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

教育1.57W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開題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1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隨着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或迫於生活出去打工,而把年幼的孩子交給雙方父母進行教育,或者處於離婚的原因,讓孩子在更多的時間由雙方父母進行照顧,我們稱這種教育方式爲“隔代教育”。3-6歲的兒童,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教育有兩種教育形態:一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我們稱之爲“親子教育”;另一種則是祖輩對孫輩的教育,我們稱之爲“隔代教育”。

中國是世界上爲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託兒所,18歲獨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着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父母在生活、學習、工作壓力下,該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已成爲一個社會問題。

如何看待中國的隔代教育,長遠看隔代教育弊大於利,但也不能全盤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爲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着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我們積極引導,通過開展大量的鮮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應用性課題,幫助更多的祖輩家長們成爲與時俱進的合格家長,讓隔代教育成爲“特色教育”,通過學校、社會與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的現狀分析

無論如何,在現在的社會中,隔代教育是無法避免的,一方面是隔代教育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已經逐漸演變爲一種教育的傳統模式,另一方面是迫於生活的物質現實。

老人退休以後在家閒着整天沒有事情,照顧孩子會使他們感到生活很充實,而且會讓老人在年老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自己的社會價值,他們會有一種滿足感,因此他們會很樂意去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子女迫於生存,整天出去工作甚至出差,根本無暇去照顧孩子,因此老人爲了減輕子女的負擔,他們會自然而然的去承擔起這份責任。綜上所述,隔代教育在中國這種大環境下,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的事實。

隔代教育的優勢:

優勢一:中國有句俗話說:老來少。意思就是說,人的年齡大了以後心理會越來越像個孩子,雖然身體已經逐漸老化但是卻有一顆童心。因此,從心理年齡來說,老人的心理年齡相較於子女的心理年齡更接近於孩子的心理年齡,這樣會讓老人跟孩子相處的更加融洽,同時也會讓老人在經歷人生種種以後,得到心靈的解脫,讓孩子陪伴自己享受晚年。

優勢二:在發展迅速與競爭激烈的現實生活中,子女迫於生計工作的過程中會承受很多的壓力,因此也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年幼的孩子,倘若聘請保姆,一方面加重家庭經濟負擔,再則保姆畢竟不是自己家人,對家庭對孩子都沒有安全保障。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因此孩子幼時教育對於孩子教育極其重要,不能輕易地交給別人去照顧。

因此,只有把孩子交給祖輩,不僅能讓子女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且對於孩子的照顧以及教育無疑都是最佳的選擇。

優勢三:在中國農村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羣體—留守兒童。所謂的留守兒童,就是子女出去距離家鄉較遠的地方打工,而把未成年的孩子交與祖輩來照顧的這樣一個羣體。把孩子交與老人照顧,一方面在子女定期定時往家裏面寄錢的時候,會讓老人在晚年生活得更加愉快,同時也會增進老人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同時,在老人沒有勞動能力的晚年時期,還能去照顧孩子,同時也是個人價值的體現,會讓老人覺得人生更加有意義,會讓老人的心靈得到慰藉,得到尊重,更有利於家庭和諧。

隔代教育的弊端: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因此,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來說,小時候對孩子進行的教育以及影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很多人會認爲,祖輩們有着充足的經驗以及方法更好的教育孩子,所謂的“隔輩親”也會在這個時期充分體現,祖輩帶給祖孫的這種關愛是任何幼兒教育機構以及保密都是無法比擬的,但是雖然減輕了孩子生活負擔,也爲老人增加了生活樂趣,但是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是極爲不利的。

(一)“隔輩親”溺愛,不利於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很多老人爲了彌補在年輕的時候由於生活或者工作壓力沒有及時的給予子女的關愛,而把這種愛轉嫁到孫輩的身上,因此就很好理解“隔輩親”的形成了。在祖輩年輕時沒有給子女全方位的照顧,因此在照顧孫輩的時候,老人對孫輩孩子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在這種嬌生慣養的生長環境下,不利於獨立的性格養成,甚至會造成孩子較差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甚至,有些老人把孫輩孩子視爲掌上明珠,讓他們有恃無恐,更加不利於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受傳統思想束縛,不利於跟現代社會融合

