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合集15篇)

作文1.0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風俗作文(合集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在我家鄉每到中秋節,就會有舞龍的習俗。

每到中秋節到來時,村裏人就顯得很忙。村裏很多人會到文化禮堂製作稻草龍,整條龍都是由稻草編制而成的,然後在稻草龍下端插上一根根木棍,便於讓人舉着舞龍。

每到中秋節傍晚,舞龍活動就開始了。一陣鼓聲過後,一條長長的稻草龍就從禮堂的門裏鑽了出來。大人們在前面舉着龍身底部的木棍舞着龍,雖說是草龍,但仍然顯得十分威武。大人在前面舞,小孩只能拉着龍的尾巴在後面跟着走。

舞龍的路線就是順着村莊從上往下舞一遍。過程中,還會到幾個大戶人家的家裏轉幾圈再出來繼續往前走。到人家家裏轉圈有什麼寓意,我卻不知道,我只好問我的外公,外公告訴我說:這代表着爲這家人帶來福氣。

舞到一半路程,會有人來發水,用以解渴。只要你還跟着,也會發到水。

舞到最後——龍舞到村尾,時間也差不多深夜了,跟隨的'人也逐漸地稀少了。每年我都會堅持到最後。

龍舞到最後,人們會把龍從高處扔向河裏,讓它隨着河流往下游流去。這又有什麼寓意?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因爲我們把龍扔下去後,我們這些拉龍的人就會回到文化禮堂去發月餅和一些小零食,這也是我堅持拉到最後的原因之一。

每年的舞龍活動都很累,但是我都會堅持,因爲這是我家鄉的文化風俗,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每年春節,我們一家人都會回到媽媽的家鄉——客家古邑河源。在河源過年很熱鬧,除了團圓飯,最過癮的就是看“打火龍”了。

“打火龍”是客家鄉村的一個古老而又神祕的`鄉俗活動。火龍是由木棍和稻草紮成的,長達10幾米,龍身上插滿了香燭。

每年除夕,大家早早吃完團圓飯,“打火龍”活動就開始了。照例是一輪煙花炮竹,這時,龍身上的香燭已被點燃,八個經驗豐富的壯漢將火龍高高舉起,舞動着行走起來。圍觀人羣激動起來了,發出雷霆般的歡呼聲。我和村裏孩子們在幾條火龍之間來回穿梭着,邊跑邊叫,嗓子都喊啞了。人越來越多,場面越來越熱鬧,火龍走到哪,人們也跟到哪。遠遠望去,火龍身上閃着的燈火綿延幾百米,場面十分壯觀。火龍上下舞動着、跳躍着、歡騰着,龍身越燒越旺,在夜色的映襯之下,顯得格外耀眼。在一條條火龍的舞動之下,客家鄉村的春節也漸入佳境了。

每次看“打火龍”,興奮和熱鬧過後,心裏總是暖暖的。媽媽說“打火龍”的習俗在她小時候就有了。傳說是神龍下凡趕走妖魔鬼怪,驅邪避災,來年就會風調雨順,老百姓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現在,我想起“打火龍”,在心裏默默地盼望着,盼望客家人的火龍能驅除瘟疫,驅走冠狀病毒,讓我們早點開學。

明年過年,我要回河源看一場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打火龍”。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的家鄉在南壘河畔,是人們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名叫“孟連”,這裏天氣晴朗,湖水清澈,還住着勤勞樸實的傣族人們。

傣族人民都有許多熱鬧而又有趣的風俗,其中,一年一度的傣族潑水節最爲熱鬧。

這一天的清早,天矇矇亮時,這裏的傣族人民都會去到遙遠的山上,採來鮮花和綠葉到佛寺供奉,盛來那澄碧、甘甜的泉水爲高大、威嚴的佛像洗去塵灰。做完這些後,羣衆們都無一例外地來到中心廣場上,那早已佈置好的`喜氣洋洋的廣場上,都開滿了鳳仙花,給人以愉悅的心情。

羣衆性的互相潑水開始了!只見一羣羣男女老少,像一羣羣馬蜂似的,朝着對方狂奔而去,他們把手上的銅鉢、臉盆、木桶……各種各樣盛水用的工具都急忙丟到水裏盛水,人羣歡呼聲、笑聲……涌出大街小巷,孩童們拿着小桶嬉戲追逐,大人們拿着銅鉢、盆,互相潑灑,從頭到腳,全身溼透,就像個溼淋淋的落湯雞,只不過,在他們眼裏,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幸福的水,無論是那個被潑的人,還是潑水的人,都喜笑顏開,笑開了花,像陽光一樣燦爛無比。

中午,進行激烈的運動競賽——划龍舟。在寬闊的瀾滄江上,男女青年奮力划槳前進,歡呼聲、喝彩聲,響徹雲霄。

夜晚,深藍的天空中綻放着無數枝絢麗多彩的,美麗奪目的花,美麗極了!

