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視覺文化語境下的藝術策展研究

藝術1.75W

導語:隨着大衆傳媒發展和數字圖像技術的進步,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以圖像審美和消費爲中心的視覺文化時代。以下是小編整理視覺文化語境下的藝術策展研究視覺文化語境下的藝術策展研究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視覺文化語境下的藝術策展研究

圖像已經完全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圖像不但是豐富的文化符號資源,也成爲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因爲我們無法拒斥圖像。”對比文本閱讀,人類在生理感官上本能地傾向於視覺圖像的欣賞,直觀的視覺形象有助於消除認識水平、文化背景、知識技能所造成的認知障礙。圖像技術本身的進步和互聯網的發展爲視覺文化的興起創造了技術條件,都市化生活又爲視覺文化的繁盛提供了社會土壤,並促使藝術審美大衆化、娛樂化,各類視覺奇觀和景象層出不窮,商品生產和消費的視覺化,“顏值”經濟和各類扭曲價值觀的真人秀節目堂而皇之登上大衆傳媒的中心舞臺,虛假的視覺化幸福藝術充斥着人們的內心。更加令人憂慮的是西方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披着“現代和民主”的外衣,通過發達的影視文化工業和強勢的媒介傳播平臺,形成了圖像壟斷和文化霸權,進而造成了新的文化殖民。爲了應對這種文化侵襲,藝術策展面臨着更爲嚴峻的挑戰,需要承擔更加重要的任務,因爲“隨着當今藝術經濟活動的強勢發展,文化全球化的加強,藝術策展已經成爲文化展示的話語機制,成爲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

本土文化話語權的建構需要藝術策展這個媒介平臺。因爲它連接着藝術和市場、現代和傳統、本土和全球,擔負着闡釋藝術作品、塑造社會文化的使命。“策展行爲是當代文化生產的有力助推”,所以藝術策展本身需要在文化立場、策展理念、策展模式作出新的轉變和融合,才能夠在視覺文化時代準確的闡釋各種藝術觀念和思想,引領時代文化,傳達正確的價值理念。

一、建構本土話語權的文化立場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基本是以展覽爲主的事件發展史,並且這種展覽多以建構爲主”,從早期的“星星美展”,到80年代“新潮美術”時期的“中國現代藝術展”,再到後來各類雙年展,藝術策展總是站在時代前沿。它總是以前衛、叛逆、邊緣化的策展理念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和民衆審美文化意識的躍進和遞升。但時至今日,隨着民族文化意識覺醒,我們猛然發現代表西方思想觀念的藝術作品和藝術行爲並不僅僅是它們所宣揚的時尚和前衛,也是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現有的藝術策展體系是從西方引入的,很多模仿自西方並且與本土文化審美極不適應的觀念藝術、行爲藝術、裝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以視覺奇觀的形式在各類藝術展覽上大行其道,形成了新的視覺文化殖民。這些前衛藝術之所以產生在西方,是因爲那裏有着特殊的文化土壤和深層次的國家文化戰略需求。以美國爲例,它在戰後大力提倡抽象表現主義藝術既是爲了對抗蘇聯意識形態的文化戰略需要,又能夠消解以法國爲中心歐洲傳統經典藝術的文化優勢地位。視覺文化時代流行的觀念藝術、裝置藝術和行爲藝術代表了西方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和文化反思,但它們並不僅僅是單純思想行爲上反叛,更隱含着更深層次的國家意識形態和民衆審美心理基礎。

中國雖然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文化大國,但歷經多次政治動亂和文化浩劫,本土審美傳統已經基本被割裂,在一些領域甚至產生文化的斷層。在現有的文化藝術領域對政治性因素、功利性因素、技術性因素的強調多於審美性因素。國內現有的教育體系對藝術教育並不看重,有很多學生參加美術大學聯考明顯帶着投機心理,整體上缺乏美學素養和獨立思辨能力,沒有經歷過各種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和思想洗禮,傳統的學院教育主要教授古典寫實主義,整個社會並不具備欣賞抽象藝術和觀念藝術的能力。同時,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屢次被外敵入侵,國家實力不行,文化藝術上缺少自信,容易被西方藝術形式和話語權誤導。西方的藝術觀念和藝術表現形式其實並不太適於闡釋中國本土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形態。很多本土的藝術家顯然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中國的當代藝術自2000年以後已經逐漸擺脫西方視角下的中國特徵判斷,正在逐漸形成個人敘事、社會實踐、藝術實驗、跨學科等不同以往的方法論。策展的實踐和理念要反映這種變化,它並不是單純的反對西方的文化殖民,反對全球化,策展理念同樣需要國際化的視野,需要融入到國際策展話語體系裏。但國際化的策展理念最終目的是要確立本土民族文化的話語權,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多元的當代社會文化創造出自我展示和表達的空間。正如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所說“在今天日益濃厚的跨文化的境域中,要重新確立對中國當代文化現實的獨立的自我闡釋的力量,必須找到可資重建和再造自我表敘機制的根源性的東西”。換個角度說,藝術策展作爲文化闡釋和價值觀念表達的重要平臺,有責任去傳承優秀的本土民族文化,表達和展現本土社會的主流訴求和意願,啓蒙和培養正確的大衆審美意識,提高社會整體的審美鑑賞力和思辨能力。

