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實用)

其他3.05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實用)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就是季先生寫的一篇雋永的短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表達了故地重遊的真切感受,展現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今天這節課邱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瞭解德國風情、人文精神,我也彷彿置身於其中,被深深感染,回顧一下這節課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啓示:

一、巧妙、高效的教學設計

邱老師在課堂設計上打破常規,以朋友的問、季先生的回答引領全文教學,進而引出寫花美的句子、寫人美的句子,“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思想自然而然悟出,情感得以昇華。語言學科人文性得以體現,層次清晰,這樣有層次地一次次提升,喚起學生情感共鳴,全面提高了學生語言素養。

二、樸實、紮實的詞句教學

語言教學首先應該關注的是語言文字。《課標》中指出“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字詞句段篇是一個體系,只有將詞語理解透徹了,才能瞭解文本的內涵,落實語文學習的.任務。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句”,教學中,老師努力體現將理解詞語與閱讀緊密聯繫起來。“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教學時把重點放在字義理解上,先是讓學生去發現這組詞的特點,理解詞語,再通過舉例,加深理解,爲下文教學作鋪墊,然後再把它們送進句子當中。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教學詞語,由表及裏、由詞到文,使詞語教學與課文閱讀緊密聯繫在一起。

小建議:如果能給學生更多時間、空間去朗讀就更好。

縱觀一節課,學生朗讀機會較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感悟,如能在“讀中悟”,可能會讓學生自悟自得。比如在感受“花美”的部分,可以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再展開想象,在想象基礎上再讀,這樣讀的層次出來,學生感悟應會更具體、更深刻。

其實不僅“讀”是這樣,其他語言素養的培養也應着眼於學生長遠發展,讓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同時,也想說說今天聽課後的一點感性認識:這是一節有着濃厚語文學習氛圍的課堂,我感動於孩子們參與學習的熱情,感動於他們讀書時的那份投入;我感動於邱老師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感動於她能在開學以來這麼短的時間裏能把學生訓練得這麼有素,使我似乎來到了二小的語文課堂。這不是一日之功,這是長期的積累和努力進取使然。

還有,這是一節體現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使用而準備的一節課。課其實已經很好了,但是爲了體現白板的功能,還得作大量的改動。爲了用白板而設計課程,作爲一名語文老師,並不十分認同。我喜歡樸實的教學,我不贊成用大量的聲光電等多媒體,因爲這些會分散孩子們對語文學科本身的注意力和興趣,電子科技的運用,其本質還是爲教學服務,只能錦上添花,不能捨本逐末。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2

一天,一位老師拿來一張光盤,我一看,是天津張其慶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下冊第二十五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一課時)教學錄象。當電腦屏幕再一次定格的時候,我才發覺一節課已經上完了,心裏頻頻出現的一個詞語就是“有味兒”。一堂課,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那“語文味”究竟是什麼呢?我在慢慢地回味着,咀嚼着。

一、語文味──文化的味道

一篇文本,一位作者。走近一篇文本,首先要了解文本的創作背景;走近一位作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主要經歷。這是深入對話文本之前提。

翻開語文課本,張老師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領學生了解文本的創作背景,瞭解作者的主要經歷。

師:上課伊始,請同學們欣賞一組圖片。(有緩緩的音樂作背景,屏幕上出現了一幅幅圖片。)

師:剛纔,所看到的美麗的風光,都是德國的美麗景色。提到德國,不得不提到一座小城,叫做哥廷根。這座小城因一座大學而得名,這座大學就叫哥廷根大學。我國的季羨林先生在1935年,他只有25歲的時候,來到了哥廷根大學學習,一學就是十年,直到1945年纔回國。到1980年的時候,季老先生受母校的邀請,再一次回到了哥廷根大學,他寫下了一系列回憶性文章。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課題是──

生: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師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請齊讀課題。

生: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由一座美麗的小城,到一座大學,最後介紹了作者兩次來到哥廷根大學的`經歷,由此,導入新課,有聲有色。張老師抓住了文本中的文化的因子,將其適當放大,讓其散發出濃濃的文化的味道。此刻,學生欣賞了異域風情,眼前浮現了作者兩次來到這座大學的情景,多麼熟悉,多麼親切。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領入了文本中。至此,課堂擁有了廣度。

二、語文味──墨香的味道

很早以前,學生上課,課桌上擺放有筆墨紙硯。課堂上,便會聞到一股一股的墨香。讀書人,就是喜歡這個味兒。這堂語文課,張老師紮實讀詞,紮實寫字,指導有效,學生受益。

師:課前,大家進行了預習,我們看一看大家的預習效果。看大屏幕上的一組詞語。誰來讀一讀?

