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藝術鑑賞心得體會

藝術3.16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藝術鑑賞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藝術鑑賞心得體會

藝術鑑賞心得體會1

本學期初,我懷着一股激動的熱情選報了藝術陶瓷製作與鑑賞這門選修課。起初,我是被陶瓷美麗的花色、外形,神祕的秞色及精細的做工所深深吸引,但是真正對於陶瓷有關的知識卻相知甚少。然而,通過學習這門課之後,我對中國陶瓷的發展史、陶瓷的分類,鑑賞,製作工藝以及對中國燦爛悠久的陶瓷文化文化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讓我更加深深喜愛上了中國陶瓷,併爲中國有如此獨一無二的文化而深感自豪。

以前我便知道中國的英文名“China”最早就是從“陶瓷china”而來的。由此可知,外國人對中國的最初認識也是與陶瓷有很大的聯繫。陶瓷最早伴隨着中國文化傳向了西方。瓷器一直都是中國的代表,也只有用瓷器可以這麼毫無爭議的代表中國。通過對陶瓷的研究,完全可以反映出一個的歷史文化特色。中國的文化不僅僅表現在語言、飲食與風俗上,陶瓷也是反映中國歷史與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向外國人傳播中國文化時,陶瓷必定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章節,因此就要求我們對陶瓷的產生與發展有更加深入的瞭解,不然怎麼去向別人講述,怎麼去讓更多的外國人瞭解陶瓷,瞭解中國呢? 相信每個人素來都會對陶瓷有一種莫名的喜愛。起初,我喜歡陶瓷是因爲其年代久遠,優美造型,還有它們所承載的古老的華夏文化,當然,還有其高昂的價值!我覺得它們不同於其他的古代文物,它們就像美麗的淑女或英俊的紳士,散發着高貴的氣息。現在所保存的古代陶瓷有明清的紫砂,有聞名於世的元代青花,也有珍貴無比的宋五大官窯瓷器,有盛唐的三彩,有漢魏的陶俑,有數量巨大的秦兵馬俑……更驚人的是還有史前古陶。面對這些經歷無數風雨的看似那麼嬌貴脆弱的古代陶瓷,讓我怎麼能不驚歎其年代之久遠!看那色彩斑斕的唐三彩,看那素面朝天的越窯瓷,看那典雅寧靜的青花瓷讓我怎能不讚嘆其造型之優美!每一件陶瓷都體現了她當時所處的環境,都表現了時代的文化,古老而漫長的華夏文化多少在陶與瓷的身上有所刻畫!貨幣價值更不用說,一件元代“鬼谷下山”青花大罐拍得2.3億人民幣的天價,不能不使我這樣的外行人瞠目結舌!然而,這些只能說是對陶瓷的淺顯的認識,還只是美麗姑娘的外表,最多加上其身世!而對其內在的品質一無所知!

從開始的一無所知,到現在對陶瓷有了大致的瞭解。在課堂上,通過老師侃侃的話語,一件件各個歷史時期的陶瓷穿過漫長的歷史褪下了神祕的面紗,望着那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瓷器,我不禁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竟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水、土、火的碰撞,產生了絢麗多彩的陶瓷文化,陶瓷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

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會製造和使用陶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的瓷。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終於成功燒製出成就的青釉瓷器。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步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制瓷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青瓷以越窯產品質量最高,白瓷以邢窯產品質量最高。這時還出現了絞胎瓷、花釉瓷、祕色瓷等高級品類。我國的制瓷業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峯期,創燒出了許多新的品種,由單色釉發展到多種色彩釉,裝飾紋樣繁榮複雜。著名的有“官、哥、汝、定、鈞”等名窯。元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景德鎮等地在白瓷高度發達的基礎上,高溫釉下彩品種——青花、釉裏紅瓷器普遍出現,成爲中國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至明清時代,我國陶瓷業發展到了巔峯階段,制瓷業以景德鎮爲中心,官窯製品窮極精麗,可以說是千年中國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與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種產品的主流,以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的水平最高,開闢了中國瓷器工藝的一個新紀元。彩瓷也發展到空前繁榮時期,嘉靖時期出現五彩,清代釉色品種更加豐富,如釉上藍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琺琅彩以及各種單色有釉。明清時期還出現了釉釉上下彩結合、半脫胎、脫胎瓷器等等新工藝。瓷器品類空前豐富,裝飾手法與題材也達到空前繁榮。至少在唐代,我國已開始大量出口陶瓷器。此後經宋、元、明、清各朝日益發展,長久不衰。從東海和南海通向東亞、東南亞、中西亞、非洲以及美洲的各條航線,無不見證了這一輝煌。陶瓷對中國及世界物質文明的重大影響,對人類精神文化的長期陶冶。分別從陶瓷的原料、工藝、器物、樣式、窯廠等各個方面更加深入地認識了陶瓷的產生與發展。