我家鄉的風俗就是那麼有趣,那麼熱鬧。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的家鄉在連雲港,那裏的風俗和泰州不太一樣。

譬如在年三十這一天吃年夜飯通常選擇中午來吃團圓飯,在吃中午飯之前,我們都要燒紙來拜祭家裏死去的老人們,給他們磕頭禱告,祈求他們在新的一年裏保佑我們事事平安,之後才能一家上座吃飯。

在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則把平常用的鍋洗的.乾乾淨淨,把饅頭、豆腐、桃枝放在鍋裏,預示着把“晦氣”沖走,來年步步高昇。這叫“壓鍋”。

年三十的這一天還要幹很多的事情,比如要把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大門上還要貼鮮紅的對聯。接下來就是“守歲”了,到凌晨十二點的時候各家就開始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七年級的早晨,晚輩要給家裏的長輩磕頭拜年,說吉利話,長輩給晚輩們發紅包壓歲,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應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們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吃過早飯就可以走親串友。

七年級的這一天不宜掃地,不宜動氣,忌諱拿剪子一類的東西。

這是我家鄉有關春節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您到過竦坑嗎?您知道竦坑的糉子節嗎?

竦坑的人們熱情好客,早在離糉子節還有一個月的時候,人們就開始邀請客人吃糉子了。

一到糉子節,竦坑的車站上就停滿了車,還有的都因車站放滿了只好放在路上了。車至少要放一里路呢!

到糉子節的時候,外竦坑還有許多人來擺攤。東西琳琅滿目,許多人都圍在攤前,和攤主討價還價。有的人滿臉笑容,大概是認爲自己買的東西既實惠,又便宜吧!

糉子節時,還有的人來竦坑幫人家修鐘錶,生意也很興隆。

每當這時候。我們一放學,就看見許多人家搬桌子吃飯,客人會送些禮物給親人,並且和親人談天說地,吃着美味的糉子。吃好了還舔舔嘴,好像還想吃似的。糉子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第二天,當我揹着書包去上學的時候,又聞到陣陣糉子的香味。人們都對糉子讚不絕口,認爲這糉子不比山珍海味差多少。

糉子節的時候,人們還會放着音響,陶醉在音樂聲中,還不時地傳來人們的笑聲,討價還價聲,唱歌聲。還有許多人正帶着自己的家人,一起去郊外散步。

糉子節時,有的'人家還會放煙花。這時,人們都走出家門,望着天上絢麗的煙花,天上的煙花好比一朵真正的花,讓人們身心舒暢。

糉子節熱熱鬧鬧地過去了,客人們揹着一串一串的糉子,戀戀不捨地跟親人道別,好像還想再重新度一次糉子節。

啊,家鄉的糉子節真熱鬧。

家鄉的風俗作文6

在世界各地紅白喜事都會以當地獨特而盛大的習俗進行慶祝。而在我的家鄉——東陽鄉下,每當建好房子主人都會在房頂往下丟饅頭以示慶祝。在熱氣騰騰的饅頭裏面還能找到二元、十元甚至能找到二十元。我非常幸運,今年的臘月十八在外婆家趕上了這樣的盛事。

那天一早媽媽就把我叫起來,我看了一眼才7點半,爲了能搶到饅頭我忍了,痛下心來和牀告別,臉都沒洗,我們就拿着一個袋子出門了。

到了那裏卻稍有些晚了,本以爲馬上過年了沒人來,可以讓我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撿幾個饅頭。到了那兒才發現什麼叫人山人海,一眼望去全都是人。媽媽跟我說來搶的人越多說明這戶主人家人緣越好。

8點一過電子鞭炮驟然響起,這是提醒還沒出發的`父老鄉親們,馬上扔饅頭了,大家快來啊。等鞭炮聲停止不久,一個個紅包雨從房頂飛了下來,當我擡頭準備接時才發現別人都是有備而來的,好多叔叔伯伯手裏都拿着三米長的網兜在半空中攔截饅頭。

我不知道是因爲我的文雅氣質還是因爲衣襟整潔,反正樓上的那些人一直朝我的方向丟饅頭,但我還是沒有搶到,因爲都被那些長網兜給半路攔截了。甚至有人還搶了我到手的饅頭,不過薑還是老的辣,我的外婆還是還是非常厲害的。我、媽媽、舅媽三人才搶了5對饅頭,外婆一人有10多對,大豐收了。