生:脊樑、奼紫嫣紅、莞爾一笑、應接不暇、花團錦簇、耐人尋味。

師:你讀得真好,非常正確。全班一起讀。

生讀。

師:下面老師在黑板寫三個比較難寫的生字,注意觀察它們的字形結構和筆順規則,好嗎?

師:老師要寫的第一字是“脊樑”的“脊”。注意上半部分的筆順。

師板書“脊”。

師:第二個是“奼紫嫣紅”的“嫣”字。注意右邊下半部分的筆順規則。

師板書“奼”。

師:最後一個字是“應接不暇”的“暇”字。這個字是“日”字旁。

師板書“暇”。

師:同學們在寫這三個生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把它們寫錯了。拿出自己的筆記本,把這三個生字組成詞語,在你的筆記本上認認真真地寫一遍。注意自己的書寫姿勢要端正。開始吧。

生開始寫字。

教師板書的三個字,的確是比較難寫的三個字。教師直奔難點,清清楚楚地點出了易錯地方,“該出手時就出手”“告訴,有時也是必須的”,讓學生一邊細緻觀察,一邊聆聽教師精練的講解,而後,讓學生認認真真地實踐,這必定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課堂上,我們品味到了濃濃的墨香。文字,是祖國燦爛文化的一部分,讓學生寫好字,是對祖先的一種敬畏。

三、語文味──動聽的味道

語文課,要有朗朗的讀書聲,在教師巧妙地設計“讀”的環節,讓學生在一遍一遍的讀書中,一點一點地讀懂題目,一點一點地瞭解文意。語文的課堂,要“讀”懂一切。

師:請大家放聲朗讀課文,有兩個要求:第一,努力把文章讀正確,讀通順;第二,就是一邊讀一邊想象題目──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什麼意思?從這個題目中,你能讀出些什麼?自己讀課文。

生放聲朗讀課文。

師:文章一共有4個自然段,請4位同學給大家朗讀課文。看看他們能不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從題目中,你能讀出些什麼。

師指名讀課文。

師:讀得真好,不僅能做到正確、流利,還能帶着自己的感情去讀。誰來說一說剛纔提出的兩個問題。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的題目指的是德國人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朝外開,這樣人們從街道上走過的時候,眼睛會不由自主地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3

各位老師大家好,聆聽了郭惠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這節課上的很成功,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郭老師巧妙的點撥,由衷的讚美,熱情的鼓勵,都彰顯了她純熟的課堂駕馭能力。我認爲這堂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巧妙導入 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郭老師從欣賞德國的美麗風光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從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順勢讓學生讀書、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寫出了德國景色的奇麗,哪些地方寫出了德國民族的奇特?讓學生讀有目標,讀有思考。

2、教學設計精巧 思路清晰

郭老師抓住“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個貫穿全文的中心句,去品讀課文。並在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

3、讀中感悟 讀中想象

高年級段的朗讀要求,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進行閱讀教學時,郭老師把比較多的時間交給了學生。通過齊讀、感情朗讀、配樂朗讀、背誦,入境入情,既理解了詞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也悟出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郭老師還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郭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出示畫面,引導學生理解詞語,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假如此時你走在德國的街上,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這個環節激發了孩子們的表達慾望,孩子們暢所欲言,大膽想象,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鍛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聽了這節課,我感受到郭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讓“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這種境界也紮根在我們每個孩子的心中。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4

章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課,聽後頗有收穫。本節課教學中章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瞭解德國的異域風情和民族精神,我也彷彿置身於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顧一下這一節課的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啓示。

一、鼓勵學生質疑,抓“吃驚”貫穿整堂課

學貴有疑!章老師在檢查學生字詞以後,鼓勵學生質疑,學生:爲什麼說自己的花要讓別人看?德國人爲什麼會喜歡花?作者爲什麼會感到吃驚?……章老師把這些問題梳理後板書在黑板上,重點解決“吃驚”的問題。

層次清晰。學生讀課文找讓作者吃驚的句子,讀吃驚的句子,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吃驚的原因。

着重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課前學生提出問題,課中讓學生自讀自悟解決問題,課上完了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在教學過程中,章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並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吳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三、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運用課件