從上述陶瓷在各個時期的`發展歷程看,它是輝煌的,璀璨的。美來自於生活,製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製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爲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中國古代瓷器與文化一以貫之地體現了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成就,成爲古人給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如今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衆人民也逐漸關注起了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陶瓷文化,陶瓷也得以從少部分人之中回到勞動人民中間,這無疑有利於陶瓷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陶瓷文化本來反應的不就是生活的藝術嗎,只有重回勞動人民之中,才能使它重新煥發生機,並永葆活力。

最後,我希望給老師提一點建議,希望老師以後上課的時候能夠適當地點幾次名,這樣可以有效的敦促同學們按時上課、學習。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最後,謝謝老師本學期的授課,讓我獲益衆生。

藝術鑑賞心得體會2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古國,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中國傳統美術源遠流長,從遠古到今留下了豐富的藝術文明。

遠古時代即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他們藝術的體現在石器的運用和陶器的產生,總而言之遠古美術的產生是藝術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的結合。如當時人們勞動的工具生活的工具都是勞動的產物,可以說是來源於勞動的。在新石器時代其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那便是彩陶,其類型有半坡型彩陶,廟底溝型彩陶其最著名的是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其主題其脣部及內外壁均有彩繪:主題紋樣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場面組成。每組五人,手拉手跳舞,排列整齊,動作協調,面向左側,兩腿略有彎曲,呈踏歌狀,下體的尾飾甩向左側。場面歡快熱烈,描繪簡略稚拙,卻又清晰動人。除了彩陶山東的黑陶也有着別具一格的燦爛文明!

從殷商時期由於青銅器的產生便進入了奴隸社會,青銅器在商代最爲鼎盛,青銅器的用途大致是:樂器、武器、煮飲工具還有是禮器,禮器是青銅器最主要的功能,因爲它象徵着皇權,所以當時有些成語

“一言九鼎”等。青銅器由於具有禮器的性質,所以在造型上和紋上顯示特別的猙獰,其用意是體現皇權的威力與至高無上的政治特徵。最著名的有《司母戊大方鼎》其重875公斤,也是我國曆史上最重的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屬帛畫最爲著名,當時的繪畫主是引魂昇天其其作品有《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在當時最爲著名的藝術作品是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有步兵,指揮部,浩洗盪蕩的顯示了秦皇朝的軍事力量,其佈局嚴謹,形象逼真!在變化中有統一統一中有變化!魏晉南北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人們的思想沒有寄託時刻,印度的'佛教從西部進入了中國於是在後續的文明歷史有出現了有關佛教文化的藝術作品: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很多畫家有書書法家,分別是陸探微、張僧繇、顧愷之,王羲之,在繪畫方面內容由於玄學的出現有描繪自然風景的,有描繪時空的,有描繪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傑都做不同的貢獻尤其是顧愷之首先提出了“傳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說教內容的缺點,擴大了題材的多樣性

在平列式構圖中對人物關係的處理體現了人的情思及精神狀態,其畫法與畫理均體現了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賦》《烈女傳》《史女箴圖》。

隋唐朝時期出現了第一幅真正意義的山水畫展子虞的《遊春圖》,也出現了吳道子曹不興西域的慰遲已僧等畫家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的繪畫風格的出現,在仕女畫的畫家有張萱周肪,其歷史畫家有閻立本

五代十國周文矩,顧宏中等宋代時文人畫的苗頭開始探出苗頭,其最著名的有風俗畫作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蘇軾,方同等元明清時期是文人畫發展的最高峯時期其形式是詩書畫印,詩情並茂!

