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必備]春秋的歷史典故

歷史2.35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用到典故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都有哪些經典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春秋的歷史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春秋的歷史典故

春秋的歷史典故1

春秋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1]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爲《春秋》。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邾分三國

邾國是子爵國,也史稱邾子國,東周時期著名方國之一,古城在今鄒城市東南12.5公里,嶧山鎮紀王城村周圍。邾國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孫俠始封曹稱曹俠,是曹姓國,晏安的'十二世孫是夷父顏。夷父名克,字顏,另字伯顏,諡號邾武公,史稱邾子夷父或邾顏公。當時齊國推行霸業,夷父顏響應隨從,邾國故城遺址去各國奔走聯絡,曾夜宿滕國和薛國。邾原屬魯國的附庸,魯國非常憤恨夷父顏的行爲,被視爲叛逆,藉故向周王誣告夷父顏。[7]魯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國,公元前678年,周王誅殺夷父顏,《左傳》莊公十六年載有邾子克卒,時爲周僖王四年。夷父顏被誅後,周王命夷父顏的同母弟叔術代理邾國君位。叔術名羣,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賢明有德的人,族人稱他爲羣公子。叔術代位十多年後,夷父顏的冤誅才得以昭雪,諡號邾武公。這時,代國君叔術又把國君位子,讓給了他的侄子、夷父顏的兒

後期各國變法圖強子夏父,夏父繼位後史稱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國在位最長的一代國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今鄒城嶧山之南另立新都(見《左傳》)。約在公元前643年前後,叔術來濫立國,濫在今滕州市東南30公里羊莊鎮土城村。至此邾國分立爲邾國、小邾國和濫國,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

春秋走向戰國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的後代們經過長期征戰的洗禮,漸漸在晉國成爲貴族。前550年至前497年,晉國國政把持在範氏、中行氏、趙氏、韓氏、智氏、魏氏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魏、韓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遊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餘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爲侯國,即爲《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21]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併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春秋的歷史典故2

【子產放生的典故出處】《孟子·萬章上》。

【子產放生的典故釋義】子產:春秋時,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子產放生的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僕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裏的魚池裏。”他的僕人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裏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鬆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裏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麼會因爲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僕人只得遵照命令。當僕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嘆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讚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不要因爲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爲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爲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爲日後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爲都要符合道德的準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哲理。

春秋的歷史典故3

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爲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並不侈於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裏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爲比喻,並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啓下,目的在於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後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春秋的歷史典故4

春秋時期戰爭雙方的守則,有意思!

(一)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允許平民和奴隸上戰場,他們參戰但不作戰,主要擔任扛行李、餵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爲“戰士”。

(二)

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約好的地點在邊疆,即野外,因此稱爲“疆場”和“野戰”。

(三)

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爲客人也會答謝。

(四)

春秋時代的戰爭全部都是車戰,沒有馬戰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戰,而是每個戰士駕駛一輛戰車。戰車按一字排開。

(五)

兩軍戰車數量均等,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也就是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不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

(六)

春秋時代戰爭的規矩是: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擊鼓進軍。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纔會打招呼“你擺好了沒有?”“好啦……”“我開始打啦~”“好的~~~”

(七)

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交錯之後,第一個回合結束。雙方戰車掉頭回來,再交錯,戰士再用戈敲擊,這是第二個回合……以此類推……通常幾個回合以後戰鬥就會結束,因爲這種來回掉頭會讓戰車輪子或者其他部件壞掉…

(八)

春秋時代戰爭的另一個法則是:如果敵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鬥,讓傷員回營療傷。而我方戰士則就地觀戰,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鬥當中。

(九)

還有一個法則:不能俘虜有白頭髮的戰士,有白頭髮說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十)

敵軍如果戰敗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追擊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孟子》說“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麼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春秋時代,50步是可以笑話100步的,因爲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敵軍不會再追,還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麼……

(十一)

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軍失敗逃跑。所有戰車都怕了,戰場上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着不動。跟他“配對”的那輛楚國戰車追上來,在他旁邊停下,那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它不動。”楚國戰士說“哦,我看看……應該是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幫你弄一弄還能動。”於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它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50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着楚國戰士招手說:“楚國的兄弟謝謝啊!”

春秋的歷史典故5

典源出處

《莊子·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爲春,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此大年也。”

釋義用法

朝菌和蟪蛄(夏蟬)壽命都很短,朝菌活不到一個月,所以不知有晦(每月最末一天)朔(七年級),蟪蛄夏生秋死,所以不知有春秋。後以此典表示壽命或人生短暫;也用以指無知多怪。

用典形式

【蟪蛄】唐·杜牧:“蟪蛄寧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

【蟪蛄流】宋·蘇軾:“俗使蟪蛄流,知有龜鶴年。”

【菌蟪春秋】清·王夫之:“偏是羈孤臣妾,貪他菌蟪春秋。”

【春秋如蟪蛄】清·王士禛:“巧偷豪奪歷千劫,閱盡春秋如蟪蛄。”

