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觀察物體》評課稿(彙編12篇)

其他2.46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察物體》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察物體》評課稿(彙編12篇)

《觀察物體》評課稿1

其實倪老師的這節課確切的說我是聽了3次,從第一次的準備到第二次的改進再到這次課的形成,我們也一起討論修改好多具體細節。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倪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整節課他講學生分成4人一小組,分別坐在四個不同的位置,以活動課的形式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處或者不到位的見解望諒解。

一、以活動形式開展教學,實物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倪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在課堂一開始,倪老師就安排各個學生的座位,不同於常規的教學模式,小朋友們很有興趣,一個個熱情高漲,老師順勢提上課的'要求。倪老師將自己在家裏的儲蓄罐從各個不同角度拍了幾張照片,讓學生猜猜是什麼物體,學生各抒己見,一步步接近實物,老師及時總結觀察物體要全面。同時倪老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了一隻不同顏色的小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開始仔細觀察小象,這節有趣的數學課拉開了序幕。

二、教學環節生動有趣,步步緊扣。

分發小象完畢後,倪老師以一句“你願意跟小象做朋友嗎?”拉近了學生與小象的距離,也更加激發學生想要了解小象。“說說你在小象的什麼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倪老師多次安排小組討論彙報,小組各個學生交換位置觀察等活動,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纔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節課下來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板書的安排還可以再設計簡潔明瞭,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量還不是很大,我們對板書的要求自然會更高。其次新課標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淡化方位點,避免出現前、後、左、右,以免引起歧義。

《觀察物體》評課稿2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高老師選擇了一段錄象《盲人摸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着,高老師出示一個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着老師嗎?

二、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高老師緊緊抓住了“誰站在物體的什麼面,看到了什麼”,從而突出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強調了要全面的瞭解一個物體,就要從各個角度去觀察,而不能只從一個面去觀察,這樣又突破了難點。所以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高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然後讓孩子們在小組裏觀察各自的正方體,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親身的體驗、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說完整的話方面,高老師也做的很好。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

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數學課堂上不是爲學知識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高老師通過提問:爲什麼同樣是在觀察同一個物體,他們三個人卻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呢?爲什麼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學猜是長方體的,有的同學猜是正方體的呢?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高老師肯定有些緊張,有些環節記不清,還好在她即將打亂教學環節的時候,她能及時的穩住自己,順利的將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上下去。不留心的話,我們聽課老師還不容易察覺。

2、在組織小組活動時,是先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再說活動要求,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裏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3、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讓學生觀看了《盲人摸象》之後,應該有個小結並過渡到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沒有注意回扣這個故事。前後銜接上做得不夠好。

《觀察物體》評課稿3

《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位置關係的知識後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兩點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選擇了自己的一段錄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個紅布蓋着的物體,更加刺激了學生。揭開一看原來是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玩具—威尼熊。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着老師嗎?

不光是創設的情境抓住了孩子們好奇、好強、愛動手等心理特點,而且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麼東西的時候,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桌上的小客人是誰呢?”再後來在你坐的位置上觀察小熊,然後“悄悄地告訴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個位置?”裏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遊戲一樣。可以說老師很善於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在愉悅、主動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更加註意了語言等方面一些細微的地方。而且這些情境也確實有效、可行的。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動。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這節課最主要就是設計了學生喜愛的威尼小熊這個形象。一開始讓孩子們充分地觀察後,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爲了引導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樣,老師進行了“換位置”遊戲,再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甚至到最後,老師讓學生動手用照相機拍攝他們所看到的威尼小熊。當展示到電腦上,孩子們不得不承認四個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確實是不一樣。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終於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這節課中老師有一題是四個小朋友從四個方向觀察一個水壺,然後把壺的照片和四個小朋友連一連。張老師讓學生觀察以後說一說就過去了。我覺得壺的前後面很容易,但要弄清壺的左右面卻是比較難的。所以這裏我覺得換一種形式更好。可以讓孩子用肢體動作來演示給自己組的其他小朋友看,然後再用電腦顯示旋轉的茶壺,校對。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加入了遊戲,還有孩子們的肢體語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學生通過肢體的表現,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問題,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觀察物體》評課稿4

一年級組教師在課內比教學活動中,選擇《觀察物體》同課異構。縱觀一年級的這3節比武課,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傾聽的習慣這兩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現在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聽課的感想。