3-6歲的孩童,是他們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他們開始出現認知以及模仿的能力,這時候便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以便於孩子健康成長,但是相較於祖輩傳統保守的思想,子女對孩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的發展能夠接近現代社會的發展,以便孩子長大以後能夠與社會更好的融和。尤其現代社會高科技發展迅速,把祖輩老人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因此,祖輩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用他們那個時代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樣便讓孩子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不利於孩子在成長以後跟社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三)容易使孩子與父母感情隔閡

1、子女由於工作原因,長期與孩子分割,雖然在物質條件上滿足了孩子,但是此時的孩子需要的是心靈的呵護,由於缺乏心靈的共同,與語言的互動,會使子女與孩子心理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在子女教育孩子的時候由於缺乏耐心,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懂自己,這樣會使隔閡越來越大,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長大以後,甚至發展成爲憎恨,嚴重者則出現刑事犯罪行爲。

2、老人則不同,老人對孩子的溺愛,會讓孩子覺得祖輩比父輩更加愛他們,更懂得呵護他們的心靈,因此,在他們內心相比之下,也會使孩子與子女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甚至出現逆反心理,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

(四)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

在這個時期的“生活自理”能力,無非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洗一些簡單的衣物,甚至幫助老人以及父母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看似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卻對孩子以後的健康發展有着不可密分的聯繫。但是老人會覺得孩子很小,這些事情幹不了,甚至會害怕把孩子累着了,老人自己也閒來無事便不會去鍛鍊孩子去做一些簡單色事情,久而久之,便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甚至在上學以後,住在寄宿學校,連繫鞋帶、洗衣服都不會不願意去動手解決問題,而是週末拿回家,讓老人或者父母去替他們做。因此,長期以往會讓孩子形成較差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及其不利於孩子健康發展。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2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從日常的心理諮詢工作、相關的調查研究和媒體介紹的大量案例中不難看出,目前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以及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產生的煩惱與困惑等是中國小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其中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素質和學生的發展有着必然的聯繫,因爲教師性格對學生髮展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並且學生年齡越小越容易接受教師語言態度、行爲習慣的影響。教師良好的素質特徵,不僅時時感染和教育着學生,而且能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

1、從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觀”看,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發展學生個體的全面素質,二是發展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素質教育的學科教育面對的是學生全體,故而把心理品質教滲透到學科教育中,其實質就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品質。

2、從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看,自從提出素質教育以來,很多地方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了實施途徑的探索。有的從課程結構入手,有的從教學管理入手,有的從教育評價入手,有的則從教師素質入手等。但人們漸漸發現,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嘗試,素質教育必須進課堂才能落實。同樣,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爲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也必須進課堂才能真正得到落實。那種把心理教育遊離於課堂這個教育陣地地以外的方式既不實際,也不實惠。

3、從國外心理教育的發展趨勢看,“矯治與發展並舉”是心理教育的必由之路。以着眼少數有問題和適應有困難的學生,注重補救性行爲的“矯治性”工作,雖是輔導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對正常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和心理潛能的發揮的“發展性”工作卻不能忽視。美國學校輔導主任協會在所制訂的“中學輔導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確指出:“發揮性的指導是指導工作的組成部分,這個指導是努力對學生成長的有計劃的積極的干預,從而推動學生多方面個人的、社會的、情感的、生活的、道德的、認識的、審美的能力都得到發展,並促進這些方面綜合統一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中。”這就是說,我們把心理品質教育納入學科教育中去實施,其實質就是要面向全體,注重“發展“,走“矯治與發展並舉”的道路。其目標體系是:把矯治學生偏差行爲和消除心理問題作爲短期目標;把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觀、自主性、學習能力和社交適應力等作爲中期目標:而把促進學生自我完善,使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作爲教育的終極目標。

4、就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客觀實際而言,學生許多心理問題都源於學習問題,尤其是學習心理問題。有的學者指出:學生心理健康是影響學生學習和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卻沒考慮到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排解,纔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這些心理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直接把心理品質教育滲透到學科教育之中,其目的就是要把心理品質教育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直接掛鉤,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從人們對心理教育的認識上看,人們通常把心理教育看作是少數心理學工作者的事,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心理教育應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分內之事。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就明文規定,“對中國小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要求“全體教師共同參與”。

