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

其他1.65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1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本堂課我在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這兩種兵器(圖片展示),同時進行了讀寫。在初讀後把課文歸納成一句話,以“矛盾,坦克之間的關係”爲題進入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第五段,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大顯神威”讀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緊緊圍繞“發明家怎麼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學習1—4自然段。通過找問題,解決問題,體會發明家的思考過程,瞭解坦克的發明過程。

一、閱讀爲本,文本中感悟語言:驚歎創新的神奇威力。

記得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語文課要多讀,“以讀爲主,合理想象,適當擴展”。在指導第5段朗讀時,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想象,“哇哇直叫”“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這不是又迴歸到文本中去了嗎?並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發明家發明出的坦克的威力,驚歎創新的神奇威力。

二、落實單元目標,層層深入的思考中探究發明的過程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展示的舞臺,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用他們的體驗和感悟來代替教師乏味的說教。這樣學生才能在這舞臺上跳出優美的舞蹈。瞭解發明過程,領悟思維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在閱讀中,讀懂發明家遇到了什麼問題,怎麼想,在層層深入思考中發明坦克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語言學習,提高品悟積累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換詞、動作表演,圖片聯繫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詞語,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三、聯繫生活實際,在比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課題時,學生對於“集合”理解僅僅是簡單的數量上的統一。通過對文本的朗讀感悟,瞭解了發明過程之後。學生對於“集合”有了全新的認識,那是優點的集合、長處的合二爲一。課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過課堂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探究讓學生將文本和生活結合提煉出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2

此次區教研活動中,聆聽了xx學校兩位老師執教的語文課:《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亞的木匣》,頗有受益。他們的課風清新,語言靈動,教材處理簡約得宜,導學紮實,真正體現了“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

下面着重就毛老師執教的《矛和盾的集合》來做以簡單評析。《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

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衛和盾的進攻合二爲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縱觀毛老師的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各教學環節緊緊相扣,教學重點突出;課堂導學耐心細緻,比較重視學生讀的訓練,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在讀悟之中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一節課下來,給我留下印象較深的有兩點:

一是毛老師對學生極具耐心的指導。

比如,毛老師對課堂上書寫和朗讀的指導符合年段特點,很能調動低年段孩子聽說讀寫的多種感官。及時課堂教學容量較大,時間稍顯緊缺的情況下,毛老師依然能花一定的時間對生字的書寫進行指導和鞏固,對詞語反覆認讀,放在句中同桌互讀,非常紮實;再如對“大顯神威”相關語段和重點句的朗讀,形式多樣,指導有效,不走過程,“耐心”讓課堂更具語文味。

二是設計精心,學生的學習活動層次性比較強。

毛老師先從《自相矛盾》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對矛和盾的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在認讀詞語、初讀感知的基礎上,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概括全文“誰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麼”,而這恰恰是切入教學重點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話非常概括地寫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間的`關係,用波浪線劃出來。”引出重點句“坦克把段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爲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結合第五自然段終點語句理解了“大顯神威”之後,老師緊接着順理成章地拋出本課核心探究的問題“這麼棒的武器來自於矛和盾的集合,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合二爲一的呢?”接下來毛老師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重點剖析發明家發明坦克的心路歷程,讓學生明白髮明家在發明坦克中遇到什麼問題,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從而讓學生懂得任何一項發明都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時間關係,最後的總結比較倉促,但此刻學生對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的明理感悟已經水到渠成,教學環節層層推進,不說教,不空洞。

最後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如果在課尾,老師對教學的設計能有一個學以致用的訓練環節,如聯繫生活拓展的環節深入爲課堂的小練筆,將思維固化爲語言,就如課件的思維提綱一樣,或許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3

在高新區國小語文“關注文體、凸顯語用”校際教研活動中,毛老師執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關注文體,凸顯語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也着力突顯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和詮釋,尤其在語用方面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在課前交流中,引入了《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未成曲調先有情,成語故事與課文學習的內容息息相關,爲課文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安排獨具匠心,這樣的課前談話有實效,值得提倡。

其次,第二學段教學目標準確,重點突出。本課在字詞句的教學上,紮實有效,不流於形式。比如矛、盾的教學,通過圖片瞭解字義,再從字形分析到漢字的書寫。再如集合的教學、通過直觀貼圖達成對履帶一詞的理解、通過動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擋、招架的理解等等,能夠始終做到關注學生對字詞的學習,完成學段目標的意識強烈。

再次,能夠根據文本特點選擇語用練習的`落腳點。文章第2至4自然段重點介紹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這段話有着嚴密的邏輯順序,課堂的研讀推進緊緊抓住這一特點。首先用不同的符號劃出遇到困難——怎麼思考——怎麼解決,接着通過演示、朗讀、複述等方式整理這一邏輯關係,然後進一步拓展到其他類似發明的發展過程。這一語用訓練主要集中在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有層次、有實效,也凸顯了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

本節課給了大家很多啓發,也可見教者的用心。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4

我是抓住“進攻、自衛、合二爲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在設計教案的整個過程中,也閱讀過網上的不少教案,大多數從傳統的課文開頭入手,順次學習。

