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報告2.27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什麼樣的報告纔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

一、課題名稱:

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佈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爲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3、許多國小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目前對於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已日趨深入,二期課改的語文新教材中相當重視語文作業的內容,注意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還加強了感悟、積累、實踐,關注學生的經驗世界、想象世界和學生的生活。此外,近幾年的好多語文教學類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關於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方面的文章。這些都爲本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提供了借鑑的條件。

2、國外方面:對於學生作業的設計,國外的教學家們早已擯棄了課本的約束,課文的限制,大多采用開放式的、綜合性的作業,通過教師自己上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同事相互合作來完成某一專題研究,這也爲本課題進行課題實驗開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研究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該課題的研究,有利於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把知識轉化爲能力;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

2、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國小語文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使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有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成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

2、能初步總結國小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以達到運用語言、發展思維、培養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並創造一種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氛圍。

3、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

三、研究內容

1、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功能。語文新課程要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全面或有側重地體現在作業系統之中。優化語文作業的鞏固和檢查功能,側重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強化記憶和獲得反饋信息,重在對課本知識、技能的鞏固;優化語文作業的深化和提高功能,側重於過程與方法方面,目的在於促進知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維過程;優化語文作業的體驗和發展功能,側重於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整合方面,目的在於促進更全面的發展,重在體驗和實踐。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新穎性和多樣性研究,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形式。改變單一的作業形式爲設計出源自於師生雙方的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

3、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量力性和差異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容量。語文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更多關注的是作業的質量和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作業在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作業量應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則,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則,既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能儘可能發揮學生潛能;要有差異性,做到作業量分層、作業難度分層、完成作業時間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鬆愉快,又紮實掌握了知識技能。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滲透性和交叉性研究,優化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整合。在作業設計中,把語文學習與學習其他學科整合起來,使語文作業有機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有利於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國小語文作業的過程性和激勵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評判。使作業的評判做到過程性和激勵性相結合,師生都是作業評判的主題,發點是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四、研究步驟

教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我們的研究課題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貫穿於學生生活的各個環節,爲了保證課題實施的有條不紊,將實驗過程分爲如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課題研究前的測試與信息蒐集: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擬定測查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教師問卷表,以及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觀察表和評分標準。

2、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階段:通過進行理論學習以及對學生作業進行心理分析,找到作業設計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作業興趣;收集資料創設條件讓學生參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活動中爲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2)、採用各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豐富作業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3、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研究論文、實驗報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爲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作業方式和內容,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作業設計,研究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有效作業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

國小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和教師問卷表

2、實施階段:

各階段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跟蹤表

3、總結階段: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編撰研究案例,撰寫研究論文。

4、最終成果形式:

結題報告、研究案例彙編、研究論文。

七、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

相關課題在不同的學校也曾研究過,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爲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該課題申請人及參與者都是國小一線教師,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學校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爲研究者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文獻,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務處、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爲本課題的順利完成創造了條件。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2

一、課題研究的名稱

《國小高年級語文預習有效性研究》

本課題研究項目於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批准立項,課題編號爲:125YWX-2401。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課標》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爲一項重要目標提出,而學生的有效預習則是落實這一目標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對學生學會掌握新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長久以來我發現學生的課前預習 雖然每天都在進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沒有達到預習的真正目的,是“僞預習”。 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說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甚至造成學生不求甚解、敷衍應付,逐漸產生“厭學” 情緒。因此 “學生有效預習”的落實,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舉足輕重,值得探討和研究。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對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 了,而且觸及習慣培養的研究非常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強調要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理論依據

葉聖陶關於教育的理論。 葉聖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國小生,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於爲今後學習打好基礎,爲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預習的習慣。由於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基礎、 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必然會有一些學習 “暫時落後” 的孩子, 而幫助這些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就是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好方法。

四、實用價值

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面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願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地去研讀課文。課程要求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通過課前的預習指導,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爲學生提供有效學習的策略指導,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實現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這正是本課題意義所在。

五、研究內容

1、調查學生預習的現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預習到底處於何種狀態?考慮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最真實的感受者,因此,必須調查學生的預習現狀,通過觀察、調查、統計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找出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從學生着手以此反映對預習的看法,以尋找出可行的指導策略。

2、指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一個人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獨立地向新認識領域進軍,也纔有可能攀上知識的頂峯。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爲教師就要重視方法的指導,改變以往預習隨意性強、無明確要求、無層次、無檢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適合國小生的行之有效的課前預習的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開展科學預習,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在日積月累中的長期實踐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鍛鍊,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預習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過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矯正設計思路,從教學實踐案例中尋覓並形成規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較研究法:參照、借鑑國內外同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獻資料,採用縱向、橫向等比較,找出新的生長點,爲課題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論。

3、經驗總結法:教育經驗來自於實踐活動,努力通過對研究活動中的體會和取得的成績進行總結,把感性認識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形成較爲系統的,有借鑑、推廣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動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動,用研究來提高行動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動融爲一體。在行動的“實”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開創行動紮實、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過程設計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課題醞釀提出階段,完成申報。

2、進行文獻研究,收集國內外有關預習指導及其策略的理論文獻和實踐經驗材料,博採衆長,爲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做準備。

3、撰寫課題研究方案。

實驗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據方案,啓動課題研究。制定階段達成目標;注重課題研究的動態管理及過程性資料的積累;

2、通過觀察、調查、統計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找出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

3、撰寫研究過程中個案分析。

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課題研究目標爲標準,對課題研究進行科學的分析與歸納,形成結題報告; 整理分析與處理有關的數據、材料;

2、整理相關的教學論文、案例、課件等;

3、進行課題彙報鑑定。

八、預期成果

1、論文,課件。

2、體現活動教學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報告。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3

一、 課題的提出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爲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國小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薰陶,朗讀有助於情感的傳遞。

語文課標對低年級學生朗讀的基本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種種原因使得目前國小低年級學生普遍朗讀能力較低,唱讀現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讀不連貫,特別是長句 ;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調地唱讀;第三、容易讀錯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詩歌、兒歌容易讀成快板;第五、齊讀中跟着人家節奏讀,造成嚴重拖音;第六、有畏難情緒,不喜歡朗讀;第七、朗讀時缺乏感情。

所以,開展國小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策略研究刻不容緩。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從對文本的初讀,讀準、讀通、讀流利這些朗讀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讀,達到以情發聲,以聲傳情,纔是真正的"情動於衷而發與言".其研究成果,對國小生的語感培養以致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及推廣價值。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1.《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語言所蘊含豐富的情感,並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閱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

2.許多名家有關朗讀的論述。教育家葉聖陶就朗讀也曾說過:"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的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當時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當時的心靈溝通。"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覆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可見朗讀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內容

1、以語文課堂爲實踐基地,探索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更加科學、有效的課堂朗讀指導方法,使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學好語文。

2、通過本課題研究,使教師掌握較成熟的朗讀指導技巧和方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讀的評價體系。

四、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探索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讀的能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五、研究的對象

低年級學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對國小朗讀教學的資料和研究的成果進行收集、整理、比較和歸納,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篩選有效經驗,運用於本課題研究。

2、問卷調查:在學生、家長中開展關於朗讀興趣、朗讀習慣、朗讀方法的調查問卷,分析朗讀教學的現狀以及學生的學情、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爲針對性地開展朗讀教學策略研究打好基礎。

3、行動研究:課題研究期間,將在本校同年級各班之間開展行動研究,探討實施策略並制定具體步驟,最後進行科學的經驗總結,以便推廣研究成果。

4、個案研究:選擇一些典型學生,對個體進行跟蹤分析,建立個人檔案,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分析,跟蹤觀察學生個體變化。

七、研究的策略

1、研究當前國小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

通過對當今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現狀的研究,分析存在的弊端,找出解決的辦法,纔能有效的進行朗讀教學。

2、研究國小低年級語文有效朗讀教學的具體方式方法

(1)課內──訓練朗讀

A、保證示範性朗讀

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的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讀全文一遍,這一朗讀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位意義的一半了。"可見,傾聽高水平的朗讀,是理解作品的一種途徑,教師若能入情入境的範讀,學生定會如沐春風,陶醉其中。然後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讀,直到"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纔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對照朗誦,這可提高自身朗讀水平。

