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關於評課稿集錦【14篇】

其他1.01W

關於評課稿1

1.“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覺得李老師這句話說得好,這句話在啓迪學生不要將知識拘泥於課堂,課外的知識更應該關注。現在的學生認爲上課纔是學知識,下課的所有時間都應該放鬆放鬆再放鬆,尤其一放假起來什麼都不知道,就知道去了哪些地方,玩了什麼東西,吃了什麼好吃的。學風不正。

關於評課稿集錦【14篇】

2.讀小小說教給學生方法:人物情節圖。給予學生學習與運用的臺階。學生在理解後自然會照貓畫虎,將概括的更爲深刻。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將問題變得更爲簡單。

3.在瞭解小小說的特點時,教師帶領學生邊彙報邊理解。將小小說的特點與課外的'兩篇閱讀相結合,一文一特點,一特點一文,結合理解甚爲巧妙。

建議:學生寫的人物情節圖由於字太小看不清楚,教師應該將自己最爲心儀的圖抄到黑板上,讓大家都看到更好。實際上可以利用投影儀,大家齊比較齊推薦更好。

關於評課稿2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爲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說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說,準確說,流利說。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的會利用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說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說說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爲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臺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關於評課稿3

背誦古詩一直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傳統項目,也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林敏老師向我們展示的《漫遊詩林》將孩子們帶入了浩瀚、有趣的詩詞海洋。陶醉於中國古詩歌的神韻之中。課堂上學生們誦詩、對詩、唱詩、畫詩、演詩,真可謂生動活潑、動靜相宜。孩子們那搖頭晃腦,神氣活現的神態,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5000年的詩詞瑰寶,這種吟誦,既是對語言文字的積澱,又是學生思想的啓蒙、人格的薰陶。 作爲一節中國傳統文化課,它又體現了以下幾個“多”:

一、 所展示的`古詩多。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古詩誦讀複習學過的古詩,領略古詩詞的神奇魅力。林老師帶領孩子們誦古詩,佳言妙語對對碰。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學習古詩、展示古詩來進行。整堂課,孩子們始終快樂着、興奮着、學習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對古詩濃厚的興趣得益於老師精巧的設計。林老師在展示古詩時,充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有小組看圖賽背古詩,有對佳言妙語,有和着音樂的旋律吟唱古詩,有根據詩意畫出古詩,還有小組合作表演古詩。

三、 課堂的作用多。

課堂上,孩子們不僅複習了所背的古詩,在對音樂、繪畫、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觸,整堂課詩、書、禮、樂相結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點建議:

希望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時,能指導孩子讀出詩的韻味。

關於評課稿4

《真分數和假分數》聽後反思

今天聽了一節張老師的課,本節課真可謂是我聽過的所有課裏面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一節自主高效的新授課。

說學生講的好,倒不如說學生預習的好,剛開始我就被學生的表現深深吸引了,張老師請一名學生彙報預習的成果,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主要靠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反思、總結),前一天老師佈置好預習的內容,然後講課的`內容是與學生的預習相吻合的,本節課老師僅僅用多媒體打出了兩個題目:

1、什麼叫真分數,真分數有何特點?

2、什麼叫假分數,假分數有何特點?

下面就是學生展示階段,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小組六個人全部到講臺上面,並且分工明確,你講那個知識點,我講哪個知識點,他講那個知識點。在講的過程中問題意識特別顯眼,比如:我想畫3/4,誰能來幫我完成?有問既有答,每名學生都認真參與,並且同學之間形成了互幫互助的風格,提出的問題有好多是讓班裏最後幾名差生回答(後來老師解釋說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學生之間是不看成績的,即使成績很差,也不影響在同學心目中的形象,這樣差生在小組內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催促其積極向上)。

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老師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展示時,老師在課堂上要來回的巡視學生聽講的情況,並且要注意傾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跑偏時,當學生經過合作還未解決問題時,當學生總結不到位時,要進行適時的指導和引導。

我還聽到了一點,當對於一個比較有難度的問題,有學生講解完畢後,不要忘記再找一名中下游的學生起來再敘述一遍。(特別是總結方法、解題規律)

