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彙總

作文6.29K

中國傳統文化小常識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彙總

春節和年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糉子和龍舟

戰國時代,楚國的楚懷王因拒不採納屈原大夫的救國主張和一次次的苦勸,導致了楚國的滅亡。屈原自感無力挽救楚國,悲憤交加,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後每年五月五日就成爲人們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日子,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爲了悼念屈原,每年五月五日,大家都划着船,帶上飯,到汨羅江中,將飯投入江中來祭祀屈原。爲了怕水族吃掉祭祀屈原的飯,人們將糯米用竹葉做成角黍(糉子),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因爲所有水族都歸龍王管轄,它們看見是龍王送來的角黍,就不敢吃了。同時人們打起鑼鼓,認爲這樣會把水族趕跑。以後,人們年年都照這樣去做,於是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風俗。

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孩子不願上學的原因

有些孩子討厭學校,不願去上學怎麼辦呢?其實,孩子不願上學是有原因的。

案例一:親戚家的小男孩上一年級,由於患急性闌尾炎,開刀後休息了一個星期,現在他就不願上學。家裏人進行了懲戒教育,沒用;有一次送到學校,竟乘老師不注意,溜回來,不敢進家門;好幾次送到學校,便立即要回來。老師怕他又要溜走,也不敢接受。家裏人傷透了腦筋,應該怎麼辦?

案例二:大龍今年13歲,上六年級。但他已經有兩個月沒去學校上課了,父母、老師都非常着急,不管用什麼辦法,就是說服不了他,怎麼辦?

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學的幾種常見原因:

一、焦慮

孩子不喜歡上學,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一與家人分開就焦慮不安。這中情況最常發生於家庭氣氛緊張期間,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學校就讀的時候。 父母如果反應不當,可能令孩子焦慮加深。孩子如果是剛開始上學,家長鬚注意頭幾天上學前和孩子道別的方式。

家長必須多鼓勵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學業成績。只要子女已盡了力,即使考試成績不好, 也不應苛責,父母要求不過高,子女便無須承受過大壓力,於是焦慮減少,唸書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二、學習困難

有些孩子不肯上學是源於生理問題。有些孩子不喜歡學校可能是因爲患有學習障礙。他們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進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長和老師不予體諒,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學習。 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常常精神沮喪,老是沒法完成學校作業,或者似乎總是不聽從老師的話。他們也許無法記住簡單的事情。家長要主動和學校溝通,商量解決之道。

三、怕老師

如果孩子經常抱怨老師"太兇"、"不公平",該怎麼辦?家長可以去找老師說明孩子的個性,這通常可改善老師和孩子的關係。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教會孩子自己面對困境,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鼓勵孩子好學上進,培養孩子積極的生活態度。父母應找機會帶孩子到他們工作的地方去,讓他們知道父母工作的情況,體會父母辛苦工作的樣子。從而讓他們瞭解刻苦是生活中應有的歷程,只要肯努力,就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四、寂寞

有些孩子不喜歡學校是因爲沒有朋友。如果小孩總是自己一個人,或者假裝生病逃避課外活動,又或以送貴重禮物來討好別人,很可能就會在學校沒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幫助孩子解決感覺寂寞的問題。應多爲孩子創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例如讓孩子幫助老師派發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廳吃飯時讓孩子練習點菜。父母也要傳授孩子一些結交朋友的技巧。

五、受欺負

有些學生討厭學校是因爲害怕同學。如果孩子過分沉默焦慮,在學校沒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學校受人欺負了。 解決此問題最常見的方法是向老師報告,但這是不夠的。向老師報告並不不能保證不會再受人欺負。最要緊的是幫助孩子採取主動,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欺負的辦法。

當孩子不願上學時,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說出真正的原因,然後陪同孩子共同面對。

怎麼教幼兒期的孩子學習數學

日常生活中培養寶寶的數學智能機會很多,只要家長用心,都可以尋找機會訓練寶寶。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妨多引導寶寶“說”數字。很多寶寶在一歲左右就會說一些數字,有些寶寶也都喜歡豎起手指來表示他們的年齡,喜歡告訴別人自己已經能從1數到10了。