章老師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多處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如欣賞德國風光片、重點的句段等等。爲了讓學生能更加直觀的理解課文中“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含義,吳老師適時地播放了有關課件,還播放了德國街道的有關圖片,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

教學是一門藝術,她總有瑕疵,下面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詞語教學不夠紮實,讀完後,章老師把幾個自認爲難寫的生子變紅,請學生寫一寫,最後強調一個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寫成目字旁,我認爲這個字如果只是這樣強調,學生沒有知其所以然,還會錯,如果聯繫字義來記字形,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章老師安排了小練筆,怪不得季羨林爺爺發出這樣的感慨: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話要說,寫一寫。我覺得這個練筆範圍太大。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理解。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5

這篇課文爲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也因爲如此,他們纔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本文文字簡練優美,充滿北歐風情,孔老師圖文並茂、視聽結合,把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麗境界體現的淋漓盡致。聽課的我也深受感動。爲讓學生感受這種美,孔老師先從美麗的風景入手,展示德國風情圖片,將學生引入異國的美麗風情之中。隨後研讀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從而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入體會,此作爲教學的'兩根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

難能可貴的是,孔老師課堂語言生動傳神,那激昂的語調營造出活力四射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

略顯美中不足的是,朗讀教學的指導我覺得還不夠到位。雖然通過直觀的圖片能讓學生產生視覺衝擊,能讓學生體會到美麗的景緻,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國街頭美好的心境,但是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並沒有把各自的感覺讀到位,這點有待提高。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6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以“德國人異於常人的養花方式”作爲切入點,向孩子們展現了美麗的異國風情畫卷。引領孩子們欣賞街頭的美景固然更夠豐富學生的感受,但是體會那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更能盪滌孩子的心靈。靳銳老師經過精心的設計,恰到好處的處理了教材,使整節課環環相扣,不僅較好的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連聽課的教師都爲之感染。我認爲本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僅從以下幾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1、準確的切入點——成功的關鍵。

作爲語文教師,我認爲選擇一個恰當、準確的'切入點和訓練點,不僅可以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整節課清晰、緊湊,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引導學生質疑後,老師以作者爲什麼說“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兩個問題貫穿全文,引領學生深挖文本,一下子將學生引入到了文中。孩子們主動的去尋找描寫花的特點的語句,邊勾畫邊思考並邊做批註,從而將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一點點的挖掘出來。這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且一下子將文中的“景”和“人”用一條“線”牽了起來。使其渾然天成般地不破壞教材原有的滋味,且使學生在教師組織、引導和調控下感受成功,迸發智慧。

2、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課堂的亮點。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的結構並不複雜,但是讓學生真正領略作品的真諦卻並不簡單。在勾起了學生強烈的閱讀和思考慾望後,教師整體把握教材周密而深刻,對於文中的重點語句伴隨學生的彙報一一呈現並隨機指導。將教學重點引向品讀、研讀和美讀上,讓學生透過重點詞語,再輔以教師的講解和生動的圖片,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課堂上幾次不同層次的讀,循序漸進,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老師還很注意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讀書、語言的表達等。同時教師的優秀的自身素質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3、主導意識的充分體現——教師的特點。

教師的主導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功夫,一種認真傾聽、細心發現、適時切入、有效調整地功夫。在整節課中,老師都以學生的認知爲出發點,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看法。並通過交流討論,使教學重難點在孩子們的爭論中一一解決,潛移默化,毫無生拉硬拽之感。也可以感受到老師與學生之間這種親密和諧的關係。

總之,在一節課短短四十分鐘的時間裏,老師將課上得輕鬆、自然,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很好的發揮了課堂教學的功效。

前幾天,教研室組織了五年級語文教研活動,使我深受啓發。

會上,三名教師的課生動,有趣,而且知識點抓的比較準,特別是靳芮老師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課從"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一中心入手,圍繞這一中心思想重點研究了兩個部分的內容,使的課層次清晰,環節緊扣。

這一堂課上,靳老師圍繞"花美",既使用圖片與文字的結合,又結合工具書對"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的理解,形象與感悟很好的融合了。教師還將古文中的典故引入課堂,學生聽得有滋有味。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7

聽了郎xx老師的公開課《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的》,反思如下:

一、分析教材要全面。

考慮本文在本單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爲了解異國風情,積累語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講讀課文,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例子,是本單元的一個範例,我們在教授時必須考慮學習方法的傳授。文體的詩情畫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編者的意圖、老師的預設與學生的需求要產生共鳴。

二、導入簡潔。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你們旅遊都幹什麼?看風景、瞭解風土人情,今天我們就跟隨季羨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進德國的德廷根,感受這裏的風土人情。

三、抓住中心問題。

1、季羨林先生是如何評價哥廷根的?