6、從培訓師資的角度看,在學科教育中實施心理品質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迫使所有學科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修養和心理教育水平。教師負載着傳遞人類文化知識和培養下—代的崇高使命,由此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否則,不僅影響自身發展,更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

7、從教育本身的內涵看,學校教育絕非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的協和系統。教育心理學認爲,知識是對事物屬性及其聯繫的認識,表現爲對事物的知覺、表象、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徵。素質的含義有多種,現在多指人在某一方面的心理修養或各方面心理修養的綜合表現。這就是說,知識、能力、素質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心理過程。所以,我們把心理品質教育納入學科教育的常規課堂中,是有其級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從當前的國內外情況來看,目前普遍的誤解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爲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人爲本,更多的是爲了把學生轉化成符合教學的學生,而很多教學行爲本身又存在着各種各樣違背以人爲本的事實。長期以來,很多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對某類問題學生的研究上,還沒弄清學生到底有沒有問題,是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與教師的素質有什麼關係,就把一些學生歸爲另類,對他們另眼相看,採取一系列的預防和矯正措施,這本身就違背了以人爲本的理念,阻礙了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發展。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開展教師素質和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國小生的個性心理全面、健康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本課題中的“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課題界定據國小生成長髮育的規律、特點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發展心理入手,運用心理學理論,採取各種適當的方法,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在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提高適應和生存能力,並針對我們發現的國小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行爲,進行引導、轉化和調治,以達到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個性心理全面、和諧發展,全面提高國小生整體素質的目的。如何通過提高教師素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面對的課題。怎樣在國小生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研究和探索的主要目標。“教師素質和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通過提高教師素質探索適應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易於被國小生接受併爲國小生所喜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徑。研究本課題的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和國家法律、國家的有關教育政策以及國家教育行政機關的有關規定進行探索和研究的。

四、研究內容。

本課題分爲主體工程和輔助工程兩部分:主體工程的價值取向着眼於“發展”,輔助工程的價值取向着眼於“矯治”,二者互爲補充,相輔相成。

主體工程包括:

1、課堂心理環境的營造研究。學科教育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特有的育人環境,這種環境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向心理交流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課堂心理環境是指課堂教學中對師生心理產生實際影響的學習生活環境。課堂心理環境有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心理環境,也有消極、冷漠、沉悶的心理環境。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教育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重要條件。科學家們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積極性高漲時,可以發揮80%—90%的才能,反之只發揮20%。因此,只有營造協調、融洽的心理氣氛,才能激起相同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2、以語文學科爲龍頭,帶動其他學科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策略研究。每個學科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心理品質的因子,但如果一開始就在所有學科中全面展開,這顯然既不實際,也不科學。語文學科本身就是“語言性”、“工具性”、“文學性”、“人文性”等的包容體,換句話說,語文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反應,本身就是人性的張揚及個性心理品質的折射。所以,我們決定以語文學科爲突破口,探索學科(所有學科)教育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方法、策略、途徑等。具體說,就是重點放在語文學科中進行研究,其他學科參照研究。當實驗取得一定實效後,再逐步輻射和規範其他學科。這樣,既能爲其他學科摸索出一條可資借鑑的前路,又解決了師資培上的難題。

3、.學科教育實施心理品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常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可謂異彩紛呈。但正如美國教育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教師的策略》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教學中不存在一種可以適合於所有教學情景的模式或結構,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有不同的教學的策略相適應,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由於我們在學科教育的常規課堂教學中納入了心理品質教育這一特定因素,故而必須重新構建一種能把學科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4、教師自身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的提高研究。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下,我們的教師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上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要實施心理品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顯然是很艱難的。爲此,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培養一批具有較高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的教師。其基本思路是由少數骨幹帶動某一學科(語文)教師,再由某一學科(語文)教師帶動其他學科教師,從而產生一種油浸紙巾的效果,即“點———片———面”的培訓模式。

輔助工程主要包括:

