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合集】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作文3.1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合集】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早上,淡淡的晨霧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晨霧散去,太陽從東方徐徐升起,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氛圍中,人們嚮往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家。而這時,除夕已經臨近了。

每逢春節,米餜是桐廬人過年必備的美食,自然而然,做米餜的“大戰”也就在家家戶戶打響了。我的外婆可是個包米餜的老手,蒸粉團、揉粉團這些技術含量高的活非她莫屬了。水多了要爛,水少了要有乾粉;蒸的時間長了要糊,時間短了要有生粉丁;搓揉少了不勁道,口感不糯;搓揉多了糰子就涼了不易拿捏。只有外婆這樣久經歷練的人才把控的好。

想做出味美的米餜,餜餡尤其重要。外婆前一天就備好了老嫩適中的冬筍切成絲,讓味道鮮美的筍絲更好地綻放自然的味道,加上外婆親手製作的油豆腐切丁,再加上農家豆乾絲、醃菜絲、榨菜絲,切丁的豬肉榨出豬油,浸潤所有的食材,放下調料加上辣椒,撒一把脆嫩的蒜葉,把食材的美味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已接到做米餜殼子的任務,傳統的米餜殼子都要手捏,雖然勁道但特別麻煩。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智慧的勞動人民始終會想出更好更便捷的方式,發明了做米餜殼子的機器,一扣一壓,那米餜糰子就變成了碗狀,盛入菜餡收了口子,一個桐廬人喜愛的小食米餜就做成了。但原本那心想事成的願望在我手裏卻破滅了,米餜壓下去時,會粘在機器上,這可是個麻煩。嗯,模具裏搓點菜油更加潤滑,可還是不行,油都被米糰子吸走了。哦,再給米糰子抹了些麪粉,這樣油和麪粉的強強聯手,雙重隔離,得以使米糰子輕而易舉地做出光滑而又軟糯的米餜殼。就這樣,我如法炮製,順風順水,功夫不負有心人,米餜越做越多。

轉眼間,外婆已端着米餜到老屋土竈上蒸制,在烈柴猛火的高溫催熟下,米餜正在接受水與火的.最終塑造,等待完美成型,很快讓竈間瀰漫出濃濃香味。終於,滿滿一蒸籠的米餜出爐啦,我顧不及燙手,先抓一個嚐嚐,鮮香飴醇,沁人心脾,還帶着竹蒸籠的清香味,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舌尖上的美味。一個小小的米餜,它包含了我們在新一年裏的期望,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別看米餜小,腹中乾坤大。辛酸鹹辣香,溫暖在心田,小米餜,一道不可缺少的歲末美味,春節的序曲徐徐拉開。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又是一陣淡淡的糉葉氣息縈繞在我的心間,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靈上跳舞,嫋嫋的炊煙慢慢地散開,記憶深處那個糉子包裹着的溫暖,如梔子花般在指尖上綻開了!

在我的記憶裏,奶奶是最會包糉子的了——誰讓我從小嘴饞呢?有一次看到鄰居小夥伴拿着糉子大口大口地吞嚥,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幹農活的奶奶去包糉子。那時的我只知道糉子的香甜,卻不知道奶奶要到幾裏地外的小河灘上摘上好的糉葉,只爲滿足孫子這個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邊摘糉葉,這一大片的蘆葦葉中,她只挑不留一絲黑點、沒有一點枯葉,甚至連一個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鮮翠葉放在竹籃中。摘得一籃,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靜悄悄的,只有汗水灑在竹籃上的“啪嗒”聲。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廚房淘米、洗葉,這時的我坐在竈臺邊上,不耐煩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這樣一邊準備餡料,一邊還不忘爲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沒!”我焦急又有些無奈地喊道。“好了,快來!”我興奮地跑過去,只見奶奶熟練地把一張糉葉捲起來,做成一個小尖錐,放進幾勺糯米,均勻地填滿,又放上幾粒葡萄乾,接着用手壓緊,把小尖錐裹成三角狀,最後再用線捆紮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鬧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說罷,奶奶伸出右手,將我抱在她腿上,一隻蒼老的大手握着一隻幼嫩的小手,輕輕地一捲、一放、一壓、一裹……整個屋中是如此安靜,一陣微風吹來,輕拂我的'頭髮,把屋中的一絲潮溼也帶走了。

