆的喜好和特長,鼓勵各類學校體育教師赴農村普及健身知識,支持和引導農村羣衆參加各類體育培訓班。積極培養、培訓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帶領農村羣衆開展體育活動。通過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骨幹的“傳、幫、帶”作用,發展農民健身民間組織,逐步提高農村羣衆開展體育活動的水平。

(五)農體健身,農味農趣促美麗鄉村建設。

要傳承推廣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結合農村生產生活、充滿鄉村氣息、體現農耕文化、具有農味農趣,突出當地產業特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資源優勢,融健身娛樂、表演觀賞和比賽活動於一體,農民願參與、能參與、樂參與,形成“一地一品”的特色項目。利用“全民健身日”、節假日等時間節點,經常性舉辦農味農趣運動會、美麗鄉村健步走、快樂農家廣場舞等豐富多彩的農民體育健身活動。要將體育健身科學知識、器材用品、健身項目、賽事活動下鄉等農民體育工作納入“三下鄉”活動內容,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常態化、制度化和生活化。

家鄉的體育發展調研報告範文3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爲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與管理,活躍農村文化體育生活,區政協組織部分委員組成專題調研組,採取實地走訪、聽取彙報、會議座談等方式,對全區農村文化體育生活開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農村文化體育生活開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我區制定了系列扶持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將文化建設納入了全區意識形態責任制考覈,文化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11個鄉(鎮、街)和145個村(社區)先後完成了綜合文化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提升,127個村建有農家書屋;健身場地實現鎮村全覆蓋,形成了“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健身圈。20xx年,我區送戲下鄉79場,送電影下鄉2022場,皮影戲巡迴流動演出37場;展出書法、攝影等作品2300餘件;開展太極劍、旱龍船等文藝表演培訓30餘班次;舉辦五一快閃、油菜花節、杜鵑花節等文旅活動10餘場次;1萬餘人次參加籃球賽、象棋大賽等各類全民健身賽事。

二、農村文化體育生活開展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隊伍欠缺。一是缺少專業管理人才,鄉鎮文化幹部一人多崗,流動性大,存在“專幹不專”的現象,難以有效地組織文體活動,導致文體場所易建難管,“鐵將軍把門”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缺少農村文體藝術人才,“文化低、老人多、新人缺、業務弱”的現象比較嚴重,且隨着農村文化藝人的轉業、辭世,後備人才匱乏,部分優秀的農村傳統文化出現了傳承危機,如廣寒寨鄉的茶燈表演。

(二)文體服務供需不對稱。一是農村文體活動中可供村民選擇的有限,文體部門提供的文體服務按老一套來,已逐步落後於農村居民對文體生活的需求,如送戲下鄉節目編排重複,羣衆多次觀看,造成無人想看無人來看的局面。二是由於村民勞務繁忙、居住分散,常住居民偏老偏小,部分村組開展文體活動時流於形式,不宣傳、不組織,導致農村文體活動開展不廣泛、不平衡、不經常的現象嚴重。

(三)政府花錢購買服務上存在差距。一是政府花錢購買服務的力度不夠,往往停留在簡單完成任務的階段,農村組織文藝表演、體育賽事還停留在請野班子、找熟人,小打小鬧、自娛自樂的層面,缺乏影響力。二是政府花錢購買服務的質量不高,送戲、送電影或者文藝培訓班的效果如何,大型演出、賽事外包服務質量怎麼樣,是否存在購買單位簡單執行或偷工減料的情況,對此文體部門和承辦單位的深究和監管的力度不夠,急需責任部門的.監管、幫助和扶持。

(四)文體活動經費不足。一是文體場所建設和設施配備依賴上級獎補資金,存在手續繁雜、時間長久、劃撥不及時等情況,給農村場所建設和設備購置帶來困難。二是農村文體活動場次頻、人員多,設施設備更新換代頻繁,經費安排依賴鄉鎮、村級自籌,造成經費預算緊張,影響農村活動組織開展的積極性。

三、有關建議和意見

(一)夯實隊伍,培養人才。一是建立農村文體設施長效管理機制,以聘請文體志願者(如當地熱情人士)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充實管理隊伍,做到農村文體活動有人管、有人幹、有事幹。二是建立民間藝人人才庫,大力挖掘民間藝人和鄉土文藝人才,對民間藝人進行登記、建檔,制定適當的補貼政策,鼓勵他們從事農村文化創作、表演和宣傳工作。三是加強對人才隊伍的培養培訓,充分發揮區級文體部門的主動性、積極性,定期對農村文體工作者在理論上、業務上進行培訓。