一、學習材料的選擇

觀察物體一課,教材編寫者幫學生選擇的學習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錢罐。從該玩具的前後面與側面觀察到的樣子不一樣。有的老師建議用規則的長方體的粉筆箱,這樣就地取材,便於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其特殊性,平視的時候,從不同的方向觀察,觀察到的結果,可能是相同的。選用不同的學習材料,觀察到的結論是不相同的。那麼作爲老師,如何做到數學知識的科學準確呢?我們不妨這樣小結:同一個物體,從不同的方向平視觀察(只觀察一個面),看到的樣子可能不一樣。

二、學生能力的發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發展與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師通力合作。不分年級,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傾聽是低年級培養孩子的重要學習習慣之一,而本課的能力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今天我着重說說這兩種能力的培養在本課中的體現。

首先說觀察能力。本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體現在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觀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點:

①觀察的角度——平視。視平線與物體的最高點保持一致,學生只能看到物體的一個面。這樣觀察的目的是考慮到孩子年齡小的特點,儘量讓觀察結果簡單可述。一(1)班的李老師,把放學具的板凳托起來,與孩子的視線等高,這樣保證觀察方法的示範性。

②這節課應該讓孩子在觀察時,有意識的滲透有序觀察。在一(3)班的課堂中,當孩子觀察本班同學的照片時,孩子觀察到的結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師應該引導孩子,我們學習方位前後左右,那麼我們可以按方位有序觀察,有序陳述。

③如何引導學生小結觀察結論,可以用比較的方法。把前面與後面觀察到的結果比較有什麼不同;左右面觀察的結果又有什麼區別?

④觀察物體的目的最終是發展學生的`空間感。觀察能力在觀察的基礎上如何向空間感提升,要發揮想象的作用。李老師就是這樣做得,在例題學習時先觀察說結果。在練習時反之,先猜想,再模擬觀察驗證結論。這樣讓觀察插上想象的翅膀,發展學生的空間感。只有這樣細緻的指導,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纔不是一句空話,才能爲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基。

再來說說傾聽習慣形成的5個標誌:

①眼睛注視發言人;

②能擇關鍵詞做傾聽筆記;

③能複述別人的發言內容;

④能補充發言或提出建議;

⑤能對別人的發言做簡要評價。傾聽是學習的起始行爲,更是人類交往的基本禮儀,所以我們應把傾聽作爲學習習慣的頭一個重點培養。

三、學習方式的使用

現在常用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像觀察物體這樣的以活動爲主體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合作。合作學習必須合作目的清楚,分工明確,有合作的必要。以觀察物體爲例,如果是2人小組。那麼每人觀察兩個面,剩下的方向要觀察,孩子要轉動起來。如果是4人小組合作,那麼每人觀察1個面。觀察完畢,要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觀察到的結果。並和其他小組成員比較觀察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因爲是國小1年級,活動之前,老師應該給學生示範;示範之後,再小組內觀察。小組活動完畢,最後全班選小組彙報展示。只有這樣清晰的活動步驟,明確的合作安排。合作學習纔不流於形式。

四、三維目標的落實

三維目標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方面做了具體的描述。北師版教材在編寫時充分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一系列的情景串。教師應該用好情景串,把活動做出實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習得知識的前提下,發展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經驗,學會數學的方法,滲透數學思想,有效的落實四基。

《觀察物體》評課稿5

《觀察物體》是二年級教科書第68頁例1的內容,要求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通過觀察想象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初步形成會全面看待物體的意識。

本節課張瑩老師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執教,教學效果良好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一.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盲人摸象》動畫片讓學生體會到看東西要爭取做到全面細緻。

二.利用小組合作形式,讓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充分體會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教學設計由易到難,層次清晰。

(1)張老師設計4人一組,通過不斷變化位置,讓學生給小熊拍照,體會位置不同,看到時圖像不同,學生興致高昂。

(2)在鞏固練習中,設計了觀察機器貓,小汽車,水壺,都是一些學生喜歡的物體,讓學生以觀察者的左右進行判斷。

(3)難點是吧知識拓展延伸,老師設計了根據照片猜實物,從一個側面,不能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要想全面瞭解就必須從多角度,全面觀察。

(4)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像,體會前後左右完全相同的物體是什麼?學生想象豐富。

(5)根據學校操場上不同方位的`照片,讓學生下課後觀察,滲透學學生愛校的意識。

三.本節課仍有不足之處:

(1)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不強,作爲低年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在鞏固練習中,如有讓學生參與的練習,如:讓學生上講臺,讓學生觀察,會更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3)應多觀注細節,如:在座位上,讓背對講臺的學生先面朝講臺,活動時再轉過去,否則學生很不舒服。