糉子在鍋中不知過了多久,連鍋蓋都急得跳了起來。終於,奶奶把冒着熱氣的糉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懷中,吃着糉子,心如同被雲朵包圍着,又彷彿沐浴在陽光中,溫暖擴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帶給我溫暖的不僅是這個糉子,更是奶奶對我的愛!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準備好的糉子。又是那個糉子,又回到那個童年,又是一種溫暖包裹全身。糉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嫋嫋的炊煙,全映照着我那位摯愛的人——奶奶!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的家鄉是山城五蓮。我們五蓮雖然小,但是節日的風俗可不少。其中“二月二”的風俗,令我印象頗深。

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皇帝爺使金牛,正宮娘娘把飯送。”也就是說在二月八年級這一天,皇帝和皇后都得到田間和農民們在一起耕種。在這一天,天剛矇矇亮,人們就早早的把竈底的灰掏出來,放在簸箕裏,用這些灰在院子裏畫一個大大的圓圈,在這個圓圈的.中心放上五穀雜糧,這就是農民貯存糧食的囤,它寓意着農民開始忙春耕了,人們也盼着今年是個豐收年,谷豐登,糧滿倉!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會炒糖豆,吃糖豆。可是二月二爲什麼就要吃糖豆呢?原來呀,炒糖豆也是有着占卜的寓意,所炒的糖豆開花的大小,也會預示着新一年的收成。也就是說,豆子開花開的越大,今年的收成就會越好。所以,人們的心裏都期盼着自己炒出來的豆子開得大大的。二月二是萬物復甦之際,也是害蟲甦醒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說:“金豆開花,五穀豐登。”所以,家家戶戶便會用炒豆子的方式來祈求驅除蟲害。另外,人們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健康,莊家也能夠得到豐收。所以,二月八年級的這一天,人們便都會炒豆子,長期下來也就形成了習慣,直到現在,就成爲了糖豆。

傳說二月二這天也是土地爺爺的生日,在這一天,我的家鄉的人們都忙着包水餃供奉土地爺爺,讓土地爺爺保得這一方土地的平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月二這一天我的家鄉的各個理髮店,不論大小,統統爆滿,人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到理髮店理髮,可是爲什麼那麼多人都要來理髮呢?原來,這一天是蟄龍昇天的日子。民間認爲,這一天去理髮,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是寓意着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我的家鄉五蓮的風俗還有很多,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罷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的家鄉在一個隱祕而美麗的地方---東陽,明朝宋濂寫的《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東陽!

在那裏綠樹四季常在,野花滿地綻放,鳥兒與溪水共同歌唱,是我夢中的天堂。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獨特的風俗,特殊而有趣。從我記事起,便一直喜歡這些獨特的風俗。

除夕下午,家裏年年都會高高的掛起紅紅的大燈籠,貼上大幅的長長的春聯。外公外婆會準備許多紅蠟燭和用各式各樣的錫紙疊起來的金燦燦的紙元寶、綠瑩瑩的荷花、紅豔豔的牡丹花……

不得不說,我從沒想到過老人家們能把紙折出定一番花樣來,每個都栩栩如生,獨一無二。我也真沒從哪見過這般手巧的老人家,所以很自豪!外公外婆會把那些元寶、花束、蠟燭與神像供品有前有後排放在一起,準備大年七年級一早起來參拜。

七年級一大早,我外婆會左手託着一個花瓶,右手上拿着一束柳枝一樣,沾着瓶裏的水,嘴裏輕輕的念着祈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話語,溫柔的把我們叫醒,並用那清清的水灑在房間和我們身上,好像在淨化世間的一切煩惱與不開心的事兒。本來有起牀氣的我也不明不白的被這儀式給淨化了,只覺得十分有趣!

