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精品】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5篇

作文2.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品】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5篇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包糉子、掛香囊、賽龍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賽龍舟。

吃過早飯,陽光明媚,湛藍湛藍的天空猶如水晶一般。媽媽帶我去閱海湖看賽龍舟,還沒到湖邊,遠遠就聽見了喧天的鑼鼓聲。走近一看,湖邊插着五顏六色的彩旗,岸邊人山人海,八條龍舟在湖面上一字排開,划船手摩拳擦掌地準備着。只聽見砰的一聲,幾條龍舟便像離弦的箭,在湖面上奮勇向前,你追我趕,爭先恐後。身穿紅色衣服的鼓手們緊握鼓棒使勁敲打,步調一致地變換着節奏,水面上泛着層層波紋。看,龍船拉開了距離。我興奮地跳起來大喊。瞬間耳邊傳來震耳欲聾的'加油!加油!真是熱鬧極了,人們完全沉浸在這歡樂中。

這時,七號龍船第一個衝過了終點線,船手舉起雙槳,向觀衆揮舞慶祝勝利,有的跪在龍舟上,親吻着龍舟,感謝這條龍舟帶給他們的好運,有的抱在一起,流出激動的淚水。看着他們,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團結一心,才能取得成功。再看那些沒有得上名次的隊員,個個垂頭喪氣。我真想跑去安慰他們:別灰心,下次繼續努力!

這是我第一次看賽龍舟,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細細品味着蘇軾的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啊!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2

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據說端午節是爲紀念屈原的,唐代的文秀說的正是這樣的“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我喜歡端午節是因爲這一天可以吃到我最喜歡的糉子,還可以看賽龍舟比賽,這對於小朋友來說是最開心的了。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有着特殊的意義,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五日”……端午節小孩子們都會佩帶香囊,端午節大家都會在家裏團聚,一起吃糉子,在這一天,我們都很開心。

前年,奶奶還在家裏自己做糉子,我在旁邊看着,聞着極香的糯米味、攪拌着盤裏的豆沙,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吃到這美味的糉子,奶奶說:“看你饞的,等好了再吃,生的可不能吃,再等一會吧!”我聽了一臉不高興,吃不到了,“好了之後,先給你吃。”小時候,我一聽到有人大聲叫喊:“賣糉子了,一元一個,絕對是純手工,”我就吵着讓奶奶給我買,奶奶沒辦法,只好給我買我拿着糉子十分高興,不知怎麼,長大之後一聽到那個叫賣聲,我還是那麼幼稚吵着讓媽媽給我買。

我只是認爲,糉子是一種吉祥和安樂的象徵,認爲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端午節還要賽龍舟,說起賽龍舟我是很在行的,賽龍舟在我國南方是很流行的,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直到20__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因爲可以吃到我喜歡的糉子,因爲我覺得我們還應該向屈原致敬,爲他對國家做出的貢獻。以後我也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3

記得去年端午節,媽媽給我買了糉子吃。那糯香的味道,甜甜的紅棗,再粘點兒白糖……那味道真是有香又甜。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我天天都在想香香甜甜的糉子,天天吵着吃糉子,有一天,媽媽突然問我:“兒子,你那麼愛吃糉子,那你可知道我們家鄉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端午節爲什麼非要吃糉子?”聽媽媽一問,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媽媽讓我坐下,然後慢慢的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各種習俗。“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民間又稱端陽節、五月節……我國民間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慶祝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賽龍舟、端午食糉、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媽媽。我們寧夏人過端午節就只是吃糉子吧?也叫端午食糉?”“就知道吃,小饞貓!”媽媽捏了捏我的鼻子繼續說道:“端午節吃糉子是全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糉子的花樣可多啦,有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的就叫“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沒等媽媽說完我又搶着說到:“賽龍舟這個習俗又有什麼紀念意義呢?”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楚國。楚國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示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種習俗延續至今,還被列爲運動項目……,端午節的還有很多寓意吉祥的習俗,等你以後長大了,有更多更有趣的知識在等着你去學習,去了解呢。

