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小蝌蚪找媽媽課後反思

語文4.05K
小蝌蚪找媽媽課後反思1

【教材簡析】

小蝌蚪找媽媽課後反思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圖文結合,適宜兒童閱讀。課文中生字不注音,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學會生字。

【學生分析】

經過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師應當相信他們的識字能力。作爲農村的孩子,他們對蝌蚪與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教學本課,以朗讀爲主,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受他們的歡迎。

【教學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教師予以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3、使朗讀成爲學生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朗讀。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方法】

朗讀法、表演法、自主識字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老師這兒有一條謎語,想猜嗎?

河邊有個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綠大衣,伸出舌頭把蟲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麼嗎?(蝌蚪)

誰見過蝌蚪?願意給大家講講它長得什麼樣嗎?

(貼出青蛙與蝌蚪圖片,板書課題)

(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和生活,越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二、自主識字,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不注音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想怎麼辦?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有的可以猜測讀,有的可以問同學、老師,有的可以做記號,等老師讀時認真聽。)

2、學生試讀,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範讀。

4、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5、出示詞語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⑴ 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⑵ 誰願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6、識記生字。

學生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願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麼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略)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聯繫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於部件記憶法。)

三、感悟,體會小蝌蚪的變化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幅圖?並把與圖相對應的課文內容,讀一讀(張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全班彙報。(學生喜歡哪一自然段就彙報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順序來。)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加上動作朗讀。學生的表演慾望很強烈,給他們創造表演的機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體驗到朗讀的樂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採用此種方法進行朗讀。

第二、三、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的關心、愛護、組織學生會角色的朗讀中來,然後選代表分、角色朗讀。

3、戴上頭飾表演讀。

4、填空練習,體會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

四、總結全文: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上完了這一課之後,我對新課改精神又有了新的體會,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1、情境的創設在教學中至關重要。

本課的朗讀教學,我採用動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兩種形式,尤其是動作表演,看着學生那天真、一絲不苟的動作和可愛的表情,彷彿他們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師不用任何言語,學生就已體會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讓學生自由選擇識字方法。

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本課中的生字學生,想怎麼學習就怎麼學,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識字途徑,認字活動。同時採用與實物聯繫、動作表演等方法,使他們輕鬆的記住字形、樂於識字。

小蝌蚪找媽媽課後反思2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我們的自然角也散發着勃勃生機。一羣小蝌蚪在自然角的清水中嬉戲,當孩子們看見小蝌蚪時,注意力完全被小蝌蚪吸引了,問題也在不斷的出現。“王老師,小蝌蚪哪裏來的?”“小蝌蚪怎麼這麼小啊?它有眼睛、嘴巴嗎?”……孩子們的議論引起了我的反思:應該把孩子們拉到我預設的活動中嗎?很顯然幼兒對小蝌蚪的興趣很濃,馬上打斷他們,讓他們來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顯得很生硬。於是我調整了原有的計劃,讓孩子們繼續觀察,滿足他們的需要。

在觀察中,孩子們發現小蝌蚪的腦袋是圓圓的、扁扁的,尾巴是細細的、長長的,它遊的時候尾巴是彎彎的,不動的時候是直直的,順着孩子的興趣,我們一起學學小蝌蚪,並把小蝌蚪的特徵編到了兒歌裏,大家非常快樂。這時,一個孩子說:“小蝌蚪長大了會變成小青蛙的。”有些孩子馬上附和,但也有人不同意,於是自然地引出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在幼兒強烈的學習興趣中,幼兒完全沉浸在故事氛圍中,還強烈想表演這個故事。

其實,主題課程中是有《小蝌蚪找媽媽》的經典故事,但教師主動引入和幼兒自發想知道而生成的課程在意義上是不同的,生成性課程讓幼兒更有學習的強烈興趣。孩子顯然對小蝌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如果要根據預設的計劃馬上把孩子拉到故事中,就會造成孩子跟着老師走的現象,那麼這時我們就應順應孩子的需要,既然他們對小蝌蚪感興趣,就讓他們去觀察、去發現。孩子觀察到一定的程度個別幼兒就提出:“小蝌蚪長大了會變成青蛙的。”但也有人不同意,於是就產生了問題,這時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帶着問題來聽故事,效果則更加好,遠遠優於本來的預設活動。

《小蝌蚪找媽媽》的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的孩子們仍然沉浸在快樂中。在活動中我發現每一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着激動和興奮。今後,我們要更加有心去發現和把握孩子在活動中的興趣點,讓幼兒快樂學習。

小蝌蚪找媽媽課後反思3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這次新教材二冊中還是出現了。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一篇多麼優秀的好文章。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角色較多,有鯉魚、烏龜和青蛙,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聽了師傅楊老師上的這一課後,學到了許多,也對新課程改革更加充滿了信心。

一、看圖說話,閱讀感悟

這節課開始楊老師電視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裏遊的畫面,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瞭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一邊看圖,一邊說出很多關於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學生多讀課外書。在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了很多關於蝌蚪的信息後,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楊老師鼓勵孩子們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後讀,把學生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尋人啓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我們國小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學生情感,啓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於活躍狀態,他們學習起來就會積極、主動。這些充分說明了達到學生要學這一目標首要一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條件。當小朋友在朗讀了第一自然段體會了小蝌蚪的可愛以後,楊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小蝌蚪們看到小朋友都有媽媽,他們想:那我們的媽媽在哪裏呢?於是,他們發了一張尋人啓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在電視上出示:

尋人啓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說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着鉛筆全神貫注地這裏畫畫,那裏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言,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閱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三、讀出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學習和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理變化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投入,通過讀、演、說,讓學生深深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美,從而積累語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楊老師借“尋人啓事”在讓學生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閱讀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小朋友通過反覆地讀,讀懂了很多,然後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小朋友讀後說:

1、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2、小蝌蚪後來變青蛙了;

3、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

4、小蝌蚪一開始找錯“媽媽”了;

5、青蛙的樣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後再自己挑選讀,從文中找出青蛙媽媽的特徵。學生通過讀、思,找到了寫青蛙樣子的自然段,體會積累了豐富的語言,並獲得了獨特感受的過程,發展了個性。

總之,在聽課學習中,我感受深刻,我決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把從楊老師那兒學到的好經驗、好方法靈活地用進去,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媽媽課後反思4

我認爲:看人、看事、看問題的結論取決於看問題的角度。今天,同一課題組的老師們是從“是”的角度給予《小蝌蚪找媽媽》一課諸多好評,我也從這個角度談一下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第一,牢牢把握年段目標的要求教學,流程清晰。

(一)鞏固字詞:認讀並說清楚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二)感情朗讀:獲得朗讀技巧。

(三)綜合訓練:積累語言,學以致用。

(四)練習書寫,形成習慣。

第二,迴歸語文本色。本節課力求體現十足的語文味。表現在兩方面。首先,重視朗讀。學生語感的培養除了多讀沒有別的捷徑可走,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上多下功夫,讓學生在朗讀中幹搜小蝌蚪的心急、快樂、失望、驚喜的內心世界。還在朗讀中交代了朗讀的方法(看標點來朗讀,想想人物的心情讀,調節聲音的粗細讀,看提示語讀),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外,重視綜合訓練,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課上,有對“迎”、“追”詞語的理解,有對描寫顏色詞和描寫動作的詞的運用,還有對“小蝌蚪們會七嘴八舌地議論什麼?”這一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等都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我一直努力使學生在語文課上能夠悟得其神,練得其法,讓學生的個性與智慧得到充分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