大概是凌晨三四點鐘的時候,我們一家就準備完畢,燒完香供好祖先,踏上去拜佛祈福的路。

我們每年春節都會去一座高山上拜佛。山上人山人海,並不會因爲早而少些人去。家人們都會提着幾袋子的紅蠟燭和香去爬山,天還是黑暗的被籠罩着,山上燈籠的紅也被暈染得一片模糊,但這情境這景色也是絕美的!月色配合着金黃而橙紅的燈變得如同孔明燈飛入天空般的美麗。從下往上看去,就像通往天庭的天路紅彤彤的,很有宮廷的風味。從上往下看,則是幽靜的、黑黑的深淵,夜鳴的鳥兒的聲音也被拉的很長很長,靜靜的,微涼的輕風吹來,自覺身處靜溢的森林之中。

爬山雖然很累,但是身邊的風景隨時隨刻能讓你靜心。點燃蠟燭時,那紅通通暖洋洋的火焰也能讓你沉醉在禮儀的崇敬和莊嚴之中。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慢慢的這些禮儀也變成了我成長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就是我家鄉獨特的風俗,是我心中不可磨滅的烈火,有了這些風俗,才讓我美麗的家鄉變得更有血有肉更有故事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5

說到春節,大家都知道,但因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過的春節也有所不一樣。我的家鄉在渦陽縣,下面,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那洋溢着濃濃年味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日子,節前數日甚至十幾日內,家家戶戶均忙於辦年貨。農曆正月七年級,老百姓起得都很早,據說女人一年四季做飯做家務,很辛苦,所以今天晚起一會兒享享福,這日的早餐就交給男人了。在太陽出來之前,這一天不能倒水,當日不打掃,忌動剪刀,剪刀已於除夕紮起來了。家人起牀一般不相互催叫,這意味着一年都着急忙慌!

全家起來後洗漱完,換新衣,拜天地尊長。早餐不吃肉,說是老天爺不吃葷,主要吃扁食,半圓形,韭菜粉絲餡,鍋內於除夕夜兌好水,篦子上放饅頭,說是不宜空鍋。下扁食時,要放鞭炮,這是春節期間準備的最大的一炮。

扁食煮熟,先盛兩碗置放中堂或竈臺敬神靈祖宗。早飯後,鄉鄰互相走動問好,給長輩拜年,行磕頭禮,要壓歲錢。但除至親及小孩外,大人只禮節性地表示“拜年”,即挽起讓座。家家準備香菸(過去爲旱菸)、花生、瓜子、玉米花、飴糖等食物招待,拜年以午前爲限,集鎮有踩高蹺、玩旱船、說書唱戲者,鄉間僅下馬兒聊天、玩牌,七年級走千里,給乾孃拜年;有“七十一”祝壽者,午餐豐盛,閤家圍桌飲酒,其樂融融。八年級起開始走親串友,直至初十前後,一般規矩八年級走姥姥家,九年級去姑姑家,初四去岳丈家,初五忌走親戚,每回拜年要隔一日,否則要被稱爲“拜跟腳子年”。

拜年禮物隨着經濟條件的.好轉而不斷變化,過去僅拿饅頭、綠豆丸子、麻花,加兩包或四包困子(點心),但禮品一般不全部收下,留每樣少許,隨各家習慣。如今以點心、飲料、水果、酒等禮品爲主,縣城有不少人在年前送禮物,年後不再送,而是相互請客吃飯。

九年級早晨也吃頓素扁食,諺語稱“九年級吃頓扁,不吭也不喘。”初五、初十、十五吃餃子,葷素隨意,但有下餃子時放鞭炮的習慣。

這就是我們家鄉春節的風俗民情,每家每戶都是紅紅火火地過年,都是開開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6