縱觀關於形中國美術史發展中國畫中對於山和水的描繪並不是基於客觀真實的首先它沒有光影效果,實際上就提出了畫面的客觀立體感。其次,沒有焦點透視,空間表現依靠主觀的散點透視和純藝術的形式把握。山的走向,樹木怎麼長,長在什麼地方,石頭用什麼質地的表現,都是主觀抽象的既然失去了光影和焦點同時法則,失去了西方風景畫的空間關係,那麼,山和樹和水的表現也就變成了一種符號。在中國傳統繪畫教學傳統中,臨摹是主要手段《芥子園畫譜》便是把各種物體做了最爲主觀最爲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號化,山石的皺法有荷葉皺,披麻皺,斧劈皺等不同形式,樹葉有"個"字點,圓葉點。都是具有中國傳統精神的符號系統。後人學習就從這些符號開始,在符號系統內進行再創造。關於色中國畫沒有應用科學的色彩分析法,講究主觀壅塞,大多數就是單色黑白關係。但是這種黑白關係有着很強的新聯詩,“運墨而五色具。”“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乃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清代林紓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個碗內分別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畫來區分濃淡,理解不免機械。所謂墨分五色,即黑白關係蘊藏着豐富而抽象的色彩關係。即使青山綠水畫也是極爲主觀的用色而非真實的用色。就連最爲寫實的工筆畫也只是描繪物象的固有色,而不是科學的光影環境色,從理論上說仍是主觀的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淺不同的墨彩襯托出來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一幅畫的空白部分,畫出某種事物的清淡影子,而這清淡影子,在這幅面面上卻具有極其重要的表現價值,它反映着某一時間空間的特點,使看的人深入畫裏,想像着這些影子裏,埋藏着許許多多的事事物物。所以我們對這種畫,認爲是有餘不盡,耐人尋味的(如圖二)。這樣的墨彩畫完全符合我們對好的抽象畫的理解和要求。關於標準中國畫強調純藝術的,合乎法則的生機勃勃的美,而不是所謂逼真的美。 “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這種標法主要是根據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述:“昔謝赫雲: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氣韻生動”或“氣韻,生動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顯得富有生命力。氣韻,原是魏、晉品藻人物的用詞,如“風氣韻度”、“風韻遒邁”等,指的是人物從姿態、表情中顯示出的精神氣質,情味和韻致。這也正說明了它應用抽象繪畫形式的一面。如說“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氣關筆力,韻關墨彩”。這已不是謝赫原意,而是後代藝術家、理論家根據自己的體驗、認識對氣韻的具體運用和新的發展。氣韻與傳神在說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質這一根本點上是一致的,氣韻則更多的指人物的全體尤其姿致談吐所傳達的內在情性,或者說內在情性的外在化。在謝赫時代,氣韻作爲品評標準和創作標準,主要是看作品對主體表現的因素,氣韻就指的是作爲主客體融一的形象形式的總的內在特質了。能夠表現出物我爲一的生動的氣韻,至今也是繪畫和整個造型藝術的最高目標之一。

我們常常爲中國悠久的文明、精湛的藝術感到驕傲。誠然,祖先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但不應該成爲藝術創作的禁錮。宋人爲躲開唐詩這座高峯的陰影,獨闢蹊徑——作詞;元代文人更拋開詩律與詞牌——制曲。循規蹈矩或許不功不過,但久而久之,便會使原本鮮活的藝術僵化。“創”,是藝術領域裏永恆的話題。

藝術鑑賞心得體會3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由臺中中央書局於1966年首次刊行,以後改由臺北學生書局出版,幾十年間不斷再版重印,影響深遠。大陸有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華東師大出版社20xx年版,廣西師大出版社20xx年版。全書共計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餘八章均爲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

感想:

藝術的精神是什麼?是樂?是遊?

