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哲學

愛奧尼亞自然哲學與古希臘原子論初探哲學論文

哲學2.76W

摘要:

愛奧尼亞自然哲學與古希臘原子論初探哲學論文

愛奧尼亞自然哲學首先使哲學從宗教與神話當中獨立出來,讓人們發現自然是可以被認識和感知的。而古希臘的原子論則在科學上,比它以前和以後的任何學說都更加接近於近代的觀點,成爲了機械哲學的一種基礎。其所蘊含的各種思想和觀點,成爲近代各種科學得以發生發展的萌芽,爲近代科學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思維方式和概念框架,以及一些基本的規則與原理。

關鍵詞:

古希臘;自然哲學;原子論

今天我們在討論古希臘哲學時,很容易聯想到畢達哥拉斯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以至於我們對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瞭解甚少,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事實上,古希臘愛奧尼亞自然哲學是最早從神話體系中脫離出來的歐洲思想學派,在這一基礎上,誕生了古希臘原子論思想。

一、愛奧尼亞自然哲學的由來及其發展

哲學產生以前有一個史前階段,即神話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古希臘人以神話的想象形式試圖探索宇宙和自然萬物的起源,來尋找萬物的本源。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首先提出了“始基”的概念,或者說是世界的本原。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寫道:“概而言之,本原的本質是指存在的終極根由與始基———萬物都由它構成,開始由它產生,最後又化爲它。”[1](P21)泰勒斯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源”這一說法,使哲學開始真正脫離了神話。在泰勒斯之後的阿納克西曼德則提出了自己的命題:萬物的本原是“無規定者”。什麼是無規定者呢,實際上這是指在質上沒有任何規定的東西。具體點說,“無限者”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一種沒有固定形態或固定性質的原始物,同時它也不是事物某種共同屬性的抽象。而他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則提出了以“無定形”的“氣”作爲萬物的始基,並認爲氣有兩種內在的動力,即稀散和濃聚。用勞埃德的話說:“他把一種解釋事物從什麼而來的理論與一種解釋事物如何從其而來的明確說法,即通過稀釋(rarefaction)與凝聚(condensation)的過程———結合了起來。”[2]可以說,他達到了米利都學派的最高峯。

而接下來繼承米利都學派這一思想的是愛菲斯學派,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是萬物的本源”,而“變”則是火的基本性。這裏的“火”不同於泰勒斯的“水”。這種“火”不是具體的物質,而是物質的運動。他充分運用了辯證法的思想,首次提出了邏各斯的概念,並將對立統一的觀點貫徹其中。同時他又在論證始基特性的時候,提出了存在與非存在這對範疇,使始基範疇得到了進一步深化。他的這種流變哲學是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發展的重要成果,同時,他的“火”對萬物始基問題所做出的辯證性探索,則是其超越米利都學派的新貢獻,也爲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二、古希臘原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對於米利都學派和愛菲斯學派的觀點,愛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以及他的學生芝諾卻提出了不同的哲學觀點。他們反對赫拉克利特對於存在的看法。

他們認爲,自然雖然處在不斷的生滅變化之中,但是,支配世界表象的應該是一種根本的存在,即現象背後的本質,它是一種不變的存在。丹皮爾這樣寫道:“創造是不可能的,因爲不可能設想可以從無中產生有,可以由非存在中產生存在,事實上,就不可能有非存在這種東西。”[3](P19)而芝諾則通過駁論的方式從反面揭示了時間與空間的間斷性和連續性,以及有限與無限的矛盾,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爲之後多元論哲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恩培多克勒首先提出了四根說。他反對愛利亞學派對於存在的認識,提出存在不是唯一的。他認爲世界的.本原是土、水、火、氣四元素,世界萬物就是由不同的元素以不同量的混合物構成的。它們被認爲是原始的基本的實體,在愛與憎的兩種對立力量影響下可以產生變化。比他略晚一點的愛奧尼亞自然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同時也被認爲是原子論的先驅之一,贊同這一觀點,並提出了種子說。他認爲:世界是由種子組成的,種子有各種形式、顏色和氣味,其數目也是無限的,而每種種子具有一種不變的屬性,正是這些種子的相互結合和分離造成了萬物的生滅和變化,但種子本身又是不生不滅,且自己不動的,它是靠外在的精神性的始基奴斯來推動的。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哥拉也沒有真正解決一與多、靜與動的矛盾,但毫無疑問,他們爲原子論的誕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以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爲主要代表的原子論者,一方面繼承了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唯物主義傳統,另一方面也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並重新迴歸了愛奧尼亞傳統的一元論思想,提出了原子論。

丹皮爾寫道:“他們把另一種更爲古老的單一元素假說發展成爲一種原子說。”[3](P22)德謨克利特把萬物的本源歸爲原子。他認爲原子是微粒最小,不可分割的,或者說原子是最後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因而,所有原子的性質都是相同的,只有形狀、體積和序列是不同的,正是這種不同,構成了各種不同的物質,也就形成了萬事萬物。

但是,我們不能將這裏的原子簡單化,留基伯就強調原子是看不見的,在性質上是一種抽象的存在。

黑格爾說:“一的原則完全是觀念性,完全處於思想,即使我們也願意說:原子存在。原子可以被當作物質的,但它是非感覺的,純粹理智的。”[4](P322)在對待存在與非存在這對關係時,原子論者反對愛利亞學派“只有存在,沒有非存在”的觀點,並提出原子是存在,虛空是非存在,非存在並不是不存在,它也是一種存在,而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它相對於原子來說是非存在的,但是它本身又不是絕對的不存在,它也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原子論者還在一與多、動與靜、質與量的關係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爲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後來的原子論者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更進一步完善這一學說,在質與量這對關係上,還提出了一個度的範疇,爲解決量變與質變的關係提供了思路。

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古希臘哲學對於整個西方學和科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希臘的然哲學家們充分發揮了科學、探索和理性的思想來探討世界,創造了古代唯物主義的一個高峯。愛奧尼亞自然哲學首先使哲學從宗教與神話當中獨立出來,讓人們發現自然是可以被認識和感知的。古臘的原子論則在科學上,比它以前和以後的任何說都更加接近於近代的觀點,成爲了機械哲學的種基礎。從近現代科學誕生的歷史看,古希臘自哲學成爲它的直接淵源。它吸取了古希臘自然哲中很多具有重大價值的思想,並對其加以完善和展,因此,挖掘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希臘哲學,對於類文明的發展和當今社會的進步仍有巨大價值。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英)G。E。R·勞埃德。早期希臘科學:從泰勒斯到亞里士多德[M]。孫小淳,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3](英)W。C·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M]。李珩,張今校,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4](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