【寒意幾蟪蛄】宋·蘇軾:“芳心未飽兩蛺蝶,寒意知鳴幾蟪蛄。”

【蟪蛄話春秋】清·丘逢甲:“鳳舞鸞歌自酢酬,蟪蛄莫漫話春秋。”

【蟪蛄疑春秋】宋·王安石:“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

【與蟪蛄語春秋】宋·蘇軾:“城市不識江湖幽,如與蟪蛄語春秋。”

春秋的歷史典故6

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立自己愛妃生的兒子王子帶爲太子。

齊桓公爲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諸侯要拜見太子爲藉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聯合八國諸侯在首止開大會,太子鄭在首止和諸侯見了面,一起住了幾個月。周惠王覺得太子鄭不聽使喚,但又無力和齊桓公抗爭,就偷偷派人去勸告鄭國不要參加結盟。鄭國聽了周王的話,離開了首止,剩下的七個諸侯共同締結了共輔太子的盟約。後來,齊國又去攻打鄭國,鄭國也參加了盟約。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鄭即位爲周襄王。周襄王對齊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給他送了祭肉、珍貴的弓箭和車子。齊桓公利用這個機會,於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境內)會合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書記載說,春秋五霸,以齊桓公最盛;齊桓公九合諸侯,以葵丘之會最盛。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成爲中原的首位霸主。

現在民權縣與山東省曹縣交界的地方位於民權縣老顏集東,山東省曹縣邵莊鎮胡老家行政村南1華里處有一葵丘會盟重振四方的一個石碑爲證,葵丘會盟重振四方,八個字是繁體的,在90年代初期一直放在胡老家行政村的可耕地內,近期未曾去看過,我覺得說當年的.葵丘會盟臺在民權、蘭考境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曹縣與民權縣境內應該正確,因爲現在存放石碑的土地在解放前後曾經屬於過民權縣和蘭考縣的前身考城縣,1956年該地方劃規山東省曹縣。

春秋的歷史典故7

1、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爲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並不侈於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裏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爲比喻,並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啓下,目的在於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後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轉載]春秋戰國時期的41個典故

2、斷織(孟母繼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及〈列女傳〉:孟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軻,由於賞識淵博,道德高尚,被後世譽爲“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於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孟子孝敬母親,看到母親如此生氣,既害怕又難過。孟母看到兒子有悔改之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廢棄學業像我剪斷佈線,一個人要專心讀書,纔會有知識,如果現在不用功讀書,將來就一事無成。”從此以後,孟子發奮苦讀,終於成爲大學者。後來就用“斷織”爲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

3、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爲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爲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纔不致把事情辦壞,纔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去開玩笑,這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爲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幹中求學,幹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爲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4、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爲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爲掩護。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5、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爲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6、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籲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爲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籲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籲,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讚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爲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7、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範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爲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範氏,晉卿趙鞅爲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萇弘死於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爲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爲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爲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8、表裏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爲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原話爲:“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爲穩固),必無害也。”後世常用“表裏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裏”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春秋的歷史典故8

武王伐紂

周王姬昌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姬發在豐京繼位,稱爲武王,並將自己的父親西伯昌追稱爲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爲軍師,用對待父輩的禮儀尊重他。武王還團結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起兵滅商。

數年後,武王率軍東進。但他沒有公開打出滅商的旗號,相反卻仍以商朝屬國的名義,讓軍隊在前面擡着自己父親的木牌位,大旗上書寫着西伯昌的名號,而自己也不稱王,只稱太子發。武王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爲了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進行一次虛實試探。

武王的軍隊東進渡過黃河來到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果然許多商朝屬國的諸侯們紛紛趕來匯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慮到紂王在商朝還有一定的號召力,紂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貴族大臣們還在竭力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覺得滅紂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進行了一次觀兵演習,與諸侯們聯絡了一下感情,便帶兵回到了豐京。

這時紂王的昏庸暴虐卻更加變本加厲了。有早晨,紂王在鹿臺上與妲己一起觀賞風景。此時正是隆冬氣,他們看見遠處的.淇水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赤着腳在蹚水過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後面的年輕人卻縮手縮腳,一副十分怕冷的樣子。爲什麼年輕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紂王覺得奇怪。妲己說,這是因爲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時很年輕,因此他的骨髓飽滿、精血旺盛;而這年輕人則相反,是一對老年夫婦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就不飽滿。紂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將兩人抓來,當場砍開他們的腳脛骨看個究竟。還有一次,紂王爲了與妲己打賭在鹿臺下路過的一個孕婦肚裏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讓武士馬上剖開了她的肚子。

春秋的歷史典故9

【聞雞起舞的典故出處】《晉書·祖逖傳》。

【聞雞起舞的典故釋義】聞:聽到;舞:舞劍。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舞劍。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時奮發。

【聞雞起舞的歷史典故】

祖逖和劉琨是晉代著名的兩個將領。24歲那年,祖逖擔任司州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是一個很有志向的青年。他們志同道合,都希望爲國家出力,幹一番事業。