5、心理活動課研究。心理活動課與常規活動課,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其相同點是都以“活動”爲主,讓學生在自主行爲的活動嘗試中去感悟與體驗。所不同的是,常規活動課的內容及範疇要廣些,而心理活動課則把目標集中指向心理規律的探索和心理品質的提高這一點上。關於心理活動課的研究,兄弟學校已經總結了不少成功經驗,我們在借鑑相關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本校實際,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於本校、本地區的新路子。

6、校園心育環境的建設研究。我們說的校園心育環境主要包括“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信箱”、“心理諮詢熱線”、“心理廣播”、“心理諮詢導報”等側重於心理矯治和補救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五、實驗方法

本課題研究採用:

1、文獻研究法:從多方位、多角度開展對情報資料的比較研究,把握國內外同一課題的研究動態,借鑑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爲課題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等方法,調查“隔代教育”下的生對自主需求、追求的心理現狀和潛能發展的可能性,總結篩選有利於該課題研究的經驗、方法,爲構建課題研究提供經驗性原型和基礎。

3、實驗研究法:從該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假設出發,有效地控制無關變量,成功地操縱自變量,科學地觀察因變量,開展課題實驗,檢驗理論構想,豐富課題研究模式。

4、行動研究法:一切爲了行動,爲了行動的一切。課題研究價值的取向取決於學生羣體的行爲方式和結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心理旨在激發追求自主的意念,自主意念的激發又旨在學生行動的催化。行動結果是檢測課題績效的主談話法、諮詢法、建立心理檔案、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等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9~20xx.12)組織有關成員學習理論,參加培訓;設計方案,組建課題研究小組,做好各項測試,申報立項。

2、實驗階段:(20xx.1~20xx.9) 進行課題方案的論證。制定階段實施計劃。圍繞計劃全面展開實驗研究。舉辦階段報告會。

3、總結階段(20xx.9~20xx.12) 整理資料,分析研究,撰寫實驗報告,舉辦結題報告會。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3

幼兒園美術教學中教師示範對幼兒創造力影響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作爲一名專門從事幼兒美術教育的教師,我一直在摸索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孩子們大膽地進行美術創作並突顯幼兒園孩子的年齡特質,真正引領他們跨進藝術的門檻。由於幼兒園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都還不完善,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往往是憑藉直覺和想象的,有的想法甚至脫離現實的原生態。對孩子來說,繪畫不是一種技巧,而是思維活動。他們的畫應該是天真可愛且隨心所欲、幼稚純樸且無所顧忌的,正是這種不爲形累,不爲物牽的思維方式無意中契入藝術的本體之中。

然而,現在很多幼兒園的美術教學內容都只是在機械地臨摹他人的作品,留美博士黃全愈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指出:繪畫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可以被創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種扼殺創造,重複他人的技能。技能是可以由老師傳授的,但創造性是老師無法教出來的。許多中國孩子具有相當好的繪畫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創造力。模仿和臨摹書上的畫,就是強迫兒童依從別人的感受,改變自己的感覺,長期以往自己的感覺就會遲鈍,喪失了實踐的經歷和體驗,增加了孩子的挫折感,這時丟掉的不僅僅是能畫象的功夫,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創造力。

因此,我認爲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的示範是否合理?對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創造力影響有多大?是否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就是我本次選題的緣由。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關鍵詞:幼兒園 美術教學 示範

研究範圍:所有研究均在新城區北郊教工幼兒園各年齡班中進行。

課題含義:通過對幼兒繪畫活動示範法的探討、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課題研究方向和角度:

1、本課題是在我園美術特色教育的基礎上生成的,並進一步加深研究,將過去的示範、模仿爲主的傳統美術教法與現今提倡的教師不示範的教法進行選擇和再組合,因此具有可行性和發展延續性。

2、教師在幼兒繪畫活動中採用的示範法,具體從是否需要教師示範、進行教師示範的時機及教師示範的方法三方面展開。

3、該課題負責教師在實踐中已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有一定的實踐基礎。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所有研究均在新城區北郊教工幼兒園各年齡班中進行。

第一階段:調研(4月6月)

1、幼兒園美術教學情況摸底;

2、研究任務:聽幼兒園常規美術課,瞭解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示範畫運用情況。

第二階段:資料收集(6月8月)

1、收集幼兒園常規美術教學中生成的幼兒美術作品和教師示範情況;

