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必備】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作文2.58W

好的演講稿可以引導聽衆,使聽衆能更好地理解演講的內容。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演講稿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伴隨着濃濃的春意,沐浴着和煦的春風我們一起走進了四月。四月清明時節,是中國人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踏青。掃墓,祭祀先人。祭祀先烈,這些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傳承,其中無不寄託着後人對先人的哀思,無不寄託着後人對先烈的追悼。

對於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餘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爲國爲民,捨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裏,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於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彙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2

老師和學生:

大家早上好。

九月的黎明,甦醒悄然而至,秋天已經佈滿了牀邊。涼爽的秋風和金色的樹葉,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8月15日是中秋節,所以它被稱爲中秋節。

中秋節,月亮很亮,古人把滿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8月15日也被稱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常用“圓月”、“缺月”這兩個詞來形容“喜怒哀樂”,住在外地的遊子們都是把自己的深情寄託在月亮上。如李白的《舉目四望,發現已是月色,又沉了回去,忽然想到了家》,杜甫的《他知道今夜的露珠將是霜,家裏的月色是多麼明亮啊!》,王安石《春風與綠江南岸,明月幾時歸我,明月幾時歸我》等。都是永恆的天鵝之歌。

中秋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崇拜月亮是一個重要的習俗。古代皇帝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社會制度。人們的家庭也有中秋節。後來賞月比祭祀月亮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享樂。中秋節賞月的習俗在唐代盛行,許多著名詩人的詩歌中都有關於月亮的詩。比如“希望人長壽,千里同遊”。“明月幾時,向天問酒。”所有這些故事都流傳至今。中國各地有許多“拜月壇”、“拜月亭”和“望月樓”的歷史遺蹟。北京的“月壇”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爲祭祀月亮而建的

吃月餅是另一個節日習俗,象徵着團聚。自唐代以來,月餅的製作越來越複雜。蘇東坡在一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內有薯片餅。”清朝的楊光福寫道:“月餅餡是桃肉餡,冰淇淋加蔗糖奶油是甜的。”好像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月餅挺像的。

關於中秋節有很多傳說。其中,最熟悉的故事當然是月亮女神的故事。相傳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長生不老藥,跑到了月宮。去了月球之後,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其實是一個孤獨的地方。除了一棵月桂樹和一隻兔子,什麼也沒有。後來,在拜月的每個中秋節,普通婦女都會在月宮向嫦娥獻祭。

老師和學生。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各個民族長期積累的文化遺產,傳統節日蘊含着民族精神。它包含着民族價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基礎。作爲當代青年學生,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還要探索傳統節日背後的價值。“時尚的東西讓人眼花繚亂,民族的東西卻可以長久。”

大海升起,月亮升起,照亮了整個天堂。最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闔家團圓!

我在國旗下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3

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保護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昨天我們剛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法定節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得知韓國端午祭在20xx年11月25日申遺成功時的憤慨。中國五千年的光芒燦爛的中華文化,竟被他國爭先搶奪,亦或躍躍欲試。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絕大局部,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了。

中國人在責怪韓恬不知恥的剽竊行爲時,是否有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遙想當年,中國軟弱,侵佔中國領土,如今韓國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規模搶佔中國文化時,有一些從洋媚外的人正在風風火火地哈韓,韓國的二流肥皂劇和服飾潮流都備受追捧。還沒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場,甚至政府出資在籌備平安夜、聖誕節,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中國古老而美麗的七夕節,卻很早就翹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節,或許現在就不奇怪韓國可以一直申遺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於政府的無能,也不要怪罪於韓國的無恥,因爲是我們自己把我們的文化丟棄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視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對祖國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熱情。利用各種媒介,多多的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對國人從兒童時期起就教導他們重視,讓更多中國人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政府也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起步。加大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教育宣傳。這種高度重視的意識,從官府傳遞到民間,從我們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我們國家的文化還會丟嗎?小小韓國還可以這樣張揚跋扈卻可以屢屢得逞嗎?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4

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 傳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着的'是中華兒女熾熱的愛國情懷,凝聚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裏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傑。我們經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爲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着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讓我們每個人都爲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吧。謝謝大家!

  寄25中隊

  20xx年4月7日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局部。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節日都是從古代開展而來的,從流傳至今的節日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開展是一個逐漸形成、逐漸完善、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

它和社會的開展一樣的,是人類社會開展的發產物,我國這些古老的節日,大多數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戰國時期,分爲24節氣,已根本齊備,後來,後來的傳統節日,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是節日產生的前提。節日大多出現在先秦時期,但民俗內容的豐富和流行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開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說爲節日增添了一絲浪漫;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永恆的紀念意義,並滲透到節日之中。所有這些都融入了節日的內容,使中國的節日具有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開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很大的開展,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條件的最終形成。

節日開展到唐代,已從最初的祭祀、禁忌神祕的氣氛中得到解放,變成娛樂禮儀型,成爲一個真正的節日。

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活動出現了,並很快成爲一種流行時尚,這些習俗不斷開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歷代的文人、詩人,爲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膾炙人口,被廣泛傳播,因此,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在節日裏,全國人民一起慶祝,這符合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6

女生們先生們: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着一個偉大的夢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於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張廢除中醫,還說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質。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別驚訝!這種話怎麼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說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麼是國際公民?怎麼又才能成爲一個國際公民呢?

難道全球化就意味着我們捨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聖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着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基礎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纔有可能成

爲國際公民!換句話說,國際公民從家裏做起!要成爲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要做些什麼,向哪個方向前進;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銘記與尊重。比如說孔子,他可是什麼外語都不會說,但憑着對人類智慧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爲一箇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迎,不是因爲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着民族身份的喪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箇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爲什麼不主動擁抱它呢?帶着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謝謝!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7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今日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着的是中華兒女酷熱的愛國情懷,分散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氣,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照舊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裏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傑。我們常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爲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局部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着對美妙的抱負、才智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憧憬,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漂亮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久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榮,讓我們每個人都爲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奉獻自己的力氣吧。感謝大家!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8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母親節”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父親節”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6月xx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爲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涵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後,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