(二)整合資源,社會共建。一是合理制定農村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發展規劃,明確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要求,並加大在績效考覈中的比重。二是強化財政性資金保障,爭取中央財政公益性資金(如體彩公益金)。三是整合利用各方面資金,結合所涉及的文化宣傳、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文化遺產保護等,提高效率。四是引導社會力量、民間資本以贊助、冠名、設立獎金等形式捐資助建,鼓勵和支持多方投資的體育企業或體育項目進入農村。五是拓寬農村中國小校文體設施向社會開放的途徑,充分利用現有文化體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三)政府引導,拓寬陣地。一是扶植民間文化藝術體育團體,積極引導、適時組織文化體育活動,通過讓他們來承辦中、小型的活動、演出,既提高了他們的藝術水平,同時也節省了政府的人力物力。二是加強文體部門與農林水、羣團、學校等部門以及各鄉(鎮、街)之間的聯繫互動,有計劃、有組織、經常性的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如開展湘東十佳鄉村春晚評選,湘東十佳徒步路線、採摘園、龍蝦園評選,優秀木匠、泥工、鐵匠等手工藝人,優秀嗩吶、大鼓、二胡等文藝工作者,優秀體育指導員、瑜伽(太極)練習者評選等,既發動羣衆、又貼近生活。

(四)立足本土,突出特色。一是發掘、整理、宣傳我區各地鄉規民約、族規家訓,積極開發具有地方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項目,大力鼓勵促進以皮影戲、儺文化、制種文化、知青文化、採摘文化等爲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活動開展。二是鞏固和發展東橋油菜花節、麻山葡萄節、白竺桐花節、臘市龍蝦節、老關幹塘節、廣寒杜鵑節等文化品牌,結合農業產業化發展,以組織評選種植養殖能手、農耕比賽等活動,把農村文體建設與農家樂、農產品等文旅項目有機結合起來,使文化、旅遊以及其它產業協調配合。

(五)加強監管,壓實責任。一是文體活動責任部門要專門制定年度管理目標和措施,對農村文體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常態化檢查,督促管理目標和措施的落實,如文體設施建設進度、政府花錢購買服務的質量效率等。二是各鄉(鎮、街)、各村要根據實際情況,尊重廣大村民的意願和興趣,規劃好文化體育活動項目,提升公共服務場所利用率,做到有序、常態化運行。三是嚴格農村文化市場監管執法,嚴厲打擊營業性演出市場違法違規行爲。

家鄉的體育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

按照20xx年度工作安排,科教衛體委員會於7月20日至25日,組織省政協委員赴陽江、茂名、湛江三市,開展“我省農村體育工作的現狀與對策”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省體育局的情況介紹,深入三市下屬陽東縣、陽春市、化州市、茂港區、廉江市和麻章區等六縣(市、區)實地考察,並與基層羣體工作者及羣體活動愛好者進行座談,聽取各方意見。同時對韶關、梅州、汕尾、江門、肇慶、揭陽等六市的情況進行了書面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村體育的基本情

(一)農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農民體育健兒在國內外比賽中屢創佳績。隨着省市體育工作重心的不斷下移,各地體育部門積極推進農村體育工作,通過開展“體育節”和“體育三下鄉”活動,組織小型精幹的體育工作隊伍深入鄉鎮,指導農村開展形式新穎、羣衆喜聞樂見的體育表演、活動,把體育器材、體育服務、體育知識送到農民身邊,引導農民參與體育健身。

20xx年全國羣衆體育現狀調查數據顯示:我省鄉村居民參加過體育鍛煉人數佔農村總人口的33.3%,比全國9.2%的平均水平高出24.1個百分點。20xx年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會中,我省農民體育健兒獲得23金、27銀、15銅的好成績,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全國第二。我省許多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像佛山的龍舟、舞獅、武術,中山小欖的毽球、順德均安的女籃,陽江的風箏,深圳龍崗的農民健身秧歌等等不但在國內比賽中獲得了較好名次,還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賽屢創佳績。到目前爲止,我省有53個縣被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有65個縣被授予廣東省體育先進縣稱號;有76個鎮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田徑、游泳、舉重、籃球、風箏、龍舟、龍獅、武術、漂流等項目獲全國“體育之鄉”稱號。