真沒想到端午節還有這麼多的`有趣的習俗和感人的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美好!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4

我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而這些節日中我最喜歡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掛艾蒿、包糉子……,說到包糉子還有一個傳說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皁Z羈兮,謇朝誶而夕替……”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被*人所害,流放他鄉。家破國亡後他悲痛不已,投河自盡。每次聽到這個故事,我都被屈原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

去年的端午佳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這天一大早,我拉着媽媽去菜場,我們分別買了糉葉、糯米和繩子……。回到家,我們把糉葉和糯米清洗乾淨,然後就開始包糉子。可是不知道爲什麼,媽媽手像有魔法,不一會兒一個長着四個尖角的胖傢伙就變出來了,可我的.手裏還是一堆的糯米,我沮喪極了。這時媽媽看見了,在一旁說道:“很多東西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但是隻要自己注意觀察、多動腦筋,就一定能尋找到方法。記住:失敗是成功之母哦!”聽完媽媽的話,我認真觀察起媽媽來。

首先,她把糉葉放到自己的手窩裏;然後,在糉葉裏放滿米使勁壓住;接着,邊壓邊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繩子打上結。我按照媽媽的方法,一遍一遍的嘗試,終於一個個長着角的“胖娃娃”也在我手中誕生了,我興奮極了。看着這羣活潑可愛的小傢伙,不禁垂涎欲滴。

美味的糉子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分享。我立馬把鍋裏放入水,讓這些“四角娃娃”在裏面盡情的游泳,不一會屋裏香氣四溢。“爸爸、媽媽、妹妹,吃糉子”我呼喊着。看着一家人圍着桌子,歡聲笑語的吃着我親手包的糉子,心裏甜滋滋的。

從此,那清甜的糉香便刻進了我的心裏。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5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有這樣的風俗呢?我在書櫃上剛好看到一本好舊好舊的書,是媽媽小時候看的《國小生助讀文庫民俗文化篇》。這本書裏應該有說端午的由來吧!翻開第一頁目錄,果然有!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原叫“端五”,端是起初、開始的意思,午是指五月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午最初不吃糉子,而是往江裏投米紀念屈原。那爲什麼會改成糉子呢?傳說米投進江裏,投着投着,屈原現身說:“你們投的米大部分被蛟龍偷吃了,你們以後用楝樹葉包裹米和食物,再用五彩繩綁起來投入江中,蛟龍怕這兩樣東西,它就不會偷吃了。”後來人們就這樣做了,所以就有了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還有懸蒲插艾的習俗,我奶奶家門上就左右分別掛着一束,書上說這個習俗來自伍子胥。傳說楚平王見自己未過門的媳婦長得美貌非凡,便不知羞恥地納爲自己的妃子。大臣伍奢對此直言相諫,楚平王不但不接受,還將伍奢和他的長子伍尚殺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往吳國,幫助治理吳國。過了幾個月,吳國國富民強,吳國開始攻打楚國,楚被打得屍橫遍野。伍子胥對平民百姓說:“只要你們在門前插艾草、菖蒲就可以不被打擾。”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懸蒲插艾當做避邪消災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習俗真有意思,都是一個個好聽的'故事。而且每到節日,家裏都有一大桌好吃的。媽媽問我有沒有發現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二月二芥菜飯、清明清明果、端午糉子、八月十五月餅……原來中國的節日還代表這一個個好吃的食物!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6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直到今天,我纔算是大開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我一定會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能把糉子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放上幾顆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極了,沒想到包糉子比想象中還順利。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淘氣的小孩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倒出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爲奶奶包的糉子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比較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糉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不行,我不能退縮,不能氣餒。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許多像樣的糉子。

當我們坐在一起,嘗着自己親手做的糉子時,覺得今天的糉子特別甜。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7

