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作文2.48W

端午爲什麼吃糉子呢?端午就要來了,一直以來糉子都是端午的必備美食,然而爲什麼端午要吃糉子呢?本文爲大家介紹端午吃糉子的由來。以下是本站小編蒐集並整理的端午節有關內容,希望在閱讀之餘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_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糉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靈。從糉子的古稱“角黍”可溯其源。“黍”原爲中國北方的一種農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葉包上黍米,成爲類似祭壇上牛頭的形狀,作爲祭品,稱“角黍”、“角糉”。東晉範注《祠制》中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

糉子作爲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但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則是在晉代,這一時期,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到了唐代,糉子已成爲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元代時,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核桃等,品種更加豐富。

明清兩代,糉子更是作爲一種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細長像毛筆的糉子,稱“筆糉”,取其諧音“必中”,爲討吉言口彩。另一說法,這種“筆糉”吃到肚裏,考場答卷,可妙筆生花。

如今,糉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爲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每年五月初,很多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繁多。

端午節爲什麼要包糉子、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由來已久,不分東西南北,那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小編認真查閱相關資料,還真找到了一些端倪。

一般認爲,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糉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衆的心裏願望而已。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歷史

據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糉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衆的心願而已。

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