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作文教學的利器

語文2.04W

布魯諾說過,“使一個學生對一個學科感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頭痛於作文的學生,則是作文還提不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爲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作文教學的利器

導寫出興

一堂作文課,能否激發學生的作文欲,與語文教師的“導寫”有直接關係。題目一出,不導則寫,對多數學生來說,則是苦差事。因此,導寫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不可等閒視之。

所謂導寫,就是啓發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分析生活,表現生活。“導”,就是要解決寫什麼,怎樣寫的問題。從學生的作文實際來看,作文難寫的癥結就在於不知寫什麼,所以必須藉助教師的疏導,使之文思涌來。文思要噴涌關鍵是開掘題材。題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題材如山珍海味能饞人。題材於淡,似白菜蘿蔔即使巧婦也難成佳餚。因此,如何選材是導寫的關鍵。一般的說,好題材具有“新”和“奇”的特點。“新”題材,“新”觀點,往往能啓人深思,引人遇想。“奇”就是不尋常,即在倩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誘人一睹爲快。在導寫中,教師要“授之以漁”,使學生悟出“新奇”的題材,來源於對生活的觀察和比較,觀察的方法不同,結果也不會相同。

導寫要使學生懂得生活與文章的關係。沒有生活,就沒有文章。不熱愛生活,就不會有佳作問世。生活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物質生活(以行爲爲軌跡),另一層是精神生活(以感受爲軌跡)。文章所選材的生活是這“兩種”生活的有機結合。寫作要以“感受”爲基礎,但又不能拘泥於感受,而要從感受發端,展開想象。“想象”又不能隨心所欲,而必須以“觀察”爲本。觀察要認真細緻。做到人木三分,透視事物的根本。這樣纔不會“無米”生炊。

“導寫”要引導學生善於借鑑。每次作文課,在點化之後,有必要宣講幾篇佳作,給學生提供借鑑,造成立體感,喚醒寫作欲。引進寫作的情境。當然,只寫“規定作文”也有弊端,因爲學生的經歷、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現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野,而且“規定”越多,學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師還得引導學生在平時樂寫“自由文”。

所謂“自由文”,就是讓學生怎麼寫就怎麼寫。排除作文的消極心理,鼓勵隨時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不拘形式,靈活自由,旨在培養學生細緻觀察勤奮寫作的良好習慣,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寫作“材料庫”,從中體會“我手寫我口”、“我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的樂趣。

“導寫”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導”,應着重幫助學生在“寫”時排憂解難,激其興趣。

導做促樂

要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對作文的全過程進行指導。爲了在作文之前,使學生感受生活,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帶領學生做點什麼。這種“做”較爲寬泛,可以是言行表現,動手操作,也可以是動眼、動耳、動嘴、動腦的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畫鑑賞。但都必須是以練習作文爲直接目的,而不是指日常的生活和學習。

這種“做”,不管是課上集體活動,或是課下分散活動,都必須提出明確的作文要求,讓學生在活動前有所準備,活動中有所留心,活動後落實到作文。

“做”的種類可以靈活多樣,讓學生爲“快樂作文”,做好準備:

①採訪類。或訪問本地先進人物,或訪問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調查研究,然後寫出“訪問記”,“人物通訊”或“調查報告”。

②文體類。例如,召開班級晚會。再根據晚會實況,寫成“消息”、“通訊”、“評論”、“賞析”、“偶感”等等。又如背誦比賽。每組推出代表互相競爭,其他人當觀衆助興。在比賽中,要求人人仔細觀察別人的神態、動作,體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後自己擬題,寫出真情實感。

③實驗類。與其他科目結合,利用實驗課所獲得的知識作文。例如,與化學課結合,寫《說鈉》。又如,與生物課結合,寫《精蜒的構造與習性》。也可以同體育課結合,寫《我是怎樣投手榴彈的》。

④勞動類。根據不少學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參與家務勞動,然後據實作文,可寫方法、過程,也可以寫感受、體會。又如,利用參加集體勞動的機會,要求寫成記敘文,或評論勞動中的人與事。