屈原投江的故事,據瞭解就是由於古時候有一個皇帝很喜歡屈原,而其中有一個大臣忌妒他,那一個大臣就向皇帝一直說屈原的壞話,讓皇帝把屈原開除,屈緣由此過度傷心,陰曆5月5日中午在汨羅江投江。屈原投江的故事從古自今流傳着,也有悠久的歷史了,這個故事在我心中,也一直給我深刻的印象。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也就就是陰曆5月4日,我和母親一邊包糉子,一邊談天,包着包着,也到晚上了。親戚朋友全都我家,大夥都玩得不亦樂乎,享受着天倫之樂。玩累了,大夥就決定留下來住一晚。第二天,也就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一早大夥七嘴八舌的討論今天的行程,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終於有個結論了,中午先去看龍舟比賽、下午去溪邊玩水、晚上再去吃當地小吃。父親說:“既然已經決定好了,那就二話不說,快走吧!”,就如此,開始了一天的行程。早上大夥開了一小時的車,到的時候剛好中午十二點,大夥就坐在湖邊看龍舟比賽,我聽到畫龍舟的人喊着“加油!”“加油!”很賣力。我要感謝畫龍舟的人給大夥看這麼精彩、漂亮的龍舟比賽。下面該去一探到底溪邊的景物到底長的如何子?到了溪邊,果然就是景觀優美、碧水縈迴。這裏讓大夥身心放鬆,可以好好的休息。而我和表姐用石頭打起“水漂兒”,有趣極了!玩着玩着,到晚上了。大夥一塊到夜市吃小吃,我的'肚子一直“咕嚕”“咕嚕”的叫着。當一桌豐盛美味的菜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迫不及待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大夥也都津津有味的吃着、吃完將來,大夥一塊逛夜市、購物,最後一塊拍照,爲今天,今年的端午節留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這次的端午節讓我很高興,期望下次也能像這次端午節一樣快樂。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8

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說,端午節的由來是一個滿腹愛國情懷的'大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悲憤欲絕,跳入汩羅江自盡,人們爲了不讓羅江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這一天就成了我國的習俗,就正式被定爲——端午節。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糉葉,米和糉繩,用他們來包香噴噴的糉子,包好之後,再放在鍋中煮,煮五個小時之以上,就可以盡情享用了!還可以放些糖,味道更美味。

媽媽給把香噴噴的糉子放在一個個的碗裏,天哪!光聞味道我就非常滿足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最大的,解開它纖細的糉繩,扒開它那一層層綠油油的糉葉,看到了白花花,香噴噴的糉肉,撒上那甜滋滋的白糖,一囗咬下去,天哪!真是妙不可言,我的心都跟着陶醉了!

今天早晨,媽媽給我和弟弟買了漂亮的五彩繩,然後親手戴在我們手腕上,哈哈,真好看!雖然我和弟弟己經戴上了,但是,只戴一個怎麼行呢?嘿嘿!我們趁媽媽不在,拿出剪刀,把五彩繩剪了一段又一段,然後,把手腕上,腳腕上都戴上了五彩繩,連家裏的娃娃都給戴上了。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感謝屈原,沒有你就沒有我們的端午節!你放心,祖國安好,山河猶在。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9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於古時候,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糉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熟悉的童謠,我的腦海中便浮現出端午節的熱鬧。似乎已經聞到了艾葉的清香。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在這個節日裏,人們都要包糉子賽龍舟,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老人們要用五顏六色的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者足踝上,稱爲長命縷。

今天是端午節,一大早,我來到外婆家,看見他面前擺着三個盆,一個盆裏放着白色的糯米,晶瑩剔透,好像珍珠一樣。另一個盆裏放着一疊疊綠色的葦葉和一些繩子。還有一個大盆裏放了些花生、紅棗、蛋黃和豬肉。下午外婆開始包糉子了。她拿了一個葦葉,捲了一個三角形的小筒,裏面放了一些糯米,中間放了一些花生,紅棗。接着又放了些糯米壓實它,然後把韋葉包起來。一層一層的裹在糉子外面,然後用繩子一層一層的`把它紮緊。外婆說:“扎得越緊越好吃。”我好奇地說:“我也要包一個。”外婆答應了,我拿了一個葦葉,學着外婆的樣子包了起來,我一邊包,糯米一邊漏,我連續用了好多葦葉,都沒有成功。外婆說:“不要急,慢慢來”在外婆的耐心指導下,我終於成功了。可是我包的糉子像一個大肚子將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糉子包好了,外婆把糉子放在鍋裏蒸,過了一會兒香噴噴的糉子就出爐了。大家一個個開心地吃起來。