2、研究任務:

(1)分析不同教師、不同示範情況下,幼兒生成作品的分析;

(2) 關於《幼兒園美術教學基本情況》的調查問卷。

第三階段:教學實驗階段(9月11月)

1、 運用教學實驗,驗證不同示範情況下,幼兒美術活動中的表現;

2、 研究任務:在少示範或不示範的情況下,運用其他方式進行引導,觀察幼兒的接受情況和繪畫中的造型表現,體會教學效果。

最後階段:成果總結(11月12月)

《幼兒園美術教學中教師示範對幼兒創造力影響的研究》(暫定)在結題期內完成。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第一階段:調研

寫出階段調研隨筆

第二階段:資料收集

1、幼兒園常規美術教學中生成的幼兒美術作品和教師示範情況的簡要分析。

2、《幼兒園美術教學基本情況》的調查問卷回收情況簡單分析。

第三階段:教學實驗階段

生成的教學設計及課件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4

課題論證

1、本課題核心關鍵詞的概念界定;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本課題預期成果及其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附參考文獻)

寄宿制學校可追溯到斯巴達克的學校和英國的14世紀英國公學,“公學”(publicschool)是不折不扣的私立學校、貴族學校,實行寄宿制,校園裏的生活是緊張、艱苦甚至是刻板的。學生不僅在學業上,而且在生活細節的各個方面都受到的極嚴格的訓練。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俄羅斯、歐美陸續開辦了寄宿制理科高中,培養了大批英才。但由於我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開辦的寄宿制高中基本是空白,因此對國外寄宿高中的介紹極少,研究的觸角也還很少伸到寄宿制學校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研究蓬勃開展,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了大量的改革和研究。1998年以來,上海已有11所寄宿制高中建成並投入使用,大連有二所寄宿制高中建成使用,國內一些民辦學校也有寄宿制中學的建立。但是,查閱近十年來的各方面的文獻材料,只有上海的《教育發展研究》中有少量幾篇有關寄宿制高中的學生管理的文章,如王厥軒的《上海現代化寄宿制高中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幾點啓示》、張來春的《寄宿制高中學生課外時間安排利用情況現狀的調查分析》等;上網查閱的結果,也主要集中在介紹或總結上海的11所寄宿制高中的辦學情況,如周衛、梅仲蓀所寫的《上海現代化寄宿制高中辦學思路的建議》、上海市進才中學的《寄宿制校學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思考與實踐》。從所查閱到的資料來看,研究範圍較窄,以學校爲單位,以新世紀社會發展爲背景,綜合性的、在理論和實踐結合意義上的新型寄宿制學校創建的研究還很缺乏,還存在着許多研究上的空白。在《中國教育大事記》(1949-1999年)和《全國科學“十五”規劃要點和課題指南》等書中也沒有有關創建寄宿制學校的資料。況且至目前爲止,全國還沒有出現象我校那樣達到粵教基[20xx]9號文件中要求的示範性高中的60個班,3000人的規模。因此,在我省示範高中的建設中和全國千所示範高中的建設中如何管理寄宿制中學,如何讓寄宿制中學可持續發展,如何創建和管理好一所達到**省“1521”工程標準的示範高中,在理論上急需指導,在實踐上也迫切需要進行探索。

本課題的選定基於教育的發展和本校的現狀及發展

1.社會的發展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大教育研究者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高等教育趨向大衆化的背景下,提出了創辦優質高中的思路,出現了創建新型寄宿型學校的提法。

2.深圳經濟發展很快,深圳市民經濟生活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對子女教育要求的提高,這對深圳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幾年來,深圳教育結構在不斷作出調整以適應這種要求。我市將陸續在**、鹽田等區創建寄宿制高中,因此我校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對市寄宿制高中的建設具有極爲現實的借鑑意義。

3.上海、大連雖有或正在興建新型寄宿制高中,但規模達不到粵教基[20xx]9號文件有關示範性普通高中的標準,在新型寄宿制高中的創建、管理方面也纔剛剛起步,許多理論問題和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

4.我校創建於**年,是**區直屬重點學校,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極爲顯著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1999年被評爲區一級學校,20xx年被評爲深圳市一級學校;20xx年跨入“**省一級學校”行列。目前,我校正在爭創全國千所示範高中。