最後老師與我們做了短暫的交流,關於預習表的問題,特別是重難點的問題的引導和自主探索,讓學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後寫寫是怎麼解決的。最能打動我的是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我相信老師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張老師說剛開始時學生一節課提不出一個問題來,而現在學生是帶着問題在上課、聽課的。

在培養學生方面,我準備向張老師學習,本學期重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每名學生都能帶着問題聽課,我覺得帶着問題來,將它解決了,學生就高興了,自主高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關於評課稿5

一、直覺、建議、贈言

作爲教學生來說,並不是公開課上得好的老師才能帶得出好學生,適合上隨堂課、並注重輔導的老師也能教出好學生;作爲上公開課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上一堂公開課的,由於一堂公開課需要來自老師自身很多的先決條件,所以有的老師對公開課來說只能評、不能上,就跟作文學評論的人不一定是文學家一樣。聽了你的《聰明的使者》直覺告訴我,你是一塊適合上公開課的好料,你的膽量、體態、課堂語言以及你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爲你勝任公開課準備了條件。對此,你得相信我的直覺,並堅定你的信心。

當然,聽了你的《聰明的使者》知道你也還得不斷提高,這也是你所希望的。爲此,我提議:1、繼續向教務處申請執教公開課5至10堂;2、公開課後虛心聽取艾志勇校長、盛潔芳校長、庹小紅主任、遊小玲老師、劉會菊老師的聽課意見,他們對公開課都有獨到的見解;3、公開課後認真寫好反思、心得,可以藉助網絡相同課例與自己的公開課進行對比;4、主動申請執教的公開課完後,可申請教科室爲你集體備一堂公開課,爭取產生一堂優質課。

我認爲對於任何一堂課都可以用“成功、不成功、完美、不完美”這些關鍵詞來進行概括性評價。作爲一堂公開課,追求“成功”是必須的,在“成功”的基礎上追求“完美”應該是公開課的最高境界。是不是“成功”主要是看教學結果,看學生是否真正學到了知識,其能力是不是真正得到提高,強調的是“實效性”;是不是“完美”主要是看課堂效果,看學生是不是已經把你的教學當成了生活,是不是產生了豐富的情感體驗,當成了“知識美餐”,強調的是“生動性”,這會要求你在教學語言、過度處理、課堂藝術等方面從細節上下功夫。因此,“抓實效讓課堂教學成功,重細節使課堂教學完美”這算是我的贈言。

二、說說公開課《聰明的使者》

1、把“理解內容、培養觀察”作爲教學目標是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分爲“背景介紹、講讀課文、拓展學習”並交叉進行也是可行的;教學流程的設計及安排上也應該算是合理的。這說明你在公開課前的`準備工作是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備教材這方面做得到位。

2、你上的是《聰明的使者》的第二課時,用得最多的方法是“提問法”,這是一個常用也是實用的方法,但也許是由於公開課的原因,你把握得還不是很好。從產生問題到解決問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是老師啓發、學生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要能夠看得到學生的心在動。然而,課堂的好多處呈現,你的問題剛剛提出,你就帶而爲之把答案說了出來,就像自言自語,又好像不是在“一般疑問”而是在不停地“設問”。更有一處,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時,由於學生提前預習過,“浮力辨根梢”的答案立即就從學生口中產生了,而你就很快地板書在黑板上,你忽略了不該忽略的講解和能力培養的環節,同時產生了作爲公開課最忌諱的“失真”。其實一堂課的問題並不需要很多的,抓住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不停地追究,讓學生的思維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中階梯性地前進這是應該的。

3、說說你的板書。你的板書設計整體上是精緻的,做到了簡潔、大方,具有概括性,適合學生根據板書進行知識鞏固。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課題沒有板書出來;板書的出現錯時,覺得正確的出現時間是在學生把問題解決之後,而你的板書有幾處都是在解決問題之前。板書出現在解決問題之前,對學生來說是你有意的暗示,這對學生思維訓練沒有好處。

