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哲學與兒童》暑假讀書心得

哲學2.42W
  《哲學與兒童》暑假讀書心得1

蒂姆(大約6歲)正忙着舔鍋子時,問道:“爸爸,我們怎麼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場夢呢?”毫無疑問,對蒂姆來說,他知道自己此刻正忙着在舔鍋子,但如果是在做夢,想來,夢裏大概也就是這樣。真的舔鍋子和在夢裏舔鍋子,差別在哪裏呢?可能僅僅在於:如果是做夢,人要在醒來以後,才知道這不過是一場夢。

《哲學與兒童》暑假讀書心得

蒂姆醒着和在做夢真的有很大不同嗎?如果是這樣,這種不同是什麼?難道是鍋子舔起來的味道不一樣好嗎?

蒂姆的困惑含有典型的哲理。不禁使我想到了我們中國古代的另一個經典的哲學故事: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慍鮎未尤藎?怯闃?忠病!被葑釉弧謾白臃怯悖?倉?闃?鄭俊弊?釉唬骸白臃俏遙?倉?也恢?闃?鄭俊被葑釉弧拔曳親櫻?灘恢?右櫻蛔庸譚怯鬩玻?又?恢?闃?鄭??櫻 弊?釉唬骸扒胙?潯盡W釉弧?臧倉?憷幀?普擼?紉閻?嶂???飾搖N抑??┥弦病!?/p>

一個六歲的幼童思考的問題,與兩千多年前的著名哲學家所思考的問題,居然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禁讓人感慨,究其原因,是困惑與好奇。哲學起源於好奇,哲學起源於困惑,而困惑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會去不斷思考,學會去找到解決辦法,或者推論出解決困難的方法,所以,我們說幼童是個小小哲學家並不爲過,生活中他們時不時地冒出些思奇古怪的想法或者金句妙言,也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哲學與兒童》暑假讀書心得2

哲學,就我們所知,它在西方文化中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在小亞細亞的沿海,就是現在稱之爲土耳其的一帶。在兒童的發展中,他何時開始探索哲學,假使回答不需要等到青春期,是在兒童第一次能產生抽象思維的時候,我要說的是,就我所知,相比12或14歲的孩子,五六歲也可以是7歲的兒童更有可能提出哲理性的問題,並作哲理性的評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

一種解釋是,這種現象的產生和哲學的本質有關。許多哲學問題,也許絕大多數哲學問題,都具有天真而樸素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是純真無邪的,因而很容易提出哲學問題。

另一種解釋是,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人類社會把孩子轉變爲成人的社會化進程有關。成人常常阻止孩子提出哲理性的問題,先是自以爲是地對待他們,次則引導他們好問的頭腦轉向更加“實用”的探索。大部分成人本身對哲學問題毫無興趣。他們可能覺得某些問題甚至挑戰了自己。而且,雖然對於到多數成人來說不可能是普遍現象,但確實孩子們提出的很多問題,他們沒辦法提供明確的答案,甚至標準字典或者百科全書也沒辦法解答。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成年人應該蹲下身來,放棄高高在上的俯視角度和所謂的成年人的尊嚴,悉心地呵護孩子們的想法,鼓勵他們,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人,說自己想說的話,思考自己想思考的問題,保持純真無邪,這不也正是孔子所向往之大同世界麼?

  《哲學與兒童》暑假讀書心得3

暑假閱讀了美國當代哲學家,兒童哲學的開創者馬修斯的《哲學與幼童》,剛看到題目,一看“哲學”兩字,以爲將是一本理論著作,生澀難懂,但細細品味後,不知不覺深陷其中,感覺是與一羣孩子在心靈對話,與一位可愛的老頭兒交談,可以說是受益匪淺,最大的感受有兩點。