(二)農村健身設施建設紮實推進。目前全省19498個行政村中,已建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含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有15731個,佔行政村總數的80.7%。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爲加快小康社會體育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德慶縣結合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按照“就近、就便、貼近實際、滿足需求”的原則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於20xx年率先完成“村村有籃球場”的目標。廉江市提出了“四個緊密結合”的原則,即把農村體育設施建設與解放思想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緊密集合、與行政村規劃調整緊密集合、與中國小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緊密結合、與行政村文化中心建設緊密結合,採取“四個一點”即上級爭取一點、財政安排一點、部門支持一點、羣衆自籌一點的辦法,市財政投入324萬元,完成工程324個,預計到20xx年底,廉江市可提前完成“村村有”的建設任務。

(三)農村健身組織建設得到加強。目前,全省1148個鄉鎮和432個街道中,共成立各類人羣項目體育組織1500個。在已建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行政村中,共成立各類體育組織與隊伍21770個。鄉鎮一級的體育組織也逐步健全,揭東縣針對全縣體育管理機制不健全,鄉鎮、街道體育機構和人員缺位的情況,縣體育局提出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的措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批覆明確各鄉鎮、街道文化站負責轄區體育工作,並改名爲“文體站”,體育專幹到位,業務開展到位,縣體育局還培訓配齊了村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初步形成了縣、鎮、村三級貫通的體育組織網絡,爲全面推進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組織支撐。

(四)農村健身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各地每年有計劃地培養鎮、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選拔一批熱愛體育事業、具有體育指導能力的農村學校體育教師、村幹部、農民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使他們成爲基層農村傳授健身知識、指導和組織健身活動的骨幹力量,通過傳、幫、帶,不斷提高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德慶縣在完成“村村有籃球場”的任務後,通過“服務下移”(即下到鄉鎮辦班)方式,挑選人員參加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目前各鎮、行政村都能獨立開展體育比賽的編排和組織工作。

由於我省鄉鎮、行政村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管理體育工作,體育工作與活動開展主要依靠當地體育社團來完成。近年來,各地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村體育社團,充分發揮其橋樑、紐帶作用。廉江市通過老年人體協、太極拳協會等組織,組織和引導了城區及附近鄉鎮的羣衆開展太極拳活動,並組織巡迴演講團下鄉傳授健身知識,現場輔導健身項目,有效地推動了農村羣衆性體育活動的開展。

二、我省村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投入不足,場地設施建設仍有較大差距。目前全省121個縣(市、區)中,有57個縣(市、區)沒有體育館,60個縣(市、區)沒有訓練館、39個縣(市、區)沒有田徑場、50個縣(市、區)沒有游泳池、45個縣(市、區)沒有全民健身廣場;全省現有鄉鎮1148個,已建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並達到標準的鎮309個,尚有839個鎮無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或者沒有達到標準,未達標占73%。全省現有行政村19498個,尚有6288個行政村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未達標,佔32%,要完成上述三級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光靠各級體育彩票公益金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級政府的.財政以及社會各界的投入支持,但欠發達地區財政和社會投入資金嚴重不足,調研的大部分縣、區,多年來財政預算安排對農村體育的投入都是零。要實現“到20xx年,全省100%的行政村要建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目標,時間緊迫,任務艱鉅。

(二)網絡不健全,農村體育工作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省、市、縣三級都有體育部門管理體育工作,但是到了鄉鎮一級沒有專門的機構人員負責體育工作,開展體育社團活動的鄉鎮不多,這些情況,導致管理、服務網絡不健全。基層體育沒人抓,上級體育政策貫徹難,一些地方體育工作開展舉步維艱。

在技術指導方面,全省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65088人,但據不完全統計,服務於農村的僅有16665人,僅佔總數的25.6%。國民體質測定活動也難以深入到鄉鎮、行政村一級。這些存在問題,使得全省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體育活動項目不多,組織鬆散,氛圍不濃,水平不高,距離有組織羣衆性全民健身活動的要求甚遠。