由於我校辦學業績突出,獲得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評價。區委、區政府已明確要求全力支持我校爭創全國千所示範性學校,並首期投資一個多億,創建了一個面積達到15.8萬m2、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擁有60個班額,3000學生的新校舍,是目前深圳市校園面積和建築面積最大的全寄宿制高中。新學校的硬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許多方面都達到和超過了粵教基[20xx]號文件關於啓動“1521”工程,建設示範性普通高中的標準。20xx年8月,我校高中順利遷入這所新建的國內一流水平的全寄宿制高中。目前,我校創建和辦學的實踐迫切需要有新型寄宿制示範高中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5.我校建校七年多來,除個別住在學校附近的學生是走讀外,高中學生基本上以寄宿爲主,在實踐中初步探索了一套如何進行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管理的方法,同時,也證明了寄宿制的方式是教育教學高質量的保證。

由於對寄宿制高中如何建設和管理好的研究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校的預期成果——通過對寄宿制示範高中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研究,帶動對新型寄宿制高中的硬件建設及管理,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的改革、德育模式的改革和確立,校園文化的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對今後如何創建一所寄宿制高中示範學校在辦學理念、教學模式、辦學機制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在教學管理、德育管理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普遍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尤其對我市即將建設的幾所市寄宿制中學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鑑意義。

2、本課題的重要觀點;課題研究的重點和基本內容,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一)本課題的重要觀點:

1.全寄宿制示範高中建設首先體現的是時代對大教育的要求,規模硬件的達標,爲學

校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全寄宿制高中要追求一種新的學校秩序,要讓社會參與學校的經營管理,要尋求一種處於傳

統高中與現代大學之間的最佳切合點,充分體現管理的開放性、民主性、選擇性、針對性。

3.要通過創建更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性,

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重點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自律能力、自治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和創新能力。

4.全寄宿制示範高中建設不僅僅是要規模硬件達標,學校管理、教學、科研和後勤保障、校園文化更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要有更新的育人觀、更高的教學質量,更鮮明的辦學特色,來凸現寄宿制高中的示範作用。

5.全寄宿制高中的德育更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需要集體主義精神,更需要培養學

生與人共處、與人協作的能力。

(二)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基本內容:

1.寄宿制示範高中的學生自主、自律、自理管理模式研究。

2.寄宿制示範高中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的研究。

3.寄宿制示範高中的科學化、社會化後勤管理問題。

4.新型寄宿制示範高中學生的羣體關係研究。

5.寄宿制示範高中的校園文化和教育教學場館、實驗室和運動場所等硬件的建設和管理研究。

6.寄宿制示範高中在網絡狀態下的教與學的研究。

7.寄宿制示範高中的評價方式。

(三)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1.本課題的研究既有理論意義,更是一種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如何創建一個高質量、現代化、特色明、國際性的超大型寄宿制學校的研究和實踐可填補在寄宿制示範高中研究中的空白。

2.力求建構出一種學校的新的辦學模式和校園秩序,尋求傳統高中與現代大學之間的最佳切合點,以適應學生的繼續發展需要。

3.摸索出一套適合寄宿制高中學生學習的最佳教與學的方式。

4.如何在特區這一複雜的環境下,最大限度的發揮寄宿高中這一高效能教育資源的優勢,在德育教育如培養學生的自立、自律、自治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的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創新。

5.學生宿舍、食堂、運動場和學習場所以及其它一些硬件的建設和和管理方面有所創新。

6.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育人觀等方面都可能會有所創新。

3、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其途徑、方法。(可加頁)

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1.準備階段(20xx.2-20xx.8):成果形式爲考察報告和行動方案。

(1)收集資料、到上海等地的寄宿制學校考察,座談研討、對本課題進行進一步的論證;

(2)確定子課題,培訓教師。

(3)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2.課題實施階段(20xx.8-20xx.8):成果形式爲階段性報告、案例、論文。

(1)通過對學生、教師、家長、社區問卷調查和訪談,瞭解和分析全寄宿制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狀態、人際關係、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影響。