4、課堂語言簡單、樸實、通俗易懂是把公開課上成功的必然條件;特別是語文學科,要讓公開課上得完美,課堂語言優美、講究藝術這也是必須的。你在課堂語言的使用方面意識很強,但在執教《聰明的使者》中也出現了瑕疵,那就是你的課堂中出現了“異曲同工”這個課堂語言,看看當時的學生,我知道好多學生並不是很理解這個詞語的。因此,在你使用這個詞語的同時,花幾秒鐘時間解釋一下應該是必要的。語言學習本身就是個無處不在的事情,作爲大語文觀來說,讓學生在《聰明的使者》的學習過程中多積累一個“異曲同工”也不是壞事。

5、說說你的重難點處理。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想首先應該是理解課文,教學難點根據當時學生的表現我想應該是“培養觀察能力”那部分。對於教學重點來說強調的是“突出”兩個字,而你的課堂表現出主次失衡,你在背景介紹上花功夫太多,擠兌了“理解課文”部分,其實根據學生精力和注意力規律,你完全可以在開課的前20分鐘就把本堂課的重點,從“聰明”兩字出發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首先就完成。另外,作爲“教學難點”,本人認爲並不是教參規定的,是學生規定的,哪裏是學生不懂的,哪裏就是“教學難點”。對於“教學難點”,強調的是“突破”兩個字,你應該做的是通過“循循善誘”使學生“豁然開朗”,而不是通過你在學生短暫的思考後就匆匆出示答案使學生“恍然大悟”。一堂課下來,在“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方面,總讓我感覺到你是在“輕描淡寫”上語文,這與別人追求明確、樸實、自然而簡簡單單上語文是完全不一樣的。

關於評課稿6

本校於近期開展了各科優質課評比活動,我有幸觀摩到一些有經驗、有想法的教師所帶的歷史課堂,自覺獲益匪淺。現將個人收穫盤點如下:

一、更新理念,與時俱進

新課程已全面展開,與時俱進,接受、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課的重要標準。如果仍一味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必然會被淘汰。課改潮流,浩浩蕩蕩。此次活動,無論是說課還是上課,老師們都較好的貫徹了新課程理念,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了很強的課改意識,目中有人(學生),手中有法,樹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江蘇宜興中學的何平老師在講授《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時,精心爲學生創設一個情境,搭建一個舞臺,一部分同學模擬原告中國,一部分同學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學作爲陪審法官,採用模擬國際審判法庭的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

二、精妙設計,創造亮點

參加比賽的都是學校有經驗有想法的骨幹教師,每一節課都凝聚了他們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聽的每一節課,都不乏亮點。亮點來自教學設計的精妙,亮點來自精心預設的美妙,亮點來自教材講解的聲情並茂等等。

例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他們創造性的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真正體現出我們教師的角色是導演、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人。 有的老師從導入到各知識點的講解,一環扣一環可以說銜接得非常自然,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進,思維沒有斷點。比如:福建林晶老師所講授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課,就通過憶文化;;說文化;;賞文化;;論文化;四個環節,先對整節課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再通過展館的三個展區,

1、交流之條件;兼收幷蓄鑄盛唐;

2、交流之途徑;陸海二路傳文明;

3、交流之典型;;爭做使者創輝煌;層層展開使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讀懂歷史、探究歷史、感悟歷史。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思路新穎,內容清晰,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很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歷史的興趣。隨後,她又連續問了3個問題:

1、今天我們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來學習歷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史料探究、討論法……

2、你還知道哪些學習歷史的方式和手段?