一大早,老媽老媽就忙活起來了,窗外的炮聲響個不停,弄得碗筷叮噹響。

我睜開朦朧的雙眼,無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來忙去,“你們起那麼早幹什麼呀?天還矇矇亮呢!”“別貧嘴!就只有你沒起來了,快點!快點穿。一會還要跨火堆呢!”“啥!?什麼是跨火堆?”我被老媽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裏,舅舅、爺爺還有我老弟在忙活着點火呢。他們把松樹枝、枯樹葉、稻草等一切可以點燃的東西堆在一起。讓爺爺掏出打火機點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竄起,張牙舞爪。大家都很興奮。尤其俺老弟,興奮成啥樣了,圍着火堆直打轉。“嘿!”老媽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漢子,但也離火堆遠一點。至少爲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燼。快!離它遠一點。”

火又大了,一下躥得老高。原來是小舅舅來了,還抱着一盒子炮。“你們快點跨火堆,跨完我們去放炮,OK?”“好!”弟弟興奮極了。

濃煙從火堆上冒了出來,“咳咳!”我被嗆得眼淚都流了出來,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幹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嗆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爲了給人祈福。跨過去的人新的一年裏會有好運的。”媽媽一邊幫我脫外套一邊說。“封建迷信。”我小聲嘀咕着,卻偏偏被老媽聽見了:“不管怎樣,這是這的一個風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當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饒是漢子般的我不由嚇了一跳,“這麼大的火,燒死誰呀!”“燒不着的,快點!我還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後他跨呢。“哼!誰怕誰!”我不願讓他瞧笑話,跨完後跑得遠遠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臟,鬆了口氣。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習俗,火焰,跨過表浴火重生,在新的一年裏以全新的面容面對。又代表着辭舊迎新。還代表着燒燬壞運氣,帶來好運氣。但無論如何,都代表着人們對新年的新的自己的美好祝願,希望新的伊寧自己可以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

家鄉的風俗作文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爲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說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衆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爲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擡上山入土爲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擡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擡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說是爲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纔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說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春節期間喝“元寶茶”是我家鄉的風俗。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會回外公家過年。四世同堂的除夕夜熱鬧非凡,吃年夜飯、賀歲拿紅包、一起看春晚,當然還有一項最重要的事——陪外公煮“元寶茶”。

關於“元寶茶”,小時候我還鬧過笑話。有一次,我對着煮茶的鍋子裏,用勺子撈了半天,也沒見着一隻“元寶”。外公笑話我是“小財迷”,邊刮我的鼻子,邊告訴我:“傻小囡,‘元寶茶’不是真正的元寶煮的,你看,這個兩頭尖尖的像不像元寶,其實它是用金桔加枸杞和冰糖煮出來的。”待我再長大點,有次參觀民俗博物館,才知道原來“元寶茶”最早源於江南,開始是向皇帝進的貢茶,後來民間也逐漸興起,寓意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

煮元寶茶不難,關鍵在掌握火候。外公會先將金桔的.一面劃個十字,然後放入水中大火燒煮約十分鐘,再撒入冰糖和枸杞用小火慢慢熬。待金桔的清香逐步散開來,茶湯變得有點粘稠,呈現鮮亮的橙黃色,外公就雙手合十,喃喃自語,有時是“祝老祖宗福如東海,無病無災”,有時又是“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福氣滿滿”……

除夕夜的第一盞“元寶茶”,一定是外公親手奉上給我們家的“老祖宗”的。這時候的外公就像個小孩子,恭恭敬敬地雙手端好茶盞,遞給已經笑得合不攏嘴的老阿太。阿太接過“元寶茶”,舀上茶盞裏的兩隻“元寶”,開開心心地宣佈:“年年送寶入我家,雙福臨門保平安!”然後,我們按照輩分、年齡,每人捧上一杯茶“雲寶茶”,咕咚咕咚喝下去,就也把新年的健康福氣帶到了身上。