我國古代最初是以音樂爲中心教育,慢慢的就變成禮到後來的法律條文規定了。其實我在想,大同社會是不是就是最初的樂高於禮的狀況呢?應該是吧,在我眼裏,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心願。樂高於禮?可能嗎?完全不可能?社會是不可能倒着發展的。社會永遠是前進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個體的退。實際上以人性來說,是一種進步。但是羣體意義的用“樂”去陶冶,是不現實的。我覺得社會發展到巔峯狀態,肯定是要毀滅的。不管說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倒覺得人禍的可能性還大點。倒也不是說這個毀滅就非得是今年的“20xx”。

李復觀講到孔子對樂的追求,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的例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爲人也。”人格與磬聲爲一體,這樣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講莊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說,真的很難懂。徐復觀先生認爲,莊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個“遊”字可以加以象徵。即藝術上的東西,來源於遊戲。因爲在藝術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爲目的的。事實上,我對此有一些的懷疑。許多時候,對於藝術的創作,都是創作者對於自身某種情感的一種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獲得一種快樂難道不是一種利益嗎?那麼藝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呢?恐怕誰也無法將它準確定義。那麼究竟又爲什麼要來定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說的好,順其事物自然的發展就好了。無即是有。研究過去研究過來,於我而言,也只不過是找到了數學上的一根漸近線。

另外,我覺得對於不是學畫畫的人來說,徐復觀先生對於那些畫的整理、討論與考證,真的很讓人佩服和讚歎。不僅爲他的作品——這本書,也爲他的這種精神。真的很好,或許這就是衛夫人所說的“善寫者不鑑,善鑑者不寫”吧。

藝術鑑賞心得體會4

平時利用寒假時間仔細看了《中國藝術史》這本書。剛開始,接觸這本書時,看着厚厚的一本我還擔心沒有信心看完它,但當我真正翻閱的時候,才發現這本書真的很精彩,不僅可以瞭解中國的美術,還把我國的歷史也研究了。

美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美術。可是在中國藝術史上還包括了書法和篆刻兩大類。光繪畫這一個門類就經歷了從石器時代———漢代的壁畫———漢唐的宮殿壁畫(由於時代的久遠,很多沒有保存下來,留下來的只是墓室壁畫和一些畫像石,畫像磚),還有很多宗教美術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現了很多屏風畫和卷軸畫。

我國是從舊石器時代漫漫演化過來的,光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時代就經歷了上萬年的歷史,在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很多“美”的事物,當時的磨製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紋更是當時人民藝術的結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標誌着古代美術創造的第一次高峯。

宋是我國陶瓷發展的高峯時期。當時以青瓷和白瓷爲主,但也發展了彩繪以及產生窯變的彩釉陶。著名的五大名窯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和汝窯。其中汝窯以青瓷爲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爲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爲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

定窯爲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爲民窯。始建於唐,興盛於北宋,終於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餘年。窯址分佈於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裏唐代屬定州,故稱爲定窯。定窯以燒白瓷爲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爲"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製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爲官府和宮廷燒造的。鈞窯分爲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

鈞窯廣泛分佈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製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爲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這是因爲在燒製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爲中國製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爲"窯變"。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爲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爲"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爲"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爲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製的。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到了元明清時期,我國的.制瓷中心轉入了江西景德鎮。成功創制了色釉瓷器和彩繪瓷。這爲我國的瓷器事業打開了另一座宮殿,其中有元朝的《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明代的《鬥彩雞缸杯》和清朝的《各色五彩大瓶》,他們不僅造型新巧,胎骨精細,圖案華麗,色彩繽紛,而且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陶塑是在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而且技術水平也相當高超。按材質分:陶塑,石塑和泥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漢代的俑類雕塑,樣式趨於多樣化。如:《雜技俑盤》表現了一組形式各態的表演者,活靈活現,好象真的有那麼多樂師在表演特別是《說唱俑》更始把表演者生動化了,誇張的表情令人着迷。還有唐朝的隨葬俑類,主要是哪個時期實行陪葬政策,所以當時的這類俑很多也很細緻精美。其中唐三彩更是文明全世界。如:《獵騎胡俑》。