並不是這種方法不好,但能不能有點特色,加強學生的記憶呢?我反覆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麼?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怎樣讓學生明白髮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後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本時,發現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爲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於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後勾連。那麼,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這個設計是我挺滿意的,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5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後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後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麼,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後再抓住 “進攻、自衛、合二爲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爲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覆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麼?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說一說。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後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本時,發現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爲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於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後勾連。那麼,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複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於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說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後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6

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時間被做不完的習題,背不完的筆記佔用的所剩無幾。作爲一名年輕的國小語文教師雖也有着對於考試成績的壓力與無奈,但我更想尋找一種“魚”和“熊掌”兼得的途徑——讓學生快樂地學習,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矛和盾的故事教學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託寓的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着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不僅力求堅持以自讀爲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導入課堂就以學生們感興趣的古代兵器入手,暢所欲言自己對古代兵器的瞭解,使得上課一開始教室裏的氣氛就比較輕鬆。學生們說出了矛和盾的形狀、質地,連它們進攻和防禦的典型特點也答了出來。整堂課充實緊湊又不失輕鬆愉悅,教學任務行雲流水般流暢自然,教學重難點也在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下不攻自破。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巨大影響,一名老師的教學藝術是何等的重要:讓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關鍵在於教師是如何引導啓發。

備課時多一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上課時老師就會多幾分輕鬆順利。投其所好設計教學過程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讓每堂語文課充滿快樂!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7

現在的語文教學提倡讀寫結合,在學中學習如何表達。我將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安排練筆。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本揭示的道理以後,延伸到現實生活。先讓學生做幾道做趣味數學題,如矛+盾=坦克,鞋子+輪子=溜冰鞋,電視+電話+攝像頭=可視電話,再組織“我的奇思異想”思維訓練活動,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發明創造?後來,又想到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這樣的方法去解決?這個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培養參與意識和科學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礎上,安排練筆: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寫一段話,寫它新的作用怎樣。這樣做的目的,既通過說話訓練和寫作訓練加深對結尾含義的理解感悟,同時在範本中學會表達。因爲三年級的寫作從段過渡到篇,寫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並逐步掌握。

學會歸納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雖然課程標準對三上年級還沒有這樣的要求,但我以爲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是不能被課程標準所約束的,適當地拔高點要求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滲透一些高段的閱讀知識和方法。在這堂課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歸納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這也是對故事內容的提煉。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設計了填空題,幫助學生如何找到思維的着眼點。只是,這個填空題設計的還不夠精緻,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體現就更爲明顯。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8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導入

本節課我先從成語《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這兩種兵器。然後展示矛和盾的實物,讓學生聯想到古代的兵器,並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想象這兩種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的進入課文。

二、品讀詞語

在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產生想法時,抓住”如雨點般、左右抵擋、難於招架、固然”等詞語進行品讀指導,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進行了朗讀的訓練。

三、質疑問難

在課堂中,我放手讓學生質疑,互相交流。有的說:“坦克爲什麼能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學生在交流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幾十公里!”這種生動具體的描寫無疑是對“大顯神威”的最好詮釋。其原因在於坦克巧妙地將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爲一,既保護自己的鐵屋子,又有進攻的槍口或炮口,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發明家勤于思考,善於實踐的優秀品質。這樣質疑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感悟語言

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語文課要讀得多,“以讀爲主,合理想象,適當展開”。在指導第5自然段朗讀時,我讓學生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想象“哇哇直叫”“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並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發明家發明出的`坦克的威力,驚歎創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昇華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讀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說:“雙層汽車。”有點說:“帶橡皮擦的鉛筆。”有的說:“帶燈泡的鋼筆。”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後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9

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道理的小短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賽中,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併發明瞭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讓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是教學的重點,學生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爲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我讓學生查詞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杆的一端安有青銅或鐵製的.槍頭。盾是古代打仗用來遮擋對方刀、矛、箭的防護武器。一個是進攻的兵器,銳利無比;一個是防護的武器,堅固無比。它們怎麼會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我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疑問認真讀課文。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小組合作探究,終於弄明白髮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盾就是鐵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鐵屋子用來防護,炮用來進攻,合二爲一,威力無比。學生經過讀書、探究重點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學生認認真真的讀書,認認真真的探究問題就會攻克重點。

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學生通過認真讀文章,找到了說明的道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含義深刻,對於三年級國小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比較難的。爲了讓國小生好理解,我列舉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我們天天使用的中性筆就是集圓珠筆與鋼筆的優點發明的,發明者就是個勝利者。因此,我們如果從小善於發現,科學思考,博採衆長,就會有發明創造,你也就是個勝利者。學生通過身邊的例子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教學難點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多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切忌滔滔不盡地去講,你講的天花亂墜,學生不一定聽懂,只有讓學生讀書後感悟出來的東西才能記憶猶新。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10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衛和盾的進攻合二爲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張老師在上本堂課時,教態自然,充滿激情,能做到以身示教。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分析張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我認爲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分三個方面組織教學。