B、利用插圖看圖朗讀

低年級課文,有着與課文密切聯繫的插圖,這些插圖,色彩鮮豔,易於觀察,形象地再現了課文內容。適時的運用插圖配合朗讀,會事半功倍。既對學生進行了圖文結合的訓練,爲以後看圖寫話也打下了基礎,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

C、配上音樂進行朗讀

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應配一些合適的樂曲作爲背景音樂,學生在反覆的配樂朗讀、吟誦之中,達到了積累語言、訓練朗讀節奏、培養語感的目的.。

D、生動傳神表演朗讀

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戴頭飾、做動作進行表演讀,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培養了表演能力,還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演,孩子們彷彿身臨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認識了其中的每個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童話故事中……

(2)課外──拓展朗讀

課外是課堂朗讀指導的有效補充,更是朗讀指導的最終目標所在。正如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所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不能僅僅只囿於教材。何況,我們的教學對象──國小生往往喜歡接受新的東西。教師爲練習朗讀,整天佈置學生讀課文n次,這樣的朗讀訓練長此以往,只會令朗讀變得機械化。因此,我們不妨引領學生拓展朗讀適合學生年齡的特點的課外美文。

(3)開展活動──推動朗讀

開展各種朗誦比賽:如經典詩文誦讀比賽、講故事比賽等推動學生朗讀熱情,提高朗讀水平。

3、對促進朗讀的相關元素的研究

朗讀教學與文本、生活、正確把握文本基調等方面息息相關,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把這些相關的元素研究透,能更好地促進有效朗讀。

八、課題研究的進度計劃

本課題計劃時間爲二年,總體上分爲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10月)

申報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並明確課題分工。

(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1、實施課題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班級。開展調查問卷,積累原始資料並進行分析整理。

2、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探索國小朗讀教學策略。

3、做好課題的結題報告的各項準備工作。

(三)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數據,完成課題報告和論文的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九、課題預期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課例、案例等資料,階段性總結 .

3、整理論文,撰寫結題報告。

十、課題組成員及職責

課題負責人:彭小英(全面負責課題實施)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4

一、課題名稱:

國小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學生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

2、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佈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爲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4、許多國小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近幾年,國內教育者加大了對同類課題的研究力度,致力於此研究的老師也很多。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很多學校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諸如“開放性作業”、“主體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

2、國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課外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啓發和借鑑的意義。如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二是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項目等;三是口頭、聽力作業;四是表演作業。再如美國教師經常設計一種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他們認爲應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當學生們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很快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時,那麼,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來說特別顯得有意義。又如在日本,中國小生家庭作業非常關注學生生活的實際。如教師佈置給國小生的家庭作業:“自己設計自己的郊遊”、“和三個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聽老人講發生在過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課題的界定

“國小語文作業”指國小一、二、三學段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設計的,也有學生自主創意的各種實踐形式。“發展性”即把長期以來重記憶、重技能、重傳承的傳統作業訓練轉變到自主探究、注重養成、創新實踐的軌道上來,以學生的發展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靈魂,“發展”貫穿實驗研究全過程,在實踐中促進知識向能力的發展,促進學段之間的遞進發展,促進“三維”一體的互動發展,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起點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的發展。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將獲得相應的發展。 “評價”,語文作業評價是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體驗、語文素養養成的常規環節和重要手段之一。評價的診斷反饋功能、激勵功能、發展功能和評價的'導向功能,貫串於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作業練習的全過程。研究的着力點是作業的輕負、高效,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研究目標:

1、通過國小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國小語文作業。

2、通過國小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激發國小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培養國小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國小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樹立多元評價標準,構建符合其智能發展的學習活動,使兒童從小就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體驗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內容

1、學生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本方面內容的研究是學生積極並樂於完成作業的基礎。以情感認知爲主線,通過自主、調查、討論、實踐體驗等途徑進行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使學生愛學、樂學、享受學習。

2、構築語文學科的基礎作業與開放作業相結合的新型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本研究內容從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爲研究導向,創設出新型的作業形式,並形成適合國小生特點的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業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此內容的研究意義重大,成功的評價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出作業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不僅注重知識學習成果的評價,還應注重知識學習過程、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手段.

四、研究步驟

1、設計申報階段( .3——-.5)成立課題組,擬定研究方案。完成《申報評審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

2、實施階段(.6-.9)開題論證,明確目標,進入

實質性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並實施。改變傳統的作業觀,作業評價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注,形成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3、中期論證階段(.9——.1)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領導專家中期評估驗收。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

4、結題鑑定階段(.1-.5)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形成新課程體系下的語文作業發展性評價體系。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爲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斷進行新的課外作業內容及樣式的嘗試,探索出既能激發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業設計有效策略及反饋評價的有效策略。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預設研究結果

1、作業內容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聯繫的,作爲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佈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作業成爲連接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2、作業內容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佈置作業時,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練習,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具體如下:

1、形成本班在“課前檢測、課中練習、課後鞏固”作業設計上的特色。

2、撰寫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對作業評價的報告。

3、完成課題結題報告。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5

一、課題的提出及背景:

閱讀教學分課內、課外兩方面,曾有人言“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語文教學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國小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多處強調了“閱讀”和“積累”,並明確規定了各年級課外閱讀的量。

新課改實施以來,閱讀的確被提到了較重要的地位,但國小生課內外閱讀現狀卻仍不容樂觀,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當多的國小生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嚴重脫節。課內閱讀就是“學教材”,只重視教材中篇目的學習,而忽視課外作品的閱讀和積累;只重視課文的分析,而忽視課外相關內容的滲透;只重視閱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課外閱讀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閱讀興趣,閱讀量少;盲目擇書,閱讀內容單一;不重積累,閱讀方法不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問題。這樣的閱讀費時低效。而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樣的閱讀教學現狀確實令人堪憂。我們必須要開放課堂,以課內爲點、課外爲面,使課內外和諧銜接;要使學生既從生活中、課外閱讀中學語文,又把課內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到課外閱讀和生活中去,學以致用。即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互銜接,適當整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我們也發現,研究課內閱讀教學的很多,研究課外閱讀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課內外閱讀銜接這個論題展開研究的人很少,兩者如何整合也鮮有論述。我們認爲:目前,就教育現狀而言,選擇這個可操作的視角,探索如何將課內外閱讀整合起來,總結出有效的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鑑於此,我們在我校進行“大閱讀”特色建設的基礎上,進行語文課內閱讀與課外

閱讀教學研究並申請“國小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課題立項。無論就理論價值還是實踐意義而言,本課題的研究都顯得非常必要,本課題選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

國內外都很重視兒童閱讀教育的研究。美國的兒童每天有一個小時在閱讀作業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長就宣佈了一個“促進學生閱讀計劃”。從大陸的情況看,目前很多學校和老師在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實踐等方面,進行很多有益的嘗試,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浙江特級教師樂蓮珠老師的《快速閱讀教學》在指導閱讀方法,提高閱讀速度上有其獨到之處。這些課外閱讀的研究成果與實施措施,爲我校的課內外閱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導與幫助。鑑於當前國內外閱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誤區及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了課內外閱讀教學的研究這一課題。

三、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一)理論價值

1.探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對中國小生其他學科學習能力的影響,包括:閱讀能力與聽講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等,揭示他們相互關聯的特點、規律;

2.探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轉化爲中國小生學習實踐的方法、途徑;3.爲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國家課程標準中有關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闡述。

(二)實踐價值

1.通過“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首先可以培養國小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解決語文學習中閱讀學習的僵化、空泛、無序、低效等問題。

2.通過實踐研究,總結“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對提高國小生各學科學習能力的教育對策。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從而找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平衡點。 3.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爲構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校園、學習型社會提供支持。

四、課題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研究目標:

國小階段是學生閱讀積累的黃金時期,我們將以語文課內閱讀教學爲中心,課外閱讀賞析課爲基本點,以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爲載體,以學校、家庭、社會爲框架體,着力研究有效的國小生課內外閱讀的分級目標,實施途徑,推進方法,評價體系等,營造書香校園,塑造“以讀書爲樂,以讀書爲榮,以讀書求進”的學習型、閱讀型少年,讓孩子與知識爲友,與大師爲友,與真理爲友,用閱讀來填充比天空更廣闊的心靈,關注孩子完善的人生,關注孩子精神的建構,讓孩子充滿書香,充滿氣質,充滿智慧。

1、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整合研究。課堂教學,着重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開放課堂,以課內爲點、課外爲面,使課內外和諧銜接;要使學生既從生活中、課外閱讀中學語文,又把課內所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運用到課外閱讀和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爲生活服務。

2、培養廣泛閱讀的興趣、獨立閱讀的能力,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3、培養處理課外閱讀資源信息的能力。

4、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能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能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主要以農村國小中高年級段學生爲研究對象,重點探索和實踐以下問題:

1、探索有利於培養閱讀能力的課內閱讀教學模式。探究重在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的課內閱讀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內閱讀的實效。

2、探索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探究易於操作又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使課外閱讀指導更好地落到實處。

3、探索課內外閱讀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在上好語文課的基礎上,增設自主閱讀課、閱讀分享課、電子圖書閱覽課、古詩詞鑑賞課等,豐富現有的語文閱讀課結構。

4、豐富和完善能促進閱讀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勵體系,培養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和課外閱讀興趣。

5、豐富和完善能促進閱讀能力提高的閱讀評價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研究的重點

“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要指導學生探究什麼內容、怎樣進行探究性閱讀的方法、採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閱讀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的策略以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本研究的重點。實踐性和應用性是本研究的出發點。同時還通過指導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學習,探索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時應選擇的內容、採取的方法和途徑。

五、研究方法

調查法:採用問卷的形式,瞭解教師、學生、家長對課外閱讀現狀的看法,就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細緻調查,客觀分析,找準問題所在,確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點,以便“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展開課題研究。

文獻法:通過多種途徑搜索其他省市在相關課題研究方面好的經驗做法,結合學校實際,借鑑使用。同時從《國小語文教學》、《國小語文教師》、《國小語文教學通訊》中選擇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相關文章推薦給課題實驗教師。購買有關語文素養和閱讀教學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經常學習,相互交流、研討,蒐集前沿理論信息,指導教師有效進行課題研究。

行動研究法: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立足所教班級,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制定科學的研究方案,並針對實驗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採取新措施進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構建適合本校學生的、較爲完善、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模式。同時積極撰寫階段科研成果,從而轉變教師的職業行爲,提高科研水平。經驗總結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注重積累第一手資料,不斷進行概括和歸納,最終提煉出切實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對個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調查、觀察、分析,課題研究提供素材資料。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週期定爲一年,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步驟來具體實施:

1、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教師。

(2)進行實驗前的調查研究工作,完成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

(3)明確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目的、內容,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培訓實驗教師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級實驗班的學生爲對象,進行研究,及時反思和小結,根據實驗的進展對課題方案做必要的調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動機制

(1)營造“晨讀“風景線。

(2)每週每班設立1節語文閱讀賞析課。

(3)利用午間校本活動及文體活動等時間,開放學校閱覽室。

(4)各年級根據學生的層次和特點,有機組合,組織“小夥伴閱讀俱樂部”,定期開展活動。

(5)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低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親子閱讀”半小時,中高年級鼓勵家長每天“聆聽閱讀”五分鐘。

(6)每位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讀書的收穫與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設立爲:“讀書節”。

B、加強校本閱讀課程的建立和研究。

(1)開展教學實驗研究,組織參觀和講座,探討有利於課外閱讀的課堂教學策略、課外閱讀指導課課型、培養處理課外閱讀資源信息的能力,進行反饋調查和對比分析。

(2)分年級設立閱讀目標。

(3)分年級編寫《推薦書目》,含必讀和選讀。

(4)分年級建立“閱讀記錄卡”。

(5)撰寫案例、分析和反思。

C、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1)、打造“紅領巾”廣播站的“讀書專欄”。

(2)每月開展“我讀書,我成長”系列活動。

(3)評選“書香班級”“書香少年”。

(4)舉行“我讀書,我成長”彙報活動。

(5)舉辦讀書報告會。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實驗班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進行後期的調研測試、分析研究。

(3)整理課題組成員的課例、論文、經驗總結等原始材料,編輯成冊。

(4)邀請專家鑑定,進行課題成果交流。

七、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我校於20xx年被確定爲縣級的書香校園,校領導和全體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都十分重視,有一定的閱讀氛圍。

2、學校領導對本課題的研究重視程度高,在研究過程中能給予理論指導和一定的經費支持。

3、課題研究成員及分工:

組長:盧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導課題研究工作,重點是組織和總結,並參與一線實踐)

副組長:張雪雲(課題研究監督和一線實踐工作)

實驗教師:仲濟山、王星友、張秀華、王德毅、張雪雲、張彩霞、左金鵬、佟海英等

組長全面負責課題工作。進行課題規劃、構建,組織部署、協調管理課題研究工作,提供課題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負責一項研究工作,深入指導實驗,整理、總結實驗成果。

副組長具體組織實施課題工作,做好課題跟蹤、檢查、矯正及階段成果總結工作,定期召開課題組會議,研究討論課題實驗的有關問題。每人負責一項研究內容,親自參與實驗研究,指導實驗老師開展實驗工作,收集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及反饋研究成果。

實驗組成員根據實驗實施方案和課題組研究計劃,具體開展課題實驗工作,收集實驗資料,反饋實驗情況,歸納實驗經驗,總結實驗成果。

八、預設的研究成果

1.參研教師形成本課題研究的課堂教學實踐論文。

2.參研教師形成課堂教學實踐實錄。

3.深入研究,形成實驗學生閱讀學習成果。

4.形成“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經驗和方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和學生語文閱讀學習能力。

九、課題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員保障。課題組成員均爲學校一線語文骨幹教師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全部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課題組組長盧海英老師是昌邑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濰坊市教學能手,曾經參與過《國小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實驗與研究》、《國小語文主題學習的實驗與研究》等課題研究。張雪雲老師是國小高級教師,昌邑市語文骨幹教師,曾參與過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仲濟山老師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業務能力很棒。

研究基礎。我校大面積開展閱讀教學,使閱讀能夠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經典誦讀已經成爲我校的一大特色,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基礎。學校附近有圖書館,也爲學生的閱讀提供了方便。學校的閱讀環境、讀書氛圍都使此項研究的開展成爲可能。學校有多媒體教室、打印機,建成了校園網班班通,可以24小時上網查閱資料。課題成員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電子圖書室藏書達10萬餘冊,閱覽室有各種報刊雜誌200多種,可以隨時閱讀。

組織保障。學校長期堅持進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實驗基礎,建立了較爲系統的科研網絡,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從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師隊伍,他們積極參與市級或縣級課題研究工作,理論基礎紮實,實驗操作能力強。學校具備充分的實驗條件,教師每人一臺電腦,數據的統計全部運用計算機操作,有建立原始資料檔案、進行各種能力測試的經驗和手段,資料充分,科研經費能得到充分保障。實驗的理論指導、技術處理、過程控制和終端顯示由學校教科室統一負責。學校領導非常重視這項課題研究,爲我們課題組提供各項研究資金和資料,爲本課題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制度保障。爲了保證課題的紮實推進和有效實施,我們還將狠抓以下“四個要求”:

1、時間要求。一是抓好課內閱讀教學,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二是統一指導的時間,每月開設1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定一定量的時間爲課外閱讀活動時間;三是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減少作業,增加自由閱讀的時間,將早讀課以及中午休息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

2、活動要求。每月開展一次活動,如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知識賽、辯論賽、速讀賽、讀書筆記展評等,使課外閱讀成爲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參觀、旅遊活動,使學生多瞭解社會,多瞭解課外的知識。公園、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大自然的優美風光等,無不是一本本攤開的大書,漫步其間,自然增長見識。