3、當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料來開展學習時,可以通過哪些渠道獲取?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非常巧妙的將學習歷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課的教學當中,給我很大的啓發。如藉助材料展示,及時指導學生怎樣提煉材料中的信息。例如遼寧白靈老師講授的《難忘九一八》一課中,對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她就精心選擇了三則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結論。不但培養了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與創新思維,而且還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得以不斷昇華。

三、整合教材,深挖資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參賽老師大多對教材進行了大膽整合,力求疏通教學過程,巧設教學環節,而且表現的自然到位,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程內容。

另外,鄉土史作爲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看得到和容易接受的知識,利用鄉土教材進行教學,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此次觀摩課當中,江西南昌、湖南長沙、福建泉州、新疆石河子、青海等等,許多地方的鄉土史資源都走進了課堂,使人身臨其境,倍感親切自然。

四、精製,現代教學

本次大賽我們看到了參賽老師們精心準備的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料,既有文字材料、圖片材料、音頻視頻材料,也有發給學生的導學案等等,充分利用現代手段進行教學。而選手們製作的,更是巧妙,給在座的每一位學生和老師以視覺上的衝擊。

五、語言精練,情緒飽滿

學生在這樣的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比如:請舉起你的手,讓我看到你的智慧與勇氣、你真聰明、你太有才了、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樣等課堂語言隨處可見。有的老師過渡語說得非常到位,使環節之間的銜接顯得很流暢,比如實力對比,圖表說話&口說無憑,材料爲證;。 還有提問形式新穎多樣,如看服飾、認樂器、識英雄,情景再現,P搶答等。

當然,通過這次學習,我也看到了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優質課表演的成分較多,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夠突出,我個人認爲有很多地方是在展示教師的個人風採。

二是師生互動還僅僅限於師問生答,包括學生的討論,都是教師提問,學生不能自主提出問題,教師也沒有給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的機會。

三是對的依賴性比較強,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在裏,個別教師根本沒有板書,自始至終都是在操縱。

小小的一次校內優質課比賽,使我開闊了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歷史教法的美麗。我時時回想着參賽老師的課堂風采。他們新穎的教學方法、大方得體的教態、對教材的透徹理解等許多方面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鞭策着我不斷努力向前。教學需要藝術,而教學藝術則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基本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以他們爲榜樣,學習他們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學習他們對細微之處獨具匠心的處理,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力求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打造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力求讓學生學的更輕鬆、更愉快、家長和學校更滿意。

關於評課稿7

翁**老師這節課先複習了圖形的幾種變換,再展示老師所化的位似圖形,讓學生感受不同,歸納出概念,期間過渡樸實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後讓學生觀察書本中的三種圖形引導學生對位似圖形以及位似中心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解讀,讓學生經歷了有數學思考含量的數學化過程,這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接着翁老師通過讓學生繪圖讓學生體會利用位似,可以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在練習過程中加深對概念和性質的`解讀。整堂課有講有練,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翁老師還通過展示學生的練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課堂中有一定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板書設計良好,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較強,教師教學基本功嫺熟,教學效果好。

建議:

1.對學生提出的質疑要及時解決。

2.最好在最後注意相關知識的橫向比較(如位似與平移、旋轉、軸對稱等變換進行比較)。

關於評課稿8

五年級數學下冊《找次品》評課稿

聽了《找次品》這節課,我受益,下面我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縱觀整節課,這節課真是教師教得活潑生動,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老師很好的注意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同時老師還特別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讓其活潑主動地發展。總體來說,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數學課。特別突出以下幾點優勢:

一、整堂課的設計既大氣又細膩

在教學的設計上,老師通過3個,5個待測物品讓學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來老師大膽地選擇了2187這個待測物品,讓學生大膽地猜想如果用天平來稱至少要幾次保證找到次品,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於是探究也變得順理成章。最後通過層層探究,揭示規律,利用規律成功找到27個、81個、243個——2187個需要的次數,柳暗花明,讓人不覺感嘆數學的魅力!

在材料的選擇上,老師在教學探討待測物品數量爲5個、9個時怎樣找次品,並羅列出各種解決方案;然後從這些方案中初步尋找感悟規律,但是老師並不急於總結規律,而是讓學生說說8個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幾次?老師不是選擇10個12個,而是選擇了8個,我覺得老師8個待測物品選

的非常好,在學生的意識裏都是把待測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個待測物品裏,學生已經解決了要均分,但是學生對要分成3份還是有疑惑的,補充了8以後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這個規律,而且不管待測物品是不是3的倍數,只要儘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簡單的教材還是複雜難的.教材,老師在教學時候都應該滲透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