現在我已長大,自然而言地也就接過了家裏煮“元寶茶”的任務,並創造性地進行改進,比如,除了金桔外,有時還用雪梨或紅棗,冰糖也用得少了,補血少糖,滋陰補肺。每當有親朋好友來家裏時,我也有模有樣地學外公的樣子,煮上一杯杯“元寶茶”,將我對長輩、親友們的祝福和感恩,都融化在其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9

輕咬一口,光滑細膩的皮兒在嘴中滾動,鮮美的湯汁浸透舌頭,富有彈性的肉餡在口中跳躍——這,就是我最愛的家鄉餃子。

每一年春節我都會回到山東老家,每一次和家人團聚的時候,奶奶都會給我包餃子吃。奶奶先拿起一盆麪粉,在當中敲入幾個雞蛋,再用她那佈滿皺紋的手在盆裏用力地揉幾下,一個大團面就形成了。奶奶手中的團面纔不像市面上的那麼蒼白,而是金黃的,散發着光澤,這是奶奶特地給我這個大孫子製作的,這時我會吃力地抱起這個團面,用手使勁搓成一長條,然後奶奶拿起刀嫺熟地砍了起來,一個長條就迅速地成爲一個個小三角,我呢,拿起這一個個小三角用力一拍,只聽“啪”的.一聲,手上留下一個白印,桌上現出一個麪皮。

麪皮做好了,爺爺把餡也拌好了,白菜豬肉餡兒,所謂“百菜不如白菜好,諸肉不如豬肉香”,看着這誘人的餡兒,我不禁流下了口水。包餃子了,我用筷子夾起一撮肉餡放入餃子皮當中,學着奶奶的樣子,把餡少的一半餃子皮按到餡多的另一半上,往皮子邊上使勁一按,再輕握拳頭,把兩個側邊也使勁一按,嘿!一個半圓形餃子就在我的手中誕生了。邊上是薄薄的皮,中間圓圓鼓鼓的裹着一大包餡,金黃半透明中有時一道綠,有時一道紅,在紅綠相交之中藏着的,定是美味無比!

在無數沸騰的氣泡中,一個個餃子變得鼓鼓的,像一隻只小肥豬。看着盤中熱騰騰的餃子,奶奶笑着對我說:“博呀,咱這餃子裏可包着運氣、幸福和財富啊……”不等奶奶說完,我立刻抓起一個餃子直往嘴裏塞,竟然咬到了一個硬幣!我笑着對奶奶說:“奶奶呀,我吃到財富了!”全家人都笑了起來。

一聲聲敬酒令中,一個個餃子中,包裹和傳遞的是對新的一年的期盼:無論去年如何,今年會更加幸福!因爲大家都有故鄉,有家人,有餃子。在一片片歡聲笑語中,在一桌桌天倫之樂中,聞到的都是美好,看到的都是幸福!

我愛家鄉的餃子,我愛家鄉,更愛我的家人!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精彩紛呈的民間風俗讓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在我的老家洋縣,那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小時候的我最期盼不是大年七年級,而是大年初五,因爲那一天有“掃五窮”的風俗。

早上八點的時候,叫醒我的一定不是鬧鐘,也不是媽媽的催促,而是一陣敲鑼打鼓聲,十分響亮。我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來到大路上,早已經熙熙攘攘。只見一羣人拿着鑼鼓一邊走一邊敲,他們個個把臉畫的很花,跟唱大戲的一樣,穿的'衣服也各式各樣,看得人眼花繚亂。

