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熱】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作文2.02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爲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說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說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裏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爲相見恨晚,喜是因爲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說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菸,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說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吧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着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擡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說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爲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裏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着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牀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說: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說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菸、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爲,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溫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爲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爲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爲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纔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說,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爲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爲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裏含着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說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着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說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裏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

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說說話,聊家長裏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裏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的孝。

有人說,你說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說是努力工作纔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說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爲什麼這麼說呢,古話說“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說”裏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脫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脫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說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爲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纔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對於剛剛畢業一年的我來說,不知何時已經忘記畢業時的豪言壯志,更在蹉跎歲月中泯滅的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剛進入蓮花時,自己把未來的規劃做過無數次推敲與肯定,卻從來沒有想到會被時間這個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會寫一句話“我不是在幹工作,我是在幹事業”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個如夢初醒就是對義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個如夢初醒就是對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學習正本清源,智慧煥發,四天的學習心懷感恩,棄惡揚善,四天的學習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學習雖然疲憊辛苦,但是卻碩果累累。有人問我,你到底收穫了多少,其實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我敢說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錯哪了,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學習完傳統文化後,我喜歡把我收穫的成果,比作紀檢委,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在以後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內心會給它一個最準確的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爲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業、感恩華學恩學、感恩老師、感恩義工、感恩學長。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從帶着糾結和困惑踏入校門到懷揣着感恩和不捨踏出校門,三天封閉學習,心靈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滌,門內門外彷彿已是兩個世界。傳統文化不再是起初心裏那虛無縹緲的模樣,變得立體、真實。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學習班上,學員們通過讀誦經典、觀看視頻、聽取授課等方式,系統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國天下”的真理。傳統文化絕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這麼簡單,更不是迂腐、落後、愚昧的代名詞。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究其原因,儘管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習,卻一直只看重知識的學習,放棄了對做人的常識的積累。“知識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識則是人的能量”,老師的這句話直讓我們爲之思考。所謂傳統文化中的常識,是一個人處世必須遵從的一些原則,讓我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約束。“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文字不多,卻字字珠璣,五倫八德,不僅僅是作爲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更是這個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學習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這是爲什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爲社會爲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爲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纔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纔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爲知識最終成爲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纔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

20xx年8月份,帶着一顆要真誠修身的心,走進了傳統文化推廣協會,似乎要在這裏尋求安慰似的,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這條路上,失敗的一塌糊塗,四十多年了,始終要找一個突破口,洗滌自己的心靈。從生活到工作,始終不是自己滿意的狀態,怎樣改變現狀,讓自己可以活得輕鬆、活得幸福。萬千世界中,萬千種生活,哪一種適合哪類人,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數。

埋頭讀《大學》、《中庸》、《孝經》、《論語》初步有了瞭解,儒家思想是何等的讓人敬佩,每一句話,反求諸己時的淚目,切膚之痛的反觀生活點滴,感嘆、再感嘆!完美人格的雛形孔子早已定論,現在的我們只是摒棄被污濁的心靈,以修身爲本的理念重活一次,直至終老,不留遺憾。

信仰——真正瞭解了其內涵,標杆——真正瞭解了其風向。內心篤定外表祥和,也許是修身最高境界,精緻、幹練衣着得體、妝容乾淨,活出女人不一樣的生活。多讀書,氣自華,修煉成淡淡的女人,用優美的詩詞讚美身邊一切美好。做好媽媽、好妻子是我努力的方向,女性要柔美,要肯就下,似水一樣緩流,遇剛則繞。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把聖人教悔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彙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範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範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1、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說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說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後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佔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說: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麼拿什麼,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爲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裏(思想深處)不紮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後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聖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說。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家和萬事興]蔡禮旭老師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這些都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判斷力、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所以人要時時地停下腳步來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確,不能在“忙、盲、茫”中度過。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爲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纔會有大得。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爲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百善孝爲先]張曉東老師什麼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又親爹、親孃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天經地義乃爲孝。

並且我們中國人的孝並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纔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於後世。