⑤旅遊類。組織學生到當地名勝古蹟參觀旅遊。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質準備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讓學生對所要去的地方有較多的瞭解。到旅遊點之後,讓“知情者”當導遊,使“旅遊者”能觀察感受到更多的內容。然後寫日記、遊記。此外,還可以組織參觀。或展覽館、或博物館、或俱樂部,等等。然後寫參觀記(或憶),也可寫成評介性文章。

⑥漫畫鑑賞。魯迅先生說:“圖畫可濟文字之窮。”在作文教學中引進漫畫鑑賞,有利於學生衝破寫作思維的定勢,發展深層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克服怕作文的現象。漫畫干預生活,林林總總的漫畫以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演示了無形可徵的聯想思維,讀多了有助於發展他們的想象力,使他們在捕捉寫作素材時能突破單憑直覺感知的框框,讓思維活躍起來:獲得作文的某種感悟。所讀的漫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內容相近的組合,或者是內容相反之排列。讀畫的過程,就是認識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換的過程。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做”,讓他們“做”得開心,“玩”得有味,並從中積累寫作素材,不僅其過程生動活潑,而且這種“寫”也成了一種享受。

無容置疑,這種“做”,應該適量,並要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所以,不能忘記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少吃多滋味的原則。

導改品味

葉聖陶先生說:“‘改’與‘作’關係密切、‘改’的優先權應屬於作文的本人。”可是傳統的作文教學思想要求:對於學生的作文,教師要精批細改。目前,許多學生家長和學生仍以這種標尺要求教師,而許多學校的教學要求也依然沒有跳出這種發臼。遺憾的是這把衡量作文教學的“標尺”實際上是套在作文教學上的枷鎖,既約束老師,又危害學生。請再聽聽葉聖陶先生的諄諄告誡吧:“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都處於被動地位,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於主動地位呢?”秉承葉老的教導,筆者從作文教學的實際出發,找到的答案是:讓學生評改,把作文的評改權交還學生;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積極發揮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直接參與評改,並從中體會“文章不厭百回改”、“精自改中來”的真味。

那麼,怎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讓學生認識自改的重要性。葉聖陶先生是這樣論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魯迅是這樣教導的:“寫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這樣指出的:“寫作的技巧,其實井不是寫作的技巧,而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接着,讓學生懂得怎樣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確;二看卷面是否整潔;三看錯別字有幾個,並加以訂正;四看有沒有病句,並予改正;五看標點符號有無明顯錯誤,並加以修正。以上五條,都是寫文章的最低要求,學生經過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實踐,就能掌握了。熟練掌握了後,再過渡到高層次的要求:

①審查主題思想。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過改,使主題鮮明。

②審查所用材料。多餘的、無關的刪去;典型、生動的留住或補人。

③審查結構。開頭是否有吸引力,結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間聯繫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構成有機的整體。

④審查表達方法。記敘是否清楚,描寫是否生動,抒情是否自然,議論是否辨證,說明是否準確。

⑤審查語言表達。是否準確、明白、通順。總之,通過“增”、“刪”、“調”、“改”來完成批改工作。

讓學生互改是這樣進行的。除了寫“自由文”,每次都要求當堂完成,寫好後我先收上來,然後再按學生的不同水平有針對性地分發下去,由他們互改。每次換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換人批,看不同的學生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有積極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批改時要有眉批、有評語、並在最後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後交給對方。對方也可就批改意見發表不同的看法,兩人可以一起探討。必要時還可寫一篇“作文後記”,主要是談談自己的寫作意圖和對批改的感受。每次互改,每人只批一本、負擔不重,比教師單于的“精批細改”還認真,還仔細。大部分學生對同學寫的批語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前關注“師改”的批語,同時增強了同學們發現錯誤的能力,還使同學之間研究學習的風氣更濃了。教師只抽看部分互改結果,當然節省了大量時間。這樣可將節省的時間用於研究教材和教法及學法,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的效果。

必須明確,指導學生相互評改作文,並非爲了減輕教師的負擔。其意義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修改文章作業作文訓的必要環節。所以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作文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因人而異地採取多種形式進行訓練,使學生確立在學習過程上的主體地位,提高寫作的主動性、積極性。

標籤:利器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