《觀察物體》評課稿6

尹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尹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講幾點我的想法。

優點:

1、教師先出示一張學生圖片,讓學生從“前、後,側”觀察,然後又以盲人摸象讓學生體會:觀察物體要全方位。

2、利用學具(兔子模型),讓學生分小組,輪流交換位置進行觀察,並將觀察到得圖形,放到相應位置。

3、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親切,過渡自然流暢。

4、重點突出,訓練充分,讓學生體驗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讓學生交換位置,並說出自己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缺點:

教師在前面的探究環節,未能將“左右”觀察的方法將透徹,導致後面學生做類似題型時出現疑惑。

《觀察物體》評課稿7

欣賞之處:

1、教學流程清晰。從擺一擺、看一看到畫一畫,指一指,說一說,比一比,接着歸納小結,鞏固提高。

2、教師準備充分,從課件製作到正方體實物(12個),再到正方形圖片(20張)。

3、能夠在具體實物中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歸納,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

4、教師注重方法指導。體現在觀察的動作、方位、順序等方面。

5、注重數學思維訓練。體現在動手擺不同的圖形,觀察圖形中顏色的變化,以及練習中學生再次搭建圖形等。

6、教師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感受到圖形的變化之美,並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親數學行爲。

相關建議:

1、學生的學具應有所準備,豐富的學具才能讓學生整體參與。

3、教師應更多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敢說、會說,有條理的表述,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地給與合理性、積極性的評價。

4、觀察的結論雖比較難,但教師應給予學生時間,讓學生充分觀察、比較、討論,從而得出結論。

5、畫圖是重要環節,教師應指導並作出評價。

夏林成:《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要通過觀察和比較,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觀察經驗,深化對實物與視圖關係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袁文老師在教學時能緊扣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正方體木塊),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比如,讓學生上臺擺正方體,讓每個學生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小正方體,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形狀是不一樣的。這一操作活動,充分爲學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間。學生要考慮從什麼方向觀察,物體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怎麼才能把這些特徵表現出來。這看似簡單的過程,卻是一種有價值的數學活動,能較好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張洪燕:《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中,袁老師始終以高度的熱情,激起學生積極的求知慾,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建議:1、老師上課很親切,一直面帶微笑,但激情不夠,語言沒有節奏感

2、觀察時教師最好能指導學生要有一個順序,我們觀察物體一般是從正面到側面再到上面。

總之,這是一節很精彩的課,非常感謝給我這麼好的一次學習機會!

李亮:週三是我們教研活動日,這次所評的數學課,是袁老師和公開課,三年級下冊的《觀察物體》,《觀察物體》這節課,袁老師能夠較好的抓住教材的重點,層次鮮明的設計教學過程,利用實物、圖片、課件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一節課。

美中不足的是,這節課學生對學具的準備不充分,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準備好學具,擺放在桌子上,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可能孩子們更能深刻的體會:“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體形狀也不同。”

閔應賢:聽了袁文老師的觀察物體一課,簡單談談我聽後的感想。袁文老師課前準備的很充分,語言有親和力,和學生溝通的很順暢。學生學習的氛圍很濃厚,學生在自主學習,獨立探索方面做的很主動,效果也很好。袁文老師大膽放手,適當指導,是我值得學習的地方。我的建議是,袁文老師在一些細節上可以更好的處理。例如:觀察物體的姿勢是平視,應該親自演示一下較爲妥當;總結性的板書不夠完整和清晰。

《觀察物體》評課稿8

劉雪梅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位置關係的知識後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劉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劉老師選擇了一段錄象《盲人摸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着,劉老師出示一個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恐龍玩具,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着老師嗎?

二、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簡潔親切,過渡自然順暢。

作爲一個新手,能把這堂課上得這麼成功,真是難能可貴,從故事導入新課,到觀察恐龍講授例題,從組織小組觀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裏抱的物體是什麼形狀,從智慧島大量的'練習到精煉的小結,整堂課的環節清晰,而且過渡語設計的自然順暢,所以環環相扣,語言比較簡潔,沒有過多的廢話,整堂課顯得乾淨利落,沒有拖泥帶水。

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遊戲的時候,劉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在小組活動觀察玩具的時候,要求學生“悄悄地告訴你的小夥伴你坐在玩具的哪個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麼”……裏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遊戲一樣。而且劉老師語速不緊不慢,使學生在愉悅、輕鬆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