3、指導要求。選好讀物,可以是教師統一指導的讀物,可以是學生自由選擇的讀物,也可以是由教師結合課文推薦課外讀物。在上好閱讀指導課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搞好每週一詩、讀書記載和自辦報刊,同時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盤(如影視欣賞、電子閱讀、上網瀏覽等)。

4、檢查要求。對課外閱讀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如通過隨時個別詢問、檢查讀書筆記、小組調查或“閱讀彙報課”等形式進行檢查反饋。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創建和使用閱讀成長記錄袋,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6

國小教育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及終身教育的基石,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國小語文的習作訓練不僅直接關乎學生的遣詞造句和敘事水平,對學生未來的語言文字造詣和思維深度及廣度都有着深遠影響。但當前農村地區國小語文教學中具有教學指導策略落後、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配合度低、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國小生習作水平的教師指導策略成爲實踐的挑戰。

一、 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現狀述評。

1.研究價值

開展國小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升學生習作能力,同樣也對老師習作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

2.研究現狀

我校地處農村偏遠山區,爲了提升寫作水平,提升教學質量,結合本地實際,依據新課標,來研究國小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因此,爲促進提升教師對習作起步的指導,提升教學水平,改變習作指導模式,按照我校教務處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計劃,結合教學實際,確立了這一研修課題。

《新課程標準》對三年級作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在我們學校,學生幾乎每人都有作文書,最少一本(綜合類),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各個類型,一個類型一本,遇到作文課,就在五花八門的作文書上去找,內容差不多,連讀都不讀,抄下來就完事兒了,作文本一交,腦子裏沒留下蛛絲馬跡。還有老師,佈置家庭作業就是回去寫一篇某某類型的作文。

習作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雲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頂,也沒有登山必須的工具“安全帶、主鎖、絲扣鎖或自扣鎖、扁帶,下降器、頭盔等。”作文這座山在學生心目中不亞於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的難和怕。而在老師心目中,也是把作文當成了“攀登珠穆朗瑪峯”,老師害怕講作文,害怕閱作文,害怕講評作文,歸根到底一個字“怕”,學生怕作文,老師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爲啥老師和學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賞沿路的.風景?

綜上,教師通過怎樣的作文指導,來有效的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呢?這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讓三年級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走進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能及時分享和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比較流暢的書面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能正確的表達思想情感。

(2)使三年級學生做到說寫結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的,書中積累的,用常見的表達方式,比較準確的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3)通過研究,引導學生寫出內心的真實情感,語言儘可能豐富些,以此提升習作能力和水平。

(4)讓學生掌握圍繞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的習作方法。

(5)通過研究提升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學習並積累習作指導的方法,最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國小生習作起步階段困難及問題研究。從學生入手,是興趣沒激起還是觀察不仔細?是方法缺失還是條理不清?是語言平淡還是口語較多?是描述空洞貧乏還是所學不會應用?等等問題,從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導不具體,仿寫不及時,素材沒抓住等等原因,做細緻的分析評估總結,纔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總結設計出國小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型策略。

(2)國小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學策略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借閱圖書,讓學生愛上閱讀,通過講故事,使學生勇於展示善於表達,從而樹立自信心。②“親歷”對國小生習作起步階段,習作興趣提升的研究。通過研究提升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發表達的慾望,習作成爲孩子們“我手寫我心”的交流平臺,享受表達的樂趣。

給學生不拘泥形式的創造習作機會,作文素材隨手拈來,,不爲寫作文而寫作文,能減輕習作帶來的負擔的研究。 ③及時仿寫對習作方法的指導作用研究。爲了使意思表達準確,讓學生不斷嘗試變換語氣,替換詞語,使學生逐步養成字斟句酌的好習慣。 ④ “我是小小書法家”“故事大王”“剪報”“成語接龍”“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隊活動,對學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輔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

1.研究思路

圖1 課題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法。利用校圖書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廣泛蒐集課題相關資料,爲課題後期教學策略設計打好基礎。

(2)訪談法。課題組利用自身資源,對踐行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和優秀教師進行鍼對性的訪談,廣泛吸收同行的優秀教學經驗。

(3)實驗法。本課題將切實利用成員優勢,將試推行的教學策略進行試點研究和對比研究,通過同校異班間習作成績對比、異校間習作成績對比等,對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計劃進度

時間

研究內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課題小組,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開研究開題會,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和學習

20xx.03-20xx.04

(1)通過教師座談會等形式,瞭解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

(2)完成開題報告的撰寫,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交流和互動

20xx.04-20xx.06

(1)參加研究課題的小組成員,共同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進行公開課教學,不斷修改總結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指導方法及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時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等;

(3)定時召開小組討論會,交流指導心得和經驗,撰寫並上傳課題中期報告。

20xx.07-20xx.10

不斷跟蹤分析,前後對比,取長補短,確定科學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導策略。

20xx.10-20xx.11

(1)課題研究成果及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

(2)準備結題申請和撰寫結題報告。

4.前期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具備一級教師職稱,擔任國小語文教學工作已二十七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工作中喜歡閱讀,善於學習其他老師好的教學方法,經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善於創新。

課題組其他成員都是工作在第一線的骨幹教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工作兢兢業業,富有激情,責任心強。

5.資料準備情況

當前,課題組已經大量的查閱資料,認真分析學情,擬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實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針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組織公開課教學,評議課,不斷修改總結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

2.研究的最終成果:

(1)研究報告。形成《國小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咯研究》成果報告。

(2)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一份。

(3)學生優秀作文集。

(4)“親歷”對學生習作起步興趣的研究。

(5)成果展覽冊。將“書法比賽”“我愛閱讀”“故事大王”“剪報”“手抄報”等實踐活動的實錄作記錄裝訂。

3.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課題採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學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實現途徑、有效性動態評價等成果,可直接應用於國小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

(2)充分發揮課題組的實踐平臺優勢,將課題成果直接應用到實踐中進行驗證,最終取得的結論、理論、方法和工具可爲國小語文教學提供借鑑。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7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農村語文教育問題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關注的問題,他們對農村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特色、今後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研究站在語文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高度,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語文教育的現狀,提出瞭如何使語文教育適應當地經濟條件,促進學校教育與生產過程結合,增強學校教育對社會的貢獻。指出要“把以學校教育爲中心的語文教育活動與生產、健康、營養相關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把以學校爲中心的語文教育活動與科學技術的實際作用和生活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生活發展結合起來”。但是,這些實踐與研究往往又是站在了農村經濟不發達的,貧窮落後這一層面上進行的。作爲21世紀逐步邁向小康社會的新農村,它的教育又將怎樣更好地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的人才,使我們的教育更好地服務於新農村的建設,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課題。

2、調查分析農村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難,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中學課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究,不斷轉變和昇華農村教育教學理念,擡高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有關學生和教師的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爲的轉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發展農村教育。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調查分析,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意識。

3、從20xx年5月份起,我們學校着手進行課堂改革,從學習昌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模式”起步,發展到現在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打算把這種模式推廣到全縣的各個中國小,進行農村學校高效課堂改革,期間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同時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怎樣走出一條適合農村中學的高效課堂改革的路子,是農村學校教研的重要課題。

4、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發揮學生在新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探索語文高效課堂的途徑與方法。

6、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和完善,優化師生關係,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課題界定

“語文”,《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爲“語言和文字”。我們這裏談的“語文”主要是指語文這門學科,“高中語文”即指高中語文這門課程,它包括課文的教與學、試題研究、寫作實踐、作家作品研究等等。

“高效”是在現有課堂時間和課堂資源的情況下,教師最大限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學有所用。“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探索”是指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結合農村發展的要求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對語文課堂和課外教學進行的有價值的研究與探索。其核心就是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現代的對話式、交流式的教學組織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理論依據

(1)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農業和農村的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2)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的思維習慣。”

(4)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張。

(5)建構主義認爲:人的認識本質是主體“構建”過程,即主體藉助自己的認識結構去主動構建知識;人們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構活動是具有社會性,強調生生互動,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6)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傑羅姆·s·布魯納認爲:發現法作爲一種教學方式,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目標,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這種意義下的“發現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爲主要特徵,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其元認知、動機、行爲都能得到積極有效的參與。

