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作文3.19W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爲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衆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爲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爲先”因爲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爲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爲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爲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爲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爲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爲社會爲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爲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纔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纔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爲知識最終成爲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爲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

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裏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着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的教育就是爲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爲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爲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爲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說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說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裏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爲相見恨晚,喜是因爲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說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菸,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說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吧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着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擡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說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爲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裏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着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牀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說: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說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菸、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爲,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溫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爲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爲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爲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纔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說,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爲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爲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裏含着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說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着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說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裏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

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說說話,聊家長裏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裏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的孝。

有人說,你說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說是努力工作纔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說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爲什麼這麼說呢,古話說“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說”裏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脫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脫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說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爲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纔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對於剛剛畢業一年的我來說,不知何時已經忘記畢業時的豪言壯志,更在蹉跎歲月中泯滅的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剛進入蓮花時,自己把未來的規劃做過無數次推敲與肯定,卻從來沒有想到會被時間這個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會寫一句話“我不是在幹工作,我是在幹事業”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個如夢初醒就是對義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個如夢初醒就是對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學習正本清源,智慧煥發,四天的學習心懷感恩,棄惡揚善,四天的學習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學習雖然疲憊辛苦,但是卻碩果累累。有人問我,你到底收穫了多少,其實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我敢說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錯哪了,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學習完傳統文化後,我喜歡把我收穫的成果,比作紀檢委,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在以後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內心會給它一個最準確的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爲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業、感恩華學恩學、感恩老師、感恩義工、感恩學長。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個大概,通過這次的延津之行,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深的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爲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爲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爲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缺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通過學習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爲自己所接受;爲人原則,處世之道爲自己所認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着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裏。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爲“老”,下爲“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纔有“孝”,同時也意味着“老人”要永遠在“孩子”之上才能稱之爲“孝”,中國人講“以孝爲先”,便可知國人對“孝”的重視,主要強調對父母,長輩的“孝”,強調長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還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強調的是禮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長幼有序”可見“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僅僅在古代,即便是在當代物慾橫流,充滿鋼筋水泥管的社會也同樣被看得很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纔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6

在兩天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過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體會。首先家和萬事興,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這些都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判斷力、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所以人要時時地停下腳步來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確,不能在“忙、盲、茫”中度過。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爲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纔會有大得。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爲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很有道理,當我們遇到了挫折或困難,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總是怪別人,怨天尤人。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其次百善孝爲先,什麼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有親爹、親孃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天經地義乃爲孝。並且我們中國人的孝並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纔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於後世。

還有禮在人際關係中的運用“鞠躬”之禮,並非在於形式,而真正的是關乎行禮之人的內心是否恭謙,鞠躬之禮就是要告訴自己應該常處下,用來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禮之人,禮可以成爲他生命中的助力,而無禮的人,則是阻力。“禮者,敬而已矣”,有禮之人,爲人真誠,可以得到長輩的幫助和提攜,因爲人際關係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不友善,他也不會對你好,“而凡人之所以爲人也,禮儀也”。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交通規則,學弟子規的每一句,是學它每一句話後面的存心。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壞習氣,培養好習慣。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爲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爲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爲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爲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爲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爲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裏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着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裏,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中國傳統文化給後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光輝燦爛的思想,綿亙不絕的歷史,深邃玄奧的智慧。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在這個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我覺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 、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爲人之道也早已給我們以證實。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客觀事實的規律是不能人爲的改變它的運作。我們作爲教師,教書育人的前提,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爲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因此,我覺得:現在的中國小幼兒園也應該把這些傳統文化載入課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學習,真正讓下一代從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爲學生和社會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爲那會影響到學生。

通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現代價值。又如,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有不同的衝突,但是對任何事情,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事情就會是另一種結果,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單位,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到:各自責,天清地寧。各自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們將生活在一片寬闊寧靜的天空下,何樂而不爲?因此,我將從已做起,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美德!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7

伴隨中華民族的日益富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國際上有一些人對中國夢的實現心存芥蒂和疑慮,擔心中國發展強大後會對別的國家構成威脅,拋出和散佈“中國威脅論”,將中國夢誤解爲“強權夢”“擴張夢”“霸權夢”等。實際上,這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曲解,也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中國人民族性格缺乏瞭解而產生的誤讀。

