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優秀]經典歷史典故20篇

歷史1.01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要準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經典歷史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經典歷史典故20篇

經典歷史典故 篇1

柏樹溝村村名因柏樹溝村的柏林寺而得名,柏林寺最早可追溯至唐初。

據傳唐初年,有謀士建議將全國的'名山大川上的風水寶地修建寺廟,佔據這些風水寶地避免這些寶地被人修墳造墓而產生新的天子,威脅到唐朝的統治,後來選中村北龍門山頂的位置,據說當時本地山上並無柏樹,只有龍門山頂範圍內有成片的柏樹,故寺名叫做柏樹寺,柏樹寺外面的村裏也被叫做柏樹溝。

經典歷史典故 篇2

筆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衆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爲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爲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藉着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爲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纔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經典歷史典故 篇3

【出處】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閔公元年》

【例子】: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戰犯不除,國無寧日。這個道理,難道現在還不明白麼?(《南京政府向何處去?》)

【用法】:作賓語、分句;用於壞人

意思】: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

典故《左傳·閔公元年》冬,齊仲孫湫(從水,秋聲)來省難(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書曰“仲孫”,亦嘉之也。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冬,齊仲孫來。其曰齊仲孫,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孫,疏之也。其言齊,以累桓也。)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去。慶父是個貪婪殘暴、權慾薰心、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子開爲魯君繼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陳國。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後,令立(子開)閔公當國君。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依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閔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裏代表的;又爲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爲孟氏。成語故事魯莊公躺在病榻上,反思自己掌政三十二年,雖沒有大作爲也沒有大失誤,心裏倒安然。可身後之事卻令他心神難安。夫人哀姜沒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啓,自己寵幸的愛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鳳生了公子申,由誰來繼承王位呢。三個兒子中他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裏明白,由誰繼位,他的三個弟弟是關鍵。大弟慶父兇殘專橫,且隱隱約約地知道他與哀姜關係曖昧,不願見他,就叫來二弟叔牙商議後事。誰知叔牙早被慶父收買,極力推薦慶父,莊公沒說什麼。又叫來三弟季友,季友明白莊公的心意,盛讚公子般的仁德,願竭力擁戴般繼承王位,此事就這樣敲定了。

秋風蕭瑟的八月,莊公駕崩,季友設計毒死了叔牙,孤立了慶父,宣佈遺詔,讓公子般登上了王位。慶父哪能忍下這口惡氣,在密室裏與哀姜盡情歡愉之後,二人就謀劃起來,一致的意見是除掉新君,讓誰繼位呢,哀姜極力慫恿慶父登基,慶父認爲時機尚未成熟,先讓八歲的啓當個傀儡,再伺機而動。而啓是哀姜的親外甥,她也就同意了。恰巧般的外公去世,趁般去弔唁的時候,慶父發動政變,讓啓當了國君,這就是魯閔公。同時派人在途中截殺了般。季友感到了威脅,趕快帶着公子申逃到邾國去了。哀姜叔姜都是齊國公主,閔公自然是齊王的外孫,慶父仍感新君地位不穩,就慌慌張張地跑到齊國去爭取援助,齊桓公答應了他。此時慶父越發猖狂,隨意誅殺異己,欺壓良善,與哀姜的親密接觸,也毫無顧忌了。第二年慶父就和哀姜殺掉了閔公,自立爲國君了。這一下,齊桓公坐不住了,他作爲中原霸主,對鄰國的動亂不能不問,況且被殺的是其外孫,於是派大夫仲孫湫以弔唁名義去魯國查看情形,準備採取措施。公孫湫回來報告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國人見慶父連殺兩個國君,又胡作非爲,已滿腔憤怒,聽說齊國要對付他,就紛紛起來反抗慶父。這時身在邾國的季友發出討伐慶父的檄文,並擁戴公子申爲國君,國人熱烈響應。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敵衆,倉惶逃到莒國去了。季友帶申回國,並立爲新君,這就是魯僖公。後來季友買通莒國,將慶父押解回國,慶父走投無路,就自殺了。

