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

歷史3.15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爲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那麼,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經典歷史典故,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

經典歷史典故1

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羣臣的護衛下,乘着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着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

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着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着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爲何參拜。

秦始皇深情地說:“衆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爲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爲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爲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裏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着王圭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爲佳話。

經典歷史典故2

典源出處

《史記 · 陳丞相世家》:“ (張) 負隨 (陳) 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爲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爲,獨奈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釋義用法

漢丞相陳平少年時家貧,娶不起妻,同裏富人張負見他家雖窮,但門前有很多有聲望的人來拜訪時留下的.車轍,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就把孫女嫁給了他。陳平後仕漢,封曲逆侯。後以此典指人有才能,受人器 重; 也以“席門窮巷”等形容人貧寒。

用典形式

【陳巷】 清 ·趙執信:“晏家從近市,陳巷不容車。”

【無車轍】 宋·劉筠:“地僻無車轍,心灰欲坐忘。”

【長者車】 唐·杜甫:“座對賢人酒,門聽長者車。”唐·張祜:“郡中舊指賢哉巷,門外多來長者車。”元 ·段克己:“經春日日臥空廬,門巷蕭條長者車。”

【長者轍】 南朝宋·顏延之:“林閭時晏開,亟回長車轍。”唐·劉禹錫:“塵埃長者轍,風月故人杯。”

【曲逆車】 宋·陳師道:“門有曲逆車,謗甚北山女。”

【席爲門】 宋·陳師道:“平生席爲門,未識長者車。”

【門無車轍】 宋·陸游:“門無車轍亦何恨,有此兩君堪與言。”

【門前車轍】 宋·范成大:“門前車轍從今少,寂寞柴荊且暫扃。”

【席門窮巷】 唐 ·高適:“東鄰少年安所如? 席門窮巷出無車。”

【柴門車轍】 清 ·吳偉業:“柴門車轍在,感舊淚縱橫。”

【窮巷回車轍】 元·薩都拉:“窮巷回車轍,空廚泛酒漿。”

【深巷勤長者】 宋·黃庭堅:“回車過門問無恙,何意深巷勤長者。”

經典歷史典故3

歷史典故:東施效顰

【釋義】效:仿效;顰:皺眉。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越國有一位美女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都十分惹人喜愛。西施略施淡妝,衣着樸素,但美若天仙,無論走到哪裏,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都爲她的美貌而折服。美貌的西施卻患有心口疼的毛病。一天,她的病又犯了,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美。從鄉間走過的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着心口疼的西施。鄉下有一個相貌很醜的女子,名叫東施。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總想讓自己變成像西施一樣的美女。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皺着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麼多人的喜愛,回去以後,也學着西施的樣子,手捂着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裏走來走去。哪知這使她的樣子變得更難看。結果,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的東施,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都離她遠遠的。東施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其中的緣由,只是一味地模仿,落得一個被人嘲笑的下場。

【成長心語】

每一種花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也都有自己獨有的長處與特點,無論自己怎樣,都要坦然地接納自己,這樣才能綻放出獨特的芳香。每一個人畢竟是自己的花朵,妒忌和羨慕別人是愚蠢的。真正的.智者懂得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懂得接納自己的缺憾,做最真實的自己。

【原文】

西施病心而顰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詞語解釋:

效:仿效,模仿。

顰:皺眉頭。

東施:越國的醜女。

西施:越國的美女。生卒年不詳。姓施,越國苧羅人(今浙江諸暨)人。初由范蠡把她獻給越王勾踐,繼又獻給吳王夫 差,成爲夫差最寵愛的妃子。有傳說"陶朱公"范蠡後來帶着西施離開越國宮廷經商。

美之:認爲她的樣子很美,以之爲美。

美,動詞,以……爲美。

歸:返回,回去。

去:躲開,避開。

其裏:同一個村裏;同一個鄉里。

裏:鄉里,這裏指家門口

之:(之在這裏意思衆多。)1.貧人見之:可代指東施的樣子。2.其裏之:的。3.見而美之:(代指)她。(西施皺眉、捂胸的樣子)。4.之所以美:......的原因。

堅:緊緊的。

挈:本意是用手提着,在此處是帶領的意思。

妻子:妻子和子女。

彼:她,代指醜婦(東施)。

病:毛病,生病。

病心 :病於心,心口痛。

經典歷史典故4

曹植是曹操的三兒子,從小就才華出衆,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意思是說:兄弟手足,就象那豆和萁,都是同一母親所生,你這做哥哥的爲何全無念手足之情,爲什麼要煎害我,煎害得這麼急?這四句是詠兄弟感情的名句,每被後人拿來諷罵那些不知友愛兄弟的人,“本是同根生”常用來比喻兄弟手足之情。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諷喻詩。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深得他父親曹操的`喜愛,差點被立爲太子。後來他哥哥曹丕當了皇帝后怕曹植對自己有威脅,便想除掉曹植,於是限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不然就殺死他。曹植便做成了這首“七步詩”,傳誦至今。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爲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七步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爲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經典歷史典故5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爲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經典歷史典故6