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很是焦慮。他們白一起在衙門裏供職,晚上回家一起談論國家大事,談如何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蓋一牀被子睡下。

有一,他們談得很晚,剛入睡,劉琨就鼾聲如雷。剛睡了一會兒,祖逖猛然聽到雞的叫聲,於是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下要大亂了,我們還能安穩地睡覺嗎?”劉琨揉揉眼,想想說:“對!應該居安思危!”於是兩人穿衣起牀來到院中,拔劍對舞起來,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後來,祖逖和劉琨爲收復北方竭盡全力,作出貢獻。而他們早年聞雞起舞的.故事更是成爲美談,家喻戶曉。

【成長心語】

富蘭克林說:“勤奮是好運之母。”正是勤奮與堅持不懈,使平凡的祖逖和劉琨成爲威名遠揚的將軍。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運降臨到自己身上。事實上,成功的大門也永遠爲勤奮者敞開着,幸運女神也總是垂青于堅持不懈的人。不要抱怨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在機會來臨之前,先問自己:我足夠勤奮嗎?有時候,犧牲一點安逸的享受,換之以奮發向上,人生便會多一分積極與動力,成功的曙光便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春秋的歷史典故10

【安步當車的典故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安步當車的典故釋義】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當車的歷史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說:“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說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說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爲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爲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爲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說:“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爲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裏,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着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爲,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說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爲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春秋的歷史典故11

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爲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爲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醜恨美,壞人恨好人。

春秋的歷史典故12

司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爲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纔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爲人奸滑,他以爲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曹髦把通常裏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說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着他來廢掉我。今,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纔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並非一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於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麼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衝動起來,咬着牙說:“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麼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說完,他徑自入後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後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僕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子,你們衝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春秋的歷史典故13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帶領隊伍去伐罪張繡,氣候熱得出奇,烈日似火,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隊伍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憂貽誤戰機,心裏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另有很遠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措施。”他知道現在縱然下下令要求隊伍加速速度也無濟於事。腦子一轉,措施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部隊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邊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好像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調禁不住加速了很多。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夢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春秋的歷史典故14

1、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騎着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2、竊符救趙:

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爲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3、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5、臥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6、愛媵賤女

(媵[yìng]:指隨嫁的人)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着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爲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

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7、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爲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爲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爲,便送黃金百鎰做爲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爲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爲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爲精誠上感天道。

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啓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

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爲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嚐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爲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0、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尾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而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後以此爲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春秋的歷史典故15

李牧袋怯迷匈奴

公元前244年某日清晨,趙國北疆雁門關外,塵土滾滾,旌旗飄揚,鼓角激盪。善徵好戰的單于統率的15萬匈奴騎兵,發起了對中原趙國的擄掠戰爭。

“嘿嘿,李牧(?—前228年)這個懦夫,今天再想把腦袋縮在衣領裏高懸免戰牌可不成了。”

“對,今天我們一定要踏平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總讓我們感到礙手礙腳的。”

“趙軍該不會設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慮了,李牧有膽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數百騎兵打個大敗了。”

“這倒是的。”

....

單于和部將們騎着戰馬,一路談笑着向前進發。前天,他們已派小股部隊前往趙營裏騷擾,李牧的'軍隊不戰自敗。匈奴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搶得百十頭牛羊,還劫持了幾十名趙兵。

一連數年中,李牧在雁門關安營紮寨,從不出戰。單于認定李牧膽怯畏戰,他那幾十萬駐邊守軍根本毋須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單于調動精騎15萬,從正面發起了對趙軍的進攻。

匈奴前鋒部隊已攻入李牧大本營了。

“啓稟君主,趙軍營中竟無一人。”先鋒官趕來向單于報告。

“嗯、李牧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單于不無得意地說,“命令部隊全速開進。”

正當匈奴主力部隊全部進入趙軍陣地之時,忽聽軍營四周號角齊鳴,喊殺聲四起。只見四面八方無數的趙軍步騎兵似乎從天而降。

“啊!我們陷入包圍了。快撤!”單于急忙下令撤軍。

可哪裏還來得及,過去一向畏敵如虎的李牧軍兵,似乎個個變成了雄獅,吶喊着,舉着刀劍槍械,像潮水般向匈奴兵衝殺過來。

一場激烈的廝殺後,單于扔下10萬多個屍首,帶着數千人馬,丟盔棄甲地逃了回去。

從此十多年裏,匈奴兵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了。

原來趙將李牧熟知匈奴兵驕橫跋扈的習性,因此,便對匈奴兵採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他命令部隊堅守不戰,甚至在軍中規定:一旦匈奴入侵,全體將士務必回營自保,不得迎戰,有敢捉拿匈奴人的處死!久而久之,不用說匈奴人說他膽小如鼠,士兵們也開始埋怨他是畏敵之將。趙王更責怪他無能。但李牧依舊只守不攻,終於引得單于上了鈞,打了大勝仗。

標籤:春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