從小在城裏長大的我很少有機會能參加這些習俗,雖然過程有點粗魯,我的腳被踩了好幾腳可卻很好玩。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回來搶饅頭。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家鄉在諸暨、浦江、富陽三縣交界的地方,山裏山,彎裏彎,風景優美,民風淳樸,極讓人聯想到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那裏的風俗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正月初十的拜太公。如果說,西方的'相當於中國的,那裏的正月初十也有聖誕節那樣隆重。

顧名思義,拜太公就是祭拜陳氏的祖先,是不忘祖訓、尋根探親的一種紀念儀式。村子很大,以前有生產隊時全村分成八個隊,設有九廳十三堂,祭拜每年一次,就按廳輪流。在大廳正中牆上懸掛陳氏九代太公、太婆的畫像,大廳中間設十多張宴席,桌上擺滿各種果品、菜蔬、糖、糕點以及各種各樣的手工製品:如有米粉捏的十二生肖、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有剪紙的動物,都惟妙惟肖。

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老老少少喜氣洋洋,整個村裏洋溢着節日的氣氛,所有的親朋好友,只要是家裏走得脫的,是一定到場的;陳氏家族居住在外的,定成羣結隊,攜妻帶子,敲鑼打鼓的來。這一天,有龍燈助威,有戲班助興,有比賽、有雜技表演,整個村子是沸騰的。過年哪有這麼熱鬧呢?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家鄉而言,一年四季色,就是正月初十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每到過年,家門口的空氣裏總是飄着一種能讓我神定心靜的味道。那是堂前焚燒着的香紙和冥幣散發出一種刺鼻的香味,若你離其很遠,則會感到有幾分芬芳。

那回,我站在爺爺邊上,觀望着爺爺如何燒紙。只見爺爺用手將紙坦平,再將其放置一定厚度,延對角線對摺,這時爺爺將雙手間的空隙對準對角線的'中點,雙手握拳,大拇指與食指夾住中點左右搓揉,將原本厚實的紙張揉鬆成扇狀。當我問爺爺爲什麼時,爺爺告訴我,這樣容易點着。因爲在鄉下,很多這樣古老的習俗還保留着。記得那時我家還有一個竈臺,爺爺從竈臺那拿出了一根燒到一半的柴火,並小心翼翼地點燃了剛纔的紙。

香紙點燃後,如果放置不管,那麼很快就會熄滅,爲了不讓火熄滅,就必須加紙。加紙也是一門學問,不可以從上往下用力地砸,也不可以攥緊了再放。加紙時,要將原來的火包圍起來形成一個蒙古包,如果你要加冥幣,那麼還要緊貼着上一層,然後等他們都着了之後,再在外面包一層。這樣,就算有風也不容易將其吹滅。

於是,家裏的小院子裏瀰漫了青煙。沒過多久,青煙漸漸地向上飄去,院子裏又恢復了清靜。這時,爺爺拿着一炷香再燒完的紙裏撥了兩下,香又着了,那誘人的香氣找到了牆腳的梅花。那梅花似乎自知其香不如,所以含羞未綻。

可是今年因爲新型冠狀病毒將我們擋在了門內。看到爺爺燒紙時,雖感覺還是當初的“影堂香火長相續”,但靜謐中讓我覺得少了“應有人來禮拜多”的氣氛。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春節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每一箇中國人都必過的節日。

在過春節時,每個地區都有過春節的風俗。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雲南人,我們家鄉的.春節風俗和北京的春節風俗截然不同。我們的春節是在大年三十到元宵節期間,元宵節過完了,春節也便結束了。我們沒有臘月之分,也不吃臘八粥,所以我至今都沒有嘗過北京臘八粥的味道。

我們的年貨一般是在大年三十前或當天買,在大年三十前還要將家裏都打掃一遍,以一個全新的環境來迎接新的一年。

我的家鄉在春節時一個比較大的風俗就是:在大年三十左右殺年豬,然後請鄰里吃殺豬飯。我每次過年都得吃七八次殺豬飯。在吃殺豬飯後,鄰里都會給小孩壓歲錢,少則幾十,多則幾百。有的孩子表面上都說我不要,我不能要,但一般心裏都會在想:你咋還不給我呢,你給了我,我纔有理由拿呀,我可不敢在我爸媽眼皮子底下拿錢呢。

