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手工DIY

關於近代早期英國集中制手工工場的發展的論文

手工DIY4.24K

目前在對近代早期英國的工業組織的考察上,國內外學術界比較側重於行會和工廠這兩種形式。而對手工工場的研究則較爲薄弱,現有的研究幾乎主要着眼於毛紡織業的集中制手工工場,對其它行業的考察嚴重不足。

關於近代早期英國集中制手工工場的發展的論文

一、近代早期集中制手工工場的產生條件集中制手工工場在中世紀的英格蘭尚不多見。16世紀中葉以後,隨着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它才逐漸嶄露頭角。近代早期英國集中制手工工場的興起首先與手工業產品市場需求的擴大有關,這有賴於國內人口的增長。據估計,英格蘭在1300年大約擁有500-600萬的人口。15世紀中期,在疾病及晚婚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口下降到不足200萬。但是從16世紀開始,英國人口出現了重新增長的勢頭。1541年,英格蘭已經擁有277萬人,1600年升至410萬,1650年達到了530萬。313威爾士的居民總數在1550至1650年間也從25萬增長至30萬,增幅將近60%;同期蘇格蘭的人口規模從70萬擴大到了100萬。人口的膨脹導致市場上對手工業製品的需求不斷擴大。

二、集中制手工工場的建立與運營機制集中制手工工場的產生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不同種的獨立手工業的工人在同一個資本家的指揮下聯合在一個工場裏,產品必須經過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後製成”。390呢絨加工和掛毯織造等織物工場多是由此而來,採礦廠和冶煉廠也是多行業聯合的結果。例如,1549年,蘇塞克斯東部的弗萊興鑄鐵廠擁有23名工人,其中有2位鍛工和役工、2位精煉工、2位僕役、1位鑄造工、1位填料工、2位燒炭工、6位傭人、2位礦工、4位雜役,此外還有1名監工和2名運貨馬車伕。集中制手工工場的另一種產生方式爲同行業內部多工序間的協作。在這種方式下,“許多從事同一個或同一類工作的手工業者,同時在同一個工場裏爲同一個資本所僱傭”。近代英國的造紙、鑄字和制針手工工場便是如此。例如,在資本家的組織下,制針工場裏面“將近20個制針匠同時進行工作,每個人僅從事20種操作中的一種”。391-392近代早期英國集中制手工工場場所的興建也存在兩種方式:專門建造和改造而來。其中前者多見於採礦、冶金和煮鹽等“重工業部門”,因爲這一領域的生產場所多位於荒蕪偏僻的礦區,它們遠離村莊和城鎮,難以利用現有的建築物。不僅如此,爲了維持生產,工場主們還要給其招募的工人建造住房。例如,17世紀90年代,威爾士的漢弗雷·馬科沃斯爵士便在他的煤礦裏面給100位工人興建了居所,他還聘請了一位教師來教僱工的子女學習如何讀寫和記賬。改造住宅、房屋或其他建築來充當手工工場更多地流行於紡織業。像威廉·斯頓普的呢絨工場便是由馬姆斯伯裏修道院改造而來。1546年,斯頓普還與牛津的市政當局協商,希望能夠獲得奧斯尼修道院廢棄的房屋,以便擴大自己的產業。

三、集中制手工工場的行業及地域分佈隨着市場的擴大和技術革新的發展,英國的手工業生產很快就突破了行會的限制,分散的手工工場也開始向集中的手工工場過渡。以往學術界更多地關注毛紡織業的集中制手工工場,特別是16世紀早期約翰·溫奇庫姆在紐伯裏開設的呢絨工場和威廉·斯頓普的馬姆斯伯裏毛紡織工場,對其它行業集中制手工工場的存在與發展相應地有所忽略。實際上,作爲一種重要的生產組織形式,集中制手工工場不僅較爲廣泛地存在於近代早期英國的許多經濟部門中,不少行業和地區的手工工場還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首先,在紡織領域,除了呢絨加工外,掛毯織造、帆布加工、棉布印染和針織品製造等行業均建立了集中制手工工場。近代早期英國棉布印染業的集中制手工工場也不在少數。根據1719年綢布商戴維·馬丁提交給“貿易和殖民地委員會”的名單,當時的倫敦共有23位印染場主,他們僱傭了635名工人。如果將布裏斯托爾的印花工人也包括在內,那麼工人總數爲728位。平均下來,每家印染場約有32名勞動力。這些中間,J.莫維永的印染場規模最大,他一共僱傭了205名工人。早期的印染工場大都集中在倫敦,愛爾蘭和蘇格蘭也擁有少量的印染場。例如,1720年,塞繆爾·格蘭特開始在都柏林從事織物的.印染。到1760年,格蘭特的總投資共計5000鎊,工場工人數量爲108位。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後,倫敦的優勢地位被削弱,紡織品印染業向地方轉移的趨勢加快,蘭開郡成爲新的生產中心,布萊克本、博爾頓和曼徹斯特均涌現了一批印染場,有些棉布印染場的規模甚至超過了工廠。例如,1751至1755年,斯蒂文和帕克的靛青印染場在“太陽火險公司”的投保金額達到了8500鎊,而同期懷亞特和保爾棉紗廠的投保額僅爲1000鎊。1774年,威廉·威爾遜在曼徹斯特開設的安斯沃斯印染場資本總額一度達到了19800鎊。綜上所述,近代早期英國集中制手工工場的興起是市場擴大和技術變革的產物。

作爲一種集中生產的組織形式,它的建立是對行會和外包制的重大突破,而手工工場也促進了勞動分工的發展,並且實現了勞動工具的簡化、改進和多樣化,爲機器生產創造了物質條件。在工場主的管理下,集中制手工工場使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大爲提高。因此,儘管集中的手工生產在近代早期沒有成爲主流,但卻給工廠制度的興起提供了一定的借鑑。集中制手工工場在生產關係上與機器工廠制度已無本質性差別。18世紀下半葉,集中制手工工場也開始了向工廠制的過渡。然而,這一轉化錯綜複雜,工業革命期間生產組織的變遷也呈現出多樣性和混雜性,手工工場、工廠和家庭勞動等各種形式是交織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