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新聞》評課稿通用3篇

其他1.92W

《新聞》評課稿1

昨天聽了李老師的《新聞兩篇》,收益匪淺。

《新聞》評課稿通用3篇

首先導入非常的自然。新聞作爲一種應用性很強的問題,如何導入是個難題,李老師從讓學生朗讀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起興,當然李老師還不忘介紹相關的背景資料,同時注意人文、美學教育在課堂上的滲透,給學生解釋了這首詩中出現的文學典故和古的詩引用,讓學生在讀詩的同時增強了對詩歌的鑑賞能力。“讓我們追隨毛澤東的詩句,感受那時的驚心動魄”非常自然的引入課題。

目標明確而具體。李老師給出的教學目標也是非常的貼近學生的,要求仔細聽、大聲讀,並且大膽說,沒有空洞的要求,個個都落在實處。

《新聞兩篇》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觸新聞這類文體,爲了使學生對這類文體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李老師給學生讀了一段介紹“什麼是新聞”的材料,並給學生具體的聽記要求:記下新聞的特點和組成部分。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既讓學生訓練了聽的能力,也讓學生了解了新聞的特點和組成部分。爲了加深理解,李老師又給學生安排了一則課外的但是和課文的內容又有一定聯繫的新聞,讓學生找出各部分的組成,從而鞏固了所學的新內容。最後李老師還用通俗的文字給新聞的各組成部分下了定義,以便讓學生更好的掌握。

等學生對這些要點熟稔於心之後,李老師開始切入課文。整個教學流程清晰且緊湊、新穎且活潑。在體現“大聲讀”且讀出效果來的教學目標時,李老師安排了分角色的朗讀,比如說齊讀標題部分,讓女同學讀標題,讓男同學讀主體,男同學讀的過程中由女同學思考問題等等,這樣既讓學生有了一個讀的過程,又收到了“讀”的目的:熟悉了課文的同時讓學生更加明確了新聞的各個部分的組成。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層層深入,環環緊扣。李老師循循善誘,注意啓發,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見解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思考,難點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到解決。比如說李老師安排了“聽課文的朗讀讓學生說出所感”這一環節,爲了提高說話的質量,聽之前李老師特別提示給學生這樣的句式:“從這裏我聽出了xxx,或者從裏我沒有聽出xxx”,這樣,學生思考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基點,後來學生的發言思路清晰,有理有據,可以看出李老師這種方法指導的有效性。

整個課堂氣氛民主和諧而不失積極活潑,思維的容量較大,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充分體現了李老師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新聞的特點”也“點”進去,整個過程會更完整。

《新聞》評課稿2

楊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簡單課評如下:

一、步驟精簡訓練充分

整堂課的步驟如下:

1、猜謎導入

2、從比較中習得新聞稿的特點

1)題目突出主要內容

2)開頭交待事情結果

3)主體介紹大致經過

3、學生觀看現場比賽

4、學生圍繞三個要求撰寫新聞稿

5、小組合作寫出小組最佳標題

6、評出班級最佳標題看最佳新聞提提建議

從楊老師的上課步驟中不難看出,不論是研究新聞稿的特點,還是撰寫新聞稿,評論新聞稿,老師都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整堂課從找出規律,到按着規律寫,根據規律評,學生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學習的經過,其實學習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探究——嘗試——反思。簡簡單單的課,學生習得最多。

二、小組活動思維碰撞

學生在十分鐘內完成了新聞報道,怎麼樣把一個想法變成十,甚至一百呢?楊柳老師採用了小組交流,選取最佳展示,全班投票評出最優的方式。剛剛寫完新聞稿的孩子最希望自己的新聞能被別人欣賞到。所以這一種方式無疑滿足了學生髮布的興趣,也讓學生的勞動得到了及時的肯定。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因爲是開放性交流,所以有的孩子交流的時候聲音很輕,有的根本沒有交流,有的沒有在聽。只有紀律好的幾組切實完成了老師的任務。

如果老師把交流的規則定的再細一點,我想這個環節學生一定能學得更紮實

1、按順時針方向交換作文。

2、默讀同學的新聞報道,按一分鐘閱讀一篇的速度欣賞,在好的地方畫顆星。

3、選出最好的報道題目,也可以集全體同學的智慧擬定一個,由組長書寫在卡紙上。

4、如果有時間,修改自己的報道

默讀避免了同學不聽,朗讀聲音輕等缺陷。沒有推推讓讓,沒有爭爭奪奪,提高了學生閱讀的速度,同時能做到讓每個孩子都看一遍別人的作文,這樣每個人都能集小組同學的智慧於一體。同時在閱讀別人的作文時,可以看到自己文章的影子,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主動收穫。學生交流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小組是直接選出了自己組認爲最佳的題目,而不是整合後的題目。因爲教師的規則定的就是“選出最好標題,寫在卡紙上”既然是小組合作,爲什麼不讓小組成員把整合後的答案給老師呢?