明確: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獨特的民族。

2、奇麗的景色具體是如何描述的?這個民族又獨特的什麼地方?

四、教授語文學習的方法。

(一)朗讀技巧的指導:

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2、要注意輕重緩急;

3、要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

4、抓住關鍵詞。

(二)利用關鍵詞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五、由扶到放,培養能力。

講是爲了不講。本文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奇麗的景色,而鍛鍊孩子的能力則放在了第二個問題,解讀“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

《自己花是讓別人看》評課稿8

有幸聆聽了靳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感觸頗多。《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它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又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靳老師在這一課的設計上也是花了很多心思。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很新穎,條理很清晰,縱觀這節課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詞語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詞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這節課的基礎知識教學都很實在,詞語教學樸實自然中顯魅力。例如學習“莞爾一笑”一詞,靳老師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後,然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來理解莞爾一笑。教學“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山陰道”這些詞時較好地藉助了形象直觀的圖片幫助理解。教學“應接不暇”這個詞語時,不僅採用重點詞突破的方法進行理解,還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應接不暇的感受。這樣通過多種方法,不僅理解詞語化難爲淺,而且讓學生學會了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

2、學生美麗的情感在朗讀中飛揚。

這節課上,靳老師都十分注重抓住重點句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品讀,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進行多次地、反覆地、比較性地讀,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出意境。如,靳老師讓學生理解了文中的重點詞後,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由練讀。之後,她請了幾位學生進行展示,其中一位女生朗讀得聲情並茂。靳老師是這樣引導的:“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置身於花的海洋,看到一簇簇的花開得奼紫嫣紅。你在讀得時候,想突出哪些詞語呢?爲什麼這麼讀,能談談你的想法嗎?通過這樣平等欣賞交流,其他學生的朗讀技巧在無形之中也提高了。接着靳老師又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品讀。最後還問學生:這麼美麗的景色你想不想親自看看?那就請你閉上眼睛聽老師來讀一讀,邊聽邊展開想象。在輕柔的音樂中,通過讀、想象完全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因而,每一段文字讀完,讓我們傾聽的老師清楚地感覺到,學生讀的不僅是文字,還讀出了至真至純的情感。

3、整合了資源,實現課件與文本互補。

這節課中,靳老師蒐集了大量的圖片,並配上歡快的樂曲,製作成課件,展示了德國街上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的獨特風景,讓學生對德國風情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體會。這樣,學生從欣賞美麗的畫面到對文字初步的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方位地、立體化地理解感悟了語言。

在聽靳老師的課,感覺很輕鬆,她那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恰當的評價都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談談我的幾個建議,供靳老師參考:

1、在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感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時,靳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學生找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語句進行品讀後,教師提問:這裏的“我爲人人”指?“人人爲我”是指什麼?出示練習:生活中你感受過類似境界嗎?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讀好這段話。如此設計,學生的確感受到了德國人這種爲他人着想、爲他人奉獻的精神很美,但容易導致思想品德教育痕跡過濃,語文課變成了思品課。同時,這樣也會使孩子們思緒中斷。這裏我的思考是:與其支離破碎地讓學生去解讀文本,還不如創設情境讓學生換位思考去感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所帶來的種種美麗,這樣學生的感情激發了,體驗豐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是否可以這樣設計:1、找出句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2、這裏的“人人爲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爲人人”又是指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的。3、同學們,假如此刻你是一位剛從工地回來的建築工人,當你走在這條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的心裏是什麼感覺呢?(假如,你是一位剛搶救了一位病人生命的醫生,此刻,你迎着晚霞,走過這條奼紫嫣紅的街道時,你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呢?假如你是一位殘疾人,生活中你面臨着種種困難,此刻你走在這條如花的海洋一樣的街上,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4、請帶着你現在的感受再讀讀這一節吧!全班配樂朗讀第3自然段。

2、建議給教學內容瘦瘦身,圍繞一個點展開教學。假若處處開花,面面俱到,難以讓訓練與人文薰陶落到實處。

標籤:花是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