在禹州大部分人都知道,禹王鎖蛟井位於禹州市區西北,古鈞臺南街中段東側,是爲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清朝末年被人覆蓋,1980年重修,佔地約1500平方米。

井壁以磚券至頂,環形巨石甃口,井口左側矗立一石柱,有鐵索一端系石柱,另一端下垂井底縛於蛟項。井上建卷脊挑角亭榭式建築,內粉壁彩屏,繪大禹治水神話故事二十四幅,後壁前立大禹塑像。但又有多少真正人知道禹王鎖蛟的故事傳說呢?

《禹王鎖蛟》傳說

大禹治水的時候,禹州城北關住着一對老年夫婦,膝下無子,收留了一個被水衝來的孤兒做乾兒。這孩子聰明伶俐,老兩口愛如掌上明珠。但他一不學文,二不習武,整天跑到潁河裏戲耍。老兩口心裏不安,生怕兒子有個三長兩短。他們無論怎樣勸阻都不濟事。那孩子死活不改,非下河玩水不可。老兩口沒辦法,只好任他去玩。

十冬臘月,寒風刺骨。大禹洽水從潁河邊經過,突然見河裏有一頑童在玩水,渾身冒着熱氣。大禹定睛一看,發覺這頑童是蛟龍所變,不由暗自驚奇,立即派人盯住這孩子,暗地察看他家在哪裏。

原來這隻蛟龍曉得大禹的'厲害,生怕被大禹捉住,因此變化成小孩,躲在這一老漢家裏暫時藏身。

第二天,大禹扮作一個老漢來到頑童家裏,以喝水爲名,和老人攀談起來,問道:“老哥,你家有幾口人,膝下有幾個孩子?”

老漢長嘆一聲:“唉,命中無子,收了個乾兒子生性頑皮,每天啥事不幹,只知道去河裏洗澡,俺老兩口多次勸說,他都當耳旁風。哎!把人快氣死了。”

大禹說:“大冷天我見個孩子在河裏玩水,想必就是他吧?”

老漢說:“正是。”

說話間,天已晌午,老人便留大禹在家吃飯,大禹滿口答應。老漢讓老伴做了麪條招待大禹。飯剛端上桌,只見那孩子從河裏回來了。他進門看見大禹,二話不說,轉身就走。說時遲,那時快,大禹順手中捏起一根麪條,叫聲“變”,麪條立即變成一根又粗又長的鐵索。他手拿鐵索,只聽“嘩啦”一聲,套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大禹喝道:“畜牲,還不快現原形!”話音沒落,那頑童變成一條身長數丈,口如血盆、眼象燈籠、張牙舞爪的蛟龍。老人一見嚇得渾身哆嗦。

大禹說:“老人家,不必驚慌,我實話告訴你,他本不是人,原是一條蛟龍,怕我拿它,才變成人形,暫時到你家躲藏。”大禹說罷,把鎖住的蛟龍壓到一口八角井內。那蛟龍苦苦求告說:“我啥時候能出來?”

大禹說:“除非石頭開花那天!”

不知過了多少年月,有一個新上任的州官來到“禹王鎖蛟井”旁,他想看看井裏被鎖的蛟龍到底是啥樣子,但又怕頭上的紗帽掉進井裏。所以隨手摘掉紗帽,戴在井旁的石柱子上。井內蛟龍看見石柱上花花綠綠的帽花,以爲是石頭開了花,它掙扎着想出來。轉眼間,井裏呼呼聲響,井水一個勁往上漲,州官嚇得魂不附體,掉頭就跑。衙役取下紗帽趕緊給州官送去。蛟龍看不見石柱上頭的花,才又老實實躺在井裏。

經典歷史典故7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有專家認爲,古城牆是這座十三朝古都地面之上最輝煌的建築遺存;其價值可以說無以倫比。

