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乘法分配律》評課稿【精華5篇】

其他4.36K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乘法分配律》評課稿【精華5篇】

《乘法分配律》評課稿1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的。乘法分配律是學習這幾個定律的難點。潘老師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動建構乘法的分配律。教師的導學探究問題的非常明確。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境設計”促進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對算理起了支撐的作用。

《標準》特別強調了計算與情境的關係。創設教學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智力達到最佳激活狀態,溝通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具體形象與概括抽象的聯繫,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和認識數學。

本節課潘老師從衆多設想中選擇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男女生比賽引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在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兩種方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爲下面進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現實材料。

2、數形結合,滲透建模思想。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潘老師並沒有停留在對乘法分配律的文字歸納上,而是進一步讓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來解釋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如活動:“寫一寫這樣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寫出2~3個這樣的等式;

②計算等號兩邊兩個算式的值,看看兩邊是否相等。

從具體的形出發,抽象出數的運算,又回到形來解釋運算的含義通過對乘法分配律幾何意義的理解,數形結合,循環往復,對運算算理理解的廣度、深度、貫通度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這將有助於學生整體數學素養的提高。

3、按照初步感知——驗證猜測——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

學生通過算式初步感知算式間的聯繫,一個規律的得出應該通過一組算式的觀察得到,只是一個例子就顯得十分草率,違背了數學是自然科學的規律,因此潘老師讓學生自己出題,自己驗證,學生不僅興趣濃厚,而且主動探究驗證,用多個例子得出普遍規律。

4、質疑教材,大膽嘗試。

新課程提出“用教材”極大地解放了教師,促進了我們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研究積累探討如何用好教材。根據以往乘法分配律的變式多,學生易出錯的問題,潘老師大膽嘗試把教材中的情境圖稍加改變,採取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研討,全班互動交流的基礎上發現、歸納乘法分配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精挑細選,設計有效練習。

“用教材”不是簡單地照搬書中的練習題,本節課潘老師設計練習題把握從易到難,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梯度,既從學生掌握基本知識上考慮,又從訓練思維的靈活上設計,尋找除書本外一些題型靈活,內容豐富,具有開拓學生思維舉一反三的習題,增加學生靈活掌握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正、反兩方面的練習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整堂課,潘老師始終關注這學生的情感、興趣,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無論課前的談話還是課堂中的肢體語言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學生快樂着,探索着,並時刻體驗着成功的快樂。如當一名學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個算式分開時,老師適時讚賞“你真厲害”,我想當學生聽到老師這句話時,他的大腦會高速運轉,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聯想自己的課堂教學,我終於明白:數學課要讓學生愛學,樂學。老師首先要一切從學生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乘法分配律》評課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

上午好!

我是--號考生。今天我試講的題目是《乘法分配律》。

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一、情境演示、激趣導入

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之前學過哪些運算律?

請你來說!哦!加法結合律、加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

看來你對之前所學習的知識掌握的真牢固啊!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運算律-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請看大屏幕,用你們敏銳的數學眼光,發現什麼樣的數學信息,提出什麼樣的數學問題?請你來說!芍藥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都有9行,一共有多少棵?

你提的'問題真有價值!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完成自主學習單。

討論完成請保持坐姿端正,看來大家都已經討論完了。

三、小組展示,形成新知板書。

請智慧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們的發現。

哦!12*9+8*9=108+72=180(棵)也就是分別求出芍藥和牡丹的棵數,再相加,最後得180棵。

你們討論的真精彩!請坐!還有沒有不同的?

勤思組的同學,哦!(12+8)*9=20*9=180(棵)先求每行有多少棵花,再乘行數,最後也得180棵。

同學們真聰明!能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

下面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再解決一下,芍藥佔地長爲15m,牡丹區長10m,寬都爲8m,種植面積一種爲多少平方米?

時間到!誰來說一說你的解題思路?

請你來說!哦!15*8+10*8=200(平方米)

還有嗎?

你有不同的做法,你來說!(15+10)*8=200(平方米)真不錯!請坐!

觀察這兩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看來大家都發現了,這兩組算式的結果分別相等!我聽到有同學說,這可能又是一個規律,好!那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你們的猜想!請看大屏幕,比較這兩組算式的大小。

都算完了嗎?好,你來說一下!哦,這兩組算式都是一樣大小的!

我們研究了這麼多,你發現他們有什麼樣的規律了嗎?

誰想說!勇敢的舉手告訴老師!你來說!