經典歷史典故 篇4

我從小就愛聽故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內容吸引住了。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懂得了許多學習的道理。

“半途而廢”這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東漢時,有個人叫樂羊子,在外出學習過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棄學業回了老家。到家後,他的妻子聽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將織布機上未織完的.布一刀剪斷。樂羊子覺得剪斷的布很可惜,妻子卻說:“一匹布是一根根絲線積累起來的,我將它剪斷,從前的努力就白費了。中斷的學業又何嘗不可惜呢?這和剪斷織絲又有什麼兩樣?”樂羊子聽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師那,繼續學習。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做事沒有恆心,任務沒完成就放棄。它讓我明白了:學習不能中斷,有的時候,你離成功也許只有一步之遙,你放棄了,是多麼的可惜。

經典歷史典故 篇5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爲大將軍,爲漢朝立下很大功勞,被封爲楚王。晚年的劉邦怕在自己百年之後政權旁落,認爲功大才高的韓信最危險。

韓信感嘆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他,改封淮陰侯。被削去了王位的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爲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他在長安響應。 陳稀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準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呂后想把他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

最後,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擒住。呂后將其殘忍地殺害。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爲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後來被用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因劉姓形成的歷史典故和成語還有很多,有人初步統計達到了100多個。這些典故和成語以深刻的哲理警示後人,提供借鑑,影響深遠。

經典歷史典故 篇6

曹操擊敗劉備後,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若得此人幫助,可得天下。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恰遇諸葛亮出遊未回。幾天後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去。諸葛亮的弟弟說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過了新年,劉備選個好日子,又去隆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之策。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得了諸葛亮。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後來諸葛亮做了劉備的軍師,幫了劉備的大忙,於是後人引用這一典故來形容虛心求才的渴望和誠懇。

經典歷史典故 篇7

周王姬昌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姬發在豐京繼位,稱爲武王,並將自己的父親西伯昌追稱爲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爲軍師,用對待父輩的禮儀尊重他。武王還團結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起兵滅商。

數年後,武王率軍東進。但他沒有公開打出滅商的旗號,相反卻仍以商朝屬國的名義,讓軍隊在前面擡着自己父親的木牌位,大旗上書寫着西伯昌的名號,而自己也不稱王,只稱太子發。武王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爲了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進行一次虛實試探。

武王的軍隊東進渡過黃河來到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果然許多商朝屬國的諸侯們紛紛趕來匯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慮到紂王在商朝還有一定的號召力,紂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貴族大臣們還在竭力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覺得滅紂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進行了一次觀兵演習,與諸侯們聯絡了一下感情,便帶兵回到了豐京。

這時紂王的昏庸暴虐卻更加變本加厲了。有天早晨,紂王在鹿臺上與妲己一起觀賞風景。此時正是隆冬天氣,他們看見遠處的淇水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赤着腳在蹚水過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後面的'年輕人卻縮手縮腳,一副十分怕冷的樣子。爲什麼年輕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紂王覺得奇怪。妲己說,這是因爲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時很年輕,因此他的骨髓飽滿、精血旺盛;而這年輕人則相反,是一對老年夫婦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飽滿。紂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將兩人抓來,當場砍開他們的腳脛骨看個究竟。還有一次,紂王爲了與妲己打賭在鹿臺下路過的一個孕婦肚裏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讓武士馬上剖開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見紂王實在鬧得不像話,進宮去勸諫。紂王一怒之下,下令將箕子剃了光頭,關到後宮做奴隸。比干去爲箕子說情,紂王竟命武士將他剖胸剜心,說是要看看他這個裝假正經的聖人到底長了幾個心眼。微子看到紂王實在無藥可救了,他不願親眼目睹。