三、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劉老師緊緊抓住了“誰站在物體的什麼面,看到了什麼”,從而突出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又通過猜猜小兔子手裏抱着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從學生的錯誤出發,強調了要全面的瞭解一個物體,就要從各個角度去觀察,而不能只從一個面去觀察,這樣又突破了難點。所以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四、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劉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劉老師這節課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學生喜愛的恐龍這個形象。一開始讓三個孩子站在恐龍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觀察後,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然後到電腦上看課件中的例題,孩子們再一次得到證實從三個不同角度觀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龍形狀確實是不一樣的。

然後讓孩子們在小組裏觀察各自的玩具,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親身的體驗、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說完整的話方面,劉老師也做的很好。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

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數學課堂上不是爲學知識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劉老師通過提問:爲什麼同樣是在觀察同一個物體,他們三個人卻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呢?爲什麼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學猜是長方體的,有的同學猜是正方體的呢?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六、板書設計簡潔美觀,高度概括了這節課所得出的結論。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畢竟是第一次上公開課,劉老師肯定有些緊張,有些環節記不清,還好在她即將打亂教學環節的時候,她能及時的穩住自己,順利的將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上下去。不留心的話,我們聽課老師還不容易察覺。

2、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劉老師可能也是緊張,忘了先說活動要求再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而是先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再說活動要求,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裏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3、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在注意判斷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比如一個學生說:因爲他們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龍的形狀不同。這裏,老師就沒發現學生說“部位”這個詞不太準確,而應該改成說“角度”或“位置”,結果老師也跟着這個學生說“部位不同,所以形狀不同”可能都是緊張的緣故。

《觀察物體》評課稿9

《觀察物體》是新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觀察物體》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空間觀念形成的基礎在於觀察,離開觀察談空間觀念的形成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想到,是空間觀念形成的體現。學生離開實物能想到看過的物體的形狀及位置關係,這說明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已經形成。因此,《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看”和“想”上。能否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在於教師引導學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時間。

本堂課楊春豔老師充分運用教具、創設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將“看”“想”和“擺”做足,使學生進一步經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它的實物圖有多種擺放方式。同時使學生初步建立了空間觀念,爲後面學習打下基礎。楊春豔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就新課標新理念在課堂中的物化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思想:

1、培養空間想象力,發展空間觀念

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化,必須藉助學生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因此如何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則成爲教學的重中之中,成爲教學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點。教學時,應提供豐富的學具(小正方體),幫助學生從直觀觀察立體圖形,頭腦中建立表象,到最終能夠根據直觀立體圖形進行想象,進而分辨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得到的形狀圖,爲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逆向轉換打下堅實的直觀表象基礎。例如,在例1教學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時引導學生交流,分享經驗,充分經歷“猜一猜:至少需要幾塊小正方體?有四塊小正方體,可以怎麼放?”“搭一搭:呈現各自拼搭的直觀立體圖”“辨一辨:它們搭的立體圖從正面看都是三個小正方形嗎?每個立體圖形都用上了四塊小正方體了嗎?”“想一想:從正面看每個立體圖,看到的都是三個小正方形嗎?根據這些你現在能想到哪些組合立體圖?”等類似的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爲更好地完成後面的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

2、引導學生充分參與觀察、操作過程,充分進行活動與交流

教學中,教師創設適應學生認知需要的操作活動——擺一擺,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因爲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象、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而本節課,楊老師切實組織好教學的每一個步驟,使活動有目的、有秩序的開展,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同時教學中,楊老師還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經歷認知錯覺與真實圖形之間的矛盾衝突,經歷不斷“自我否定”的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三維立體圖形與二維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促進數學知識的理解,發展空間觀念。

3、自主、合作、探究落實,主導、主體地位明確

新課堂倡導新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看上去好像每個環節都是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學生都是在教師的指定中獲知。細琢磨,教者的設計思想是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發現、獲取必需的知識,掌握技能,這裏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而在每個環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又充分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組內交流、主動探索來完成學習目標,這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這樣的主導、主體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導結合。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始終處於輕鬆、愉快並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不斷體驗的氛圍中,充分掌握了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教師適時地設疑和點撥,真正成爲課堂的引導者、合作者。

《觀察物體》評課稿10

吳老師執教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後進行教學的。本課主要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會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由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如果僅僅是按照目標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的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吳老師巧妙的設計,精心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一、創“疑”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吳老師出示了包裝盒的一個面,讓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麼,接着又出示包裝盒的兩個面,有的學生還是沒有猜出到底是什麼,在學生的興趣提得很高的時候,出示三個面(答案揭曉)。這樣的設計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還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將學生置於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布“動”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自學-交流-應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吳老師的課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新授課伊始吳老師明確的提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着指向性的自學,有效的提高了自學效果。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吳老師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課桌上的長方體,並通過動態方式呈現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從而跟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新授課的第三個環節是讓孩子拼正方體,觀察發現用幾個正方體拼成的物體的'三視圖(正面、側面、上面)之間的相互轉換。並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動”讓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精設練習,精煉總結