咦,那不是黑胡靈官嘛,這長相也太嚇人了,看着都讓人望而生畏,聽大人們說這是嚇唬小鬼的;旁邊就是紅臉靈官,手持武器鐗,紅臉長鬚,右手舉鞭,儀表堂堂;哦,還有哪吒,一手拿乾坤圈,另一手拿風火輪,威風凜凜;第四個是毛女手持刷子和簸箕,留着長髮,是專門清理妖怪的最後一個是孫悟空,他頭戴金冠,身穿金光閃閃的戰袍,手上拿着金箍棒,一副威武霸氣的樣子!太漂亮了,可惜還沒看夠就過去了。

接下來他們挨家挨戶的掃五窮,主人家都會熱情地歡迎他們,圖個來年的鴻運。終於,輪到了我們家,毛女用刷子在我身上掃來掃去,左一下,右一下,並告訴我這是掃掉五魔,其他“各路神仙”也分別給我們家進行了“驅邪避災”,最後媽媽給了毛女20元錢,以示慰勞和酬謝。

後來我通過查資料瞭解到“五窮”即五個窮鬼:智學鬼、學窮鬼、文窮鬼、命窮鬼、交窮鬼,後來民間將他們演繹爲錢窮鬼、糧窮鬼、壽窮鬼、吉窮鬼、命窮鬼。以前人們對“五窮”的認知和理解要比今天人們的認識深刻得多,掃五窮的民俗作爲民間對抗貧窮的一種行爲和寄託,寄予了經濟不發達時老百姓對幸福美好的祈願。

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掃五窮”活動是洋縣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風俗,它不僅營造了春節的熱鬧氣氛,還安撫了人們的心靈,愉悅了我們的精神,希望這個習俗能一直延續下去,生生不息!好想再回去看看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成都的舊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憶。每年過春節的前一兩天,我們家就會提前進入過年的那股緊張、歡喜、紅紅火火的氛圍。

爲什麼說緊張呢?每年過節前一兩天,我都會拿出我最心愛的毛筆寫春聯,我媽媽向來追求完美,春聯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騰好久。

貼春聯可有好多講究,橫批若是從右往左寫,上聯就貼右邊,反之上聯貼左邊。對聯單貼可不行,要一邊一幅,一般上聯最後一個字發拼音裏的三聲、四聲,而下聯最後一個字發拼音裏的.一聲和二聲。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會開開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成都人都愛吃,吃年夜飯也講究,我們家就是一個例子:香腸、臘肉、雞、鴨、魚、牛、八寶飯,有時還會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聽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從嘴裏流出來了,更何況年夜飯真的出現的時候呢。

正月初七這天,我們家就會去遊草堂祭杜甫,這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會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詩人杜甫,這習俗起源於唐代,據說是詩人高適寫下了一首詩名爲《人曰寄竈二拾遺》,後贈於杜甫,詩曰:“人曰提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於是每年“人曰”便成爲我們老成都人遊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別人早就過完了元宵過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們耍性大,人家過完年,他們還要再過一天年。而這一天就要老城牆上走百病,厚着臉皮再過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說正月七年級成都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遊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學說”,南方丙丁屬火,代表四時裏最熱的夏天,也有“鴻運興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認爲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裏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英雄人物,這裏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這些習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傳到現在,於是才說:“成都的舊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憶。”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家鄉的風俗——吃七樣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鄉潮汕,有個特別的風俗——吃七樣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媽咪,今天晚上吃什麼啊?有沒有人來咱家啊?”臨近傍晚我就開始叫嚷。“吃七樣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媽媽站在竈前,低頭忙着自己的。“嗯?是嗎?那七樣羹是由什麼組成的?來歷是什麼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媽咪。“這個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蘭七樣菜組成的。來歷嘛,相傳,宋朝有一個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貶江南,在正月初七這天,他去到了一個偏僻荒野,那時他餓得頭暈眼花,隨手摘了七樣菜,煮了吃掉,後來他復職高升,回憶起這天,便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這七樣菜,也就是七樣羹。還有一首相關歌謠呢,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纔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媽咪洗着菜,笑着說:“哦,那什麼時候可以吃?”“一會兒。”