經典歷史典故 篇8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於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衆揮毫。”月船禪師允諾跟着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爲她作畫,畫成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說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髒;金錢污染了它的善美。出於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着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後面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後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爲什麼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裏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穀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願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志願。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願望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再畫。他只說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錢,是醜陋的。心,是清淨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譭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求取淨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爲禪畫了。因爲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云:“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後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社會上必然有人讚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

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要能夠不生氣,儘管壞話說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麼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經典歷史典故 篇9

活着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經常會得到最好的。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坐的車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他說,這是因爲像他這樣鍥而不捨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裏尚餘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爲患。他說,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面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車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爲了一兩個座位揹負着行囊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沒有了。與活着2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只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隻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直站到下車。

人生哲理:自信、執着、富有遠見、勤於實踐,會讓你握有一張人生之旅永遠的坐票。

經典歷史典故 篇10

古時候,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子,他先在家裏量好了自己腳的尺寸,用一根繩子記錄下來,他隨手將繩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門了。

他來到集市上賣鞋的店鋪裏,左挑右選,終於看好了一雙鞋,正準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尺寸的繩子放在家裏忘帶了,就說忘了帶尺寸,要回家拿來尺寸再買,說完就走了。

他匆匆忙忙地趕回家,拿了放在座位上的繩子後,又匆匆忙忙地趕回集市。來回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等他返回集市的時候,太陽都要下山了,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了。他來到賣鞋子的店鋪前,看到已經關門了,再看看自己腳上鞋子的大洞,十分沮喪。

旁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爲什麼不直接試試大小,非要按量好的尺寸買鞋呢?”他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

《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要有一定的靈活性,突破定式思維,才能讓一切變得更容易、簡單。無論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還是提升自我,善於用變通的思維和方法是有助於一個人取得成功的。變通決定出路,學會變通,就能在種種困境、麻煩面前遊刃有餘。不變通,就無法創造更高的價值;不變通,就只能守在原地,永遠無法突破。從那個已經約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來,別讓那個已經量好的“尺碼”,成爲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經典歷史典故 篇11

愛好象棋的都知道,中國象棋棋盤上有“楚河漢界”,這便是由一個有名的歷史典故而來。 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大敗漢軍,劉邦退到滎陽,楚軍追至滎陽,之後兩軍互相攻伐長兩年之久。楚軍對滎陽加緊圍攻,劉邦逃至成皋。項羽攻破成皋,劉邦北渡黃河,得到韓信的援助,勢力又壯大起來,決定採取深溝高壘和項羽打持久戰,以消耗楚軍兵力。項羽率兵東進開封、商丘一帶作戰,劉邦復取成皋。項羽急忙從商丘回師,劉邦閉城不出。

此後不久,劉邦兵分兩路,一路仍在滎陽同項羽相持,一路由韓信率領,抄楚軍後路。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形勢促使雙方相約以鴻溝爲界,“中分天下”,“鴻溝而西者爲漢,鴻溝而東者爲楚”。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後來被人們用於象棋的棋制,極富理念價值,爲人們審時度勢採取對策提供了借鑑。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載,項羽大軍進駐鴻門後,有人告訴項羽說沛公劉邦要在關中稱王。劉邦爲平息這場風波,和謀士張良到鴻門向項羽謝罪。項羽設宴待之。席間,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可項羽不理睬。於是,范增叫來項羽的兄弟項莊說:“你進去假裝舞劍助興,找機會殺了沛公。”項莊進屋,拔出劍在沛公面前起舞。

項羽的族叔、張良的.故友項伯看出了項莊的意圖,爲保護劉邦,拔劍與項莊對舞。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此情心裏着急,出去找到劉邦的部將樊噲說:“沛公現在很危險,項莊表面上舞劍助興,實際上想殺沛公。”樊噲強行進帳,怒視項羽,指責他聽信謠言,要殺有功之臣。

