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孔子學琴的感悟

其他2.09W

導語:孔子學琴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後),《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它不僅給後人樹立了一個難得的學習音樂的榜樣,也反映出身爲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學、善學的精神和品質。“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爲人”(《韓詩外傳》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過的“知音”的問題。

孔子學琴的感悟

孔子學琴的感悟

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孔子學琴》,引導孩子們感悟孔子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重要。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且是音樂行家。孔子不滿足自己僅僅是個行家,專門向音樂家師襄學習彈琴,追求琴藝的爐火純青。這種爐火純青不只是彈奏的技藝,而是包括了孔子對作者思想、情感、精神、胸懷在內的所有思考。

實現爐火純青的四個層次。孔子對技藝的追求就是學生應該感悟的重點。孔子學琴不只圖演奏曲譜。孔子學琴不只圖追求技巧。孔子學琴不只圖感悟精神。孔子學琴更思考作者胸懷。這四個層次恰好反映了學習藝術的四個不同階段。如果中途停留在任何一個層次,都不可能使自己的技藝達到爐火純青。

感悟爐火純青的三個體會。成功要靠自己的堅持不懈。滿足是學習最大的敵人。精益求精連啓發你的老師都非常佩服。這三條感悟不是每一個閱讀者都能體會到。需要仔細閱讀,相互交流,認真思考。有的人讀過了許多書,並沒有多少收穫,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孔子學琴的執着精神。一步一個臺階的攀爬,纔會到達定點。

達到爐火純青的兩條標準。對技藝高低的評價,不是自說自話,也不是外行人的吹捧,而是內行人的佩服。孔子的琴藝受到音樂家師襄老師的真情佩服和讚歎,可見其不一般。那麼評價爐火純青的標準是什麼?一爲驚奇,二爲佩服。俗話說,藝無止境。能讓老師感到驚奇和佩服的的技藝那纔是“爐火純青啊!”

達到爐火純青的一條途徑。孔子對知識從不滿足的精神是學生感悟的基點。不滿足會彈曲譜,追求技巧;不滿足掌握技巧,追求思想;不滿足理解思想,追求作者胸懷。這種永不滿足的精神,成就了萬世師表孔聖人。 當然在音樂建樹方面,孔子學琴沒有由行家變成專家,也啓示人們學習是爲培養興趣,提高自身素養。

孔子學琴的'故事對人的啓發是多方面的。其中音樂家師襄的育人方法也非常耐人尋味。他對學生孔子認真的關注,對學生孔子的悉心觀察,對學生孔子的不斷要求,對學生孔子的真情佩服,都堪稱爲師的榜樣。名師高徒堪稱佳話。全文以聽琴者的視角襯托出彈琴者的技藝,也值得欣賞者細細品讀。

孔子學琴,學得是情趣,學得是爲人治學之道,學得是周文王體恤百姓,胸懷博大的治國方略。

孔子學琴的感悟

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後,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說:“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麼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後,立即離席行禮,說:“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我們學習應如“孔子學琴”般深入。有些人看書總是看一半,這本讀了幾頁,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幾章,又換另一本……這樣一來,書桌上攤滿了要讀的書,可是一本也沒有讀完。曾國藩說:“桌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無書。”否則,桌上放的書太多了,說明你心不專一,肯定學不好、學不精。

有人可能問:“既然讀書要專一,那我們上學時,同時要學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好幾門功課,這是不是不合理呢?”也不是。剛開始學文化知識時,需要對各種學問廣泛涉獵,以增加自己的見識。但到了最後,還是要專學,像現在的大學,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專業。

實際上,學佛也要如此。剛進入佛門時,對顯宗、密宗,包括世間知識,都要廣聞博學,以博採衆家之長。然後在此基礎上,你可以選擇一門專修,要麼唸佛,要麼參禪,要麼修大圓滿。就像一個人,從國小到高中的知識全部學完後,上大學時可以鑽研自己的專業,因爲他已經學過了語文、數學、物理等各種學科,故從中選出一門“專”學即可。但如果沒有這些基礎,他從未學過數理化,那即使讓他去“專”,他也不一定“專”得進去。我們學佛也是同樣,先要通過廣泛聞思,遣除相續中的各種懷疑,然後聞思到量之後,就應像無垢光尊者所說,所知猶如天上繁星般學不盡,故應選擇最具有實義的法,終身行持。因此,藏傳佛教也提倡專修。

《莊子》中說:“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一個人若懂得太多了,有時會流於表面、博而不專,考慮問題時也特別複雜,給自己徒增困擾,如此一來,煩惱會越來越多,痛苦會越來越大,最後連自己都救不了,更何況他人了?這樣的人好像什麼都學過,但真要他去做件事,又什麼都不行。誠如薩迦班智達所言:“智者學習諸知識,究竟一門通世間,愚者雖是見識廣,不能照明如星光。”

對於這種“多才多藝”而又樣樣“稀鬆平常”的人,《荀子》中講到了一個很好的比喻——鼯鼠。書中說:“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它能飛,卻飛不過屋頂;能攀,卻爬不上樹梢;能遊,卻渡不過小水溝;能跑,卻趕不上人走;能藏,卻蓋不住身體。“鼯鼠有五種技能,但沒有一樣拿得出手,這是它的悲哀。有些道友背書也是如此。《親友書》背了一點,《中觀莊嚴論》背了一點……每部論典都只背了一點,沒有一部是從頭到尾背完的,最終自己一無所成。

因此,學習任何知識,應圓滿以後再放下。《君規教言論》和《入菩薩行論》中都講過,做事情要先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否則,如同走路時一隻腳尚未站穩,另一隻腳就擡起來,這樣人會跌倒的。

學習不在多,而在於精。希望大家學有所專、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樣,貪多嚼不爛,好像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通。

孔子學琴的感悟

今天上午,我讀了《孔子學琴》這個故事,覺得非常好,就想把它寫下來和夥伴們分享。

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後,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說:“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麼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後,立即離席行禮,說:“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學琴》告訴我:學習需要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或是進入的不徹底,便難以領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學習也不是爲別人學,是爲自己學,爲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

標籤:學琴 感悟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