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勤儉持家家風故事

其他1.61W

勤儉持家是以勤勞節約的精神操持家務。勤儉持家家風故事有哪些的呢,歡迎閱讀下文。

勤儉持家家風故事

勤儉持家家風故事一:

一個良好的家風家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禮傳家,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明事知禮,艱苦奮鬥等等都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其中勤儉持家的這種優良傳統作風更值得我們弘揚下去。

‘勤儉持家’還有這麼一個民間故事: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捱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裏就沒有一點餘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

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穫的糧食就不多。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

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捱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通過這個故事更讓我們懂得‘‘勤儉”二字的重要性。母親常常告誡我們:‘‘男人是摟柴耙耙,女人是捆柴繩繩。’’這個俗語也是說明‘勤儉’的'重要性。男人要勤勞,女人不忘根本。懂得節約不能浪費,不能大手大腳,或者女人一切從簡非常儉樸,但男人懶於行動,不手勤,眼勤,腳勤,照樣沒有幸福的日子。這兩個字緊密相連。生活在一個家庭裏,夫妻二人首先是和睦。‘家和萬事興’有了和諧的家庭,再加上勤儉持家,這無疑是錦上添花。生活中我們便是如此。我們的家規:人走燈滅,人離扇停,人走水停,一水多用。我經常倡導孩子們不輕易浪費糧食,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剩菜剩飯放到下次在吃,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用過後的水也可以擦地板,衝馬桶等等。這樣一年下來水電費也用不了多少,還有平時用的紙張,我把未用過的反面釘在一起,以便孩子們進行練習題演算。這樣的言傳身教都默默的影響着每個孩子,他們都會學着我們的樣子,不浪費糧食、水、電、紙……這些雖然都很微小,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這也是我們爲社會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勤儉持家家風故事二:

勤儉是棵草,節約是朵花。勤儉節約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它是重中之重。我們每個人應該責無旁貸。勤儉節約曾是我們的傳家寶,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不能讓勤儉節約與我們的孩子們漸行漸遠。

作爲家長,我們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在我家衛生間裏放了個水桶,每個人洗好臉後水都倒在這個水桶裏,我們用收集起來的水衝馬桶,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女兒受我們的影響,每次洗完臉總是把水倒進桶裏,有時由於站的位置角度的關係倒水時會濺出來,這時她就會走近點彎下腰倒水,生怕水灑在水桶外浪費了。

勤儉節約,低碳生活。有時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竅門,比如家裏的冰箱出現異味時,以往我會去超市買專用的除臭劑,不僅花銷大,而且失效後又會變成了垃圾。而現在,我會跟孩子一起把剝下來的柚子皮洗淨揩乾,放入冰箱內,幾天後,打開冰箱,清香撲鼻,異味全無,這可是天然的環保型清新劑噢,比起去超市裏買專用的除臭劑既實惠又環保。現在我家的孩子儼然成了環保小大人,每次吃柚子的時候都會急着先把柚子皮剝下來收集好,用作除臭劑,一年下來也能節省不少呢。

勤儉持家家風故事三:

“艱苦樸素,勤儉持家”。是小時候我家門聯上的一句話,也是父母恪守一生的家訓。

現在四十多歲的人,對五六十年代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會記憶猶新。那時候,父母對我們的要求非常嚴格,定下了許多規矩,比如說,吃飯時要吃得乾乾淨淨,碗裏不剩一粒米。

記得小時候,我三嬸家的女兒到我家吃飯,吃過後剛放下碗,一看,別人的碗裏乾乾淨淨,只有她自己碗裏還有幾粒米,她嚇得趕快拿起碗把那幾粒米扒到嘴裏,又一低頭,看見桌子上掉了幾粒米,馬上偷偷把米粒撿起,抹到嘴裏。那個小模樣,惹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這是我至今難以忘懷的一幕,也是長大後,我們常常笑談的一件事。

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夏天都穿着塑料涼鞋,剛買的涼鞋光鮮漂亮,可是沒穿幾天,塑料涼鞋就老化斷裂,父親就會把爐鉤子燒紅,接着把一塊廢舊的塑料放到涼鞋斷裂的地方,用爐鉤子一燙,塑料就粘在一起了。就這樣,粘粘補補,夏天就過去了。

後來,日子好過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艱苦樸素,勤儉持家”之道,已經“如影隨形”了。

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可是每次包餃子,往往不是剩面就是剩餡。怎麼辦呢?如果剩面了,我就學着母親的樣子把剩下的面擀成麪條,如果剩餡了,就打個雞蛋,和餡拌在一起,上鍋一炒,就成了一盤菜。這儼然成了我家餃子宴的保留曲目。

衣服舊了,就成了工作服,收拾家務還真得有幾件“不像樣”的衣服。有的衣服不時尚了,找裁縫改改,換個式樣,可以繼續穿。鞋子壞了,找修鞋師傅修修,換個底,打點蠟,照樣穿得出去。

孩子小時候有一件綠色的棉大衣,從三歲穿到了十歲。三歲時,大衣蓋到了腳脖子,走起路來像個小企鵝。過兩年,袖子短了,我再給他接了塊袖子,孩子就又穿兩年。從他的身上彷彿看到了當年穿着涼鞋蹦蹦跳跳的我。

標籤:勤儉持家 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