讀了中國藝術史瓷器和陶器篇,不僅被那些歷史所迷住,更被那些藝術品和人們豐富的想象力所震撼。

藝術鑑賞心得體會5

《中國美術史教程》,是我大學時的一本教科書,記載着我國很多的美術歷史知識,最近利用業餘時間又重新讀了此書,整理概括了各個時間或朝代中國美術發展狀況。現總結如下: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國美術也同樣淵源流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術之林中獨樹一幟。在漫長的的歷史年代裏,中國人民在美術領域裏發揮了聰明才智,知名美術家衆多,創作了不計其數的優秀美術作品,許多美術遺蹟保留至今,成爲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中國美術的偉大成就,讓我們引以爲豪。因此,作爲一名美術教師,有必要了解中國美術的光輝歷史,豐富自身文化修養,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並在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原始社會的美術主要體現在對石器的製作、使用和裝飾品的製作。勞動是從製作工具開始的,製造勞動工具是人類的特點。由於勞動人類才從動物界脫離開來。生存於距今70萬至2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經過了漫長歲月的勞動實踐,大腦已比較發達,手腳完全分工,右手已相當靈巧,並已產生了有音節的語言。語言的產生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而思維能力則又是藝術創作的前提。北京猿人在石器的製作和使用上,已就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能製作各種不同用途的石器,對造型樣式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而距今1萬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的創造活動,除了有較過去精良得多的勞動工具外,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裝飾品。從鳥骨線紋、穿孔貝殼、孔眼獸牙、染色石串珠這些裝飾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山頂洞人對已掌握了一定的裝飾藝術品的知識和技巧。並有了精神財富的創造,包涵着他們強烈的審美意識。他們對美得若干規律性認識從此產生。

當中國的遠古人類跨過了石器時代、金石並用的時代,就迎來了金屬時代——青銅時代。以青銅工藝爲代表的美術創作是我國古代美術史上的又一個高潮。揭開了中國美術史的新篇章。其中出土最大的青銅器是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的司母戊鼎。此鼎造型雄偉莊嚴。鼎爲長方形,四個柱形足的外側有突起的獸面,鼎腹中間光潔,四周皆裝飾以龍紋組成的獸面紋裝飾帶。直立的鼎耳上鑄有雙虎相向而立,中間夾有一浮雕的人頭形象,給人以精神上的威懾和壓抑。如此精美的青銅器,體現了商代青銅工藝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宗教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

進入了戰國時期後,出現了最早的真正獨立的繪畫作品《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兩幅畫都有一定的技巧水平。《人物龍鳳帛畫》畫法比較古樸,具有一定的裝飾風,而《人物御龍帛畫》技巧比較成熟,人物形象準確,神采生動,不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更注重通過外貌的描寫揭示內在的精神氣質。體現出了“形具而神生”的理論。此兩幅畫可以看出我國戰國時期人物肖像藝術成就,楚國貴族婦女的基本特徵和“楚王愛細腰”的審美時風。也爲秦漢繪畫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秦漢時期的美術作品在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書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讓世人矚目的無疑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兵馬俑的內容包括戰車、騎兵、步卒、弩兵等。兵馬俑都與真人真馬等高或稍高,製作工序複雜,形象多樣生動傳神,體現秦朝戰士的精神風貌。兵馬俑陣容龐大,組織嚴整,巨大的規模和恢宏的氣勢,是秦王朝國力和武力的象徵,是對秦始皇統一偉業的歌頌。高超的寫實水平和對人物精神氣質的成功塑造充分體現了那一時代雕塑藝術的飛躍發展和進步。

三國及西晉時期儒家思想受到衝擊,反映老莊思想與清談玄學和佛教思想的繪畫開始出現。反映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以文學作品爲題材的繪畫創作也日趨活躍,山水、花鳥畫有脫離人物畫而成爲獨立畫種的趨勢。同時宗教美術出現極端繁榮的景象,石窟壁畫盛行。從審美觀的角度看,繪畫從漢代古拙、雄壯、陽剛之美轉化爲巧密、婉約、陰柔之美。代表畫家有三國槽不興,西晉衛協,東晉顧愷之等。其中顧愷之提出了“傳神寫照”、“遷想妙得”的美術思想,把中國繪畫理論思想推向新的里程碑。魏晉南北朝美術的種種跡象,標誌着美術發展已步入了歷史的新階段,從而奏出了隋唐美術繁榮的先聲