吳老師設計的練習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總結部分,回顧整堂課的過程,最後以三幅畫正、側、上的宏偉三峽大觀完美的爲這堂課畫上了句號。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雖然學生曾經學過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觀察時存在困難,有好幾個學生說能看到長方體的四個面,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新授部分適量加強觀察方面的訓練。

《觀察物體》評課稿11

覃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順暢,讓人耳目一新。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活動“變魔術”引入觀察角度,讓學生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在教學中,覃老師通過觀察單個長方體盒子,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次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形狀。再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小藥箱,通過學生合作學習、主動探索,進一步促進學生觀察發現一次看到的長方體的兩個面之間、三個面之間的位置關係,以及與長方體的點、線、面之間的內在聯繫。

比如,學生觀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見長方體的`兩個面後,引導學生通過看、數、摸進一步發現它們的位置關係是相鄰的,本節課,教者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導下發現、在交流中發展。“觀察物體”看似簡單,如果設計不好就會出現散、亂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者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循序漸進、順學而導,爲學生的觀察學習活動定任務、明要求、指範圍、導方法。教學中,爲了讓學生掌握“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次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的知識點,設計了分層觀察,讓學生收穫很多。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觀察物體》評課稿12

朱老師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位置關係的知識後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所以本節課中朱老師精心、巧妙設計以觀察“小熊”的方位,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經過多次的磨課和試課,評課如下:

一、課堂教學中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本節課教學的一開始朱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從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從猜謎語出示後,再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朱老師選擇了以小熊爲素材,讓學生觀察不同方位的小熊,並說說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麼;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着,以四人小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體,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會盯着小象。不光是創設的情境抓住了孩子們好奇、好強、愛動手等心理特點,而且朱老師讓學生用“我站在小象的,看到小象的。”在語言上也提醒孩子,在觀察物體時,要全面的觀察,如有分辨不出左右時,用模仿小象的動作,來分辨。今天課堂,朱老師的語言很淡定,例如:在揭示小熊玩具時,小朋友們看看老師手裏這是什麼?學生一致回答,是小熊。直接進入主題,你們在小熊的哪裏?老師在小熊的哪裏?再後來請兩位學生上臺來分別站在小熊的左右兩側,出示課件,問,哪位同學看到的圖與課件上的哪一副圖是一致的,學生紛紛舉起手,請幾位學生分別說出誰站在小熊的哪一面。這時,用小熊的的右手舉着,左手放着,這樣讓孩子好分辨出左右面;最後,把小熊的兩手都放下來,讓學生分辨,這樣會比較有難度,這時,學生必須要知道小熊的左右手的方位,否則就不知道你所佔的是小熊的哪一面。接下來的環節,以四人小組看看桌子上小象的物體,分別站在小象的四個方位,把你所觀察到的小象,“悄悄地告訴你的小夥伴,你坐在小象的哪個位置?觀察到的是什麼?”這樣就像玩遊戲一樣。可以說老師很善於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在愉悅、主動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而且這些情境也確實有效、可行的。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動。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

這節課最主要就是設計了學生喜愛的小熊這個形象。一開始讓孩子們充分地觀察後,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爲了引導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樣,老師進行了“轉動小熊”遊戲,再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甚至到最後,老師讓學生動手用連線的方法,他們所看到的書本,貨車等物體。當展示到電腦上,孩子們不得不承認四個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車子確實是不一樣。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終於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在組織小組活動時,朱老師可能也是緊張,雖然說了活動要求再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但是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裏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2、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在注意判斷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而且激勵性語言不夠。當解決以下這題“四個小朋友從四個方向觀察一輛貨車,然後把貨車的照片和四個小朋友連一連時,朱老師讓學生觀察以後說一說就過去了。我覺得車子的前後面很容易,但要弄清車的左右面卻是比較難的。所以這裏我覺得換一種形式更好。可以讓孩子用肢體動作來演示給自己組的其他小朋友看,或者可以把車子放到學生的位置上去觀察,然後再用電腦顯示旋轉的車子,校對。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最後,我相信朱老師今後在不斷的歷練中應該能穩步快速的成長,同時敬請更多老師幫助我們全組老師共同進步!

標籤:評課 彙編 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