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植樹問題評課稿(經典3篇)

其他1.94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麼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植樹問題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植樹問題評課稿(經典3篇)

植樹問題評課稿1

上次,我很榮幸地參加了全縣教學研討活動。聽了雷老師和長沙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一課,頗有心得,下面就這兩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與看法。

這兩節課的共同點是:

1、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開始,兩位一約而同的利用五指手指個數與手指縫之間的關係,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緊接着老師又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間隔,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

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2、關注學生的起點,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徐老師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王老師則適時引導學生借用畫圖的方法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係,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學生找到規律後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3、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繫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複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在此,王老師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這樣沒法解決。從而啓發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複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從而化繁爲簡,步步深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猜一猜,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律。徐老師則通過列表讓學生去算一算,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現了規律,並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兩節課上的都非常順利,效果也不錯。但總覺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規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兩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通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爲“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突出“分隔問題”,以“植樹問題”爲背景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路燈問題、排隊問題、鋸木問題、爬樓問題等都與“植樹問題”有着相同的數學結構,讓學生建構相應的數學模式。

3、多引導學生思考。植樹問題的公式不只是用於植樹問題,兩位老師在練習中滲透了很多相關的問題。練習時先讓學生判斷此問題屬於植樹問題的哪一類,然後直接套用“公式”不假思索的說出答案。我覺得這樣不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數學是一門鍛鍊思維的科學,不是一個死記硬套的科學,這樣不利於他們的數學思維。我覺得教師沒必要特別強調這三種情況的區別以及每個練習屬於哪種情況,而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每種植樹問題的差別,也可以更深的體會爲什麼“加一,減一”,從而,學生既能實現公式的應用,又能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植樹問題評課稿2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爲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雷玉英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畫線段圖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雷玉英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後教---展示反饋三個模塊爲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就和學生玩起了剪紙條的遊戲,這個遊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在遊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爲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容易消除數學的枯燥感,使學生學習更主動。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遊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小老師的培養。

在上這節課時,非常成功的應用小老師來教其他學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獨立思考,然後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來完成,之後讓小老師上臺,對自習提示中的問題一一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並且讓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小老師來解答。雷玉英老師這樣做,充分的鍛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長期堅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會很優秀的。

3、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後,爲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段數與點數的關係,雷玉英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雷玉英老師又追加了一問,“若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昇華,逐步提高。

4、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中明確指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節課一開始教師就結合剪紙條,創造性地設計植樹方案問題,進而比較段數與點數之間的關係。例題結束後,雷玉英老師緊接着設計了一道有坡度的題(兩邊都要栽的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雷玉英老師適當的點撥與引導,這樣的過程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打破了課堂內外的侷限,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應用。最後給學生充分反饋本節課知識的空間。

5、注重逆向思維的啓蒙訓練。

在學生已掌握“點數=段數+1,段數=點數-1”的規律的'基礎上,雷玉英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解決了逆向思考“總長=段數X間距”的問題,學生在頭腦裏建立了數學知識模型,達到了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效果,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更廣闊的空間。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雷玉英老師可以從生活中抽象出這種植樹的模型,這樣讓學生感受到植樹、摺紙、路燈等不相關聯的事件中存在着內在的本質的聯繫,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直切本節課的主旨,直接突破難點。 總之雷玉英老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的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昇華。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單純的看法,說的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植樹問題評課稿3

雷玉英老師執教的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要向學生滲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它們中間都隱藏着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問題,不同的情況,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如何引導學生髮現、理解和掌握在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並且會利用這一規律正確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是雷玉英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的主要教學目的。雷玉英老師的這節課無論是在教材的駕馭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學模式的探討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我在聽課這麼長的時間後仍選擇主評這節課的主要原因。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聽完這節課後的幾點感受。

 1 、聯繫學生實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素材和依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目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植樹問題可分爲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直線上植樹,二是在封閉圖形上植樹。直線上植樹就有三種不同情況: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一端種一端不種,雷玉英老師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實際,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所有的`學習材料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認知的起點,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選定將兩端都種的情況作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來完成,定位很準確,關注了學生學習的起點,符合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一節課將直線上植樹的三種情況一起來探究學習,必然會造成知識容量大,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累,教學效果也不如意的尷尬後果。

2、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導入新課時,雷玉英老師讓學生猜這樣的一個謎語:兩棵小樹十個杈,能寫會算不說話。當學生猜出是“手”後,雷玉英老師讓學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後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的手裏都蘊藏着許

多有趣的數學知識,張開小手,五個手指中間有四個間隔,在數學上把這個“4”叫“間隔數”,五個手指就表示五棵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有關植樹問題的知識,從而很自然地導入到新課。這樣的導入,既新穎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熱情,又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在實踐應用環節中雷玉英老師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類似於植樹問題這樣的現象,使學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設計中,也是通過出示圖片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如8個同學排隊有幾個間隔,6面彩旗有幾個間隔,一件襯衫釘了8粒鈕釦有幾個間隔等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目標的把握準確到位。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並且會利用這一規律正確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雷玉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圍繞着這一目標展開教學。首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髮現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植樹問題的“棵樹=間隔數+1”,而且,讓學生說一說爲什麼要加上1,這個“1”表示的是什麼,從而使學生明確這個“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樹,明確了規律,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而植樹問題的題型又是靈活多變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爲用植樹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因此,雷玉英老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靈活運用。如練習這樣一道題: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2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當學生獨立解答彙報後,雷玉英老師不是就此結束了事,而是再讓學生說說每道算式的意義,12÷2=6(個)表示有6個間隔,6+1=7(個)表示一共有7個車站,然後,再進一步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樹問題的規律。相鄰的兩站距離在植樹問題中表示什麼?求一共有幾個車站就是求什麼?這道題的關鍵是必須要知道先求出什麼?怎麼求?在一問一答中,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對植樹問題這一規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把握,運用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4、關注細節,注重評價。

雷玉英老師是我們銅陵市的名師,名師自有名師的風範,雷玉英老師在課堂上極具親和力,教學中,雷玉英老師用女性特有的細緻和溫柔啓發和激勵學生,既關注細節,又注重評價,使她的課堂激情洋溢,精彩紛呈,掌聲不斷,高潮迭起。

細節決定成敗,關注細節就是要關注學生課堂學中習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雷玉英老師在這堂課中,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維過程,如,學生在獨立練習時,雷玉英老師首先讓學生判斷是否屬於兩端都栽的問題,並且提問你是從哪個地方看出來的,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當學生在練習時,雷玉英老師還不斷地巡視,發現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就及時地提示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分析,給學生以解題方法的提示。另外,雷玉英老師還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每一個細節,哪怕是與這節課教學內容無關的細節,雷玉英老師也十分關注。如,當學生回答問題語句不完整時,雷玉英老師要求學生要把一句話說完整;當學生板演算式忘記寫單位名稱時,雷玉英老師提醒學生注意書寫算式的完整性;當學生板演不工整時,雷玉英老師又提醒學生書寫時要注意規範工整;當學生口頭答題忘記說答語時,雷玉英老師還是及時地提醒學生要注意答題的完整性。雷玉英老師對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如此地關注,無疑爲我們在關注細節這方面做出了榜樣。

值得商榷的是:課堂教學的開放程度不夠,例題可否設計爲在20米長的小路一邊種樹,怎樣種?需要幾棵數?讓學生設計植樹的方案。使學生在老師提供的這一開放性的、富有挑戰性的題目中,大膽設想,開放思維,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體驗成功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