據精確測量,西安古城牆全長13.912公里,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其中南城牆4256米,西城牆長2706米,覆蓋於隋唐時期的皇城之上,並分別向東、向北延長約1/4;東城牆2886米,北城牆長4262米,爲明洪武年間修建。整座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中世紀古城堡。

可以說,古城牆上的每一塊城磚,猶如古書函,是解讀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呢。

隋文帝開皇二年〈公無582年〉,以著名建築家宇文愷爲都城建設總設計師,開始修建宮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繼之營築郭城。唐王朝建立後,仍以大興城爲首都,改大興城爲長安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委派工部尚書閆玄德負責,在春、秋兩季,先後修建唐城外部城牆和東、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門及城樓。外部城牆周長36.7公里,其寬9~12米,高5米多。其時,全城面積84平方公里,規模宏大,佈局嚴整,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全城劃分109個坊和東、西兩市。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唐城,成爲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風來儀,儼然世界文明中心。

唐末,黃巢起義,於公元881年攻佔長安。後唐政府軍很快收復長安。史載"黃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幾乎同時"官軍暴掠,無異於'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然而使長安城受到毀滅的,則是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不僅皇帝百官和士民百姓遷徒,朱溫還拆毀長安的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拆下的材木都由渭河和黃河順水而下,運到洛陽,唐城淪爲廢墟。駐守長安的節度使韓建,改建長安城;捨棄了原來的郭城和宮城,以皇城牆爲新的長安城牆。至此,巨星漸漸失去光彩。元以降,淪爲西北邊一座重鎮。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爲秦王,鎮守長安,並改名爲"西安".洪武三年〈1370年〉,宋國公馮勝主持修復西安城,對皇城加以修葺,歷時8年之久。明城牆呢,其南城牆和西城牆在隋唐皇城牆的基礎上,加高加厚,並分別向東、向北延長四分之一;東城牆和北城牆,則拆除另建。明隆慶年間〈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爲原來的明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整修城樓,增砌包磚,並完善了排水系統。至此,這座城牆才得以延存下來。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爲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追憶歷史: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爲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爲古代城市的顯着標志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爲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隋代。

特點: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 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遊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瞭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曆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經典歷史典故8

“露馬腳”的意思是顯出破綻、暴露真相。這個詞源於一個有關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間有馬皇后露大腳的傳聞,以致演化爲“露馬腳”一語。另據最早的史料記載,“露馬腳”一詞在唐代已有出現,本爲古代一種遊戲。在節日慶典之時,將描繪好的麟麒皮,裝飾 於驢或馬身上,藉以喜慶助興。但馬腳或驢腳難以包裝掩飾,耍弄起來,難免露出馬腳或驢腳來,借指弄虛作假,“露馬腳”一說就源於此。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時還被送到廟裏當過和尚,成年之後,與農民出身的馬氏結爲夫妻。

那個時代的`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幹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雖然也感到馬氏大腳有損自己的面子,但出於感激馬氏多年來爲他出謀劃策有功,仍然封她爲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襬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氏乘轎到金陵(現今南京)街頭遊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於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爲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現在,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稱爲“露馬腳”。

馬後是練武之人,所以沒有纏足,她是文武全才。但是《“露馬腳”考辨》一文否認了這種說法:佚名元曲《陳州糶米》有句雲:“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後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 了。”

上溯宋代,我們甚至可以查到“露驢腳”一語。北宋《續傳燈錄》卷二十:“後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這是很有說服力的二條書 證。據此可以斷言,“露馬腳”一語絕非源於馬皇后,而是別有所本。 魯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一語,看來先生是明白其出處的。事實上,“露馬腳”正是與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的遊戲有關。麒麟與龍、鳳、龜並稱“四靈”,是古人心目中的瑞獸、仁獸。古代節日慶典或祭祀時,往往有一種 活動:將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於馬(驢)身上游戲。馬腳部分自然難於嚴密包裹,而一旦包裹不嚴,即顯露真相。

這一活動唐代已有,不過多以驢子裝扮。唐代馮 贄《雲仙雜記》卷九引張(上族下鳥)《朝野僉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爲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其去皮, 還是驢耳。無德而失紫,何以異是。’”楦,鞋植頭,塞於鞋內之木製模型,此處指裹於麒麟皮中的驢子,代指虛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馬裝扮麒麟。黃庭堅《和劉編修潛夫讀近報蔣峴被逐》詩云:“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輩高騰駑驥吟。”(別人只誇耀外表文采,我輩只是像馬一樣不懈努力。) “露馬腳”一語當源於此。