坐在椅子上,看着時鐘,心裏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與此同時,我也在小聲地唱着歌謠……啊,什麼時候可以見見它的真面目啊……這時間過得好慢,彷彿過了一個世紀……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睜眼,是被那若有若無的.香氣“叫”醒的,我望着叫喚的肚子,飛奔去餐廳,一眼就鎖定了桌上那盤七樣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樣羹美如畫,七樣菜周圍的淡青色湯汁在燈光下閃爍着光芒,如同一塊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氣包裹着我,像是要帶我去瑤池仙境……

“嗚——”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壞這道菜,但最終還是夾起一塊,送入嘴裏,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綻開,這鮮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頭,我忍不住再吃一塊……

吃飽之後,我擡頭,看見父母對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歡吧?”我纔好像發現了什麼,不好意思了。

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纔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我摸着圓圓的肚子,哼着歌謠。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年末將至,跟着老爸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今年將這在這裏過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

我沒來幾天,清掃老屋,整理房間,擺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顯得有些沒意思。這裏沒有了城市的喧譁,散落在山間的農戶顯得格外的安靜,剛開始還找不到過年的氣氛。

“鼕鼕嚓,鼕鼕嚓……”我隱隱約約聽到了一陣敲鑼打鼓的聲音。我循着聲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幾號人着裝各異,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讓我感覺到特別的是走在隊伍最前面的三個人——一個似船伕的老大爺,拿着一把木槳,頭扎花巾,不時在做着划船狀;中間的`一個人手提蓮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襖,濃妝,怪嚇人的,隨着前面的划槳人“隨波盪漾”;最後一個人就更“搞笑”了,黑襖、頭卡、白臉,手持蒲傘,最讓人有趣的是耳朵間的那朵獨鮮花,嘴角那顆大黑痣,關鍵的是隨着“鼕鼕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後面跟着一羣又敲又打的老鄉,好不熱鬧啊!我一邊看着一邊跟着大部隊走着,穿過小橋,走進東村,來到了家家戶戶的門口,鑼鼓聲、鞭炮聲,小孩子們嬉笑聲,不時升上一陣陣青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火藥味。一天下來,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個村,也不知道來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覺得看不過癮。回來的路上還不時哼哼“彩蓮船哪,喲喲,兩頭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間,呀兒喲,帥哥牽哪,划着。喲喲,呀嗬嗨”。

回到家裏,爸爸媽媽告訴我這個叫“採蓮船”,是我們湖北傳統的民俗舞蹈。傳說中觀音娘娘坐船籌款修橋鋪路,後人爲了紀念觀音娘娘的善舉,就通過採蓮船表演來表示讚頌,在春節期間,撐起採蓮船爲每家每戶拜年、送上祝福。

後來的幾天裏,我天天坐在山脊邊等着採蓮船來,和他們一起給村民們送祝福。你別不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我也做了一回划槳人,學着划船的樣子,還知道那個槳是紙糊的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說到家鄉的風俗,臘八節時醃臘八蒜可謂是青島的一大風俗了。

“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古人們發現大蒜經過一段時間醋的浸泡後,能產生更美味的味道。所以每當到了臘月初八的時候,家家戶戶開始熬臘八粥、醃臘八蒜。臘八蒜不但製作方法簡單,而且十分美味,又有殺菌的作用,十分健康。臘月初八醃上大蒜,等到大年三十兒就可以品嚐美味啦。在吃餃子時,我們的家鄉人都習慣就着一顆顆酸脆可口的臘八蒜,美味翻倍呢。醃上的臘八蒜,可以存放一年呢!我通過查資料所知:臘八蒜還代表着清算一年我們的得與失呢。