  三、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以周至中學高效課堂模式——“三步五環”爲窗口,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研究,調查分析農村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難,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中學課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究,不斷轉變和昇華教學理念,擡高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有關學生和教師的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爲的轉變,形成互動的語文課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發展農村教育。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分析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現狀。

施行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個案研究。對本校語文課堂教學現狀進行研究,調查分析高效課堂開展以來的教學實效、學生評價、教師感想以及社會上的要求和建議。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和方法。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難。

2、新教學管理模式下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高效課堂的基本課型及教學模式。

3、研究高效課堂語文教學方式對農村中學學生創新意識、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三)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參與對象:陝西省周至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

2、研究步驟(20xx.4-20xx.12)

(1) 準備階段:(20xx.4-20xx.5)深入學習新課改的理念,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佈置落實課題實施細則。學習《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學習語文科的《課程標準》,學習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心理學理論,學習合作教育、創新教育、研究性學習等現代教育專著。

(2) 實施階段:(20xx.5-20xx.6)

a、 (20xx.5-20xx.6)調查研究,明確要求。通過對自身及教研組成員的教學行爲研究、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參觀瞭解縣內其它學校課堂教學等方法,分析周至縣課堂教學現狀,社會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具體要求、學生學習現狀、現行教材及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農村中學教育資源情況等等。

b、 (20xx.9-20xx.10)設計案例,具體實施。根據第一階段的調查,開展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並在研究實施過程中不斷反思、整改和提高。

c、 (20xx.11-20xx.12)小結規律,進一步實施。小結一年來課題開展情況,總結並探索出有關規律及體系,根據這些規律、體系及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嘗試實踐。完成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初步探索和相關案例的搜索整理。

(3) 總結階段:(20xx.11-20xx.12) 彙總研究資料,統計相關數據,分析綜合,撰寫課題報告。邀請上級領導、專家進行結題評鑑。

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農村學生,研究者又是農村中學教師中的一員,我們學校作爲我縣農村中學的領頭軍,擔負着把農村教育提升上去的神聖使命,因而我們自身的行動研究尤爲重要。因此,本課題的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爲主,具體過程中結合文獻資料法、調查分析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調查研究

研究方案教學設計文獻資料交流學習

教學反思

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學生的反饋意見研究論證

實踐理論

反覆分析、評價

概括、調整

2、文獻資料法。

對國內外有關語文教學的材料加以學習,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3、調查分析法。

通過對我校高效課堂教學現狀的分析及存在問題進行研究,爲發展

農村教育提供依據。

4、個案研究法。

圍繞典型個體案例開展研究,全面調查和剖析,尋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途徑、方法。

5、經驗總結法。

重視積累,及時總結,形成規律和方法。

  四、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刻制課堂教學實錄光碟。

2、撰寫課題研究心得,並形成研究論文。

3、整理編排研究期間的教學課件、調查訪談錄音及問卷調查等相關資料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8

一、研究背景

1.閱讀經典:21世紀國際母語課程改革的共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際和新興國家幾乎不約而同地發起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而作爲核心課程之一的母語課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國家的重視。閱讀是母語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在這次國際化的母語課程改革中各國逐漸達成一個共識——閱讀經典是提高學生母語素養和民族母語素質的必由之路。許多國家都將閱讀經典列入本國課程標準等正式文件並作出明確的規定。如:英國,根據《英國國家課程英語》規定“在第三和第四階段的課程中,學生應閱讀以下作品:(1)莎士比亞的兩部戲劇。(2)主要劇作家的戲劇,如克里斯托弗馬婁、J.B.普里斯特雷、蕭伯納、R.B.要利敦的作品。(3)1900年以前出版的兩部有主要作家寫的小說,從以下作者中選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兩部在1900年後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寫的高質量並且是在評論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詩人寫的高質量作品。(6)1900年後出版的,在評論界享有盛譽的四位詩人的高質量作品。此外,德國巴符州語文教學大綱分年級分體裁給學生列出了國內外衆多文學家及其作品。法國則爲高中學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單”。美國教育部頒佈了中學生必讀書目21部,其中美國6部,英國5部,俄國2部,法國1部,德國1部,古希臘4部,古羅馬1部和《聖經》。由此可以看出,閱讀經典已成爲各國母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2.閱讀經典:我國現行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國際化日益加劇、文化多元化急劇演變的現代社會背景下,我國啓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程作爲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課程價值定位爲“使學生能夠站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具有足夠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文化擴張或衝擊中得以創造性地發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一語文課程的價值轉型?閱讀中外經典!使學生在閱讀中外經典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同時,“尊重、借鑑並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從而,使學生能夠“立足於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放眼世界;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 基於以上認識,這次語文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就閱讀教學的概念、目標、達成目標的方法等問題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統地闡述,並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如: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課程目標;在“總目標”中提出了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學建議”也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重視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評價建議”裏也明確提出了“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感悟,加深體驗與領悟”的評價要求。並且《課程標準》在“附錄”中設置了“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兩個內容。這些內容的出現,都說明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中外經典是實現“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3.現狀分析及遇到的問題

(1)受社會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閱讀和“讀圖式”閱讀的影響,學生的閱讀活動日趨平庸化。學生的閱讀活動不能引發他們對社會、人生嚴肅而又深刻的思考,他們感受不到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心靈震撼。此外,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異域文化缺少了解,這與本次語文課程改革要培養“立足於中華文化的基礎上,

放眼世界;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的學生的課程目標相差甚遠。

(2)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優秀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廣大農村學校由於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和師資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較系統的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很困難。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課外讀物繁雜,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質量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3)廣大的一線教師對國小語文課外閱讀,多年來一直缺少一種指導學生有效地開展閱讀課外經典的機制和策略;同時對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缺少系統科學的認識和操作方法。而教師更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一些時斷時續的嘗試,缺少科學的行爲研究規劃以及相關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建構。

(4)關於新課程下引導學生開展大量閱讀文學經典的實驗,我省有部分地市、縣區作了許多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大多側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據

1.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認爲,博覽、誦讀、精思、背誦,是學生接受豐富的文化滋養,積累語言培養感悟,形成較紮實的語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和各學段的閱讀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 。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以及在開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委作品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整個國小階段背誦優秀詩文160篇,課外閱讀總量145萬字。

3. 當今衆多教育界和社會知名學者對讀書的.論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長、黨組書記):希望從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始學會渴求知識,共同用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

朱永新(蘇州大學博導、蘇州市副市長):儘管我們的技術在不斷髮展,社會在不斷前行,但是同時我們人類的前途也不斷受到挑戰,挑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精神發育的遲緩。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我們一直認爲閱讀問題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如果不再重視閱讀,再不建書香校園,進而推動書香社會,我們這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就是值得擔憂的。

石中英(北京師範大學):閱讀是一種品味、一種心境,它伴隨着人的成長。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讀書便沒有底氣,讀書應當從孩提時開始。

謝維和(首都師範大學):讀書是人淨化心靈、走向文明的標誌。

嚴文番(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如何讀與研究讀什麼,對於我們同樣重要。

鄭漢文(香港中文大學):對學習者而方,閱讀的深度比其廣度來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學者):不翻開孩子們的書包,你就無法想像他們讀書的貧乏。

徐雁(南京大學):不閱讀的民族便談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畫(浙江省教科院):教師要少講一點,學生要多讀一些,把學習的權得還給學生。

範培鬆(蘇州大學):呼籲理順教育體制,還師生以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楊九俊(江蘇省教科院):讀書,爲孩子構築一個更理想的心靈生態。

傅維利(遼寧師範大學):趣味是閱讀的根本,競爭是閱讀的保障。

程斯輝(武漢大學教育學院):不鍛鍊便沒有體能,不閱讀便沒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學):讀書帶來知識,讀書更新理念,知識與理念改變命運。

範小青(著名作家):喜歡讀書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裏都能享受心的寧靜。

陶文瑜(著名作家):閱讀是用心靈勾畫美的過程。

4. 蘇霍姆林斯基有關閱讀的論述。

“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於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因此,國小教師應當仔細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這條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閱讀教科書或別的書籍時,比起那種不會同時閱讀和思考的學生來,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於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於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