[禮在人際關係中的運用]李越老師李越老師,聲音靈動如水,思想深刻有理,她告訴“禮”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鞠躬”之禮,並非在於形式,而真正的是關乎行禮之人的內心是否恭謙,鞠躬之禮就是要告訴自己應該常處下,用來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禮之人,禮可以成爲他生命中的助力,而無禮的人,則是阻力。“禮者,敬而已矣”,有禮之人,爲人真誠,可以得到長輩的幫助和提攜,因爲人際關係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不友善,他也不會對你好,“而凡人之所以爲人也,禮儀也”。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交通規則,學弟子規的每一句,是學她每一句話後面的存心。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行住坐臥處着手,吃、穿、思想、行爲都要健康,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要做中國的形象大使。

雖然離在南京上課的日子已經有幾天了,但當時的欣喜、感動、禮敬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裏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儒學社的同學們一起學習聖賢文化的溫暖,懷念着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裏,痛苦在現實中。後來有一次在網上碰到老師,跟老師說了一些目前的情況,聽了老師的開導,才發覺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多麼的窮酸,也許這正是自己學習不紮實纔有的後遺症吧,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原來自己只是一個會選擇退卻的人,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幸好身邊還有老師和那麼多同學,可以時刻幫我自省,帶我前進,記得老師說過,不管身處什麼環境,只要內心安定,再大的阻礙都可以克服,再難的境地都可以遊刃有餘。所以非常感謝老師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這次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還記得那天剛到南京的傳統文化培訓中心地點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六點多了,剛下車,就有一排的老師給我們真誠地鞠躬,微笑的給我們引路,爲我們安排住宿。宿舍雖然只是簡單的上下牀鋪,卻整理的非常乾淨,腳臉盆、拖鞋、茶杯、曬衣架、一應俱全,擺放的整整齊齊。當輔導員老師帶着微笑,並鞠了一躬,叫了我一聲“解冉老師”的時候,我是多麼的慚愧,看着老師的眼睛,清澈透明,只知道當時的感覺是那麼的舒坦。我們用過晚飯後,隨老師去教室,觀看了知名古琴演奏家的雅緻演奏,《高山流水》、《漁舟唱晚》、《陋室銘》、《一剪梅》、《平沙落雁》這些靈動、古樸的樂曲不斷從我們的耳邊響起,沁人心脾,餘音繞樑不絕於耳,這些演奏家們時而獨奏,時而邊唱邊彈,他們彈唱自如,神情淡定,彷彿把我們帶回到了古代,一同感受伯牙和子期的真摯友情;一同來到劉禹錫的陋室,體會他“惟吾德馨”的精神氣質

時間很快在淡雅的演奏中結束,我們有序的退場,跟老師互道晚安後回到宿舍,發現牀鋪已經爲我們鋪好,在洗漱間各自用水,雖然人很多,但井井有條,相互恭敬有禮,笑容可掬。第二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來,老師在國旗下教我們做操,鍛鍊身體,學習的人排滿了整個廣場,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的陽光和空氣,所有的清新一直深發到了心底。早操過後,我們排隊走進教室,朗誦《弟子規》、《孝經》,聲音洪亮,響徹心底。晨讀過後,老師安排我們用早餐,餐廳並不是很大,人卻很多,但聲音不會嘈雜,不會發生插隊的現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禮,每個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悅,享受着這些美好。用餐過後,大家稍作休息後,就進入教室,聽老師們講課。這幾天的生活就在吃飯和聽課中反覆着,但是沒有會覺得單調,因爲有精神食糧陪伴在我們,有這些大德,大智慧與我們相伴,只會覺得生活中充滿了美好,充滿了人和人的友善。

從蔡禮旭老師的《家和萬事興》,到張曉東的《百善孝爲先》、再到靳雅佳老師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等等,在課堂上總是會不斷地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因爲我們感覺,老師說的每句話,都是我們爲人子女應該做的,都是作爲社會一份子的我們應該改變的,老師的話總是能激起我們內心最深處“人性本善”的共鳴,總會讓我們每個人感嘆自己過去的人生,擁有重新上路的勇氣和決心。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內心的一切慾望都歸於平和,我會嘗試着反省一天的對對錯錯,但當我想完後,後背總是會溢出冷汗,發現白天的時候做過很多錯事,對很多人說了不該說的假話重話,發覺自己就像個小人,總是長慼慼的擔憂着一些芝麻小事,爲自己尋找本來就沒有的煩惱,讓這些痛苦充斥於心,把內心的空間都佔滿了,沒有時間和心思再去做正確的事,做坦蕩的人。聽了老師的講課,覺得自己是多麼的悲哀,多麼的無知,就是一個精神上的可憐人。讓一個人破迷開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有的人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有的人可以在瞬間頓悟,但也有的人一輩子總是生活在庸人自擾的境地下,做一輩子的可憐人,我希望能通過學習,可以做第一種人。