記得就在去年臘八節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全班同學製作臘八蒜。我們小組分工合作,先準備好大蒜、醋和冰糖,聽說白酒是大蒜快速變綠的祕方,這樣東西可不能少。我們先給大蒜一顆一顆脫下外衣,露出白胖的身體,再把大蒜放到瓶子裏,往瓶子中倒滿醋(沒過大蒜),然後放上白酒、冰糖,密封好。大傢伙忙得熱火朝天,有的同學挽起袖子,一副大幹一場的架勢,有的同學小心翼翼地剝蒜皮,生怕弄疼了大蒜,還有的.同學邊唱邊幹,教室裏充滿了歡聲笑語。我們把密封好的大蒜放到櫥裏,貼上小組標籤。萬事俱備,只等蒜香。

臘八蒜醃上了,我的心事也來了,每天早上我都要打開櫥看一看大蒜變綠了沒有。一天又一天,我們組的大蒜始終沒有變綠,我想:是哪一步出問題了嗎?沒辦法,我也只能乾着急。終於有一天,有一顆小小的大蒜變成了晶瑩的綠色,我開心極了,捧着瓶子左看右看接着,像發現了什麼寶貝似的。漸漸的,越來越多的大蒜變綠了,我覺得這樣的大蒜一定很好吃。到了大年三十晚上,邀請爸爸媽媽來品嚐我自己製作的臘八蒜,香味濃郁,又脆又甜,大家都讚不絕口。

醃臘八蒜是我家鄉的風俗,和大年夜的餃子是絕配,邀請你來我的家鄉過年,品嚐不一樣的臘八蒜。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祭祖是一個神奇的習俗。因爲在我的家鄉,每家每戶都會祭祖,只要祭祖一過,不管家中老小,都知道要過年了。

祭祖是我老家最重要的習俗,一家人通常都會很嚴肅。因爲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更要表現源遠流長,所以我們既要嚴肅還要恭敬。但是對於我們孩子來說,真是又無聊又難受。

在祭祖的時候,規矩是分成三桌,一桌敬自己的老祖先,一桌敬神仙,一桌敬土地爺,可是請他們吃的食物就完全不一樣。像祖先吃的要有饅頭,代表來年生活美滿富足;雞,代表吉祥;鹹肉,代表發財。請神仙的一桌也差不多,只是我看不懂;有趣的是不知爲何土地爺面前要放一面鏡子,還會順帶放上一杆小秤,希望土地爺保佑我們來年稱心如意。通常在稱的旁邊還會放上一條小魚,當土地爺吃完飯後,我們就會把這條小魚放回到河中。最好玩的就是每種食物上不是撒點鹽就是放一小塊紅紙,我的爺爺也不知道是因爲什麼,只說是他的爺爺的爺爺這樣告訴他的,真是神奇啊!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個習俗。在祭祖時,我們小孩通常只能待在後廚,而且不能發出一點聲音。聽我奶奶說,只要發出聲音打擾到神仙們吃飯,第二年就得不到祖先的照顧。你說誰不想再拿個三好學生呢?沒辦法,我只好乖乖地坐在椅子上,看着蠟燭上的火苗在撲朔,屋子裏時暗時亮,我內心的滋味真是不好說啊,既擔心又希望。等祖先們吃完飯後,我們還要放爆竹,這本是一件好事,因爲終於可以不用憋在廚房裏了,可是巨大的爆竹聲會把我的魂都嚇沒了,真是苦惱。

對了,每當一批一批神仙和祖先來吃飯時,我就要拼了命地磕頭,通常不是眉心一紅就是一個大包,要痛好幾個晚上。

似乎每個地方都有祭祖的習俗,就像《尋夢環遊記》中墨西哥的亡靈節,他們是用唱歌的.方式紀念自己的祖先。相比之下,我家鄉的祭祖透露出更多的莊重。我想是因爲中華文化的歷史悠久,這個習俗薪火相傳、燈燈相續。我們應該跟隨祖先的腳步,把這個神奇的習俗傳承下去。

標籤:風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