所以也有這種說法,說露馬腳出自這種遊戲。

經典歷史典故9

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故事概要: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

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a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爲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裏,自我評價非常高。

南北朝時最著名的大詩人謝靈運曾言:天下才共一石(爲我國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後世便稱才學出衆者爲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隱的`《可嘆》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獻內翰楊侍郎》中有:欲言溫暑三緘口,閒賦宮詞八斗才等等。

提示:謝靈運在用這個詞語的時候,很是狂妄,而後來,這個成語卻用來謙虛地稱讚他人,所謂語境,在不同的環境裏,語句意思會變,這個意思。

學富五車 學富五車,形容學問淵博。語本《莊子天下》:惠施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惠施的學問廣博,他的文章斡旋五國興衰,道術雜亂無章,言辭多有不當。他分析事物之一,說: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爲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核的,稱爲小一。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太陽剛剛正中的時候就偏斜,萬物剛剛生出就向死亡轉化。大同和小同相差異,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南方既沒有窮盡也有窮盡,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已來到。連環可以解開。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國之北越國之南。泛愛萬物,天地合爲一體。

經典歷史典故10

出處:宋。王闢之《繩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爲勞也”。

釋義:“開卷”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歷史典故:

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爲勞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爲《太平總類》。對於這麼一部鉅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爲《太平御覽》。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鉅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經典歷史典故11

有一天,鄭國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時,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擡起右手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公子宋得意地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東西在等着我們呢!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總能嚐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後,果然發現廚子正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隻甲魚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隻甲魚很大,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嚐嚐。見此場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豎起了大拇指。鄭靈公見兩人這麼沒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麼?”子家就把剛纔在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隻已經切成塊兒的大甲魚放入鼎內由廚子裝進盤子先給鄭靈公,然後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嚐了一口,稱讚道:“味道不錯!”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着。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麼也沒有。

顯然,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裏蘸了一下,嚐了嚐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見《左傳·宣公四年》)。後來人們用“染指”一詞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這件事,鄭靈公想殺公子宋,結果公子宋先把他殺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後來公子宋也被人殺了。可見玩笑不能開太大啊!

經典歷史典故12

謝安派出的將領胡彬,率領水軍沿着淮河向壽陽進發。在路上,他得知壽陽已經被前秦的前鋒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紮下營來,等待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

苻融佔領壽陽以後,又派部將樑成率領五萬人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了胡彬水軍的後路。晉軍被圍困起來,軍糧一天天少下去,情況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給謝石告急,說:“現在敵人來勢很猛,我軍糧食快完,恐怕沒法跟大軍會合了。”

送信的晉兵偷越秦軍陣地的時候,被秦兵捉住。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裏,苻融立刻派快馬到項城去告訴苻堅。

苻堅一連得到秦軍前鋒的捷報,更加驕傲起來。他把大軍留在項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趕到壽陽,恨不得一口氣把晉軍吞掉。

他到了壽陽,跟苻融一商量,認爲晉軍已經不堪一擊,就派了一個使者到晉軍大營去勸降。

那個派出的使者不是別人,恰恰是前幾年在襄陽堅決抵抗過秦軍、後來被俘虜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後,雖然被苻堅收用,在秦國當個尚書,但是心裏還是向着晉朝。他到晉營見了謝石、謝玄,像見了親人一樣高興,不但沒按照苻堅的囑咐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報。他說:“這次苻堅發動了百萬人馬攻打晉國,如果全部人馬一集中,恐怕晉軍沒法抵擋。現在趁他們人馬還沒到齊的時候,你們趕快發起進攻,打敗他們的前鋒,挫傷他們的士氣,就可以擊潰秦軍了。”

朱序走了以後,謝石再三考慮,認爲壽陽的秦軍兵力很強,沒有把握打勝,還是堅守爲好。謝安的兒子謝琰勸說謝石聽朱序的話,儘快出兵。

謝石、謝玄經過一番商議,就派北府兵的名將劉牢之率領精兵五千人,先對洛澗的秦軍發起突然襲擊。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虛傳,他們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樣,強渡洛澗,個個勇猛非凡。守在洛澗的秦軍,不是北府兵的.對手,勉強抵擋一陣,敗了下來,秦將樑成被晉軍殺了。秦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裏淹死。

洛澗大捷,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援救硤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把人馬駐紮在八公山邊,和駐紮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派出朱序勸降以後,正在洋洋得意,等待晉軍的投降,突然聽到洛澗失守,像頭上捱了一下悶棍一樣,有點沉不住氣。他要苻融陪着他到壽陽城樓上去看看對岸形勢。

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隱隱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其實,八公山上並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兵了(文言是“草木皆兵”)。

苻堅有點害怕了,他轉過頭對苻融說:“這確實是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他們弱呢?”