這就是我喜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包糉子,撒白糖。”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我就會想到端午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媽媽帶着我去菜市場買菜,街上到處都是人來人往,熱鬧極了。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位老爺爺,他在包糉子,我覺得他包得真是好啊!我十分好奇地走上前去,看老爺爺怎麼包糉子,只見老爺爺迅速的拿了兩片糉葉,把它捲成一個斗笠的形狀,接着放了三勺糯米進去,再放了一顆紅棗,然後又放了兩勺糯米,直到糯米快要溺出來的時候再輕輕地一壓,最後用五彩線把糉子包紮起來。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在老爺爺的手中出現了。

看到老爺爺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包好了三個糉子,我真是驚歎不已,我心想今天是端午佳節,我一定要送一個我親手包的糉子給爸爸媽媽,於是我走上前問:“老爺爺,你能教我包糉子嗎?”那位老爺爺和藹可親地說:“好呀!小朋友。”於是老爺爺手把手的教我怎樣包糉子,可是我笨手笨腳的.,包的糉子可奇怪了,就像一個小書包。和老爺爺一比我包得可真醜啊!最後,我做了很多各種奇形怪狀的糉子,有的像一個冰山,有的像一個小刺蝟,還有的像一個小貓。到了晚上,我把我包的糉子送給了爸爸和媽媽,他們看到後都開心不已,直誇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我真期待下次的端午節呀!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2

我們中國有個傳統節日,叫做端午節,端午節一早我們要用柚子葉和艾草來泡澡,然後我們還要吃糉子,賽龍舟。而這些習俗的由來是因爲一位大詩人——屈原。

傳說在春秋時期,有一位大臣,又是一位詩人,他叫屈原。公元前278年春秋,秦軍終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國家,在五月初五,寫下了他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着一塊大石頭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涌到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爲怕飯糰爲魚龍蝦蟹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習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而在我的鄉下,我們一早除要包糉子和插艾草,還要祭奠祖先。我最喜歡看家人包糉子了,糉子是用糯米包着肉和蛋,然後經過很長時間的蒸煮才能吃到。剛出鍋的糉子美味極了,我一口氣能吃兩個大糉子。吃完糉子我們還可以去看賽龍舟,賽龍舟的河岸邊站着滿滿的人羣,快要衝刺十萬火急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大聲地使勁爲選手們喊“加油”,最後不管輸贏如何,所有的人都會很開心。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3

“五月五,過端午,大家來包糉子”每年的五月五日,街道上都會響起這個順口溜,原來是一年一度我們最期待的端午節又來了。

在端午節這天包糉子,賽龍舟是最常見的民間活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習俗是:包糉子。

可是爲什麼端午節我們要包糉子呢?其實這還是有一些淵源的,相傳戰國時期楚國的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把愛國的屈原貶到汨羅江旁。不久後楚國不幸的滅亡了,屈原的滿腔熱血無以投報,於是抱着絕望之心,在汨羅江畔,以身殉國,投江自盡。當地的'居民爲了紀念屈原,擔心魚蝦破壞屈原的屍體,就把米團扔進江裏餵魚蝦。慢慢地向江裏投放米團漸漸演變成現在的包糉子。