首先是謙遜與樸素。作爲有着“兒童哲學之父”之稱的馬修斯,將撰寫這本近十萬字的《哲學與幼童》輕描淡寫地稱爲“編寫小冊子”“,並不忘對許多友人及編輯社、出版社、作者對於自己編寫小冊子時提供的幫助,不禁使人肅然起敬。整本小冊子,沒有高深的理論知識,沒有生澀難懂的文字,有的只是一個個幼童的生活趣事案例所帶給我們的思考。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成年人,彎下腰蹲下身子,平靜地注視幼童,安靜地傾聽他們的想法,輕聲與他們交談思考,體現了馬修斯發自內心的對每一位幼童的欣賞與喜愛。馬修斯對成年人,對幼童都有着一份謙遜與樸實,對哲學的思考也是樸素的,他從哲學的起源說起,從兒童的現象分析,體現了一種樸素的哲學觀,即哲學觀點是自發、不成熟地形成的邏輯依據。

我想對於我們教師而言,馬修斯先生身上所體現的謙遜與樸素,也正是我們職業所崇尚與要求的。作爲人民教師,在對待上級領導、同事、家長、學生、社會時,都應該保持一份謙遜與樸素,不因面對領導與家長時卑躬屈膝,不因面對未成年人或弱勢羣體時高高在上,不因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時心浮氣躁,時刻保持對人對物有應有的一份謙遜,不妄自菲薄但也不驕傲自滿。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有一份樸素的.觀念,淡泊名利,樹立樸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懷着一顆包容的心,體現自己的價值。我想,我們教師如果能像馬修斯先生那樣工作、生活、思考,那他就將是一個幸福的教師,一個有趣的教師,一個受人尊敬的教師。

其次是尊重、理解與呵護。

我們說兒童是有哲學的,兒童的哲學表現在他們的對周圍世界的疑問中和推理中,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幻想、遊戲和對話中則是表現他們的哲學的方式。馬修斯說相比12或14歲的孩子,五六歲也可以是7歲的兒童更有可能提出哲理性的問題,並作哲理性的評論。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開始運用哲學了,但隨着社會生活的需要,很多人放棄或者說失去了這種能力。

看看周圍,我們看到的是原本對世界充滿好奇、腦袋中充滿幻想的兒童變成了墨守成規的“乖小孩”,原本活潑好動的兒童變成了沒有活力的“小大人”,原本特立獨行的孩子變得循規蹈矩,唯唯諾諾。

我不禁想起了發生在我女兒身上的兩件事情,一是在她四歲多的時候,我的奶奶剛過世了,她問我:“太奶奶到哪裏去了?”我原本刻意避開這樣一個悲傷的話題,故意淡淡地說:“太奶奶和太爺爺現在都在天上看着你。”她卻主動挑明話題:“他們是不是死了?”“等我長大以後你是不是也要死了?”“我很難過,我不想你們死。”。生死大概也是人生中最深沉的話題了吧,小小的孩子已經被這樣的陰影所困擾,不禁讓我感慨。二是最近她馬上要上一年級了,我對她說:“到了一年級,你去競選班長吧。”她說:“爲什麼?”我說只有優秀的孩子才能做班長。她若有所思說:“那做不到班長就不是優秀的孩子?”,我頓時啞口,就這樣你來我往,你一句我一句,最後她妥協:“那好吧,我去競選,但是這是爲了你。”

寫到這裏我不禁反思,中國的很多成年人缺乏對孩子尊重和呵護,馬修斯先生強調兒童有自己的哲學,成人不應把孩子看做“未成年人”,而應平等待之,甚至視之爲“成人之父”,但我們中國的家長往往對孩子說的話是:你小孩子懂什麼?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們都是爲你好……我們成年人往往是讓孩子成爲我們想讓他成爲的人,做我們想讓他做的人,而不是成爲她自己想成爲的人,最終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模子裏刻出來,千篇一律的順從、聽話、老實。

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我想我們應該要保持這樣一個觀點,就是尊重、理解、呵護每一位孩子,不把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孩子,不礙於所謂的尊嚴和麪子,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在孩子面前示弱,給孩子自己發展的空間和權力,尊重他們的想法,呵護他們的好奇心和純真,讓每一個孩子做真實的自我,快樂地綻放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標籤:暑假 讀書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