三、促我省村體育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投入,努力實現《廣東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規劃》。我省經濟較快發展的現狀,已具備瞭解決農村基本體育設施建設的條件,建議省、市、縣政府年度財政預算明確列出農村體育經費,要認真落實兩個幫扶政策,一方面加大省市體彩公益金向經濟欠發過地區農村扶持的力度,加強省市體育部門對縣鎮村基層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珠三角與東西兩冀、粵北山區之間的對口幫扶機制,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落實省體育局、省發改委、省財政廳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制定的《關於印發廣東省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規劃(20xx-20xx年)的通知》要求:到20xx年,要完成全省村村有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目標。到目前爲止,全省尚有3767個行政村沒有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19.3%,這部分“硬骨頭”工程都是分佈在我省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財政困難,按原來的模式投入經費恐怕難以完成任務。按照《通知》規定:建設每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省補助1萬元,縣、村自籌2萬元,到目前爲止,多數地方已按要求縣、村配套解決了設施建設問題。而剩下下的3676個行政村均頒在欠發達地區,無力拿出配套資金,如此拖下去,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完成建設目標。與我省發展水平相當的江蘇省,早在20xx年就完成了村村有體育場地設施的目標。爲此,我們建議,完成3676個行政建設所需的1.13億元資金,由省財政一次性支持解決,以確保到20xx年目標的完成。

(二)以開展各類活動爲載體,廣泛開展農村羣衆性體育活動。要積極開展各級各類主題活動和競賽,以活動和競賽促參與、促普及。繼續舉辦“體育節”、“體育下鄉”等活動,組織各級各類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大型主題活動,並努力使其形成相對固定的活動體系。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精品,如龍舟、舞獅、武術、風箏、秧歌等。通過創建國家、省級“體育之鄉”活動,樹立特色體育典型,推進農村體育活動廣泛發展。

(三)提高認識,努力提高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要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農民素質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農村體育工作的重大意義。開展羣衆性的農村基層體育活動,既是提高農民身體素質和整體素質的有效形式,也是滿足農民體育文化需求,實現農村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措施。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建設農村體育娛樂設施。建議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縣級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縣區體育工作的內容與標準,加大對縣、鎮、村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要以鄉鎮綜合文化站改革爲契機,配備體育專幹、落實有關經費、建立規章制度,使“文化站”成爲推動農村體育工作的重要陣地。要加快國民體質監測網絡的建設,將體質測定工作延伸至鎮、村一級。健全常年開展體質測定的工作制度。定期公佈體質測定結果,提出科學健身和提高體質的指導意見。要採取有力措施,加大培訓力度,爭取到20xx年,每個行政村都配備2名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家鄉的體育發展調研報告範文5

按照《中國農民體育協會關於開展 “農民體育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專題調研的通知》(農體〔20xx〕7號)要求,我省及時印發專題調研通知,組織調研人員,遴選調研地點,採用函調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法,針對“農民體育助推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農民體育助推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情況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全面提高農民素質至關重要,積極發展農民體育健身事業是全面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業機械化的快速推進,農民的體力勞動強度大幅度下降,農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加強體育健身已逐步成爲農民的新需求、新要求。近年來,安徽省農民體協在中國農民體協的指導下,積極組織舉辦了九屆“全民健身日”全省農民登山大賽、兩屆全省農民廣場舞大賽,會同省體育局舉辦了九屆全省農民籃球大賽、毽球大賽等賽事活動,一系列賽事活動的舉辦,對各地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有力地引導了各地農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地區通過開展農民體育健身比賽與舉辦節會相融合、與打造體育特色小鎮相融合的方法,開展農民體育健身比賽活動,取得了可借鑑可複製的成功經驗,實現了農民體育健身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

(一)農民體育健身與休閒農業相融合,促進體育健身有效發展。據宿州市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規模的農家飯店、垂釣園及各種形式的休閒農業園100多家,從業人數近2萬人,帶動農戶1500餘戶,年接待休閒觀光旅遊人員100餘萬人次。泗城鎮被評爲全省優秀旅遊鄉鎮,泗縣被評爲全國優選“運河人家”旅遊景點綜合項目名錄,泗城鎮和山頭鎮瞳城村分別被評爲全省第三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帶動旅遊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當地及周邊健身走、徒步等健身項目參與人數增加。淮南市田家庵區曹庵鎮三年來,鎮政府投入在體育設施、健身路徑、體育比賽等方面的資金達到1600多萬元,通過每年舉辦迴歸鄉間桃花節草莓節毅行等活動,每年參加比賽活動人員超過萬人,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二)農民體育健身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強化體育健身基礎設施。截至目前,我省建設100個鄉鎮級健身廣場,200個社區全民健身苑,90個社區體育俱樂部,886個晨晚練點,18個社區多功能運動場,推動了全民健身、文化娛樂等活動開展,全面提升了美麗鄉村建設水平。通過示範引導,充分調動羣衆參與農村體育健身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廣大農民支持並自覺參與到農村體育健身和美麗鄉村建設中來,實現共建共享。