老師從一開始就滲透了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衆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老師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組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知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

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這節課老師多次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導學生操作,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主動地獲取知識。老師敢於“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

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這節課的教學給我一個很大的啓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關於評課稿9

一、教學設計,合理妥當。

老師精心鑽研教材,從文本出發,利用教材本身的特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緊抓重點,老師先抓住2、3、4自然段,帶領學生追憶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追憶曾經的愛,然後再到第5自然段,“以愛激恨”,讓學生體驗“毀得讓人心碎”。這樣把愛與恨,美與毀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整個課堂就營造得比較好。不僅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更體現了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融,這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二、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爲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三個方面進行了精讀、精講。注重以讀爲本,充分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結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從內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是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突破了難點,從而爲後面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痛心,對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三、注重以讀爲本,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的實質就是指導學生讀書,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處理好讀講關係,去引導學生多讀和加大學生自學自悟的分量。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中,柱森老師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如在學習圓明園毀滅經過這段時,老師先播放影片引出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然後讓學生帶着痛惜、仇恨讀好這段話,學生切實感悟語言規律,體會作者怎樣傳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昇華。

四、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柱森老師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由表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朗讀,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來,教師在允許學生自由表達後,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的`思路,抓住需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當看完了圓明園被毀滅的一段錄相後,讓學生談感受、談感想,這樣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

五、運用電影畫面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利用電影畫面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柱森老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了電影畫面,如:在教學圓明園被毀滅這段時,雖然文中具體描寫了被毀滅的經過,但究竟是怎樣一個場面,由於學生沒有親眼所見,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學時播放一個圓明園被毀滅大致經過後的課件,圖、文、聲並茂的活動影像,渲染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感情。利用展電影畫面展現教學內容,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真觀,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趣味性和生動性。

當然,金無足赤,課無完美。由於我們還處於傳統教育向新課程探索的轉軌階段,所以,在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過程中,王老師還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還有就是這節課讀的形式比夠多,但讀的分量和深度還不夠。以上幾點是我個人對這節課的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出、糾正。

關於評課稿10

教育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最好的課總是下一節。下面我談談三堂課所反映出來的問題:

1、朗讀不夠。朗讀是學習語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書聲琅琅的語文課纔是迴歸本色的語文課。三堂課中學生的朗讀都還不夠。朗讀花的時間不多,學生讀得不夠到位。特別是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老師大量的分析講解佔去了很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微乎其微。

2、問題不精。老師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過於繁瑣,課堂從頭到位都是用問題串聯下去的。有些問題沒有思考價值,有些問題是填空式的'問題,老師說前半句,學生補後半句。因爲問題不精練,課堂上老師的話語顯得囉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也被佔去了。教學要抓中心問題,要抓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不要一問到底。

3、感悟不深。老師課堂上只注重理解課文內容,沒有注重文本的薰陶感染作用。老師挖掘不夠,學生感悟不深,許多地方如果老師順水而行,會有巧妙的課堂生成,但老師都是點到爲止,蜻蜓點水一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浮於表面,沒有觸動學生的心靈。

4、激情不足。課堂上老師的情感投入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老師不但要做一個有感情的人,還要做一個會煽情的人,只有老師心中燃起一片火,才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熊熊烈火。三位老師中楊正發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其他兩位老師有所欠缺。

5、訓練不實。語文課是學文習字的課。語言文字的訓練要放在首位。老師們沒有很好地抓住語文訓練的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重點句子讀得不夠,重點詞語沒有引導學生好好地理解。重點段落沒有讓學生美美地朗讀體會。課堂如過眼雲煙,學生一下課就忘記了,我們的課以後一定要上得紮實,樸實。讓學生每一堂課有所收穫。

關於評課稿11

各位專家,各位數學同仁們:

上午好!今天我們齊聚水頭四小共同參與以“項目評價”爲核心的教研活動,一起傾聽由董**老師和陳**老師圍繞“人人過關、善學樂學、學力取向、習慣養成”這16字原則而進行的教學活動,肯定各有所思,也必然有諸多收穫。接下來,我根據董老師執教的《搭配二》一課,願與大家分享一些淺薄的想法,若有不成熟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教。