小組交流是一個讓學生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反思自我的過程,但是這堂課的重點並不是訓練學生播報新聞的能力,所以此處用默讀似乎更有效。

這次課堂,就如岑曄老師說的一樣,先進的多媒體似乎並沒有帶來先進的`效果。投票器的作用是讓投票者不受周圍的干擾,發表自己最真的想法,然後投票結果能快速、明顯地顯現。第一次投票老師讓學生選出最喜歡閱讀的文章。其用意是爲了讓學生明白,普通的記敘文,一個生動的題目能聚焦別人的目光。其實教師讓學生閉着眼睛舉手,效果也是一樣的。因爲這個教室學生一共才四十幾個。

第二次投票,老師雖然讓學生投出最真實的想法,但是因爲這個標題是小組成員勞動的結果,至少在小組成員認爲,他們的標題已經符合了老師要求的“題目突出主要內容”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孩子投的都是自己小組,當老師把這一結果顯示的時候全班同學鬨堂大笑,聽課老師也樂了。其實我們看一下學生的標題:

1、502班吸乒乓球決出冠軍

2、黃睿哲獲502班吸兵乓球冠軍

3、502班“吸乒乓球”比賽黃睿哲奪得桂冠

4、黃睿哲獲我班吸乒乓球賽冠軍

5、黃睿哲榮獲吸乒乓球賽冠軍

6、江北實驗502班吸乒乓球決賽黃睿哲勝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這篇報道是發到市裏去的,其實第六組的標題最好。如果這篇報道是發到學校,第三組最好。如果讀者是502班同學,第五組的標題無疑最好。所以如果老師讓學生說說別的小組有什麼優點可以汲取,我想孩子們會有更大反思,對他們的幫助也更大。

將課文內容聚焦,讓學生真正就一點進行探索、練習、反思。這樣的課堂簡單而有效。

將小組交流的規則細化,讓學生真正訓練到點上,這樣的訓練也許更有效。

先進的手段真正爲學生的學習服務,如果沒用,不如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室不是娛樂天地,學生靜靜地思考有時比沸沸揚揚更有效。

《新聞》評課稿3

本課課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辛老師以詩歌導入,整節課既充滿語文味,又具實用性。從檢查預習入手,逐層深入,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總結方法。並配有相關練習題,學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礎上小組研討,一人板演,教師進行答題規範指導。辛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要銘記歷史,學會正確評價歷史。

本節課文學性和實用性結合得很好,在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綜合運用各種教學資源,調動各種感官,讓學生充分體會文章內涵。

這節課引發我的思考:

一、新聞教學內容的選定:

王榮生著《閱讀教學設計要訣》220頁的要點:“我們需要拓寬‘爲理解而新聞’的教學內容選擇路徑。”“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就需要考慮捨去那些對學生來說一讀就懂的內容。需要教的內容是,把學生提升爲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者,即要讓學生學會從報道的事實信息中分析、鑑別其背後所隱藏的信息,區分出新聞事實和新聞背景,辨析客觀敘述和主觀評價。”

課堂設計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主動設問,他們具有主動性,不但選擇信息,而且自行解釋和決定取捨。新聞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向是,培養學生做一名合格的“受衆”。時老師根據學生需求選擇教學內容,是新聞教學的有效途徑。時老師這節課沒有安排新聞體式與新聞金字塔結構的學習,而是讓學生學會尋找新聞背後的信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但能引起世人的警戒。寫下這篇文章,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希望人們牢記災難,銘記歷史,不要重蹈覆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的選定,找到了這則新聞的“點”。

二、教學環節設計的巧妙:

這個課例給了我的一個啓示是選取文本中最有意義的內容,運用最適當的方式組織教學,是語文教學“最優化”的有效途徑。這個教學案例,從題目入手,是我想看到的“咬文嚼字”。從“沒有什麼”入手,品出作品的美妙之處,悟出文章的深邃之意,收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注重環節的銜接和鋪墊,環環相扣。

聽完這堂課後,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學習:

1、運用圖片視頻,有效進行氛圍渲染和情感鋪墊。

本文寫於二戰勝利後的第十四年,離現在的時間比較遠,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對二戰的信息瞭解的並不多,對“奧斯維辛”“納粹”“集中營”這樣的概念還很模糊。在課堂的導入中,劉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視頻,讓學生對課文所介紹的主要對象和背景,在最短時間內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而觸目驚心的畫面,龐大的數字更是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從而有效地渲染了課堂氛圍,爲下文結合作者文字進行鑑賞做了情感鋪墊。

2、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和以書本爲中心的局面。本文的課堂重點是把握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劉老師讓學生走進課文,跟隨作者的筆觸找出參觀路線以及參觀者的動作和神態,這部分就是讓學生自己發現的過程;而對於課文的難點,老師並沒有事先安排在課件上,而是讓學生談談讓他們有疑惑的句子,正是這些句子也就是我們老師要幫助解決的難點。問題從學生中來,學生們一起探討,老師在一旁幫助點撥,層層相扣,步步追問,真正實現了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

三.實現了從文本閱讀向人文教育的過渡。

語文教學應該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兩者並重。劉老師很好地做到了這點,她出示作者羅森塔爾曾經的獲獎詞,將文章主旨鎖定在對災難、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上。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讀,探究文章的主旨,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學習本課後,產生了對歷史、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這樣,既做到了不脫離文本,而通過語言的品讀又對學生進行了情感的教育。

標籤:評課 通用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