中華民族素來推崇以“和”爲導向的爲人處事的觀念。“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論語·學而》中的這句話,將和睦、和諧看作聖君明主治理國家最值得稱道、最爲可貴之處。《孟子·公孫丑下》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放在“天時”“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古代先賢認識到事物的千差萬別和世界的豐富多彩,主張“和”時並不抹殺事物各自的特點。《國語·鄭語》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肯定差異和不同實乃事物發展的規律。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其“和”的核心是協調不同,求同存異,尋求不同主體和對象之間的和平共處。孔子宣揚的“和而不同”理念,體現了對差異和不同的尊重與包容,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象,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歷經坎坷而跋涉前行的重要精神滋養。這種理念賡續數千年,一直受到國人的推崇,它在當代的最佳表述,就是費孝通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種理念和立場,與某些國家推行單邊主義,有意或無意地實施具有精神殖民色彩的文化霸權實有霄壤之別。

10多年前我曾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和漢普舍爾學院訪學半年有餘,給美國及西方學生講授中國文化時,曾談到孔融讓梨是中華傳統禮儀和美德的表現。美國及英國學生都說“讓梨”固然值得肯定,但“爭梨”也並非不好,某種意義上還更值得提倡。美國及西方社會更多信奉“競爭哲學”乃至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華民族則更多推舉“和爲貴”思想與寬厚中和的“中庸之道”。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美國及西方文化基因的顯著差異之處。西漢張騫兩次率隊出使西域、明朝鄭和七次帶領龐大船隊遠遊西洋,爲什麼絲毫沒有侵佔別國土地、掠奪別國財富,而是成爲中外交往的友好使節?究其原因在於,中華民族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傳統,中國人崇尚的君子人格向來鄙視和不屑於不擇手段的巧取豪奪。正如xx主席今年訪問蒙古國時發表演講所說:“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着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爲貴,與人爲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觀念和傳統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爲上。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對外侵略擴張;執着於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而不是開疆拓土的殖民主義。”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居於世界強盛地位,卻從未稱霸,而是近睦遠交,協和萬邦,主張四海一家,共同發展。中華民族血液中缺少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文化基因,絕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邏輯。不論從文化傳統看,還是從現實作爲看,中國夢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又是與其他國家合作共贏、攜手發展的和平夢。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8

我有幸參加了居美馨爲期五天的傳統文化學習,老實說,前兩天我沒有進入狀態,認爲“健康飲食”就是讓我們吃素,心裏有牴觸情緒。漸漸的,老師們的精彩課程吸引我走進一個新的學習領域,讓我越來越自慚形穢:原來我們這些所謂學習優秀的大學生,其實早就忘本,失去了孝道,喪失了禮數,有的幾乎讓祖宗蒙羞了。幾天的課程終於觸疼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老祖宗對我們太仁慈了。

因爲母親一直堅持學習傳統文化,還在她所在的學校推行《弟子規》的學習,所以她經常推薦我看一些書籍和碟片,如: 蔡禮旭老師的《如何經營幸福人生》、《了凡四訓》以及陳靜瑜老師的《涵養女德學習之報告》等,從這些聖賢教誨中,我逐漸明白些許正確的做人道理,從中汲取有益自己成長的精神營養,也日漸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今年元月,我又參加了馬鞍山市首屆大學生“幸福人生”交流會,進一步修正了自己的一些觀念,親身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又一次震撼心靈。當我讀到《孔子家語》中“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則故事時,被丘吾子深切的悲傷所感染,第一次留下慚愧的眼淚。試想:我們年輕的一代,真正孝順父母的有幾個呢?小時候都是父母呵護我們,好不容易盼到我們長大,我們又遠去他鄉讀書。我在四川農大要待七年時間,只有寒暑假回家,回來的日子,大部分時間用來同學之間走動了,陪父母的時間很少;將來等到我畢業,要面臨擇業、成家,忙着經營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了,有多少時間能回家看望父母呢?然而父母卻一年年衰老,一天天行動不便,想起來我真是不孝,不僅不能孝養父母的心,連孝養父母的身都沒做到,枉爲人子啊。

感恩居美馨能在暑假組織這次傳統文化進修,我想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陪陪母親,和母親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一起修福培慧,儘量做到“親所好,力爲具”,盡一份孝心,讓母親開心,也以便將來爲弘揚傳統文化盡我自己的綿薄之力。祈願貴中心能給予我和母親學習的機會,末學將感恩於心。

給女兒的信:

親愛的女兒,世間最寶貴的不是金錢,不是洋房,而是“緣分”,我們能成爲母女也是緣分。會結緣的人猶如銀行存款,存的越多,成就事業和家庭的機率就越高。結善緣是我們目前最有保障的投資。居美馨暑期進修班人才濟濟,藏龍臥虎,各行各業的領導和知名人士都集中在那裏。能去跟他們在一起進修是我們的福分,不要輕易放棄這個結緣的機會,你不是將面臨着就業嗎?江蘇一帶人員素質偏高,學習意識也很強,沒準遇上一個高人認可你專心修學,把你聘走了,你不去豈不是損失?