本次董老師執教的《搭配二》裏呈現的內容是第一次以新課的形式出現在課堂裏,在我們去年任教的時候還只是在新課後面的“做一做”出現,解決這個問題對大部分學生而言並不難,所以董老師把重心放在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整個課堂,並明裏暗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注重策略的習慣養成上。從課一開始,董老師就以“今天我們去數學樂園挑戰有關數字的搭配問題,你們有信心接受挑戰嗎?”“有沒有信心?”這樣鼓動性的語言讓全體學生以熱情高漲的態度進入課堂,深切激起學生的學習性和鬥志欲。在董老師層層緊扣的各環節裏,也處處顯示全體學生參與的痕跡,他讓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寫下組成的沒有重複數字的兩位數,好似漫不經心經過每個小孩身邊,實則關注了每一個小孩的學習狀況。在每一個反饋環節,他也積極帶動學生參與評價和思考,在認真闡述自己解題方法的同時關注其他同學的想法,並能有效地吸納更加優越的做法。在整節課裏,我們總能看到董老師和學生們積極互動的歡快場面,學生學得開心,教師引得巧妙。

同時,在這節課裏,我們也能清晰看到董老師非常注重帶動學生利用方法的遷移來解決新問題學習新知識,他在挑戰一里用簡實、樸素的引導語讓學生回顧了組成沒有重複數字的兩位數的多種方法,學生自然而然利用小結出來的比較優越的方法解決了0、1、3、5這個環節,此時老師沒有過多言語,水到渠成。在以後類似的學習中,學生也必然會利用這種有序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這節課裏,我們也看到董老師精心準備的教學材料的呈現,“多一個數呢”、“換一個數呢”、“還是這四個數,換一個問題呢”就把這節課串成串,學生覺得有趣,老師又能授予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看似簡簡單單,卻蘊含諸多樸實的智慧。

這節課雖以挑戰爲線,學生樂學,場面歡快,卻也不難看出董老師一直穩穩拿捏“人人過關”這個尺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中,他有意無意引導學生髮現先確定十位的優越性,他又以多種形式,或獨立思考或說或聽或寫,來鞏固此種思考方式,儘可能讓每一位小孩都掌握思考問題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我們從這節課看到董老師精心的設計和三(3)班學生的精彩表現,但我們也知道真實的課堂必然存在遺憾,所以,這節課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比如,讓一直從教國中數學的董老師來調控一個國小三年級的課堂,怎麼樣給予更輕快的節奏?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裏多一些對學生有激勵作用的有效評價?在一個學生層次差異很大的課堂裏如何既不抹殺尖子生的興趣,又能關注後進生的學習?等等。希望各位專家、領導能給予指點幫忙解惑。

以上是我聽完這節課後一些不盡成熟的想法,還望各位多多指點,謝謝!

關於評課稿12

我們國小的語文教材本身都充滿了文學味,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於濃濃的文學味中。就徐老師的這節課,我認爲有以下特點:

第一,這堂課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渾然一體,抓住“詞語”這根線緊緊地把教學的各個環節串在一起。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徐老師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來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把“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溫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在屏幕上出示,然後指名讀詞,並在文中圈出來,聯繫上下文想想詞語意思,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說話達到運用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感覺很好,學生因爲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種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不理解就猶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在這樣的教學中,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經顯得多餘。

第二,教師對課文未做過多的肢解、瑣碎的分析,還課文的完整性。拎出課文的一個關鍵句:“笑是很重要。不過,要是隻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讀課文從中找出理由,在體驗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篇童話故事所蘊涵的哲理。

第三,文章再生動,畢竟是以文字爲載體。課堂上,讓學生走進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它不但有利於更深刻地感知課文,而且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再創造的有效手段。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課本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多種能力。學生們通過親自理解、表演,是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深化、再創造的過程。老師讓學生演課本劇,目的是爲了幫助理解課文,但感覺學生還未進入課本,進入情境之中,應該引導學生把自己當做小木偶,以小木偶的身份體驗小木偶的感受,相信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朗讀體驗,會更深入理解童話作品的內容與表現藝術。