打那以後,苻堅命令秦兵嚴密防守。晉軍沒能渡過淝水,謝石、謝玄十分着急。如果拖延下去,只怕各路秦軍到齊,對晉軍不利。

謝玄派人給苻堅送去一封信,說:“你們帶了大軍深入晉國的陣地,現在卻在淝水邊擺下陣勢,按兵不動,這難道是想打仗的嗎?如果你們能把陣地稍稍往後撤一點,騰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雙方就在戰場上比一比輸贏。這纔算有膽量呢!”

苻堅一想,要是不答應後撤,不是承認我們害怕晉軍嗎?他馬上召集秦軍將領,說:“他們要我們讓出一塊陣地,我們就撤吧。等他們正在渡河的時候,我們派騎兵衝上去,保管能把他們消滅。”

謝石、謝玄得到苻堅答應後撤的迴音,迅速整好人馬,準備渡河進攻。

約定渡河的時刻到來了,苻堅一聲令下,苻融就指揮秦軍後撤。他們本來想撤出一個陣地就回過頭來總攻。沒料到許多秦兵一半由於厭惡戰爭,一半由於害怕晉軍,一聽到後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來了。

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飛快渡過淝水,向秦軍猛攻。

這時候,朱序在秦軍陣後叫喊起來:“秦兵敗了!秦兵敗了!”後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況,只看到前面的秦軍往後奔跑,也轉過身跟着邊叫嚷,邊逃跑。

苻融氣急敗壞地揮舞着劍,想壓住陣腳,但奇兵像潮水般地往後涌來,哪裏壓得住。一羣亂兵衝來,把苻融的戰馬衝倒了。

苻融掙扎着想起來,晉兵已經從後面趕上來,把他一刀砍了。主將一死,秦兵更是像脫了繮繩的驚馬一樣,四處亂奔。

陣後的苻堅看到情況不妙,只好騎上一匹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飛來,正好射中他的肩膀。苻堅顧不得疼痛,繼續催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氣。

晉軍乘勝追擊,秦兵沒命地潰逃,被擠倒的、踩死的兵士,滿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脫的兵士,一路上聽到風聲和空中的鶴鳴聲(文言是“風聲鶴唳”,唳音lì,就是鶴鳴聲),也當作東晉追兵的喊殺聲,嚇得不敢停下來。

謝石、謝玄收復了壽陽,派飛馬往建康送捷報。

這一天,謝安正跟一個客人在家裏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牀上,照樣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說:“戰事情況怎麼樣?”

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

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

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

經過這場大戰,強大的前秦大喪元氣。苻堅逃到洛陽,收拾殘兵敗將,只剩下十幾萬。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卻絲毫沒受到損失。不出王猛所料,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終於背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後燕和後秦,苻堅本人也被姚萇殺了。

經典歷史典故13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意思出處: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往往是指不相同的兩件事不可同時做到,或兩個不相同的目的不可能同時達到。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就捨棄魚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就犧牲生命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得到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假使人們所想要的沒有勝過生命的,那麼凡是用來求的生存的手段哪一種不可用?假使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那種不用呢?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卻不採用的,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做。由此可見所想要的有勝過生命的,由此可見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不僅只有賢能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着給別人吃,飢餓的路人不肯接受;施捨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高官厚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它,這樣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爲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爲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爲了妻妾侍奉卻接受了;先前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爲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應該停止了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本性。

經典歷史典故14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爲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後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原本以爲可以得到嬴政的優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復嬴政。但由於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太子丹復仇的願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於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爲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田光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着太子丹走到門外,指着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爲什麼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爲它精力不行了。”“對呀!您聽說的關於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說:“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爲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經典歷史典故15

言過其實

三國時的.馬謖喜歡討論計謀,諸葛亮很喜歡他,劉備臨死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說話言詞浮誇,超出他的實際能力,不可大用。希望先生注意。” 後來諸葛亮出兵祁山,派馬謖作了先鋒。在街亭戰役中,馬謖大敗,部隊潰散。諸葛亮失去了依據地,只好撤軍,最後不得不依軍法斬了馬謖,後悔忘了劉備的話。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