在大年三十這天晚上,鄰里鄰居總是會有幾家十分熱鬧。大人們聚在院子裏打牌、喝酒、吹牛、搓麻將、烤肉、嘮家常;而小孩沒則是玩抓人、捉迷藏或幾個一堆地聚攏打遊戲、看電視、聊天、吃東西。

在我們老家那邊,大家有時還會跳三跺腳:所有人圍成圈,跟着伴奏跳。不會的人也跟着學,一小會就學會了,因爲來來回回就那麼幾個動作。

以上便是我的家鄉在春節時比較明顯的風俗,這些風俗都做完了,春節也就過完了,春節過後,鄉村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端午節、重陽節、春節、中秋節……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傳說爲了紀念歷史上偉大民族詩人屈原。每到五月初五人們都有吃糉子,插艾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習俗。

我喜歡吃糉子,也喜歡看包糉子。今年端午節嘉信茂廣場舉辦了一個包糉子比賽活動,我媽媽幫李奶奶報了名。我們組成了一個助威團,成員有我和爸爸媽媽,還有我奶奶,奇奇和夏勇叔叔。浩浩蕩蕩來到了比賽現場。

好傢伙,參加比賽奶奶可真多呀,一個個信心十足,躍躍欲試。主持人宣讀完比賽規則:五個人一組,六分鐘時間,看誰包得多,又不灑米,還要外型美觀。包糉子比賽正式開始了,不一會兒時間有奶奶包了十一個糉子,有奶奶包了六個糉子,有奶奶包了喇叭型糉子,有奶奶包了枕頭型糉子,比賽非常激烈。終於輪到李奶奶上場了,我們懷着緊張心情看李奶奶比賽。開始比賽了,只見李奶奶拿了兩片糉葉捲成了一個喇叭形狀後,左手拿着卷好糉葉,右手放了兩勺米,然後一包小糉子就出來了。李奶奶又趕緊把繩子一頭用牙咬住,另一頭圍着糉子繞了兩圈,一用力,繩子斷了。李奶奶開始有點手忙腳亂了。我們就給李奶奶加油鼓勁,她很快調整了過來。比賽結束了,李奶奶本來包了八個糉子,可一個還沒扎繩子,另一個一提起來就把米灑了一地,所以只能算包了六個糉子。最後評獎時候李奶奶得了一個參與獎。

這個端午節我們大家都過得很開心,很快樂。我喜歡過端午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們最忙的一天,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史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並令對聯所用紙箋必須硃砂染色,名爲“萬年紅”。“紅”、“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孫永坐江山。此爲漢地大年貼春聯風俗之始。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家有喪者,頭年貼紫色春聯,第二、三年貼黃色春聯並加貼橫批和“天慶”。天慶是鏤空成花紋的長方形紅紙,貼在門楣上,一般貼五張,然後貼橫批。另外,中秋節吃月餅也緣於朱元璋的提倡。據說徐達攻下元大都後,朱元璋曾命以當年起兵時祕密傳遞消息所用“月餅”作爲賞賜羣臣的節令糕點。

南京市民過年一般都要炒一樣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鏡冬醃鹹菜爲基礎,配以胡蘿蔔、金針、木耳、冬筍、白芹、黃豆芽、豆腐乾、千張、麪筋、藕、紅棗、花生米等十多種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葷菜爲主的年飯家宴中最受歡迎。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後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後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年燈節這一帶仍非常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說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俗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節日,大江南北,各具特色。我的家鄉在南京,說起風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

過南京的元宵節,我們有賞花燈、猜燈謎、做元宵、吃元宵的習慣。今年元宵節,我就去飯店吃了元宵。

傍晚,我隨爸爸媽媽來到了老門東門口的的一家名爲“東園”的'餐廳。在店內點完所有的菜後,服務員竟爲我們仨每人準備了一碗湯圓,我好不高興,已經不能平靜了,我雙手猛地端起碗,狠狠地吸了一口那碗中元宵中新鮮而又芳香的氣味,我那股子了近哦,真不知該如何形容!我又用勺子舀起一個湯圓,那一小小塊糯米糰的味道,漸漸地在我的嘴中散開,這糯米,不想其他糯米那麼的甜膩,味道也沒有那麼濃厚,只有一股清新而似乎是樸實的味道,這纔是糯米真正的味道!在這其中還夾雜着一些銀耳湯,帶着一絲絲的甜勁,這配上糯米的味道,真是絕配!我隨即又把一整個湯圓都吃進嘴中,這種感覺好幸福!湯圓中的芝麻如同流沙般流進我的嘴巴,這芝麻糊好似一把我的味蕾完全激活了。隨後我一股勁兒把剩下的兩個湯圓一齊吃到嘴裏去,頓時,我肚中好似迎來了熱流,升起了太陽,燃起了熊熊烈火,我的肚子充滿了活力。

