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5篇

哲學2.22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5篇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1

本週繼續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並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後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爲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並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範圍內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並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麼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範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起:"人類並不藉助於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藉助於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於快樂,還是存在於德行,還是兼存於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養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生要有"醫德"。醫生需要有過硬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只有"德""才"兼備換來的"自身財貨"纔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爲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擡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下財大氣粗、沒什麼品味的有錢人。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裏,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或者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從此鹹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於正處於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祕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藉助於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2

《西方哲學史》這本書的前部分我有認真的閱讀,確實不錯!買了本盜版的書籍,影響了閱讀的心情,後期的閱讀是通過天涯讀書完成的。作者見解獨到而深刻,同時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羅素的烙印。就結構而言,主要以那一時期的重要人物爲線索,脈絡不是很清晰,閱讀的過程需要極強的注意力才能夠很好的吸收。通過這本書,我瞭解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沒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對於當時的社會大環境而言的。讀完之後對戰爭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亂方可大治。對於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國,在古代未曾經歷真正的外邦的征戰是幸也是不幸。下面給大家摘錄幾段我認爲精彩的地方:

1、當我們問到一件事“爲什麼”的時候,我們指的可以是下列兩種事情中的一種,我們可以指:“這一事件是爲着什麼目的而服務的?”或者我們也可以指:“是怎樣的事前情況造成了這一事件的?”對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目的論的解釋,或者說是用最終因來解釋的;對於後一問題的答案就是一種機械論的解釋。

2、有兩件事必須牢記:即,一個人的見解與理論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這個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時,大概也並沒有人在任何一個題目上達到過完全的最後的真理。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出來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努力去證明這種觀點多少總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這種運用歷史的與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開擴我們的思想領域;而同時又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所爲之而歡欣鼓舞的許多偏見,對於心靈品質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義觀點所以打動人心的理由,隱伏在人性和人類環境的極深處。出於自利,人類變成了羣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獨;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來補充自利的力量。但是爲將來的利益而割棄現在的滿足,這個習慣讓人煩膩,所以熾情一激發起來,社會行爲上的種種謹慎約束便難於忍受了。在這種時刻,推開那些約束的人由於內心的衝突息止而獲得新的元氣和權能感;雖然他們到末了也許會遭遇大不幸,當時卻享受到一種登仙般的飛揚感,這種感受偉大的神祕主義者是知道的,然而僅僅有平凡德性的人卻永遠不能體驗。於是他們天性中的孤獨部分再度自現,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這自現必定披上神話外衣。神祕主義者與神合爲一體,在冥想造物主時感覺自己免除了對同儔的義務。羅素的哲學史更像是寫給自己的讀後感。觀點十分可觀,同時並不掩飾自己的喜好厭惡,例如對斯賓諾莎的推崇和對尼采(尼采的章節十分精彩詼諧,強力推薦)的蔑視。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穫在於接受了對他人思想觀點的一種客觀評判的閱讀方法。

我不敢自詡爲知識豐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來也深深地爲這種矛盾所痛苦。知識和理性告訴我上帝不會存在,這個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之樹。而作爲一個人,一種有內心豐富生活的感性動物,我卻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來慰藉心靈,而這正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怎麼辦?也許哲學家們能告訴我答案,最近看這本商務印書館出的哲學科普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開朗了很多,此後我會慢慢把這些認識與大家共享。總之,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們的知識和教誨,去指引我們心靈前進的方向,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這個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期中。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3

大凡看到哲學這個詞,腦子中第一個反應,便是枯燥,這和我們所受的應試教育有關,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麼什麼原理去解釋什麼什麼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別,實在無助於我們哲學氣質的培養,哲學思維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學氣質和思維是指理性,理性是什麼,追求公義,也就是正義,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麼?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着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複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着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爲: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當然如果你的思維是動態的,你應該已經想到了,中國的陰陽太極圖纔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爲,這有助於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試思維。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爲重視的,是人爲什麼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爲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爲什麼活着?”。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4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應對世界的衆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透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透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着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爲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於時代的侷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於人類對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爲,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着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因此"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能夠稱之爲"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爲重視的,是人爲什麼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爲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爲什麼活着?"。

當我懂事後,當我懂事後親身應對了死亡後,在應對死亡後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後,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着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着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後我父母的死和最後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於零的,那麼我們此刻所謂的奮鬥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麼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恆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祕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着太多人類所稱之爲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它需要有什麼來明白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爲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職責。人類根本的職責,是發展科學,是儘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爲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狀況來看,只有持續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於世俗了。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5

但凡想到哲學,總是出現安靜沉穩的哲學家,通篇長論的哲學文獻,還有千轉百彎的`哲學思維。對於我們大多數人,哲學是高深莫測難以觸及的,可是正因爲它的深,我們更需要去領略在不同於我們常讀的校園小說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一種哲人的俯瞰這個世界的視野。

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麼什麼原理去解釋什麼什麼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別,實在無助於我們哲學氣質的培養,閱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用一顆安靜的心去閱讀,更有利於我們哲學思維的形成。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麼?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着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複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知識外的教條。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着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爲: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我因此也想到,中國的陰陽太極圖纔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白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 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爲,這有助於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式思維。

羅素接着說,哲學象科學一樣訴諸於理性而不是訴諸於權威,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啓示的權威。這裏傳統的權威是指國家機器的強力,啓示的權威則是指神學中的教條,上帝旨意之類。既然哲學和科學一樣理性,那哲學存在的必要在哪裏呢?羅素認爲,科學回答不了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而神學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經不象過去幾個世紀那樣使人信服。羅素舉了好多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問題,個人認爲遠不如這三個直觀:“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當然羅素的問題層次較高。象這三個問題在實驗室裏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說,神學家的答案已經失去光輝。而哲學恰好來鑽研這類業務。 再回到羅素這篇緒論的開頭,來談談哲學的特徵。羅素說,“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與倫理,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爲“科學的”那種研究,就科學這個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至於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佔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同時存在,這是一個問題,但也確實如此。心靈往哪裏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揮,只有你的心靈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還是一個迴避不了的烙印問題。

總而言之,讀羅素,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一次心靈的洗滌,也是對自我的昇華,哲學,是智慧的代名,讀過<西方哲學史>,讓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