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

語文2.28W

通過對《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教學,我有以下兩點反思:

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反思

1、王崧舟老師說:“感悟古詩,不是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在教學“遺民淚盡胡塵裏”這一句時,不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藉助現代媒體,通過聽音樂引導學生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在充分的想象中將“胡塵”兩個字化爲鮮活的畫面:戰馬嘶鳴、鐵蹄肆虐,老百姓慘死在金兵的`鐵蹄之下,即將豐收的莊稼在金兵的馬隊過後一片狼藉,昔日繁華的大街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到處是破罐碎瓦……。又通過《題臨安邸》讓學生通過對比:一個國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卻過着天壤之別的生活,內心深處深刻體會到“淚盡”的真正寓意。在學生對文本的豐富和建構中,逐漸走近了那一段令人心酸的歷史,學生投身其中,憐百姓之苦,恨金兵之慘,痛詩人所痛,於是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一涌而出。此時引導學生朗讀,正是學生情感所需,是學生的真情流露,是個性化體驗的展現。

2、葉聖陶老先生說:“以精讀文章作爲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麼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知解與領會的範圍將擴張多大呀!”古詩教學如果只守住課文中幾首,就如單腿走路,學生受益不大。在精讀一首詩後,再拓展讀其他幾首詩,則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感。以同樣的題材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相同的作品。因此,在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首詩時,我便拓展閱讀詩人在中原淪陷後50年、65年、66年、83年寫的《關山月》、《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學生可以從這些具體數字和詩中感受詩人一生爲恢復中原、統一中國而奮鬥的感人形象以及將個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爲一體的偉大愛國精神,並使學生受到了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