他還提出了閱讀跟學習緊密聯繫的主張,認爲閱讀給學習創造“智力背景”。他還認爲課外閱讀“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教師要把握和實施“學習”和“課外閱讀”兩套教學大綱。

三、研究目標

1.探索有關母語閱讀教學的規律,構建指導國小生有效閱讀經典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方法。

2.開發編寫一套《語文經典讀本》。

3.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厚語文積累;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豐富實驗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實驗學校的文化品位,促進實驗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充實實驗學校的辦學特色。

四、研究內容

1.國小生閱讀經典的內容研究

(1)適合國小生閱讀的經典文本應具有的特點;

(2)中國古代傳統經典文本在國小生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3)中國現當代經典文本在國小生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4)各類體裁的作品在國小每個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5)背誦篇目在各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6)外國經典文本在國小各年段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7)國小生閱讀經典文本組合呈現的體例設計和原則等問題。

2.國小生閱讀經典教與學方法研究

(1)提高課內閱讀教學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聯繫的途徑和方法;

(3)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

(4)如何通過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5)如何搞好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

(6)如何通過閱讀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7)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9)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如何培養;

(10)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體認中華文化;

(11)如何通過閱讀域外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人類的文化產生敬仰、吸納、尊重的情感,胸懷世界,放眼未來;

(12)課本學習中如何滲透相關閱讀內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學校、圖書館等資源豐富閱讀內容;

(14)閱讀與語文綜合性學習;

(15)閱讀與研究性學習;

(16)如何實現學生對文本正確的多元解讀;

(17)國小生閱讀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國小生個性閱讀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19)教師在國小生閱讀過程中的角色;

(20)國小生閱讀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問題。

五、研究方法

本課 題在實驗過程中,將主要採用教育行動研究,輔之以文獻研究、調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階段

1.第一階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實驗論證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試驗前測工具;研究《語文經典讀本》的編寫體系,完成下冊的編寫;完成實驗單位的申報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開課題開題會議;各實驗單位完成實驗前測工作並寫出前測的分析報告和學校的實驗方案;完成《語文經典讀本》上冊的編寫、出版工作。

2.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組織實驗學校根據所確定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構建閱讀中外經典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2)使用、驗證、修訂、完善《語文經典讀本》。

3.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對該實驗進行全面總結、鑑定、推廣。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課題實驗報告。

2.出版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專著。

3.開發一套優質的國小《語文經典讀本》。

4.錄製優秀實驗教師的課堂教學。

5.出版學生相關的形式多樣的作品集。

八、研究組織機構與管理

1.研究組織機構

(1)實驗項目領導組:

組 長:王景華

成 員:李家棟、各市、部分縣區教研室主任、部分實驗校校長、特級教師。

(2)實驗項目執行組:

組 長:李家棟

副組長:各市國小語文教研員

成 員:各實驗縣區的國小語文教研員、部分實驗校校長、教師。(3)實驗學校(由各實驗學校自行組建)

2.課題實驗管理

該課題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據課題管理辦法,定期組織研討、交流。 《閱讀中外經典 享受讀書樂趣》課題組

  二0XX年二月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9

各位領導、專家、同行們:

經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領導小組審批,教師進修學校確立的《國小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研究》項目,被確立爲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第二批規劃課題。下面僅就開題的有關問題報告如下:

 一、本課題立項的背景

21世紀是一個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識經濟社會,社會的發展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更高的主動性與獨立思考水平。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要求我們要通過更爲主動、高效的學習來發展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挑戰。信息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國小生正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目前在國小六年中合計的閱讀課文才三、四百篇,幾十萬字。這又如何能培養好與時代相適應的閱讀能力?

在新世紀飛速發展的今天,素質教育已成爲改革和發展之潮流,隨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它對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學校教育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與課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體系。而語文拓展閱讀作爲學生自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既是對學生自我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提高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對學校教育及語文學科的拓寬、延伸和補充。

基於此,我們提出“國小語文拓展性閱讀”的實驗研究,試圖通過這個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對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補充、擴展與延伸,使學生能把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並有效地幫助他們深化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爲此,我們向吉林省新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提出了“拓展性閱讀教學”立項的申請。經過課題規劃領導小組的論證研究,於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爲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第二批規劃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國小語文拓展性閱讀的學習流程。

拓展性閱讀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而對初次接觸的學生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拓展性閱讀的預期效果,我們初步設計了這樣一個流程:

(1)明確拓展性閱讀的內容、方向,給學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2)學生通過網絡、書刊、報紙等各種渠道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3)在教師指導下將各自蒐集的資料加以歸類、整理。

(4)學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加深對拓展性閱讀主題的理解。

 2、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整理歸類。

(1)資料的收集

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書刊、報紙等各種渠道蒐集相關資料,以填寫“拓展閱讀卡”的形式進行記錄,這是信息的初步篩選、收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收集的資料有全面的瞭解,以便指導學生進行歸類、交流。

(2)資料整理歸類

在學生收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整理歸類信息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進行指導。

 3、檢查落實

給學生制訂讀書計劃,設計“拓展閱讀卡”,裏面要填寫的內容:閱讀時間、書名、作者、優美詞句摘錄、主要內容、收穫與感想等。並且在閱讀量、質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閱讀。篇幅:低年級300字左右,中年級800字左右,高年級在1000字左右。文體安排:低中年級以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爲主,高年級逐步擴大範圍。

低中年級學生課外讀物可由老師指點或推薦,高年級可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教師通過定期檢查“閱讀卡”,瞭解學生拓展閱讀的執行情況,並督促學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閱讀任務,養成習慣,鍛鍊學生的拓展閱讀意志。

 4、展示成果

讓學生定期彙報階段性的課外閱讀成果,使其相互借鑑,表揚先進,鞭策學困生。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固定園地,讓學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詩擂臺、美文點評,中外名人,知識集裝箱、身心保健、先看後說等。這樣,既激發學生開展拓展閱讀的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其課外閱讀的意識和習慣。

 三、課題研究的基礎條件

1、琿春市一小作爲本課題的實驗學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學領導小組確定爲“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學校幾年來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承擔了吉林省教育科學“九五”、“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有着豐富的研究經驗。學校具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較高的管理水平,爲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學校擁有一個藏書十幾萬冊的圖書館,並且全面向學生開放,爲學生提供了一條查閱書面資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提前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同時開設了微機課,爲學生拓展性閱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幾年的學習,四、五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網查閱資料的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學生家裏也配有電腦,爲學生的拓展性閱讀提供了便利。

3、本課題負責人承擔全市《國小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工作,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我市實施以來,多次組織全市國小語文教師開展培訓及研討活動,極大地推動了課程改革的進程。20xx年,曾被評爲吉林省優秀教研員。

參研人員中,張桂豔老師是教師進修學校教務處副主任,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董麗紅、劉春霞兩位教師不但是學校的教學研究管理人員,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幹教師。張世花老師是州級名師,郝麗媛和寧玉參兩位老師是州級骨幹教師。她們都是我市國小語文教學骨幹,是善於潛心鑽研的科研型教師。

4、課題組一定會緊緊依靠顧問組,形成合力,協作研究,攻關結題。

四、課題研究的保證措施

1.建立健全實驗組織機構。

2.定期召開例會,研討,聽取實驗教師彙報。

3.按時培訓實驗教師。創造條件爲實驗教師提供各種外出學習的機會,開闊視野,增強信心,提高素質。

4.實驗教師按時寫教學反思,積累資料,及時獲得信息及反饋。

各位領導,老師們,基於上述各種情況,我們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正確領導下,在教師進修學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導下,在琿春市一小李校長的大力支持下,在實驗學校、實驗教師及家長們的共同努力下,本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0

課題研究的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理論依據。

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課堂教學中主要由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永遠居於主導和中心地位,作爲教育對象的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知識,形成認知結構。《新課程標準》指出: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知識 。那麼爲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如今,學生的知識構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藉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建構獲得的。而教師在教學中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好像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堂,於是逢課必是從情境引入,不考慮創設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導致情境創設不能科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甚至干擾和弱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學生思維的發展。