(2)制定、調整行動策略。

(3)分專題、分階段實踐,並全面收集、整理資料。

3.課題總結階段(20xx.8-20xx.8):最後成果形式爲實驗報告、論文集、教育隨筆集、教育案例集。

(1)全面收集、整理資料,形成有全寄宿制高中特色的課程體系、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後勤管理模式。

(2)完成課題論文或結題報告的撰寫,請專家評審,進行成果論證、結題。

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其途徑、方法:

1.對全寄宿制示範高中的管理隊伍、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可通過理論學習,參觀考察,座談研討,參加繼續教育等方式優化原有隊伍,並在此基礎上面向全國招聘教育管理、教學骨幹等方面的人才。

2.對全寄宿制示範高中的學生自立、自律、自理管理模式研究,可通過考察省內外知名大學和上海地區寄宿制高中的做法,包括借鑑國外寄宿制學校的成功經驗,結合我校學生實際來建立富有實效性的模式。

3.對全寄宿制示範高中的教學模式、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的研究,主要通過理論學習,座談研討,請教專家實踐探索等方法解決。

4.對全寄宿制示範高中在網絡狀態下的教與學的研究,將專門成立科研課題小組,通過學習、考察、專訪等開展工作。

5.對全寄宿制示範高中的後勤管理問題,首先認真組建好後勤管理隊伍,然後通過制定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5

論文題目:教育遊戲及其在國小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一、選題意義和背景

在信息時代,教育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電腦遊戲尤其是電腦網絡遊戲的盛行,給國小生的學習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許多國小生沉迷於電腦遊戲,荒廢了學業,同時也影響了身心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如何把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進行整合,如何設計和開發高質量的教育軟件,成了教育技術專家和一線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教育軟件市場的不景氣,致使許多從事教育軟件開發的公司都紛紛轉移目標,而少數具有戰略眼光的開發商則將電腦遊戲和教育軟件相結合,開發出教育遊戲軟件以下簡稱教育遊戲。教育遊戲的產生,不僅給教育軟件市場帶來了生機,也給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帶來了希望和曙光。大家在期待教育遊戲還孩子們一片健康的天空、給孩子們一抹成功的喜悅時,也在爲教育遊戲的應用方式而苦思和摸索。

二、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教育遊戲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在國內還屬於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雖然國內已經出現了幾款教育遊戲,但因爲諸多原因,沒有正式大規模地投入應用。因此,關於如何將教育遊戲應用到教育中的研究幾乎沒有。作者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總結並借鑑了前人的相關研究,作爲本文研究的部分起點,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

(1)電腦遊戲的教育價值

電腦遊戲作爲一種以信息技術爲支撐的現代娛樂方式,通過一系列的挑戰和激勵,讓遊戲者在激動、刺激和快樂的過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任務。學生玩電腦遊戲都是主動的,甚至癡迷的。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玩電腦遊戲本身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好奇心驅動的探索過程,是一個高度互動的交流過程,而這些正是我們目前的教育所缺少和應當追求的。任何一款電腦遊戲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第一,電腦遊戲的內容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知識含量非常大第二,電腦遊戲能促進遊戲者思維能力的發展,給玩家思維帶來激盪和挑戰;第三,玩電腦遊戲是一種探索性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學習過程第四,玩電腦遊戲的過程是一個創造過程,電腦遊戲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能激發玩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電腦遊戲還能對青少年的智力發展、心理健康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有積極的意義。

(2)教育遊戲的開發前景

根據中國教育學會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黃小玉老師和王相東老師等人的研究,教育遊戲將是教育軟件開發獲得新生的一條重要途徑,教育遊戲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其主要的研究和論點有:

第一,將國小的學科知識內容、社會百科知識、生活常識以及行爲規範等與電腦遊戲相結合,以教育爲目的,以遊戲爲手段,開發出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相統一的教育遊戲。這既是教育軟件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校園網、教育城域網應用效益的好辦法。