吃完飯後,我們非常滿意的走了,我甚至到了睡覺的時候還活躍着甜膩的味道。

元宵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節日,我們要把它的風俗好好傳承下去,即使不做,也要記得。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河南的民風民俗可謂是色彩濃郁,豐富獨特。

三門峽市的“百佛頂燈,“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淮陽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廟會太昊陵廟會的文化現象中帶有許多原始文化的色彩;衛輝市奇特的民居和祭墳俗與神話般的盤古廟會;祭龍闢蟲的龍擡頭,民間認爲,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故稱“龍擡頭節“或“青龍節“;開封盤鼓,“擊之如雷,動之如濤”是開封盤鼓的`特點,但它更多讓人體會到中

華民族的錚錚鐵骨來。還有消災防疫的端午節。熱鬧非凡的中嶽廟會,羣英薈萃的馬街書會,濮陽雜技、南陽烙畫……

從這些民間色彩濃郁的民風民俗中,我們看到了河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和豐富生動。是它們,充實了一代又一代河南人的內心世界,也是河南文化的具體體現。

河南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源流長的歷史底蘊;五彩斑斕,豐富生動的藝術內涵;古鄉古韻,悠久綿長的文學價值,爲中華大地塑造了最美麗的風景。

讓我們將這美麗的文化傳承下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都在過節時都有不同的風俗,我就拿我們家鄉的春節來講一講吧。

家鄉春節的氣氛是濃厚的,外婆早早就將臘肉、魚等。等勳在火坑上面,等過年時取下來洗了吃。除夕夜就要到了,家裏養的幾隻雞要被宰了,畢竟不可以讓他們白活着呀。我們小孩子也都到街上買菸花去了。期待已久了的除夕夜到了,煙花在夜幕降臨時飛向了天空,心如與夜,如晝夜色,被人們的`喜慶給擦亮了。大人們熬到近凌晨睡了,孩子悶也熬到近。轉中睡着了,可又有誰的心安靜呢?誰的心中的熱情熄滅了,不,沒有。

正月七年級來了他帶着喜慶與歡樂走來了天一亮大人們都紛紛睜不開眼睛,彷彿被正月七年級給擦去了。鞭炮聲如同一條火龍衝上了九霄之上,七年級的孩子變成了紅包收取機,大人們成了走訪親戚的導航儀親人們與父母。只要地方相近就。一同去拜祖路上,哪怕。走親訪友也無法阻擋人們熱情的腳步,鞭炮的反響不絕於耳。親人們聚在一起說笑吃飯,孩子悶在一起玩耍打鬧,春節就該是這樣喜氣洋洋,紅紅火火,快快樂樂,放下心中一切,開啓新春的新花樣。

我覺得春節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新字,所以人們把春也叫做新,我們也應該辭舊迎新,在新學習,做一個新的自己。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今晚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題記

中秋月圓之夜是冷清、寂寥的。但是依我看來,中秋節卻不似其它秋天的節目那麼無趣,反倒是有一點兒談談的適閒。

通常,一到中秋節,家家都會忙碌起來,擺凳子到院子中,加緊趕做月餅,以便等到月圓之時,家人們能給去院子中賞月,品嚐親手做的月餅,一邊聊家常,希望能夠聚多離少。學校也會連着週末放三天假,往是把中秋節夾在其中,一般的孩童總會在第一天將校內作業做完,以便中秋節可以減少一些負擔。

往往而言,中秋節是十分忌諱罵人的因爲月亮是冰清玉潔的,人們總是認爲上面住着嫦娥與玉兔,月亮將它冰清玉詰的光灑向大地,儼然是不能玷污的,也就是不能罵人,這會玷污那皎詰的月光。

中秋節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習俗,那便是被李清照所稱在做梅質定妒,菊應羞的桂花。桂花是淡黃的,花朵並沒有很大跟兩粒米差不多大,但卻香氣十足,每逢中秋節之日,桂花真可以說是香飄十里,整條大街都瀰漫着桂花沁人心脾的`香氣。坐在庭中,賞着空中一輪明月,享受着月光,咬下一口月餅,中又踱幾步,一邊品嚐着桂花香,但舒雅,又不失請幽令人回味無窮,便不知覺中,沒那麼冷清了。

中秋節,不僅是中國文化舒雅的一種體現,更是需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扁舟子們的思託。中秋節,也會成爲中國文化上的一筆,也會是人們最清閒,最愜意的節日了。

標籤:風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