父母要充分利用寶寶的這種特點和心理,促進寶寶數學智能的提升。在家中,媽媽引導寶寶數一數家中有幾口人,窗戶上有幾塊玻璃,桌子上有幾個盤子等。爸爸媽媽帶寶寶出去時,可以試着把看到的東西數給寶寶聽,這樣寶寶就會對數字產生基本概念,在不知不覺中就培養了寶寶的數學智能。家長想要培養一個聰敏寶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與耐心,抓住身邊點滴的機會,讓孩子學習得更好,收穫更多。

每天“考考你”

你和寶寶準備一起吃早點了,但還沒有把早飯盒揭開,父母可讓孩子猜一猜:“猜猜看,咱們今天早點吃什麼?”“你希望是牛奶還是豆漿?”這種方法可提升孩子的數學邏輯智能。

數數樓梯臺階

上下樓梯會讓孩子感到疲倦而無味,但倘若這時父母用一些有趣的方法,不僅能讓寶寶智能有所提升,而且寶寶吵鬧着要大人抱自己上樓梯的狀況也將會大大減少。父母可帶領孩子一級臺階一級臺階、一層一層地數數樓梯的階數,在不知不覺攀爬樓梯的過程中,孩子的數學邏輯智能也會有所提高。

門牌認路法

帶孩子出門後,可利用回家的一段時間,因爲回家的路上時間很充足,孩子的心情也大多比較放鬆。這個時候,面對四通八達的各條馬路,讓孩子分辨並記憶,找出各條路的特點及不同之處,學會利用參照物來認路,能夠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在回家的路上,還可以指導孩子數門牌號碼,分清哪邊是偶數,哪邊是奇數,能強化孩子的數字概念,對提升數學邏輯智能很有幫助。

找找節目時間表

晚上看電視的時候,孩子最愛看的節目是在什麼時間播出呢?可以在電視報上找出那個時間,教孩子認識時間。這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而且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還能學會一些漢字。

一件一件數玩具

晚上睡覺之前,要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過,父母可以從旁協助,藉此機會幫助孩子學到新本領。最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大聲數玩具,數完一件放好一件。孩子通過模仿就能知道數數的順序,以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數和放玩具了。這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智能。

逛街學商品標價

逛商場時,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看看商品的標籤,讓孩子知道每樣商品都有它的標價。然後再和孩子算一算,買兩件要多少錢,媽媽有10元錢,夠買幾樣……這能使孩子對金錢有個最初的概念,也能提升他的數學智能。

要不要教孩子學會善良

有一句話說:善良像鴿子,靈巧像蛇。這是說,善良一定要配合上聰明智慧。我們的善良一定要有彈性,要有底線。所以,教孩子善良的同時,一定要教孩子靈巧。否則,這樣的善良一定會被騙,長久不了。

靈巧的意思是,彈性地處理問題,懂得分辨一件事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而不是根據一個規矩、一條原則、一個道理,來做讓我們不高興、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事情。有了靈巧,我們就不會吃那麼多虧,就懂得分辨,就能在收穫快樂的推動下,一直做善良的事。

薩提亞有一個觀念:當我們做善良的事情時,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力聯結!那一刻,我應該是快樂的,否則的話,它可能不叫善良,它也許叫軟弱、叫討好、叫遷就、叫忍受。

所以,不管是自己,還是教導孩子,在做出決定之前,請先問問自己:

1、會不會帶來危險?

2、會不會讓自己開心?