因此,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旨在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爲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各種各樣有效的教學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動機,引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使我們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從而服務於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課題研究的意義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編的《課堂教學》一書中提到: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也難以下嚥。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在享用佳餚時,就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溶於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於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作爲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創設情境,給國小課堂帶了積極的影響。情境作爲課堂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爲學生學習服務的,然而對情境的創設不乏有教師對它非理性的熱捧。我們要正確認識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學生髮展等帶來的影響,合理創設有效的情境爲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

面對豐富的新課程資源,更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而搭建知識橋樑,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習者主動探受刺激、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和積極思維的過程。這種教育思想體現了對學習主體學生的尊重,使教學活動成爲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建構適當的問題情境,注重現有教學內容的調整,使學生在認知上產生衝突,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有效教育理論

有效教育理論認爲,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資源,創設輕鬆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3篇工作報告

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師生之間的互動和開發,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科學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創新之處。

研究目標: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實現豐富學生感知、啓迪學生探究、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分析、歸納、總結大量的案例,明確不同的教學情境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標準也是不同的。找尋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探究達成有效教學的策略,促使教師能更理性地思考課堂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起到的積極推進作用,激發每個學生潛在的智能,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1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

研究表明,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於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類教學機構對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日趨重視。對於閱讀教學我們感到學生閱讀能力差,閱讀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問題形成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在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實際課堂中由於各種原因將這一主體淡化,更多老師將教材和目標的達成只注重於大部分學生,對個別學生的主體進行了淡化,這些現象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展受到禁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受到壓抑。因此,我們申報了“國小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閱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人受益一生。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國小生,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關鍵在於培養閱讀興趣,擴大詞彙量。有了一定的詞彙量以後,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而無論是提到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於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國小語文教師特別是低端的語文教師,更要準確的感知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理論意義:本課題的研究期望能夠補充前人對國小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理論,試圖爲國小生閱讀能力培養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現實意義:爲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鑑的方法,幫助廣大國小語文教師更好的培養國小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各年級既有共同的一般規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實驗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做到諸方面的有機統一,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做到,在閱讀中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各種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又要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主體性原則:在實驗研究中,教師必須尊重、相信、理解、愛護學生,發掘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學習潛能,尊重他們的個性,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知識信息。

3、科學性原則:典型引路,逐步滲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規律,又能要誘導他們掌握各類不同文體的具體學法。

4、創新性原則:堅持在研究中創新。在研究中要不斷接受新信息,學習新理論,發現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多出新經驗,多出新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的重點

1、注重培養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多思、勤記、善用的閱讀學習習慣的研究並作科學的指導。

2、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閱讀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手、腦合作,在理解中去達到閱讀的目的——記憶和運用。

3、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內外閱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 從學生角度考慮:

(1)培養國小生主動開展閱讀活動的興趣。

(2)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自主閱讀習慣。

(3)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進行自主閱讀。

2. 從教師角度出發:

(1)初步建立系統的自主閱讀教學模式。

(2)進行適合國小生閱讀水平的閱讀材料的編集。

(3)建構切合實際的國小生自主性閱讀評價體系。

六、課題研究內容設計: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願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國小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由於受國小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閱讀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爲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試圖通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爲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慾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啓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並善於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嚐到學習的樂趣。

3.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穫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鬆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自主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慾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爲主動探索。

4.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研究和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國小閱讀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儘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於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大膽發言,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於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內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閱讀,而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訓練更能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佈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通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瞭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養

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於國小低段學生的字、詞、句的積累尚淺,其理解能力又處於發展過程中,閱讀材料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的決定。所以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師生合作,明確目標

人的意志行動特點之一是意志行爲,即人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知道行動要達到什麼目的和怎樣達到這目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基礎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後讓學生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當然,這個目標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容易受挫而喪失信心,太低,不須努力就可達到,進步不明顯。適度的目標會讓學生產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只有讓學生都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學生通過追求這種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敗的標準和要求,才能培養起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最終獲得成功。

2.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國小生,他們的意志行動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意志行動的獨立性還未成熟,情感的體驗因受認識水平的影響還不穩定,“受暗示性”還較強,所以,榜樣的權威作用,有時要比規劃、公約、批評效果好。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通過學習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提高學生鍛鍊自己意志品質的主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

3.集體活動法

在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中,集體的力量尤爲重要。有關資料表明,國小生克服困難的意志行動的差異,客觀上取決於集體的品質。先進的集體,對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訓練中,教師應結合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意志力的培養。通過小組活動、結伴活動、個人競賽等多種途徑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的目的。

七、課題研究過程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活動教學理論,確定研究對象,制訂此課題的實施方案。

措施:a. 組織研究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並掌握其基本特徵。 b. 制訂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

由課題組成員共同負責,按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最終形成較完善的系統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實施方案及有關理論資料,並形成制度。 b. 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研討活動和個案診斷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繼續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研究相關理論和經驗,探討更多的國小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題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課題組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課堂教學演示和說課分析,形成教學資料,並鼓勵教師撰寫教學體會和相應的論文,並積極投稿。

3.總結階段

分析總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措施:a. 組織課題組的課堂教學活動,資料彙總活動。b. 寫好研究報告。c. 請專家對研究進行鑑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過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

2.蒐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爲完善的方法。

3.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及時瞭解、觀察羣體或個體的行爲表現及變化

4.每一環節實施後,進行階段性分析,注重個案分析的積累。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項,申報審批表。爲全面提高國小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個性,我校以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引導培養爲突破口,於20xx年7月申報了此課題。

2、第二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準備階段。收集與本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制定研究計劃等。本課題組既熟悉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又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實際,本課題組組織了討論會、交流會、課例展示等方式,針對一線掌握的資料和及時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學習相關的理論,使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緊密讚賞地結合,並研究制定了課題的實施計劃。

3、第三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實施階段:實驗、探索

(1)課題組的每個成員都根據實施方案,收集實踐與研究中的有關資料,積累閱讀教學案例中的閃光點,並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邊行動,邊研究,邊創新。

(2)設計教研活動,結合語文教學學實際進行實踐探索。課題組的每個成員根據自己班級的學生情況的研究,平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做積累:好的詞語、句子摘抄,根據學生摘抄內容進行批閱等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提升理論成果。

(3)以課堂爲實驗的基地,推廣研究成果。把總結出的培養的驗,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運用到實踐中,來推廣研究成果,驗證理論成果和實踐操作的合理性,再進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討,再昇華,這樣循環研究,將教學與科研就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閱讀的效率。

4、第四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總結階段:完善 昇華

(1)整理研究所積累的資料,對研究中的經驗總結進行篩選,優化整合,寫出實驗報告。

(2)總結試驗的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研究報告、教學案例、結題報告等。

(3)總結研究實驗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意見爲後期工作作準備。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2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語文是工具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的習作要求。基於這樣的要求,我們必須腳踏實地的去進行語文實踐,也就是要去多“練”。但是小練筆處於怎樣的地位呢?在原《語文課程標

準》中,國小階段沒有出現“練筆”,在新《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裏提到:“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可見,“練筆”的身份是不太明確的。 新課標教材有意識地把練筆編排進教科書,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但是,由於傳統教材觀的影響,現行教材的練筆安排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次數太少。8個學期總共安排30次,每個學期只有3次或4次,顯然是重閱讀、輕寫作的表現。其次,安排隨意,未把練筆作爲教材的一個子系統來通盤考慮。爲什麼有的學期安排3次,有的學期安排4次,六年級下冊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編者明確的意圖。第三,體會太多。寫感受、表達感謝、讚揚、評價的練筆就有8次,佔26.7%。學生進行這類練筆會患“失語”症,缺乏真誠的“個性語言”。第四,練筆與習作含混不清。“篇”的訓練有10次,佔33.3%,比例過高,拔高了練筆的難度。根據以上情況分析,我們課題組認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依託課文進行小練筆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在國小課程表上,閱讀教學是天天有的,學習如何表達應該結合到閱讀當中去,把練筆當做常態的語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應該從學習語言表達的角度來組織實施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看是兩端,實爲一體。“讀寫結合”是中國語文教學的精華之一。兩千年前,西漢著名的詞賦家揚雄就說過:“能讀千賦,則善爲之矣!”“讀”與“爲”的關係,就是閱讀與寫作的關係。而“隨文練筆”是讀寫結合的一種體現,是

