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海河水系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追溯

歷史1.97W

河北平原的幾條主要河流,或從西北而東南,或從西而東,或從西南而東北,都流向今天津市,在市區內匯合成一條大河東流人海,這是海河水系的基本情況。這種情況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海河水系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追溯

清代學者認爲《禹貢》篇裏的河水(黃河)就是流經天津海河入海的,在入海之前,先已會合了河北平原的降(漳)、恆(?A)、衛(滹沱)諸大水,所以在《禹貢》時代,海河水系已基本形成,不過那時的海河只是黃河水系下游的一部分,尚未獨立。到王莽時黃河離開河北平原改道從山東入海,海河水系隨即成爲一個獨立的水系。現代的地理學者認爲海河水系的形成決定於天津的成陸年代,天津未成陸時,河北平原諸大水應各自在天津市附近當時的渤海灣西岸入海,天津一經成陸,這幾條大水也就在那時在天津合流而形成海河。

實際這兩種看法都是錯的,正確考釋《禹貢》,就可以知道其時的黃河雖然流經河北平原,注入渤海,但並不流經今天津市區,所以就談不上河北平原諸水在天津會合形成海河。見於《漢書·地理志》的西漢時代和見於《說文》、《水經》等書的東漢中葉以前的河北平原水系,也還是分流入海的,未曾匯合成爲一河。海河水系的形成是在東漢末年建安年間,公元三世紀初。天津的成陸最近已由考古資料證明,最晚不遲於戰國。可見天津成陸在前,海河形成遠在其後,兩事相距至少有四五百年。水系形成以後它所包括的範圍曾經發生過多次變動。近代海河水系西南包括清水、小丹河,東北包括潮白河在內,這種情況大致南北朝後期或隋代即已出現。人工的疏鑿對海河水系的形成和發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禹貢》河水和《漢志》河水下游不經天津海河

清初考據學大師胡渭在其所著《禹貢錐指》一書中,花了很大力氣考證“禹河”(即《禹貢》中的河水故道),自謂“導河一章,餘博考精思,久乃得之”。他對自河北平原中部至渤海灣西岸一段禹河故道所作出的結論是:漢代的漳水下游就是禹河故道,具體路線,“以今輿地言之”是“自鉅鹿又北歷南宮”等十五州縣,“至天津鎮注於渤海”。又說:漳水自成平(故治今交河縣東)以下至入海一段,“在西漢時猶爲大河”。胡渭所謂漢代的漳水,實指《水經注》中的漳水;天津鎮即雍正以後的天津府城,今天津市舊城區。可見胡渭認爲《禹貢》時代和西漢時代海河即已存在,是當時的黃河下游的一部分。

《禹貢錐指》刊行於康熙四十四年,即1705年。自此以後,乾隆年間官修的《大清一統志》,和有清一代乃至近代學者論述歷代黃河變遷的著作,差不多全都沿用了胡渭這種說法,幾乎已視爲定論。可是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經不起認真考覈的,我們只要仔細研讀一下《漢書·地理志》、《水經》和《水經注》,就可以知道《禹貢》時代的黃河應在今青縣以東、黃驊以北、靜海縣東南、天津市南的北大港一帶入海,西漢時代的黃河應在今黃驊縣境入海,都不經過天津的海河,都在海河以南即已注入渤海。

在《禹貢錐指》以前,明季陳祖綬在其《皇明職方地圖》的《河嶽圖》中,已把“古徒駭河”畫作自天津入海。徒駭河即禹河下游分爲九河後的最北一支,亦即河水乾流。可見把禹河理解爲從天津海河入海,這種說法並非創自胡渭。然清代以至近代學者之所以採用此說,實由於信從《錐指》的考證,因爲《錐指》是過去二百幾十年來一部聲望極高,被大多數學者推崇爲考證精詳的權威性著作。所以我們今天要破除這一錯誤的說法,必須從駁倒《錐指》的論點入手。

《禹貢》導河末二句是“又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海”。這是說黃河下游岔分爲九派,在入海之前都受到海水的頂託。《爾雅》釋水列舉“九河”之名,以徒駭居首。《漢書·溝洫志》載成帝時許商言:“古說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界,自鬲(津)以北至徒駭間,相去二百餘里”。《錐指》卷三根據許商的話,推定徒駭河是九河中最北一派,亦即“禹河”的幹流,這是可信的。又說許商上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縣,也是正確的。《漢書·地理志》在渤海郡成平縣下有云:

“?池河,民曰徒駭河”①,更可見徒駭之名,至西漢時猶在成平縣民間沿用。《錐指》卷十三中之下說:“《水經》所敘漳水自平恩以下皆禹河之故道”,也是基本正確的②。問題是,《水經》漳水亦即禹河的河口段在哪裏,在何處入海?胡渭認爲《水經》漳水“徑成平縣南,又東北徑章武縣西,又東北徑平舒南,東入海”這一段,以今輿地言之,是歷“交河、青縣、靜海、大城、寶坻,至天津鎮注於渤海,即古徒駭河之故道也”(卷十三中之下)。這是不對的。

《水經》“平舒”是東平舒的省文。漢東平舒故城《清一統志》採用《寰宇記》的說法,認爲即今大城縣治;《錐指》作“在今大城縣縣界”。按,《寰宇記》之說不大確切。《水經濁漳水注》引應劭曰:“平舒縣西南五十里有參戶亭,故縣也”。東漢參戶亭即西漢參戶縣治,故城即今青縣西南三十里木門鎮(《清一統志》)。漢裏一里約爲今裏十分之七,則東平舒故城應在今青縣東北約五六裏處。不論是今大城縣治或大城縣界或青縣東北,總之,東平舒故城應遠在今天津市區西南百里以上。漳水既然是流經東平舒南東入海的,那末入海處便只能在東平舒故城東,或東偏北一帶,斷不可能在經過東乎舒縣南後,又東北流百數十里經過天津市區才東流入海。東平舒縣北,兩漢有文安縣,縣境也在天津西南。漳水若流經天津入海。爲什麼《水經》和《注》都不說在流過東平舒縣南之後,又東北流經文安縣東?

————————

①《清一統志》河間府古蹟說成平故城在今交河縣東,據《水經·濁漳水注》,應在交河縣東北。

② 只能說基本正確,因《水經》平恩(今曲周東南)以下的漳水,不全是禹河故道.自樂成、陵縣(今獻縣東南)西南至成乎縣東北一段,《水經》漳水經二縣之南,而禹河故道則應爲漢代的滹沱河,經二縣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