三天的學習,稍縱即逝,也許美好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在這裏,遇到了很多人,熟悉了很多事,但在衆多的相識中,我想把鏡頭對準她——一個我剛來到宿舍,就爲我把杯子洗乾淨到了一杯熱茶的小姑娘。剛見她的時候,用我這個俗人的眼睛來看,就覺得她很土,黑黑的臉,矮矮的個,但是在那幾天裏,從她的身上我卻懂得了很多。她叫賀可梅,一個現在人很平常的名字,但她卻擁有一顆不平常的純潔心靈,她的人生故事很曲折,很艱辛,5歲喪父,16歲輟學,18歲喪母,人生讓這個柔弱的女孩承受了很多常人不能承受的事,但她用一顆不碎的、感恩的心堅持了下來,承受住了生命對她的考驗,做了一個快樂的人。在與她相處的日子裏,她總是處處爲別人着想,爲我們倒茶,鋪被;在吃過飯後幫食堂的師傅們涮碗;在排隊的時候,她總會走在我們的後面;她禮貌周到,對人恭敬,她就像《霧都孤兒》裏面的主人公,雖然生活中總是充滿了的曲折,當經歷一個挫折還沒站穩,又是一個重擊打上心頭的時候,她想的不是生活對自己的不公,不是要通過某種手段尋求心靈的平衡,做一個人們常說的“可憐之人又必可恨”的人,而想的卻是好好努力的度過難關,想的只是如何報答幫助過她的人。她沒有讀過很多書,沒有經歷過所謂的大世面,但卻比很多社會賢達,比那些讀過很多年書的人們都更懂得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樂趣,因爲她一直保存着我們每個人最初都擁有而慢慢丟失的純真。走的時候她送給我一個她弟弟送給她的手機掛件,對我說:“其實我很羨慕你們大學生,我只讀到國中就沒讀了,嘿嘿”,多麼傻,多麼可愛的女孩,聽了之後心裏酸酸的,爲這個女孩子的經歷感動,更爲她的美好心靈所歎服。也許真的是好人有好報,她因爲沒能讀到大學,現在在青島一家企業裏打工,老闆是一個女的,她管她叫劉媽媽,這位劉媽媽也是一個學習聖賢文化的大德,在她的管理下,她的公司業績很好,並且她對這個女孩子更是關愛有加,她跟我說在她的公司裏的每個人都很好,就像一個大家庭,充滿了關懷和溫暖。在心中真的爲她現在的生活感到欣慰,真心的祝這個可愛的女孩子一生幸福。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着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爲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爲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爲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爲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裏?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爲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爲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裏?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裏?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爲《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裏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爲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裏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裏面說,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裏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爲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爲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爲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爲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爲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爲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爲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爲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6

通過對青島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譚院長《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輔導報告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爲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使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啓迪,有所受益,也就說要對照一下我們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怎樣……我們要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夠盪滌內心深處的污垢,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國人。

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爲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爲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爲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啓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得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

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爲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爲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纔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7

3月16日,聯合中心學習組組織了第二次集中學習,邀請我區社會科學首席專家XX教授作《認祖歸宗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這次學習從深層次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認知中華傳統文化。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

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

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

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更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

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以身作則,努力踐行。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身爲一名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一

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爲夷陵區建設發展、爲史志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8

一、基礎世界觀

要學習傳統文化起碼要先接受先賢的世界觀,你倆要先在一個語境裏,纔可能稍微明白點先賢在講什麼,而不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華夏先賢們書寫的典籍出現在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科之前,是先賢言行的記錄,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來學習華夏典籍竊以爲不太合適。先秦元典代表着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爲方式,所以真正的傳統文化並非是簡單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時期的乾貨,那麼自然不包後來從天竺傳來的佛教。

