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反思推薦

作文2.43W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反思推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反思推薦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反思推薦1

《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爲主動探究,使學生獲取探究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從知識的闡述者變成學生髮展的`引導者,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上去設計教學。

《傳統節日》這篇識字課文,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呈現的。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詩歌主要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七夕、中秋節、重陽節來展開。

我預期的設想覺得春節、中秋節這兩個節日,同學們學起來應該是很輕鬆的,正如: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就如:春節,對於這個節日的日期知道的孩子寥寥無幾,習俗更不用說了,現在每個地方的習俗已經變了很多,所以連春節要幹些什麼都不知道,就算出示貼對聯的,孩子們還是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放鞭炮,這些是什麼原因呢?

對於春節的知識孩子們都是茫然,更別說其他的節日了。

我們國家每個節日都要放假,目的就是讓人民不要忘記自己母國的重要日子。可是,現在有一種普遍現象,城市裏的節日氛圍比鄉村還要隆重,節日味道更濃,那麼在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他們不可能隨時進城去過節啊,怎麼辦呢?只能玩着玩着就過了,比如端午,大人們都處於繁忙的季節,能弄幾個糉子吃一下就不錯,其他的在電視上看看或者玩累了睡了想都沒想過,又何來知道習俗呢?

想到這兒突然覺得心酸,他們大多數的知識就靠老師補給,老師說了,證明他們聽過了,回去可以看看電視,翻翻課外書,就這樣而已。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反思推薦2

本次綜合性學習圍繞“中華傳統節日”這個主題展開的,要求學生在瞭解傳統節日及其相關習俗的基礎上,寫一篇習作;同時還要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澱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着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於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中國的節日怎麼過,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學生們並不清楚,當我將端午節作爲例子並且從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吃上入手,學生們的興趣還是比較高漲的,端午節不僅可以吃糉子,比如在傳統過法中吃大蒜、吃雞蛋這些習俗孩子們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習俗、每一項習俗所代表的意義等等都成爲學生關注的的焦點。所以說學生不是不喜歡中國人自己的節日,關鍵是讓學生怎樣去喜歡。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並激發民族自豪感。佈置學生書寫對過節中一些風俗習慣的瞭解。

今天的這節釘釘直播課,我感到較爲成功的地方是:

我在這節課中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學生中通過查找資料、詢問長輩、看影視片、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瞭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在學習本單元第一個活動提示時,我讓學生說說,要想深入、全面地瞭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並及時梳理學生所整理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節。

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努力做到“六讓”: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髮現;資料——讓學生收集;內容——讓學生自選;結論——讓學生歸納,而且在學法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線上教學有效整合。

在課前準備時,讓孩子蒐集資料的.同時,我也蒐集了大量的,以及賽龍舟的視頻,在釘釘直播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第一次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每個孩子蒐集到的資料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說。我想這需要平日裏紮紮實實地練習。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反思推薦3

《端午節》是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的一課,它屬於設計。應用的教學領域。在端午佳節時,爲了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和體驗節日的快樂氣氛,我決定教學生用卡紙做香包。於是我自己先學折了一下,然後讓其他老師也學着折了下,她們都說比較難,尤其是三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還不是很強,很難學會!爲上好這課我總結出幾個教學難點:

(1)製作香包用的示意圖,刻度必須精確。

(2)在摺疊時,由平面形成立體的基本型。

(3)在裝飾時找準裝飾的面,從而進行有創意的裝飾。

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也缺乏細心的概念,我將畫示意圖的任務課前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這樣既節省了上課的時間,又讓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一定的互動,對促進彼此間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處。

在課堂中,我以開門見山的提問導入,並請學生介紹了他們所知道的關於端午節的知識。在學生說到屈原時,我呈現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澤畔行吟圖》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畫以及屈原的人和事,這一環節讓深刻的體驗到平時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有多麼重要,學生已經認識中國畫,而且還知道什麼是中國畫。讓我無比欣慰。

在講述香包製作的過程時,我先帶領學生視頻欣賞《慶陽香包節》並跟隨視頻的播放介紹香包的種類,直觀性很強,提高了學生的眼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製作的香包,請學生觀察,提問:香包有幾個面?學生回答:六個面。它有什麼裝飾?生:小掛件和圖案。我請一位學生上臺拆,其他學生觀察,拆開後仔細觀察示意圖,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師生交流。然後請一位已經會折的同學上臺邊演示邊講解香包的折法,並及時對上臺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表揚。有了學生的講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學已經掌握,但最難的部分部分同學掌握的還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講解重點部分,長方形的紙條如何有平面變成立體的,爲了使學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圖的前六個三角形中標註數字1、2、3、4、5、6這幾個數字,進行找朋友的遊戲,1找4形成一個立體錐形,然後找到5,6也想和他們做朋友,於是它也來了,這樣既直觀又簡單明瞭的把折香包的關鍵點突破了。學生掌握後,開始自己動手摺香包,老師巡迴指導。對摺的認真的特別是棱角分明的同學及時做出表揚,對學困生給予幫助和指導。

在學生摺好香包後,請同學們欣賞手工藝大師的作品,他們的香包上裝飾了那些圖案。師生交流小結,有代表吉祥的圖案:蓮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東西以及自己發揮想象的圖案。在裝飾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想法都很豐富,塗出豐富的線條和色彩,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本來我要自己教學生掛吊墜,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自己掛吊墜,於是我再次請小老師來教學生,大家學的很認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圖案特別有創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學在一個掛墜上掛了兩個、三個香包。一件件香包作品掛在黑板上,大家欣賞着,孩子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說着自己喜歡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議的,此時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