第一方面:重視學生的初讀感知,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側重點,從生字的讀音、字形、以及詞語之間,詞語在句子中的內在聯繫,瞭解生字詞的意義。這一步教師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從會意的角度出發,提醒學生寫字的注意點,“坦克和履帶”的關係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履帶的作用,從而爲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於“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以現成的鉛筆和書本作道具,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鼓勵學生讀好課文,在由衷讚歎聲中,學生將課文讀懂了,並能結合“矛、進攻、盾、自衛”等詞語概括了全文主要講的一件事。同時,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如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句。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並引導學生讀相關句子。對這幾個句子的教學,教師也各有側重點。

第三方面:巧用表格,探究發明家的思考過程,同時遷移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發明家是如何想到給帶“槍口和炮口”的“鐵屋子”裝上輪子、按上履帶的,課文沒有具體展開,這便爲學生的探究和實踐提供了平臺。教師及時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激勵學生也來做一回發明家,模仿課文中“如果……就……”表達方式,闡述發明的思考過程。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從讀到說到自由寫,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

整體上,張老師上課富有激情,表情豐富。但是我也有疑惑的地方,首先張老師的板書是否還未完整,研讀部分是否偏重人文,忽略了工具性。語文課離不開學生主動地反覆地讀,在讀中感受語言,在讀中積累語言。

這純屬個人意見,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11

給自己說了這麼多地讚美詞,也該找找不足點:

一、激勵的語言太過貧乏單調

聽青年教師上課,最大的感觸是他們的評價語很豐富,很切合,無論是對學生來講,還是對聽課的老師來講,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許是自己平常太吝嗇,“書到用時方恨少”,於是,想表揚表揚,卻囊中羞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氛圍。

二、教學語言瑣碎

因爲很少有機會上公開課,平常上課的隨意性比較大,所以,在缺乏監控的機制下,慢慢地養成了說話的隨意性,很多時候,要麼說話不夠嚴謹,要麼重複的語句很多。記得上一次上課前,自己拿了個mp3錄了音,然後聽一聽,發現短短的一截錄音居然有12個“那麼”。

三、朗讀的訓練不夠紮實

朗讀一直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爲在字詞教學中所花的時間超出了自己的`預設時間,導致心裏有些緊張,於是忽略了對重點句的朗讀訓練,尤其是遞進式的分層訓練,這是很不應該的。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12

在教學《矛和盾的集合》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課件出示兩幅圖,矛和盾,問:“你們認識這兩幅圖上的東西嗎?”學生們都很積極,說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內容。之後,我們總結出:矛是用來進攻的,盾是用來自衛的`。接着,我說:“矛和盾是兩種對峙的開口,如果把他們集合在一起會怎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堂上充滿了濃濃地學習氣氛。學生們總結出:矛和盾是古代兩種不同用處的武器。矛用來攻擊敵人,盾用來保護自己。兩者完美結合,就是坦克。只有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最後,師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完了本課的課文。

第三節,我趁熱打鐵繼續學習本課來寫生字,並把本課所學的知識用上。我很認真地講解了上次的作業情況:一是書寫認真的;二是生字、詞全寫對的。聯繫本節課,我要求學生把“認真”與“正確”集於一身(即作業本上),像書中的發明家一樣,成爲一名勝利者。學生們寫得都很認真,可以說是鴉雀無聲。因爲他們都想做一名集兩者優點於一體的勝利者。本次作業結束時,只有6名學生出錯,學生們書寫都很認真。最後,我向學生宣佈:他們都成了勝利者。當時,我看到學生都很高興。課下,我寫下了幾句話:

一、課文是最好的教育資料;

二、要善於發現每篇課文帶給我們的任何一個“機會”;

三、一定要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的集合》評課稿通用13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我把課文分爲“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和從中引發道理”這三個部分來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課文,通過抓住關鍵詞的`理解辦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

學生初讀課文後基本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於是我請學生說說自己讀後知道了什麼,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了發明家在實際戰鬥中把矛和盾相結合的意思來。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後再抓住“自衛、進攻、合二爲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在學生初讀課文後,我結合板書讓學生說課文題目的理解。矛用來做什麼?進攻。盾用來做什麼?自衛。集合是什麼意思?把兩者的優點合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然後我讓學生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這些意思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爲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接着我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認識自衛:盾太小,做鐵屋子;認識進攻:不能變成只縮在殼裏保命的蝸牛或烏龜,於是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裏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認識合二爲一:做好了鐵屋子,開了小洞,裝了槍炮,安上履帶,成了坦克;認識大顯神威:“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樣一來,學生對於發明坦克的故事明瞭於心,對於“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理解就容易了。在讓學生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道理的環節中,學生說的事例類似、說得事明理清,我知道抓住關鍵詞理解課文的辦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

本課的教學讓我深刻認識到:一些文章中的重點詞句蘊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這些詞句的深刻含義,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學生只要在閱讀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對這些重點詞句作適當補充、理解就能順利地把握全文。在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多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自主朗讀、自主理解、自主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