二、開蒙第一步

漢字表達了形聲意三方面的信息,包含着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的認識。或者說,漢字是承載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認識的一種載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圖畫,一段動作,一個立體的場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實”。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那麼對經典的理解就會浮於表面,或者師心自用,自己胡編。

就比如《三字經》裏提到的:“性相近,習相遠”

習在《說文》裏是“數飛也。”其實說的是小鳥拍打翅膀的樣子。小鳥想要飛翔,需要不斷的重複的拍打翅膀。所以習字其實代表着重複的不停的行動。所以這句話說得是後天的行動的積累是每個人變得不同的關鍵。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的意思。

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貼近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古人言簡意賅,好不誇張的說,有時候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圖書館。

所以開蒙認字其實是第一步。在古代這是小孩子們的必修課。

三、學習套路

說完了上面的,纔跟大家聊聊學習的方法。古人學習經典講究師說家法。現代人沒有這個條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學之以專。專可以先簡單的理解爲專注,認真。而且這不是說簡單的看書時認真,而是廣義上的專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探索,這樣纔有可能觸碰到典籍敘述的乾貨,或者說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點典籍在說什麼。而不是浮皮潦草,看過一點就覺得自己咋樣了的那種啦。夫子學琴的故事可以瞭解一下哈。

第二,學之以序。序可以簡單的理解爲序列。學習講究序列,就像先學國小數學,然後才能學懂國中、高中乃至高等數學一樣。學習傳統文化依然也需要講究序列,從基礎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騖遠,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經》就算是基礎啦,是開蒙的重要書籍。大家往往低估了嚴重低估了應麟先生的水平。

第三,學之以勤。勤可以簡單的理解爲勤奮。克服困難,努力前行。三分鐘熱度是做不成事情的,堅持不懈纔能有點希望。“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就是如此,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第四,行而知之。我們之前說過,經典是先賢行動的記錄。如果去了解古人小時候學習的內容,就會發現古人先從掃灑應對進退之節開始學習,說白了就是具體的生活技能,然後纔是學習典籍。

爲啥?

因爲你自己不去做,看了別人說了一堆以爲明白了,但其實完全沒有理解呢。最簡單的道理,看美食視頻看了很多,自己做的時候也難保不翻車。

而如果自己用心做一些事情,那麼再去聽聞一些相關的道理時就會豁然開朗,理解很深刻。這其實也說明行動比簡單的上課讀書更重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光讀書還不夠,還要按照去做,去實踐,在行動中體會具體的行爲尺度在哪,在做事中印證書中的道理加深理解。此謂誠心行義則理。

最後,古人的學問有時候是基於他所處的時代而做出的表述,離我們的時代相去甚遠,所以完全照搬並不會適合當今的情況。所以要通過行動體會析出典籍中的乾貨或者說實質,這樣才能做好執古以御今,崇古而不泥古。既不能一棒子打倒完全否定典籍,也不能光推崇卻不考慮時代情況。此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9

通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爲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爲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爲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爲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啓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於《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首先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嘴,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裏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心血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得到