過了一會兒,劉邦乘上廁所的機會逃回了自己的軍營。這則成語故事比喻表面上用正當理由掩蓋,實際上卻別有用心,啓示人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防上當。

經典歷史典故 篇12

1、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爲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鏡爲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賣鏡都市以謀昭合。未幾,陳果爲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僕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爲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典見《本事詩》、《古今詩話》等)

2、響遏行雲

古代傳說:薛譚拜歌唱家秦青爲師,學藝未成自以爲得奧妙,而向老師告辭。秦青並不挽留,將他送到郊外,途中爲他撫節悲歌,表達師生依依之情。其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知己之不足,於是懇求秦青允許他返回繼續學習,終身不敢言去。“響遏行雲”,形容歌聲高亮,似乎能阻止行雲的前進。蘇軾《減字木蘭花?詠慶姬》詞“響亮歌喉,遏住行雲翠不收”,即用此典。(典見《列子?湯問》)

3、漁陽摻撾

漢末文學家禰衡,少有才辯,長於筆札,孔融曾向獻帝表薦,曹操多次召見。禰衡恃才負氣,稱病不往,又以言詞譏諷。曹操深爲嫌怒,但因他才名遠播,殺之恐招害賢之名,欲藉機輕侮之。時方正月十五日,曹操大會賓客,乃命禰衡爲鼓吏,在席上擊鼓助興。禰衡揚槌擊鼓,作《漁陽摻撾》,音調悲壯,鏗鏘如金石之聲,四座爲之動容。依慣例,鼓吏當易衣,衡便於衆人前脫衣裸身而立,然後徐徐著鼓吏之服,顏無作色。後人因稱《漁陽摻撾》爲鼓曲中妙品,又用以比喻慷概悲壯樂曲。北周庚信《夜聽搗衣》詩“聲煩《廣陵散》,杵急《漁陽摻》”,下句即用典。(典見《世說新語?言語》、《後漢書》注引《文士傳》)

4、春月勝秋月

宋哲宗元佑七年(1093)正月,蘇軾知穎州(今安徽阜陽)時,堂前梅花盛開,月光皎潔。夫人王氏因謂:“春月勝如秋月。秋月令人悽慘,春月令人和悅。”王氏平日未嘗作詩亦不言詩,蘇軾卻以此語實詩家語。欣然相邀歐陽叔弼、歐陽季默兄弟飲酒賞月,又作《減字木蘭花》詞一首雲:“春庭月午,搖盪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專詠春月勝於秋月,一時傳爲佳話。元樑寅散曲《人月圓?春夜》“三春月勝三秋月,花下展清陰”句,即用此典。(典見《侯鯖錄》、《藝文類聚》、《後山詩話》等)

5、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爲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爲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頷聯即用此典。清黃景仁《濠梁》“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也用此意。(典見《莊子?齊物論》)

6、夢遊華胥

相傳黃帝即位三十年,因思爲天下大治之難,乃寡慾清心,順其自然,三月不理政事。曾夢中游於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元首,亦無貴賤賢愚之分。人民無所嗜好,既不戀生,也不畏死;既無親疏向背之隔,亦無愛憎利害之心;水火難傷,鞭斧無損;雲霧難遮其眼,雷霆不擾其耳,是個沒有人世利害得失的奇妙極樂世界。黃帝醒後若獲養身治物之道。廿八年後,終至天下大治。後因以“夢遊華胥”喻到達理想王國。唐李商隱詩云“不見華胥夢,空聞下蔡迷”,即用此典。(典見《列子?黃帝篇》)

7、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興》“蛾眉豔曉月,一笑傾城歡”,又《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均用此典。(典見《漢書?外戚傳》)

8、司空見慣

唐代詩人劉禹錫某年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罷官回京,司空李紳因仰慕其名,邀至府第,盛宴款待。席間,李紳命歌妓勸酒,劉禹錫即席賦七絕一首,詩曰:“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紳聽罷,就把歌妓贈給了他。此事範攄《云溪友議》卷七、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七均作揚州大司馬杜鴻漸與劉禹錫事,不能詳考。後人因以“司空見慣”比喻對事物的習以爲常。蘇軾《滿庭芳?佳人》詞:“人間何處,有司空見慣,應謂尋常。”(典見《本事詩?情感》)