(三)農民體育健身與體育社團相融合,建立健身網絡組織。我省現有武術、籃球、乒乓球、棋牌、釣魚、羽毛球等體育社團2155個,會員總數154.4萬人。爲保證體育社團組織發展,真正發揮帶動、推動羣衆性體育活動開展的作用,體育、教育等部門還制定了相關政策,嚴格規定、規範了各社團組織的業務管理、經費管理、活動開展以及社團年審等相關要求,保障了體育社團的健康發展。

(四)農民體育健身與體育設施覆蓋相融合,方便農民就近就地健身。近年來,我省先後實施了“萬千百”、“511”、“全民健身中心工程”等工程,所有鄉鎮和行政村基本達到“二室一場一路徑”建設要求。農村中國小配建的操場、運動跑道,及其各類體育設施器械,也逐步向社會開放,爲當地體育活動開展提供方便,爲農村人口就近就便鍛鍊健身創造條件。20xx年,南陵縣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建成了10條健身路徑、5個晨晚練點、10個行政村的農體工程維護更新,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11場次,直接和間接參加的農民超過萬人。

(五)農民體育健身活動與節日慶祝儀式相融合,強化農民體育健身意識。每年8月8日,省農民體育協會舉辦“全民健身日”全省農民登山大賽,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九屆,參加比賽的農民超過2000人。淮南市潘集區夾溝鎮於1984年創辦“夾溝420文體節”以來,已成功舉辦24屆,文體節的重點之一是舉辦拔河、六洲等10多個農民體育健身比賽項目,每年參與比賽的農民1000多人,在實現政府搭臺經濟唱戲的同時,有力地提高了當地農民的健身意識,該節被評爲全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品牌節會。今年4月4—9日,泗縣在大莊鎮小送村開展“泗縣首屆鄉村文化旅遊節”活動。通過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增進了農業幹部職工對農民體育健身活動開展的熱情,增強了幹部與農民的凝聚力。

(六)農民體育健身與重點健身項目相融合,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健身。埇橋區積極與永安鎮所圩、永安、大許等行政村村委會共同舉辦的籃球、廣場舞、拔河、象棋等各類比賽項目,喜聞樂見參與度高,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臨泉縣農民自發組織的廣場舞活動是最聚人氣的一個健身項目,城鄉廣場舞愛好者衆多,一個鄉鎮少則十幾支,多則幾十支廣場舞隊伍,並時常開展交流活動。這些以貼近農民生產生活、農味十足的趣味性運動,風行於廣大農村地區,促進了體育人口增加,體育賽事成爲農民一展身手的舞臺,農民精神面貌明顯改善,美好鄉村呈現出新氣象。

二、全省農民體育健身存在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農村農民體育健身來說,主要表現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充分和需求旺盛之間的矛盾。農民對健身的需求迅猛發展,在需求的層次上、類型上,較以往有很大不同,健身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品質化,對健身場地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農民體育工作歷來相較於文化、教育、衛生工作處於弱勢,加之我省鄉村經濟薄弱,各級政府重視和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區的農民體育發展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一)農民體育意識淡薄,體育運動健身的認識不夠。參與農民體育健身的因素與傳統的習慣、文化以及教育程度有關,部分農民的意識中仍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農民健身不健身無所謂,種地幹活就是鍛鍊,這種觀念根深蒂固,並帶有普遍性。

(二)農村體育經費投入不足,仍需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開展農民體育健身活動是一項公益事業,活動經費投入多少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經濟發展好的地區有經費投入,經濟差的地區基本沒有投入。另一方面,我省農村體育場館設施投入歷史欠賬多,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少,體育部門實施的體育健身工程(一個行政村建一個籃球場、兩個室外籃球場)惠及面太小,人均體育設施資源佔有率低,現在一個行政村少則兩三千人,多則五六千人,僅僅靠一個體育健身工程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對健身設施場地迫切需求。

