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書籍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書籍1.12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1

翻開《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導言中的一個問題就讓我不知如何回答了,5歲的安東尼向媽媽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有兩隻眼睛,那爲什麼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

我當時就上網查了一下資料,大致是這樣解釋的:當我們的兩眼注視一個物體時,左眼可以看到圖像的略偏左側,右眼可以看到圖像的略偏右側,因爲兩眼有間距,因此兩個圖像並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這樣視覺圖像傳入大腦,經過大腦的合成、判別,使物體產生了空間的深度感,有了立體感,這就是立體視,然後我們看到的物體就成了一個立體的圖像了。

其實這個現象很普遍的,可是成人往往覺得理所當然,不會去思考原因,但是孩子對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中班的孩子,他們總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爲老師,我不會去否定孩子的提問,但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如果用網上的理論告訴幼兒我不能保證孩子一定能懂。因此,有時不得不承認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也不得不承認我沒有孩子會提問,因爲孩子的想法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正因爲孩子的想法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成人習慣於抱着一些固有觀念看待事物,而孩子他們對任何事物充滿好奇,就算告訴他們什麼原理他們也未必能懂,他們還是以自己的建構方式去認識世界。因此,如果教師不與孩子溝通,怎麼可能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怎麼能夠在不瞭解的情況下評價一個孩子的發展情況的?

這本說道出了“傾聽幼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告訴我們如何在一日生活各環節中去創設對話環境,去收集對話的內容,去解讀對話背後的意義等等,從而幫助教師在對話中更加了解我們的孩子,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做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2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爲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爲我們是爲他們好。

其實,作爲“異物”闖入幼兒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幼兒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瞭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爲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爲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爲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幼兒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着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描寫景物的句子)

0—2歲:

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爲幼兒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單純的是爲幼兒鍛鍊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必須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

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

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

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羣衆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爲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麼都是我的”的幼兒,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爲,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

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爲: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必須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裏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爲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

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爲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爲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爲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

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着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幼兒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爲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爲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爲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3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

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爲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着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着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4

暑假裏我閱讀了學校爲老師贈送的《現代教師讀本》(人文卷),也記得初次翻閱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又覺得很苦悶。因爲這不是一部小說,更不是什麼故事,實在是不太喜歡看,也擔心看不懂而領會不了其中的涵義?但是一篇一篇地拜讀之後,多少領略到了一點(人文卷)的精彩。

欲立人則先立己,面對現代教育的挑戰,《現代教師讀本》的主編之一錢理羣說,現代教師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具有批判與創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書"是他們最基本的信條。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不僅要引導學生建構獨立的個體人格,而且要培育現代公民人格。“立人”的教育就絕不是跪着的教育。代表着對教師職業的重新認識,對教師思想精神的重新塑造。

現在的教師接受的主要是專業教育,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爲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爲一個和諧發展的個人。”因此,現在的教師需要進行思想的再次塑型,重新在思維中樹立真、善、美的絕對維度。

作爲教師的我們,作爲知識分子的我們,應當是一個善於剖析、善於反思的思想者。做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事後要進行反思、提煉經驗、總結不足。就如我們平時上的每一節課,課後一定要進行分析,成功在哪裏、失敗在哪裏,應該如何調整,這樣纔會使自己成爲學習型、反思型的教師。

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他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爲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爲名師。教師如果不會反思,不能成爲思想者,只能靠別人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動,他就喪失了教育的資格,他的教學行爲就不可能具有創造性;同時,他也就不可能有所發現,也就不可能從教育中獲得愉快。因此,教師一定要成爲思想者。

作爲教師我們自己經常會有這樣的體驗:一天天在課堂、辦公室之間忙碌,幾經鈴聲大作,幾度疲乏無力。辛苦着,麻木着,無異於知識的傳聲筒。教師要什麼?有人說,教師工作穩定,待遇不錯,“教師也是人啊!”這樣的教師一年年在年級間切換,豐富的是教齡,伴隨着這種辛苦和麻木的,是一種集體的沉默,是可怕的思想失語和獨立人格的淪落。周而復始的工作方式使很多教師忘記了自己的立場,負擔過重使他們失去了創造力,喪失了表達爲教師尊嚴的話語。

現代教師讀本(人文卷)共有8個部分,“生命在於精神追求”這個部分是我最喜歡看的一個章節。生命的意義在於人能夠獲得精神的愉快,同時,生命的意義也在於人對社會的作用,一個人能爲他所熱愛的事業付出血汗並甘之如飴,纔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作者畢淑敏在她的《精神的三間小屋》中寫到,要爲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第一間,盛着我們的愛和恨,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假若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你的精神悲悽壓抑,行鎖骨立。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決。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這間精神小屋無論多麼漂亮,多麼富麗堂皇,一定要留一些空間給自己。

我們都是教師,都是教育者,從事教育,並不僅僅是爲謀生,也未必僅僅是選擇了一項適合你的工作,重要的是,你能從這項工作中獲得身心的愉快,能從這份工作中發現生命的價值。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5

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