二、策展理念的堅守和轉向

(一)正視圖像和技術的力量

在傳統的策展理念裏,藝術策展要呈現的是“可視的藝術史”。但圖像本身擁有神奇的力量。它在吸引觀者注意力的同時,引發了作品與觀者的互動交流。“藝術的對象也擁有主體性,在與製造它的藝術家相區別的能動性的意義上——一種迫使觀看者以某些方式作出迴應的能動性”。在“看”與“被看”過程中建構一個新的藝術情境,給了藝術作品和策展本身新的闡釋空間和價值意義,如同中世紀偶像崇拜者所膜拜的圖像“神性”。所以在策展理念上要正視圖像本身自我闡釋的權力和不同的情境變化帶來的作品新價值。同時,對比文本圖像更容易理解和感知、閱讀,最終造成我們的生活的世界完全被圖像所包圍。這樣的變化一方面對傳統的策展藝術形成了挑戰,另一方面也爲策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藝術形式。比方說,2004上海雙年展主題“影像生存”,由“影像”爲主體和表現手段的作品構成了策展的主要內容。同時,策展可以藉助於新的技術平臺,現場的情景可以得到永久的展示,真正使得策展實現瞬時性和永恆性的統一。它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展現藝術,給予觀者全新的審美體驗,徹底改變原有固定場館的策展方式,爲我們帶來了新的可視的圖像技術平臺。

(二)堅守獨立的學術品格

在圖像主導的現代社會,商品消費的視覺化傾向和圖像製作的泛濫,會對策展原有的藝術品位和學術價值形成衝擊。再加上藝術策展形式雖然有官方策展、學術策展和商業策展,但很多藝術策展本身就帶有藝術品營銷的初衷,如像1992年廣州雙年展的策展模式就是“學術引領市場”,中國現有整個藝術策展機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堅持獨立的學術品格就變得難能可貴了。國內也缺少大型的藝術基金會作爲藝術展覽的贊助人,沒有像國外的基金會、藝術場館、策展人聯動的策展機制。似乎只要策展有贊助資金的支持,協調好複雜的社會人脈關係,堆砌陳列出一大堆藝術作品就是一個藝術展覽。這樣的藝術展覽往往被經濟利益左右,容易造成策展主導權的喪失而最終變得沒有學術定位和藝術品位。“如果僅是將一些藝術家的現成作品湊到某一個展廳,參展藝術家作品之間又沒有內在的關係,再起一個浮誇空洞的所謂學術的、時髦的題目,那就僅僅是一個展示而已”,這樣藝術展覽僅僅完成了作品展示和擺放,本身沒有新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藝術策展重點還是在於“策”,它要呈現作品背後的思想內涵和文化語境。藝術作品在展覽現場的“看”和“被看”過程中,可以形成一個新的藝術語境。同一件作品,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現場情境會有不同理解和解讀。藝術策展需要在展場空間重新詮釋藝術作品本身的意義,並精心建構一個藝術情境,將展覽需要闡發的學術觀點和藝術觀念以視覺欣賞和空間體驗的形式完美的呈現出來。在展覽現場需要富有學術性、思想性的策展理念引導着人們的觀看方式和觀看角度。策展本身也是新的藝術創作,它要能夠預示新的藝術思潮或反思藝術本身,並具備獨立的藝術精神。