媽媽是真心實意爲你着想。至於陪同學外出玩耍,媽媽從沒有反對過你,也就是三兩天時間,能擠出來。朋友畢竟是我們人生中的過客,不可能和自己的前途、一生的幸福相提並論,希望你三思。

親愛的女兒,媽媽沒有能力留大筆財產給你,力量範圍內的物質需求,媽媽總是儘量滿足你,不讓你受委屈。媽媽也需要你的安慰和支持哦。“親所好,力爲具”,我就希望你一生一帆風順,幸福快樂!但我們都需要智慧的抉擇和正確的判斷能力,來避免社會的污染,這份恩澤只有中國的經典能給我們。

你看現在的自己,常常爲男女朋友關係而苦惱,就是沒有正確的抉擇和處理辦法啊,自己的情緒跟着外面的境界走,時而歡喜時而憂傷,多傷自己的身體呢?學經典、讀經典可以練就“泰山崩於前而不亂”的功夫和定力。

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自己煩惱,但五濁惡世的誘惑太多,現在人是快樂少煩惱多,這也是我堅持讓你修學經典的主要原因。當有一天你明白因果真律,相信善有善報,惡必有惡果,你就會關注自己的言行和心靈的成長,做最好的自己。稻盛和夫不是有一句話嗎?“讓我的靈魂,走時比來時高一點點。”來時他是至純至善的嬰兒之體,是陽氣、正氣最足的時候,走時還要高一點點,可見他對自己靈魂的要求,就是要做智慧無量的佛了。他一生的活法是“敬天愛人”,你看他心胸多麼寬廣。我們都要努力做這樣的人,纔是真正的富貴之人。

女兒,媽媽羅裏??濾嫡餉炊啵?膊恢?濫憧牀豢吹媒?ァD愕吶嘌敵牡夢葉繼婺閾春昧耍?徊⒎⒏?悖?烈歡粒?寤嵋幌侶杪璧男那欏D閽倏悸強悸牽?曳湊??ヅ丁?/p>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9

今年9月初,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感觸頗深,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爲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爲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爲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弟子規》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挫折,當你憤怒或煩惱時,讀《弟子規》吧!當你痛苦或無助時,讀《弟子規》吧!”都如此的話,你的憤怒、煩惱、痛苦等等就會離你而去。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鬆;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於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

可就是這麼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啓發,改變了心態。我覺得一個人如果對人無禮貌,與禽獸無異,一個連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個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壞他又能壞到哪去呢,所以古聖先賢說,百善孝爲先,說得太對了。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弟子規》裏說的“泛愛衆”,讓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爲他是我的同類,因爲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樣你的心情纔會平靜下來,纔不至於增加煩惱,才能靜下心來學習和工作。

“寬爲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學習和工作計劃的時候,不妨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說得是應該在讀書和工作的時候要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要靜得下心來才以把一切工作做好。

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一樣,也要不斷的積累,古人說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厚德,一個人才能不斷的發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爲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樂無如讀書”。當我們在抱怨孩子的同時,要看自己的言行對孩子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有人說,養兒才知父母恩。看來以身作則不是一句空話,他隱含着很深的涵義,有些內容是不能拿言語來交流的,只能意會。有一對夫婦,下班回家買來一些新鮮水果,妻子爲了討好兒子,把水果全部藏起來,等老人休息後,才偷偷拿出來,並告訴兒子,這些都是給你的,誰都不給。你說這樣的教育方法能使兒子健康成長?現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不行,還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現在的人們總是說佔便宜好,都不想吃虧,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誰又會想到,福禍兩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裏福禍用

比例來說,可以說是各佔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禍、先受累,那剩下來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盡是想享福,那剩下來的就是禍,就是累了;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答案。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慾望,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說: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纔是最大的財富。兒孫自有兒孫福,隨他們自己去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如果能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對每個人來說也是一種釋懷。

尋求人生的歸宿,是很多偉人、聖賢的最大願望。在《弟子規》中,聖賢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我們這些後者有真正的福報,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將是莫大的幸事。

標籤:心得體會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