(三)農民體育組織機構不健全,體育社團組織在上不在下。安徽省農民體育協會成立於1987年,先後設在安徽省農經委宣教處、省農委科教處,今年5月份,協會工作職能由省農委科教處移交到省農業科技教育中心(與省農廣校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原來省財政每年撥付10萬元工作經費,因行政部門要與協會脫鉤今年被取消了。安徽全省16個市,共105個縣(市、區),16個市級農民體協組織基本健全,其中蕪湖市每年有財政撥付的10萬元活動開展經費外,其餘15個市無專項經費。全省105個縣(市、區)中,全部沒有專項經費,也沒有專職人員。現有的體育社團組織絕大多數都在市縣,鄉鎮和村很少有以農民爲主要參與對象的體育社團。

(四)開展體育比賽活動缺乏主力軍,指導人員嚴重缺乏。我省屬於經濟欠發達省,農村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體育骨幹力量大量流失,農村留守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較難形成農村體育運動濃厚的氛圍。在鄉鎮和村級的開展體育指導工作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很少,真正能在鄉村從事體育指導工作的人員每個行政村不到1名,嚴重阻礙了鄉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三、農民體育助推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按照國家《全民健身計劃(20xx—20xx年)》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落實羣衆體育發展提出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要求,建立起與鄉村振興相適應的農民體育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服務意識。一要提高各級領導的思想認識。各地要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將開展農民體育事業擺在重要位置,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政府要將農民體育健身活動開展納入年終檢查考覈目標,設定分值,細化任務,壓實責任,不能讓農民體育成爲鄉村可有可無的“軟指標”。二要加強農村體育工作的領導。各級成立農村體育工作領導小組,實現農民體育健身活動開展和體育設施建設有規劃、有方案、有步驟。三要通過開展活動引導農民。通過因地制宜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積極引導農民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農民的健身意識,營造參與賭博可恥開展體育健身光榮的良好氛圍,讓農民對健康、對生活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追求。

(二)明確工作思路,做到有的放矢。重點要做到四個帶動、四個結合,即領導參與帶動羣衆,學校普及帶動農村,競技比賽帶動羣體,財政投入帶動民間。努力實現競技體育與羣衆體育相結合,體育普及與體育提高相結合,體育建設與體育管理相結合,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相結合。形成良性互動和良性循環,相輔相成,促進新發展。

(三)加強設施建設,優化健身環境。不斷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縮小農民對體育健身設施的實際需求的差距。從國家到省、市、縣、鄉(鎮)、村,各級財政每年要確保有一定的農村體育發展資金投入,保障設施場地建設維護和農民體育健身活動開展。大力鼓勵和扶持民間投資辦體育,廣泛宣傳發動,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及民間資本支持農村體育事業,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共同努力,爲農村體育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結合各地實際,積極開展活動。一要結合農村習俗開展活動,如在廟會、節會的同時舉辦農民體育健身活動比賽。二要結合羣衆愛好,廣泛開展參與度高的體育活動,如籃球、乒乓球、拔河、秧歌、腰鼓、象棋的比賽活動,每年縣級、鄉鎮、行政村制定比賽活動開展目標,文體部門要拿出一定的資金給予獎勵和補助。三要結合各類體育比賽努力提高體育競技水平,認真組織開展好本地大型體育運動會和單項比賽,激發廣大農民的體育健身熱情,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提高運動水平。四要結合體育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進,推進農村體育的發展,爲廣大農村體育發展起“示範”龍頭作用。

(五)加強組織和隊伍建設,增強組織指導。一要加強體系建設,積極應對機構改革,規範工作機構名稱,建議中國農民體育協會調整名稱,避免出現協會的稱謂,以應對行政單位要與協會脫鉤改革帶來的不利影響。二要加強體育協會等社團組織建設,各地要爲農民體育協會及各鄉鎮體育協會、專業協會等註冊建立提供指導服務,引導各鄉鎮成立相應的社團組織,建立村級體育協會小組。三要強化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加強農村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培育基層農民健身活動開展骨幹,充分調動鄉村體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好人才作用,做到農民體育工作有專人抓,健身活動有人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