這是一篇童話,建議學完課文後,讓學生把原著與課文進行比較,學生肯定對童話的語言和表現形式有進一步地理解,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更能促進學生閱讀其他童話。

如何追求語文課的文學味,讓我們的教學富有實效,這是我們所有語文老師要做的也是必須努力去做的事。

關於評課稿13

這節課,課堂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有以下幾個優點:

1、導入新課從學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體重,比多少等等。創設這樣的情景讓生髮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應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2、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李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法以及比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通過討論主學生髮現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爲什麼不能爲“0”,每個環節的'連接都是合理緊湊。

3、課堂的練習緊扣目標落實比的知識。課堂充滿着愉快的學習氣氛,李老師的課堂語言精煉簡潔,課堂教學效果好。

建議:讓學生多討論解決一些習題的解題方法。

關於評課稿14

現在在應用同題異構的教研活動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題異構模式,因爲這種模式是多人蔘與,這樣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時進行上課,對比性更強,那麼就更具有研討意義。

今天兩位老師上的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節課,我認爲可比性就很強,我們可以很好地對照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節課的對比性

(一)教學結構不一致。

第一節課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係;而第二節是從抽象的應用題入手通過畫線段圖從而發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段數和棵數之間的關係。個人認爲第一節課能善於預設學生對“間隔”這個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錯的現象來入手,而且能採用很直觀的五個手指入手,這點我認爲預習的很好,而且也能採取很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二)教學內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節課的教學密度偏大,第二節課教學密度恰到好處。第一節,首先爲了分析“間隔”這個較抽象的詞語,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隊以及天安門12根柱子三個實例找出規律,簡單問題複雜化了,用學生不易理解的“間隔”一詞來導入這很好,這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適當解說就可以了,沒必要小題大做,從而照成讓費時間,而且學生聽得沒意思,不夠挑戰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跟隨慢慢下降了。後面又設計了樓梯、電線杆的例子,又有求棵數的'、求全長的、求間隔數的,還有拓展題等等,雖然實國小生總體素質會較高一些,但是《植樹問題》這個知識內容本身就比較抽象,所以內容太多會照成消化不了,灌輸太過於多學生聽得悶,老師也越上越着急,從而師生的互動也就受到了影響。

而第二節的內容就明顯單一一些了,練習題都是求棵數的問題,沒以逆運用形式出現,這能結合教材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預設教學密度,以至學生回答積極,學生反饋到位,學生學習效率高,這點值得學習。

(三)教學導入方式不一致。

第一節用猜《手》的謎語導入,將爲後面觀察五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做準備;第二節是問學生3月12日是什麼日子直接導入主題,直接爲下一環節的植樹問題求需要幾棵樹做準備。這兩種情況雖然都不相同,但都能結合下一個環節順利過度。我認爲都是能緊扣主題,並都是直接爲後一環節做準備的,都是可以的。

(四)教學板書設計理念不一致。

第一節課能把書上的重難點知識(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特點)寫在黑板上,這樣便於學生對照和記憶。而第二節的板書除了課題,其它的均爲學生的上臺板演作業。些時本人想質疑:學生上臺板演的作業能否替代老師的板書設計?

二、兩節課共同的優點:

兩節課都非常注重指導畫線段圖的畫法。畫線段圖對於學生學習數學確實能幫助分析題意作用,能使問題直觀化,能有效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可是畫線段圖對於國小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這裏老師注重指導把抽象的植樹問題有畫線段圖表示來幫助理解,這點做得很好。

三、兩節課的今後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重方法多樣性的指導。

如:用什麼方法可以驗證例題算出答案是否正確,應該先讓學生想一想並說一說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也許學生會有很多驗證辦法。然後老師才指定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驗證,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可以用線段圖驗證,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今後要結合新課標課程的標準注意方法多樣性的引導。

2、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兩節課都是老師講得較多,包辦太多,今後要注意課堂上應該多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應該讓學生多說,要結合新課標課程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