如果心裏感覺到委屈,那件事是不用做的。做善良的事情收穫的一定是快樂,如果收穫不到快樂,那個善良沒有意義。所以,是不是能帶來快樂,基本就是你決定要不要做一件善良的事的指標。甚至,你都不用去管那件事有多好、多善良,只要你知道自己做了會不快樂,你就去告訴別人“不要”、“不行”。

這樣,要不要教孩子善良就變成很容易的一件事,教會孩子問自己,快樂嗎?如果不快樂,即使別人講一大堆道理,你都可以拒絕。

遊戲助幼兒培養自尊心

“幼小的孩子應該讓他們樂於迴歸傳統遊戲,如捉迷藏、跳房子甚至是簡單的打標籤遊戲,這能幫助他們擺脫對於自身身體形象的擔憂。”權威心理學家琳達·帕帕多普洛斯博士表示。

她說,研究表明,兒童在五歲的時候就會開始擔憂自己的外表。而回歸傳統的遊戲活動很有效地幫助他們對自己的形象甚至是未來的形象樹立信心,同時充滿激情與快樂的遊戲還能幫助不愛運動的孩子擺脫焦慮,增強自信。

心理學家琳達·帕帕多普洛斯博士在其關於《兒童身體活動與身體形象》的研究報告中發現:玩樂和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同樣重要!而那些對自己的形象缺乏信心的孩子,更可能會擔心甚至不願意參加正式的體育活動。當然,也有不少父母從小就讓孩子定期的參加體育活動,以幫助他們訓練自尊心和情感恢復能力。她說,這兩種(玩樂和體育活動)因素對於孩子的體格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幫助他們不斷的成長。

由英國玩具協會組織的“擠出時間來玩樂”的發佈會上,帕帕多普洛斯博士補充道,最近的研究已經發現, 四分之一的七歲女孩就至少試圖減肥過一次,而有三分之一的8歲到12歲的年輕男孩選擇過節食。

她說,提倡迴歸一些涉及身體活動的傳統遊戲,能有利於孩子們擺脫對於自身形象的擔憂。因爲這些有趣的活動能激發孩子們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更願意去參與積極的身體活動。

這對於幫助那些不喜歡運動的孩子去參與運動,有很好的效果。

“譬如建立一個巢穴,在自然景觀的小徑上前行或玩玩尋寶活動,甚至只是簡單的打標籤遊戲,都可以成爲讓孩子們積極活躍的有效的‘啓動器’。不過關鍵是要保持這些玩樂的趣味性。”

在發佈會上,她還表示:玩樂不僅僅對於孩子的身體發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培養孩子們的健康積極情緒上也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寶寶動手 心理大發展

手的操作及動作的發展,對幼兒心理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進視覺、觸覺、動覺及感知 覺的發展和相互間的協調;

其次,幼兒通過動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 握使用物體的方法。以後,幼兒便會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經驗;

再次,幼兒通過手的操作,能進一、步認識同一類物體的 共性,因而使知覺更加具有概括性,併爲概括表象和概念的 產生準備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應及時爲不同年齡的幼兒提供合適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幼兒表示願意自己動手做的事,成人應耐心地在一旁指導,而不應自己動手代替幼兒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學吃飯的時候,就不要喂他;該讓孩子自己學會穿衣服時,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孩子可以自己握筆時,就可以給他紙和筆,讓他畫着玩。孩子剛開始學習這些動作時,難免做得不完善,這就需要反覆地練習,通過反覆運用,幼兒便會掌握比較複雜的手的動作。練習的內容一定要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如經常讓幼兒做手工,包括畫圖、剪貼、泥工、摺紙等,能夠促進幼兒手的動作發展。

當發現幼兒有不正確的操作時,應及時予以矯正。例如,要注意幼兒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筆,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時的方法是否正確,發現問題應及時予以指導、糾正。當然,最好從一開始就教會幼兒正確的操作方法,儘量杜絕不正確的操作方法。

最後,要特別注意幼兒操作時的安全衛生。同一操作活動不應持續過久,以免孩子手部過度疲勞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並影響手的正常發展。孩子在使用金屬工具如剪子、刀子、鏟子和榔頭等之前,應教給孩子正確的操作方法,並一定要囑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也應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圓頭的,刀子、鏟於不要過於鋒利。當完成手的操作活動後,還要提醒幼兒及時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潔。

標籤: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