9、梅妻鶴子

北宋詩人林逋,爲詩風格淡遠,其詠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傳誦人口的名句。他不趨榮利,終身未仕,初放浪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足不及城市,死後賜諡和靖先生,人稱“梅妻鶴子”。後遂以“梅妻鶴子”爲隱者清心寡慾的象徵。明徐復祚《偶寄》“紫綬高軒虛富貴,梅妻鶴子自風流”,即用此典。(典見《詩話總龜》、《夢溪筆談》、《宋史?隱逸傳》、《西湖遊覽志》)

10、驛寄梅花

三國吳名將陸遜的族子陸凱,與范曄(非《後漢書》作者)是好友。兩人一處江南,一居長安,山川阻隔,常懷思念。冬日適有傳遞公文的驛吏南來,陸凱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驛吏攜往長安贈與范曄,並作《贈范曄》詩一首。詩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因以“驛寄梅花”喻向遠方友人表達思念之情。如宋秦觀《踏莎行》詞:“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舒亶《虞美人?寄公度》詞“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一枝梅”等,都用此典。(典見《太平御覽》卷九七零所引《荊州記》)

經典歷史典故 篇13

在唐代,有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寶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於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裏。於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說東道西地談起來。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嘆口氣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寶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可是我沒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說:“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慾望。”說着,從挎袋裏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說:“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麼都有了。”這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裏。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裏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裏的長官。後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並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後擁,回來後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幹,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着熱氣,還沒有熟呢!

現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樑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慾望的破滅。

經典歷史典故 篇14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爲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後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原本以爲可以得到嬴政的優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復嬴政。但由於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太子丹復仇的願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於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爲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田光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着太子丹走到門外,指着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爲什麼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爲它精力不行了。”“對呀!您聽說的關於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說:“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爲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經典歷史典故 篇15

有一年夏季,曹操帶領隊伍去伐罪張繡,氣候熱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隊伍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憂貽誤戰機,心裏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另有很遠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措施。”他知道現在縱然下下令要求隊伍加速速度也無濟於事。腦子一轉,措施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部隊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邊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好像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調禁不住加速了很多。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夢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經典歷史典故 篇16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初封代王,後來繼承皇位,即漢文帝。劉恆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對他的母后很孝順,從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臥牀不起。劉恆親自爲母后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后的牀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牀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爲母后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纔給母后喝。

劉恆孝順母后的事,在朝野廣爲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君。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嚐。”

漢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重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爲“文景之治”。後人爲了紀念文帝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爲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自古道:“久病牀前無孝子”,而劉恆卻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爲先,因爲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爲如此纔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打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經典歷史典故 篇17

姽嫿將軍,明朝末年人。姽嫿將軍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紅樓夢》第七十八回中,賈政講述了“姽嫿將軍”林四孃的故事。當年一位恆王出鎮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習戰鬥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藝更精”,恆王讓林四娘統轄諸位美女,稱爲“姽嫿將軍”。

當然了,這位恆王是一個真正的“鬚眉濁物”兼草包,竟被“流賊”殺死。文武官員紛紛要獻城,“不期忠義明閨閣”,林四娘帶領衆美女夜襲賊營,力戰不支,殉王報國……有人考證,曹雪芹並非杜撰,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禎年間的秦淮歌妓,後成爲衡王朱常庶的寵妃,平生只參加過一次戰鬥,在戰鬥中香消玉殞,被人們稱爲“姽嫿將軍”。