大家的肯定和認可,纔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0

霏霏伏雨溼楊柳,滴滴寒露凋芙蓉。10月10日上午,踏着秋意的寒涼,我來到欣載着平定“文獻名邦”之稱的冠山景區參加研學活動。

冠山山石秀麗、狀若戴冠,因此得名“冠山”。冠山懸崖峭壁隨處可見,蒼松翠柏遍野皆是,清泉環山流,道路蜿蜒曲折,景色四季宜人,集儒、釋、道於一脈,金、元、明、清歷代古建築點綴其間,歷經風雨,擁有雄厚的文化底蘊,爲一地文脈之所繫。作爲一名外地入職新教師,領略冠山優秀傳統文化,瞭解平定教育發展史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走進冠山景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上題“冠山”二字的牌坊。由此而入,便是冠山森林公園。我們跟隨王世茂老師的腳步,認真聆聽講解,感受豐厚歷史神韻帶來的文化薰陶。王老師重點向我們介紹和解讀“冠山十六景”各個景點的歷史淵源、名人篆刻和賢人楹聯等。其中,冠山崇古書院最爲出名,它位居冠山腹部,坐西朝東,靠山臨谷,擁有着獨特的文化氣韻。崇古書院中,喬宇詩碑、傅眉石刻最被後人稱道。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感嘆:雖不見先賢雅聚,但仍墨香難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名賢志士。冠山初有名聲要追溯到唐宋,元明時期名聲愈發顯赫。元明時期,平定縣出了兩位卓有聲譽的才子。一位是在元代任國史院檢閱官、翰林院編修、中書左丞和監察御史,並參與編修過遼、金、宋三史的呂思誠;另一位則是在明代任過禮、兵、吏三部尚書和太常寺卿的喬宇。現代女作家石評梅更是從小在此讀書,並創作了以冠山爲背景的小說《紅鬃馬》。由此,我聽到先人求學奮鬥的故事,彷彿看到先輩們前仆後繼、你追我趕重建書院的執着精神;千里化緣、萬民集資,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奉獻精神以及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接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挖掘併爲之發揚光大。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正因爲有傑出貢獻前輩們的傾情付出,才能夠成就這樣一個歷史文化景羣。

活動已結,精神猶存。在歲月中指引着人來人往,見證着文興河山的傳承。經過王世茂老師的精彩講述,我體會到一個古城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對保留與積澱傳統文化基因的重視,這根源在於我們能夠堅定文化自信。我相信,作爲新教師,擔當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與重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教育事業,爲平定的教育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1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爲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五千年來所有人的智慧,我們的先輩爲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龍的傳人背後的悠久歷史帶給我們的力量!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2

3月20日,我們單位一行十三人由陳總帶隊,前往紹興參加中國傳統文化學習 培訓 活動,培訓時間爲五天四夜(3月20日―3月24日)。上午11點到達培訓中心,只見門口有好幾位老師迎接我們,一邊鞠躬一邊問好,讓人感到新奇和驚訝,這種禮節從未見過。簽名、報到、找宿舍、領學習教材均由輔導老師引領,我被分在第12平字組。我們這期學員班,共有來自全國各地200多名學員,有企業老總和中層幹部,也有公務員與普通員工。年齡參差不齊,有十幾歲剛參加工作的姑娘小夥,也有白髮蒼蒼的老者。

每天早上6點25分,全體學員來到教室外面,由輔導老師指導我們做健身操,然後再回到教室齊頌《孝經》與《感恩詞》:“感謝國家培養護佑,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導,感謝同仁關心幫助,感謝農夫辛勤勞作,感謝大衆信任支持……”聽老師解釋說,這次培訓費用全部由愛心人士捐助,會議的各項工作也全部由義工志願者代勞, 要求大家用餐時必須擇量而行,避免浪費。用餐的時候,學員們均把碗中的飯菜吃得一乾二淨。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集中學習了來自臺灣的蔡禮旭老師《家和萬事興》(錄像)、李泳杉老師《21世紀的健康飲食》(錄像)、李越老師《禮在人際關係中的運用》(錄像)。其實,“鞠躬”之禮並非在於形式,而是關乎行禮之人的內心是否恭謙,時刻告訴自己應該常低下自己高傲的頭,用來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此外,我們還聆聽了培訓中心靳雅佳老師《用音樂感悟孝道》課程,老師邊唱邊講解人生、社會與家庭,歌曲《父親您辛苦了》、《母親您辛苦了》、《丈夫你辛苦了》、《妻子你辛苦了》、《跪羊圖》等無不催人淚下,場下此起彼伏的掌聲,是大家心中正能量的強烈共鳴。

由此我想到子女教育問題。現在社會上父母教育子女,只想着給他們報多少個輔導班、才藝班,其實最主要的是先教會子女行孝道,使之成爲一個有道德的人。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美好人格,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的處世之道,而其中“百善孝爲先”喚起了大家一顆感恩的心,“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我們反思着,檢討着。