到了隋唐,佛教壁畫在藝術上呈現煥然一新的景象。由歡樂明亮代替了陰森血腥,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現象、宗教思想與人們的願望。如《淨土變》、《藥師淨土變》等壁畫。唐代審美理想一改之前的“清贏示病之容”,更喜“豐腴華貴”。從張萱人物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張萱畫的婦女形象豐腴碩體,服飾豔麗,描繪的是盛唐貴婦的歡樂情緒。體現出當時社會生活的豐衣足食,人民生活開心安寧。同時,和平富裕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精神世界的發展。

到了宋代,文人畫風出現,宋代文人畫家強調主觀感受在筆墨上的流露,都在“筆墨情趣”中披露自己的心境,在技法上注重“寫意”,如,蘇軾認爲繪畫不是不要形似,而是認爲形似並不是繪畫的終極目的,只有神似纔是繪畫的最高法則。蘇軾非常重視構思,注重“意在筆先”。北宋的山水畫以高山流水爲主體,給予人們的審美感受寬泛、豐滿而不確定。南宋,更注重簡單化、單純化的形式,詩意的追求和細節真實同時並舉,以簡化繁中國藝術的境界美在這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隨着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轉變山水畫也在發生着變化。

元代,士大夫畫在宋金的基礎上有着明顯的發展,成爲令人矚目的現象。元朝前期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士大夫畫家,如趙孟頫,高克恭,商琦等,具有很大影響。也有一些宋朝遺民如鄭所難、龔開燈,在繪畫中寄託對先朝的懷念,並以曲折的方式表露他們的政治態度,元代中後期在畫壇中顯露才華的多是遭遇落魄、經歷坎坷的文人。創作上以山水花鳥及墨竹、墨梅最爲盛行。他們強調文人士大夫的藝術趣味,重視筆墨性能的發揮,以詩文題畫成爲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使書法、文學、繪畫結合爲一體。對明清文人畫的發展具有直接和重大的影響。

到了明清,畫家衆多,畫派林立,盛況超過前代,繪畫在社會上有了很大的普及。文人畫仍占主導地位。但民間繪畫也非常活躍,年畫和版畫的成就十分突出。宮廷繪畫創作一度表現出振興的局面。宮廷、民間和文人畫藝術有一定的互相滲透和交流。代表畫家有:明朝王履、劉俊、李在等。最著名的莫過於“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唐寅在山水、人物、花鳥畫上都有不小的成就。清朝,八大山人最爲人所知。其“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不拘成法,長於水墨,畫風樸拙二不作矯飾,筆墨含蓄而沉鬱豐富,把寫意花鳥畫繼承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同時,西方美術開始通過傳教士傳入中國,清代宮廷有少數外籍畫家,他們的創作和畫風爲某些中國畫家所吸收,對民間美術也有一定的影響。真正對西方美術的學習和借鑑在鴉片戰爭以後。

重讀《中國美術史教程》讓我收穫頗多,在這僅僅陳列了部分美術發展概況,具體情況無法一一陳述。畢竟中國美術博大精深,和中國歷史一樣源遠流長。瞭解中國美術史的發展,知道中國美術的藝術種源,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美術的美、學會鑑賞美術的美。足矣!

藝術鑑賞心得體會6

從大二開始接觸中國特有的中國繪畫後,就經常聽到有人談論中國藝術的精神,當時也只是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去淺淺的探討一下,並不能深入。隨着學齡和閱讀的增長,自己也能夠把中國藝術精神談兩三分。這其中對我影響對大的一本書就是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大出版社20xx年版)。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餘八章均爲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爲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爲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於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

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所導出;

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

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家所呈現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

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爲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爲我理解中國藝術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後,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於藝術創作,而是落實於人生態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論,而循至於極,可以使人達至於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於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後來經過自己不斷的翻閱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莊子雖說不言藝術,但卻對中國藝術發展特別是最爲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不勝數,其優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於這美景中。對於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擺脫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徐復觀先生雖說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核,發前人所未發,啓後人之所啓。雖說是無意於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