到了清代,蒲松齡還把林四娘寫進了《聊齋志異》。

此事的考證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歷史上層出不窮的“姽嫿將軍”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她們不愛紅裝愛武裝,不繫明珠系寶刀,豔李濃桃臨戰場,讓婀娜和嬌媚在刀光劍影裏亮麗着。她們上馬殺敵,就是將軍;下馬後嫺靜美好,是爲“姽嫿”,稱之爲“姽嫿將軍”,用《紅樓夢》中的說法,是“妙極神奇,更覺嫵媚風流”。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姽嫿將軍”是婦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關她的記載有二百多條,她曾率領一萬多人的軍隊去攻打前來侵略的鬼方,並大勝而歸,因功勳卓着而深得國民的愛戴。

後來,她的墓中出土了帶有“婦好”銘文的“鉞”,是婦好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八點五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九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她武藝超羣,力大過人。

在歷史中,雖然這些巾幗英雄不讓鬚眉,屢立功勳,但正式被皇帝冊封,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帥秦良玉,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將軍。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戰功卓着。她統帥的“白桿兵”更是威名遠揚,這也是她自己獨有的一支部隊。

崇禎二年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峯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徵調天下兵馬勤王。秦良玉聞訊,火速“出家財濟餉”,率“白桿兵”兼程北上。當時各地趕來的十餘萬官軍互相觀望,畏縮不前。唯獨秦良玉率先奮勇出擊,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對北京的威脅。

爲此,崇禎皇帝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封其爲一品夫人,充總兵官,加封少保。崇禎感慨萬千,寫下四首詩賜給了秦良玉,誇讚她的功績。其中“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這一句是非常值得體味的。在國家危在旦夕的時候,崇禎皇帝對男人們也許是不抱什麼希望的,他們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們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經典歷史典故 篇18

說的是很早很早之前的事了,那年間,咱們中華大院裏頭很不消停,雖說尚有個透風漏雨的花架子一樣的周王朝,可是天子家不爭氣,產的龍子龍孫成器的少,玩兒鬧多,結果是黃鼠狼下豆杵子——一窩不如一窩,傳不過三五代,國運江河日下,有點兒本事的主兒,拉幫人就敢搶地盤、圈地界,佔塊地兒就敢稱國,什麼侯國、公國、王國等等,頂得好端端一個炎宗黃祖開創的浩蕩神州是千瘡百孔、體無完膚,直鬧得春秋無序,戰國煙濃,民不聊生。能耐大的、成氣候的,自然要擴大疆域,吃掉小的、弱的,就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漬泥一樣,攪了個昏天黑地,日月無光……

就在這大小林立的衆多國家中,有一個叫衛的小國。別瞧這衛國國小,故事倒蠻多。衛國最初的君主是和周武王姬發一個娘肚子裏爬出來的親兄弟康叔。老姬家人可不含糊,早幾輩子就瞅準殷商的蔓蔓兒快拉秧了,趁勢忙不迭佔住渭水北邊的岐山,揭竿豎旗,招攬天下,到武王姬發時一舉滅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封爵分地時,康叔因與王室有着極親的血緣關係,得到了商紂都域朝歌及其四圍的大片沃野,並賜國號衛,被立爲衛君,同時還兼着周朝司寇之職,參與王事並嚴治亡商遺民。毋庸諱言,人壽是有限的,衛國祖爺康叔再能劃拉,再能撐持,終歸是難免一死。他死,兒子繼;兒子死,孫子繼……家天下麼!所以,只要是這個窩裏蹦出來的.崽,即便是呆傻癡苶,哪怕是個怪胎,也是有資格坐上君位。就這麼着,衛國一代代地弄出來不少的故事。只是這些故事大都不怎麼美好,多系家醜之類,什麼宮闈醜聞,君位之爭,父子、兄弟相殘……總之是磕磕絆絆地傳了十來代,就傳成了秋後的螞蚱——蹦躂不起來了。這個“螞蚱”名叫姬赤,古籍上還真有他這麼一號,史稱衛懿公,也就是咱這篇故事的A號人物。