初步接觸這些傳統文化時,不由黯然失笑、心生不屑。可是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爲自己所接受,便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原來我們瞭解的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沉下心來好好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作爲歷史產物的中華傳統文化也有其歷史的侷限性,它既包含有許多優秀的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雜着某些糟粕成分,關鍵是在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要採取“古爲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後,我知道只有做一個心胸豁達的人,纔可以淡泊、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妄。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那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薰心的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智,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我們要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3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爲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2、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裏,人民羣衆已經成爲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3、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4、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二、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髮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爲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爲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爲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作爲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羣衆的與創造性,成爲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繫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範作用—通過法律規範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爲與秩

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爲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4

一、 我終於找對了人生的方向

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後,我才知道要怎樣做一個人,我才明白人生的價值與目的在哪裏。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說我是一個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說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可上了十幾年的學,上了十幾年的班,還是不知道人活着爲了啥?記得從上國中開始,關於「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問題就一直讓我迷惑,甚至苦惱。上班後,我便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視同於我的薪水與地位,認爲這些就是體現我人生價值的。爲了追求更有「價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終比較順暢。可薪水與地位讓我滿足時,我也沒快樂,還是心無主宰。我經常愁眉不展,難道我的人生就只是這樣嗎?生命就這樣漸漸老去而已嗎?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越努力,越迷惑。現在我知道,我走錯了方向,當然越走偏離的就越遠。

以前,我不知道作爲一個女人應該相夫教子,當然也可能是因爲從小沒有父母教我。我認爲女人同樣要打拼天下,心裏認爲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沒有價值。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極不合格的,尤其是「婦功」一項,基本女人應會的,我全不會做,除了會上班。家裏的活我不太會幹,我們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兒子吃幼兒園,我們在單位吃食堂。當老師講到「婦功」時,我都很驚訝,心想:女人還要會這個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識不對,努力的方向不對。如今,我可以說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要找對了人生方向,走的快點、慢點都沒有關係,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對。我是幸運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還有許多人,同樣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沒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繼續拼搏奮鬥,生活在茫然與黑暗之中。所以,我認真地學習,希望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緣的人。

二、中國傳統文化化解我多年積怨 撫平心頭重創

事情要從我小時候說起。

五、六歲時,我看到有一次母親很喜歡一件旗袍,因捨不得錢而沒買,那時我就有一個理想:我長大了,一定要給母親買好吃的、好穿的,讓母親天天享受女兒的愛心與孝心,讓母親爲有我這樣的女兒而驕傲。從小,我沒什麼大的志向,心裏就想着到那時,看母親笑容滿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規劃着以後如何孝養母親。

但在我還沒有能力供養母親時,母親就離開了我。當時我在讀高中,這個打擊對我來說太大了,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母親與父親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安心在家上學,母親治好病就會回來了。我天天盼着母親早點回家,怎麼突然治不好了呢?母親走時,我實在不明白,怎麼會成這樣了?我一時根本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因爲在母親治病的整個過程中,我從來沒想過母親會治不好,會永遠的離開我們,我還等着要孝順母親呢!

母親就這樣走了,生活還是要繼續,我還要上學。我認爲,我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畢竟我還有父親,我還有家。可後來,在短短的一年裏,我就什麼都沒有了。

父親又找了一個女人,經常不回家。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騎不了車,我與一個女同學搭伴走回家。天很黑,伸手不見五指,當我們走到衚衕裏時,突然有一雙黑手從後面把我按進了雪地裏。我回頭一看,一個蒙面人,我嚇得大叫。也許是我的大吼大叫嚇跑了那個壞人,那個壞人跑後,我瑟瑟發抖,不知道怎麼回的家。

回家後爸爸還是不在,我給爸爸寫封信,告訴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可第二天,爸爸還是不在家,後來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與弟弟有一個家就行。可後來,這個希望也破滅了,父親與繼母結婚,把我們的房子賣了,帶着我與小弟住進了繼母的家。

繼母原是一個四十多歲還沒結婚的女人,性格特別怪,很厲害。按理說,繼母的家也應該算是我們的家,可在那個家裏,我就找不到一塊屬於我的安全的地方,經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遭來了大罵。當時,我只想找一個安全的角落,鑽進去想我的母親,舔我的傷口,可沒有。當我們受委屈時,父親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親不再能保護我們了,不再是我們的依靠了,我與父親反抗,我更加想念母親。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爲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

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裏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着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的教育就是爲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爲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爲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標籤:心得體會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