哦!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可以把他們分別乘這個數,然後再相加。

總結的真精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習的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爲:(a+b)c=ac+bc,通過乘法分配律,可以是我們的運算變得更簡便。

四、提高練習

下面跟老師進行數學大闖關! 第一關,怎樣簡便怎樣算 12*105,將105拆分成100+5,利用乘法分配律,12分別乘100和5,再相加,最後得1260,看來第一關根本難不倒大家,第二關火眼金睛辯對錯。同學們順利闖關,看來掌握的不錯!

七、總結提升

誰來說說你有哪些收穫呢?

這節課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我們的計算變得簡便,還通過小組合作,體會交流的重要性

你們的收穫真不少啊!你們的收穫就是老師最大的幸福!

八、佈置作業

課下請同學們完成自主練習1.2題,

並蒐集一下生活中有關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下節課上課前我們再一起交流一下。

好,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同學們再見!

我的試講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鞠躬)

《乘法分配律》評課稿3

今天聽了我們教研組的郭印老師的一節數學課《乘法分配律》,讓我受到了許多啓發,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剛上崗時的一些教學情景。現結合我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談一點自己的心得體會。

本節課郭老師爲學生創設一個展示平臺,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郭老師採取“五步六動”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接着在小組內交流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爲接下來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課堂上郭老師的教態、教風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學生自主上臺展示學習效果一環節更讓我看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良好體現。

對於一個上崗一年半的教師來說,課堂上難免會出現一些所欠缺。如,郭老師對個別學生的精彩表現並沒有及時的進行評價;還有課堂的掌控不夠靈活,學生出現爭議時教師可以藉機進行指導,課堂生成更是體現教師機智的`地方,而把握教學各環節時間而沒有課上解決是一大遺憾。相信隨着我們課後的交流,郭老師在今後的課堂上定能注意這些環節。

回想自己剛上班時的青澀,再對比現在,更讓我感受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的貼切。教學是一項細緻的工作,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博採衆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多對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相信,隨着學校對新教師培養力度的加大,一兩年後定會涌現出更多的教學新秀。

《乘法分配律》評課稿4

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節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課。可在周老師的精心組織與動態演繹之下,卻讓整節課生動活潑,不僅充滿了濃濃的數學味,而且夾雜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一、注重了對學生行爲習慣的培養。

本課一開始,通過送學生一句話,用看似簡單的12個字,不僅拉開了新課的序幕,而且對學生的行爲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聽要專心,說要大聲,學要用心,寫要認真。讓學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對學生行爲習慣的培養。

二、加深了等式的“變形”必須有運算律保證的意識。

簡便運算很大程度上是湊整,但必須在運算律保證下才能將算式恆等變換,整理或改變成運算律的標準式,可學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這個要領,隨意性很強,就會出現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形算式,最終釀成錯誤。周老師在練習的設計上注重對等式進行“變形”。如後面幾道練習與拓展練習中都出現了這種類型的題目。周老師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進一步鞏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時培養學生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課堂中不同的學生都獲得良好的發展。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同時注重其內涵。

比如在嘗試探究環節,先讓學生通過計算髮現兩個算式結果相等,然後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外在的結構特點,而後讓學生試着用自己的話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點,最後讓學生仿寫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過以上幾個環節,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點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見,最後直至在頭腦中成像,讓學生親身經歷並體驗了知識獲得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歸納推理的能力。

如果說以上環節重點是對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輪廓的勾勒的話,那接下來的環節就是對其內涵的`深層次挖掘和剖析。

比如在檢測環節,周老師通過多樣化的變式練習,步步深入,讓學生在一次次的糾錯過程中內化新知,掌握新知。特別是闖關習題的設計,以遊戲爲載體,讓學生在一次次快樂的遊戲中,多角度多方位完成了知識的建構,這樣有助於學生不僅從乘法分配律角度去理解,更從乘法意義角度去理解爲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再一次豐富了分配律的內涵。

總之,周老師極力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去探索、去感悟,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正如瑞士教育學家所說的:教育的主要責任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我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不僅積累了知識,更發展了思維。

《乘法分配律》評課稿5

今天聽了汪蕾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師的這節課,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由“學會”,變爲“會學”。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經歷了“尋條件、設問題、找方法、明規律、自總結”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整節教學過程中都得以體現。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能力培養探究中

在教學中,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臺,以故事情景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找條件,設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學生根據找出的條件和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通過自主探究,發現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獨立探究自主學習搭好臺

汪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時汪老師出示問題(32+4)×2○32×2+4×2讓學生完成,通過計算再次找到相等關係。不過,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做好適時地引導,在這節課上,汪老師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通過“觀察這一組等式,你發現了什麼”。爲學生提供了發散的思維空間。

提供猜測與驗證的機會,將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興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