一種最直接的教學行爲。這種行爲使作文教學有所依傍,有所參照。因此,此舉不失爲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指導學生寫作的教學方法與形式日益多樣化。 “隨文練筆”這種教學行爲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筆者在《教學月刊》就已經有過撰文介紹當時有廣東丁有寬的“讀寫結合法”,北京景山學校的“以閱讀爲基礎,先放後收”的訓練序列,人教社歷次編寫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訓練跟閱讀教學緊緊相扣。當前我國的有些老師也進行了隨文練筆的教學研究,並寫了一些這方面的教學論文。如:曙光農場國小課題組的《國小閱讀課中的“隨文練筆”有效性的研究》;桐鄉市烏鎮植材國小沈娟美的《閱讀教學有效生成小練筆的實施策略》;信豐縣第四國小王瓊的《小練筆的有效性研究》。但對於進行練筆訓練的研究還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如國小語文練筆的功能,存在的誤區,如何進行實用的練筆,如何進行展開教學活動。這些都是本課題研究想解決的問題。

三、概念的界定

“小練筆”,顧名思義它是就文取材,圍繞某一個重點或中心進行小篇幅的寫作練習。它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隨機地學寫一些小片斷、小段落。“隨文小練筆”,即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寫作因素,把仿寫的訓練有機有度適時地融合於閱讀教學之中,做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使讀寫相得益彰。

四、課題的理論依據

1.義務教育國小語文新課程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又先後提到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豐富的積累”。積累對於作文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僅包括字、詞、句,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識積累,還包括對經驗的、情感的和審美的及靈感的積累。而“小練筆”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文訓練的積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論

葉聖陶:“閱讀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啓發,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時,咱們對文章的寫作技巧必須有所領會,可以作爲練習寫作的借鑑。”葉聖陶:“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於永正:“當學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纔算真正的語文課堂。”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3.心理學理論 兒童最善於模仿,想象力最豐富。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根據兒童“易遺忘”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優美的句、段、篇作爲讀寫結合的範本和中介,採取邊讀邊寫,學用結合的做法,符合兒童心理的做法。

4.建構主義理論

以皮亞傑爲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者的對象。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教師應爲學生提供自我表現、創造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發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體意識。 “隨文小練筆”不但能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又能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和具體內容

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完成《國小語文隨文小練筆的策略研究》的總結報告。

2.整理資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論文集。

3.整理學生的實踐性作業和課堂活動總結並編成冊。

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

1.積累學生在課堂中隨文練筆的案例,探索新課程下“隨文練筆”的策略和方法,爲習作教學鋪好路。

2.提高教師整合新教材中各種教學資源的能力,選擇好讀寫結合的“點”,有效地進行隨文練筆訓練。使小練筆成爲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節課內緊緊抓住“讀”與“寫”,從而實現有效的“隨文練筆”。 讓習作成了學生的樂事,,讓習作成爲學生的需要。讓自己不再爲教習作發愁,使教習作成爲一種享受。

3.開展“隨文練筆”教學活動,學生養成隨文練筆的習慣,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從小練筆入手,表達獨特感受,提高小練筆的質量,爲習作積累素材。轉變學生的寫作心理,從 “要我寫”轉變成 “我要寫”。

4.在指導隨文練筆過程中,教師能善於挖掘練筆訓練的內容和形式,爲學生搭建高質量的練筆平臺。增強教師閱讀教學中滲透小練筆的訓練意識,同時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隨文練筆的能力。

5.開展課外閱讀,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儲備多種語言模式的習慣。爲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創設條件。

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爲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研究內容首先表現在閱讀課上,要有練筆的意識和策略,從讀學寫,讀寫結合。在完成某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任務後,選擇一處着筆點,並確定“話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豐富的聯想或想象,或想象結果、改編故事,或添加內容、補充情節,或聯想其他抒發感想。

其次要喚醒沉睡的素材,讓孩子從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動,讓童心得以坦露,讓童趣得以揮灑,讓童真得以釋放。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將孩子心理的文字細流涓涓流入紙上。

最後引導學生從課外書中學和從生活中學。從小受到經典名著的薰陶,儘早步入優秀文學的殿堂,對於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啓發他們的創造性都大有好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思考,就會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積極引導學生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世界”,融入生活,體驗感悟,把自己真實的見聞感受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研究對象爲江山市界牌國小語文教師所執教的班級學生,主要是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結合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進行系統研究。

行動研究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經常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針對學生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通過指導、訓練探索有效的隨文小練筆策略,穩步提高學生的寫話、習作水平。

個案研究法 :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而具體的研究,對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個案分析或者分類研究,跟蹤調查評價,寫出個案研究報告。課題組會有選擇性地選出一些相對的“優生”和“差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小練筆訓練,發現各自存在的優勢和問題,從而做有效的小練筆指導,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個明顯的進步。 文獻研究法:查閱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經驗材料,爲開展課題研究尋找理論幫助,奠定理論基礎。研究實踐離不開理論指導,課題組虛心學習隨文練筆的相關文獻,將理論上升爲實踐,爲課題研究添動力。

調查法:爲了瞭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開座談會等等。課題組精心設置問卷,瞭解教師平時教學中隨文小練筆的落實實施情況,瞭解真實情況,爲隨文小練筆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經驗總結法:這是教師可以經常使用的方法。這是教師根據教育實踐中的真實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所得出的經驗總結,並將其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課題組將對過去的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反思、分析、總結,爭取在隨文小練筆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創新。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一)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週期爲20xx.5——20xx.10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 20xx.5-20xx.8)

1.提出課題的設想、課題研究目的、請領導對課題進行指導。

2.做好課題研究準備工作,成立課題研究相關組織。

3.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 20xx.9-20xx.2 )

時段一(20xx.9 ----20xx.2)進行國小語文隨文小練筆的開發策略的探究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課題管理制度,學習課題研究方案,明確本課題的意義及做法。

2.廣泛收集相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前期調查,撰寫好調查報告。

3.構思、規劃、制定出本課題研究的總體方案及實施計劃。

4.各項活動有明確規劃,形成整體框架。

時段二(20xx.3---20xx.7)完成國小語文隨文小練筆的研究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1.全面進行具體化目標的實驗研究。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3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是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家都知道,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認爲教會學生學習有時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對於國小生而言,自學的主要表現就是會進行課前,而中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獨立識字,其語文學習的重點由原先的識字寫字轉移到句、段、篇的閱讀能力培養上。這就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爲廣闊的舞臺。因此結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語文自主學習研究”這一課題,個人提出了《國小中年級語文課前預習能力培養的`研究》這一小課題,旨在讓學生學會課前預習,提高預習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爲,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複製知識。強調以學生爲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

2、培根說的:“是一頑強而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於習慣的不同,它們不是造就一個人,就是毀滅一個人。可見,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課題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問卷瞭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現狀,從中發現存在問題。再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出可行的培養計劃。

2、思考語文的預習有哪些自身的特點,與學生一起探究適合學生的、切實可行的、具有實效的數學預習的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爲其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究佈置學生進行預習後,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爭取取得預設的效果,激發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4、使學生學會預習、樂於預習、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及學生主動預習的習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途徑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瞭解學生的預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的預設研究計劃,也有利於在研究中對症下藥。

(2)行動研究法:此研究法將跟蹤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對如何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等方面的研究。

(3)文獻資料法:學習國小語文教材教法、新課程標準等基本理論,吸收借鑑優秀成功的指導學生自主預習的教學理論及方法。

(4)經驗總結法:及時進行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材料。

(二)課題實驗研究步驟

1、申報階段:認真選題,學習、查閱有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瞭解學生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方面的現狀,形成調查報告,在此基礎上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實施階段:分析原因、制定對策、根據課題研究計劃深入開展各項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收集活動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收集整理課題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五、評價方式

從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教學效果考查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否養成,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預習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時候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