(三)轉向社會大衆

當然,堅守獨立的學術品格並不意味着閉門造車,藝術策展並不是僅僅面向原有的藝術圈子和學術象牙塔。在視覺文化盛行的當代,審美大衆化是不可阻擋趨勢,藝術本身的門檻也在不斷降低。繪畫、雕塑、插圖、封面、設計藝術已和電影、電視、廣告組成了當代新的視覺文化和圖像藝術,我們有必要拋開原有關於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等級觀念。現有的圖像技術可以使人們可以方便的進行視覺圖像的製作、複製、消費。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方便了大衆交流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展覽作爲各種藝術集中展示和傳播的媒介平臺,本身就是比較能夠吸引大衆關注度的視覺藝術形式。在視覺圖像消費盛行的當代社會,藝術策展定位上要突破原有的藝術家、藝術批評家、藝術贊助人等組成“藝術生態圈”的藩籬,真正融入到整個社會的文化藝術生活中,完成從“話題製造者”到“文化引領者”轉變。策展的理論與實踐都是爲了社會更多地認同當代藝術的操作方式,遊戲規則和價值觀。當代藝術的策展,指涉的是當下和未來的文化建構。它是社會大衆接受藝術審美教育和提升文化修養的最好的媒介平臺,通過策展理念的引導使得社會大衆自覺的抵制各類視覺奇觀的誤導,提高藝術鑑賞力和審美判斷力。它也是聯繫藝術家、藝術作品、社會大衆的重要紐帶,通過展覽把藝術作品和藝術家思想觀念全方位的呈現給社會大衆。與此同時,展覽現場觀者經驗和社會的審美反饋,反過來促使藝術家思考藝術作品和藝術行爲本身。這是相互促進的過程,藝術作品的意義是由藝術家、觀者、策展人共同塑造的。策展只有面向社會大衆才能突破原有“藝術圈子”的話語權壟斷、思維和行爲方式的束縛,從“小衆藝術”轉變爲大衆審美。

三、融合新媒體的新策展模式

視覺圖像技術的進步可以有效擴張藝術策展的影響力,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又爲藝術策展的傳播提供新的媒介平臺。藝術策展要善於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傳播策展理念、傳遞展覽信息。特別是像微信、微博、門戶網站等新媒體平臺,信息傳遞速度快,社會影響力大。以2016年春節在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的“上海富家女和江西鳳凰男”事件爲例,雖然據報道是個假新聞,但短短几天時間就變成了全國關注的全民話題,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對鄉村現狀和城鄉文化衝突的關注。對比一下,有多少人關注2015年度的上海雙年展和它的策展主題“社會工廠”。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爲策展的主題內容沒有反映社會深層次問題,引起大衆的共鳴,另一方面也是因爲策展理念上不能順應大衆媒體需求或者說策展人不善於駕馭新的媒體平臺。所以,策展人要善於利用新媒體,具備從整個藝術展覽中尋找和挖掘“網紅”題材和亮點的能力。

當代的藝術策展已經不是單單展示陳列藝術作品的時代了,藝術策展的敘事已經從“文本”主導轉向“圖像”話語。數字圖像技術的發展使得“視覺圖像”內容上更加豐富,更加富有表現力,更容易吸引民衆的“觀看”興趣。新的媒體技術所構建的媒介平臺,可以使得策展方式更加多樣化。在“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人人都是藝術家”時代,藝術創作本身既可以展覽現場進行,吸引觀衆主動參與,也可以錄製創作過程的圖像,藉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實時傳播或現場展示。雖然通過融合新媒體並不能取代展覽現場觀者的情境體驗,很多觀念藝術、裝置藝術也不適合這樣表現。但這的確可以拓展藝術策展原有的時空邊界,它可以爲策展各個環節提供多樣化的技術服務和展示媒介平臺。 結語

視覺文化的全面盛行已經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藝術策展作爲視覺藝術和文化思想展現的媒介平臺,如何全方位去展現這個時代的文化特色,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和責任。如何引導人們深層次的反思社會文化,是我們應當承擔歷史使命。因爲“策展人同時承擔着當代藝術普及提高的義務和責任,否則當代實驗性的藝術也就無從與公衆產生互動變化的關係”。同時,圖像技術進步和媒介傳播平臺賦予藝術策展新的表現手段和傳播媒介。藉助於新的圖像技術和媒體平臺,藝術策展的視野更加開闊,形式更加豐富。也爲我們建構本土文化藝術的話語機制提供了新的技術條件和媒介平臺。我們不是反對全球化,也不是文化保守主義,更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反對現有國際策展體系下,以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爲中心,塑造的所謂“中國文化特徵”。在這個前提下,藝術策展需要展現中國傳統和經典的藝術,展示本土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預見未來藝術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健. 論視覺文化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方法[J]. 南京社會科學,2013 (05):112.

[2] 姜宛,段運冬. “設計藝術”與“展示文化”當代西方藝術策展學研究蠡測[J].美術觀察,2013(04):121.

[3] 張亞萌.藝術策展:一個動詞,一種力量[N].中國藝術報,2015-03-25(001).

[4] 王志亮.語詞與圖像的辯證——從“意派”和“改造歷史”談當代藝術展覽結構[J].美術館, 2009(02):280.

[5] 李振華.文本Text[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176-181.

[6] 許江. 中國當代視覺文化[J].科學決策月刊,2007(06):18.

[7] Looking: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rhetoric of the image 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age.11.

[8] 馮博一.關於策展和策展針對性性與有效性的思考[J]藝術評論,2009(04):64-69.

[9] 陳池瑜. 大衆文化與視覺文化[J].南方論壇,2001(04):44.

標籤:策展 語境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