要我說衛懿公這主,雖說是個亡國之君,可蓋棺論定,衛國人卻給了他一個很不錯的諡號——懿。不信,您就翻翻《史記·史記正義·諡法解》一段,那上面說的是再明白不過了:“溫柔賢善曰懿。”句下又有仨小字標示:“性純淑”。您說這人的德行還賴嗎?多有“愛心”的一位君主呀!只是此君愛的不是人類!他愛的是禽鳥,而且愛的只是禽鳥中的一類——鶴!是個寵物愛好者,是愛鶴寵鶴沒了邊的鶴癡,堪稱養鶴、玩鶴的絕代宗師。

說起衛懿公畸形獨特的愛好成因,似乎頗受其家族的薰染和基因遺傳的影響。衛懿公的祖考爺衛宣公姬晉最大的本事就是貪淫好色,不知羞恥。早在衛宣公做世子的時候,搞不清是他爹衛莊公的第幾號小妾了,只知道名頭很響,叫夷姜,是個十分動人的佳麗,把一個世子誘得吃不香,睡不穩,沒白沒黑地瞄着他爹的臥榻……常言道,不怕鬼叫門,就怕鬼惦記;他這一上心惦記,還真就把個小繼母夷姜惦記到了自己的熱被窩裏,很快珠胎暗結,私生一子,取名曰伋。您說衛莊公這個老王八窩脖不窩脖?衛莊公氣死了,衛宣公才得以上位,夷姜也自是扶了正,伋子亦得見天日,且因母貴被立爲世子。至此一切都歸正常了吧?其實不然,伋子長到十五六,他爹衛宣公寶貝似的爲世子忙不迭地張羅兒媳婦,很快就聘定了齊僖公的女兒齊姜。孰料,這齊姜天生麗質,實乃一絕色尤物,誘得衛宣公心癢難耐,沒着沒落的,竟不顧綱常倫理,以出使外交的名義支走兒子,硬是霸佔了兒媳婦,還恬不知恥地美其名曰“宣姜”。如此一來,這天大的國室家醜不光成爲時人街談巷議的話把兒,而且也爲我國不朽的《詩經》留下了一頁警醒世人的名篇《邶風·新臺》,讓後人聽到了一個悲劇女子憤怒的怨訴:“……燕婉之求,篴篨不鮮……”說白了就是:……年少英俊的如意郎君原是我求得的佳偶,而今陪伴我的卻是令我噁心的雞胸駝背形同癩蛤蟆的糟老頭……

癩蛤蟆如願以償地吃上了天鵝肉,徐娘夷姜自然就成了處理品;尤其在宣姜生了壽和次子朔兩個兒子後,沒處打發的夷姜索性被扔進垃圾堆,任之自滅,其子伋子也大大掉了價;特別隨着壽、朔二子歲數漸長,伋子更成了衛宣公和宣薑母子眼前的一隻綠頭蒼蠅,怎麼瞧怎麼膈應,只恨一時找不着蒼蠅拍拍死他。再說已是少年的壽、朔,無疑是宣姜的指望和靠山。宣姜力逼宣公廢伋立壽。偏偏壽又和伋子友善,不僅不願奪兄長之位,還處處護着這位異母長兄。而朔,別看年幼,卻另藏一副奸詐險惡心腸:伋子他是必欲除之,而親兄壽,亦不可活!二人不滅,自家安能即位專權?爲此,他陰招武士,私落亡命,攛掇宣姜,誘惑宣公,極言伋子恨父欺庶母,奪兒婦,喪盡天良……直氣得宣公七竅生煙,嚴命伋子速速離京,卻於半路伏兵密令殺之。朔見己謀得逞,暗派所養武士換下伏兵,只待伋子到來。不想,壽於母宣姜處得知內情,忙借送行餞別之機告知伋子,並將伋子灌醉,自己先行上路,急去阻止朔的行動;熟料,壽一進入埋伏地就被射殺了。伋子酒醒後,聞聽弟壽代己已行,唯恐不測,慌忙追去,自投羅網,成了朔的刀下鬼。就這樣,黃泉路上,一對冤魂兄弟倒做了伴兒……