如今的糉子有很多種餡兒,蜜棗,豆沙,蛋黃,板栗,花生,臘肉。南方人偏愛吃肉餡的,北方人喜好甜口的,還有沒有餡的白味糉子。而我最愛吃的是豆沙餡,今年媽媽也買了糉子葉教我包。糯米要提前浸泡六小時,然後把糉葉折成漏斗形,把糯米和自己喜歡的餡料包進糯米中間,然後把糉葉摺疊成金字塔型,再用棉線紮緊,放到開水裏煮兩個小時。這樣香氣濃郁的糉子就做好了,吃一口自己做的糉子,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心裏美滋滋的。

中華傳統源遠流長,我們學習民俗民風,既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品嚐美味,真是其樂無窮呢!朋友們,你們又知道那些傳統節日,也來分享一下吧!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4

我喜歡闔家團圓的春節,喜歡猜燈謎的元宵節,喜歡吃月餅、賞月的中秋節,但我更喜歡吃糉子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吃糉子、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撒雄黃粉……端午節又叫“衛生節”,其中,掛艾草可以驅蚊子和小飛蟲,淨化空氣,撒雄黃粉可以驅蛇等,防止病疫氾濫。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相傳,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後,便抱起石頭投入汨羅江。住在江邊的`百姓們知道屈原投入汨羅江後,害怕江裏的小魚、小蝦啃食詩人屈原的身體,便紛紛拿來糉子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吃飽後就不會傷害到詩人屈原的屍體了,所以端午節吃糉子這個習俗便流傳至今。

早上,我見奶奶在包糉子。便跑進廚房對奶奶說:“我也想包糉子。”奶奶笑着說:“好啊。”於是我認真觀察起奶奶包糉子的過程,只見奶奶先拿起葦葉,捲成一個三角體,我學着奶奶的樣子,也捲成一個三角體,再往裏面放入糯米、紅棗,只見鮮紅的棗子鑲嵌在雪白的糯米中,彷彿是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然後,小心翼翼把葦葉底下封起來,再拿繩子把糉子纏起來,最後把糉子上鍋蒸。半小時後,香噴噴的糉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咬了一口,糉子的清香瞬間充滿口腔,糉子甜而不膩,味道美極了!

啊!我喜愛端午節,小朋友們,你們喜愛端午節嗎?

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15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相傳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我們建湖人喜歡掛艾蒲,佩香囊,家家戶戶飄出陣陣糉香。我最喜歡吃外婆裹的糉子,外婆心靈手巧,包出的糉子既美味,又有藝術性,還特別環保。

每逢端午,外婆就開始裹糉子,我在一旁饒有興趣地觀看。外婆將水鄉上好的糯米淘好後,根據不同的口味做餡。糉子味分四種:喜歡甜的,在糯米中放幾粒紅棗;喜歡鹹的,取草豬精肉半斤,切碎,用三伏醬油泡製,做成餡裹進糯米中;喜歡清爽的,用自家地裏長的花生,每顆花生米剝開成兩瓣,用清水泡一下,等花生米發大後,裹進糯米中;喜歡原味的,那就糯米中不放其他佐料。

開始裹糉子了,外婆從針線盒中取出一根亮燦燦的蓑針,將新鮮的蓑葉一端捲成漏斗狀,置於左手,右手持一調羹,舀糯米進蓑葉中,糯米裝滿蓑葉鬥後,將蓑葉另一尖端穿進蓑針眼中,蓑葉繞圍幾圈,將整個糉子裹嚴實後,再將帶着蓑葉尖的蓑針從中間穿過糉子,蓑葉尖從糉子另一側露出,收緊了整個糉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裹好的糉子一般呈飽滿的尖三角形,爲逗我開心,外婆有時還特地將兩個小糉子合在一起,裹成扁五角形,叫“連心糉”,這是外婆和我,心連心。

整個過程,外婆就像製作一件藝術品。我呢,則在一旁,凝神觀看。不像現在超市出售的.糉子,一根蓑葉,亂繞幾圈,再用帶顏色的帶子一紮,既沒有藝術性,扎糉子帶子上的色素對健康也不利。所以呀,超市的糉子我根本看不上,就愛吃外婆裹的糉子。

外婆裹的糉子,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