朔陰謀得逞,衛宣公卻日喪二子,連呼上當,悔恨不已,眼睜眼閉,都是夷姜、伋子和壽兒的冤魂鬼影,自此精神委頓,寢食難安,不久就窩囊死了。老東西一死,撿便宜的無疑是朔。他即位當上了衛惠公,卻無日不在仇殺和動亂中度過,根本無暇顧及治國理民之事,死後丟給兒子懿公的,只能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破敗不堪的衛國。

衛懿公倒也想得開,整個一甩手掌櫃。他心說,家底兒既然給爺、爹敗光了,咱又沒什麼迴天的本事,乾脆破罐子破摔,反正蝨子多了不癢癢。治啥國?傷那腦細胞呢!就說船破了,船破還有幫,幫壞還有底,底爛還有釘吶!何況一國釘子,兌換成錢,盡俺一人造足夠了。衛懿公這麼一想,索性玩兒唄,他什麼都玩兒。但他最喜愛的就是玩兒鶴!他玩兒鶴,簡直玩兒出了圈兒。他養的鶴,何止百隻千隻?個個都是毛色潔淨豔麗,鳴聲清亮,舞姿婆娑,宮廷苑囿無處不見。就是這樣,衛懿公還不滿足,還下令要國內的臣民百姓竭力搜求進獻,凡是進獻的鶴可對他的心的,金錢美女、官位宅邸,那是得什麼賞什麼,簡直大方得沒了邊兒。後來他的鶴養得太多了,就越玩兒越不成體統,居然給鶴劃分等級,且按等級封官爵,加俸祿。上等鶴享受大官的俸錢,當然是吃得美,住得好;次點的官祿就差些,吃住也掉點兒檔次,等等,以此類推。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每當衛懿公出遊,總要叫羣鶴分班像官員似的陪行,並用載乘士大夫以上官員的豪華馬車拉着它們在前面行進,號稱“鶴將軍”,比那些真人儀仗隊還威風尊貴。在衛懿公那裏,凡是養鶴的人都有豐厚的工錢,而且比朝中的官員都有保證。當然衛懿公玩兒鶴的巨大費用,都是向老百姓橫徵暴斂得來的,因此,短短三五年間,就榨得國民骨枯髓盡,到處可見賣兒賣女、家破人亡的悽慘景象。又過了幾年,北狄人看透了衛懿公這個荒唐的廢物,知道衛國是真的沒得救了,就一舉侵入衛國。衛懿公一下子慌了神兒,急忙命令臣民抵抗,可是人們都向山林荒野逃避去了,誰也沒有作戰的心氣兒。衛懿公好不容易抓了一些官員,想叫這些官員帶頭上陣;不想這些官員異口同聲地譏諷頂撞他,你用“鶴將軍”打仗就行了。結果北狄兵馬如入無人之境,滅了衛國。衛懿公也死在了亂刀之下。

至於那些鶴,好在都有翅膀,一飛沖天,鳴聲悽清響亮,在瀰漫的烽煙中,也算是給寵愛過它們的主人招魂了……

經典歷史典故 篇19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爲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纔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爲人奸滑,他以爲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裏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說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着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纔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於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麼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衝動起來,咬着牙說:“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麼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說完,他徑自入後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後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僕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衝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經典歷史典故 篇20

《三國演義》第一回說,劉焉出榜招募義兵,劉備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劉備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一大漢推着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玄德見其長相不俗,邀他同坐,其人曰:“吾姓關名羽……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三人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爲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爲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從此結爲生死兄弟,後來同心協力,誓成大業,至死不渝,爲後人留下以義結友的典範,世代效法。

標籤:歷史 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