第二,電腦遊戲和教育的結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如何處理好“教育”和“遊戲”之間的平衡,即做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並找到“教育”和“遊戲”相結合的模式是教育遊戲產業能否順利發展的瓶頸。基於目前的技術水平,遊戲和教育的結合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是在目前的遊戲基礎上滲透教育教學的內容,以遊戲的可玩性爲主,滲透百科知識、生活常識以及行爲規範的薰陶等二是將題庫練習和遊戲牽強附會地硬性搭配,將“枯燥、強迫”的練習和“愉快、自願”的遊戲硬性捆綁,滲透電腦遊戲的遊戲性,側重於教育教學。

第三,教育遊戲的策劃需要教育教學人員、教育心理專家、教育技術專家、遊戲研發人員、國小生和家長的共同參與。對於遊戲研發人員來講,他們對教育類題材把握不準,忽視了遊戲的知識性和教育性而有的國小老師在自制教育遊戲的時候,往往因爲缺乏遊戲的理論知識和開發經驗,開發出來的產品遊戲性不強,走了課件製作的老路,用“遊戲”這張外衣來掩蓋知識灌輸和答題操練的本質。教育遊戲的開發,可以在教育技術專家的指導下,讓一線教師和遊戲開發公司進行合作,由一線教師列出學科領域中相關知識點和細節,由教育技術專家指導,進行教學設計和遊戲策略的選擇,並讓遊戲公司負責技術的實現。

(3)教育遊戲的作用定位

國小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有很多種,終身必備的最重要的知識技能在學校都以課程尤其是學科課程的形式開設。面對大量的學科知識,班級講授式教學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此無論是教育軟件還是教育遊戲,都不可能替代學校課堂教育的作用,而只能作爲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學科都適合於在遊戲中學習。目前開發比較多的教育遊戲集中在語文、數學和英語等主要科目上,事實上,根據國外的經驗,教育遊戲更適合在物理、數學、生物等學科其次,任何一門學科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用教育遊戲的形式表達,對於一些記憶性的知識,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更有效。因此需要我們選擇那些適合用遊戲方式來表現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並製作成教育遊戲最後,目前學校教育太重視學科和課本知識,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從而忽視了學生社會知識和生活常識的培養。而教育遊戲在表現百科知識、社會公德和生活常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學生在遊戲的同時,遵循遊戲規則,潛移默化地獲得這些知識。考慮到教育遊戲開發的現狀以及它作爲一種教育媒體形式所具有的優缺點,教育遊戲更適合作爲傳統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

三、參考文獻

[1]胡伊青加(1998)。人:遊戲者(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2]王春燕。以遊戲的精神實現教學與遊戲的融合(J)。教育理論和實踐,20xx(5)。

[3]殷亞林,劉延申。校本課程開發的一種新思路-電子遊戲與校本課程的整合。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9)。

[4]張胤。遊戲者-學習者論電子遊戲作爲校本課程的價值的發掘及建構。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5)。

[5]尚俊傑,李芳樂,李浩文。“輕遊戲”:教育遊戲的希望和未來,電化教育研究,20xx(1)。

[6]祝智庭,娛教技術:教育技術的新領地,中國電化教育20xx(4)。

[7]電子遊戲理論基礎初探。

[8]餘勝泉,林君芬。教育信息化(20xx)應用回顧與展望《中國電化教育》,20xx,2.

[9]謝幼如等着。《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

[10]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遊戲化。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6

摘 要: 當前,一些中職高職院校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在教師的安排下進行聽講和練習,這種模式很容易影響學生對於美術學習的積極性。本文結合當前職業教育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其教學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進行研究和探討,希望能夠推動美術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職業教育 美術教學 改革模式

與一般的學校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推動學生就業,滿足社會對於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因此,職業教育中的美術教學必須貼合教育的實際需要,採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知識範疇進行拓展,對其審美理念進行塑造,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職業教育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在職業院校中,多數美術教師並沒有經過全面系統的培訓和實踐,往往都是畢業後直接走上工作崗位,缺乏相應教學經驗,在教學中,只能死板地按照教材內容和個人認識,對學生進行指導,很容易出現理論與實踐相互背離的情況。另外,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的是傳統的講授模式,對知識點進行細緻全面的講解和示範後,讓學生完全照搬照抄,以成績最好、畫得最像作爲評判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在遭遇全新課題或者創意課程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思維將會受到約束和禁錮。

1.2教學模式死板

現代職業教育美術教學中,教學核心是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當前大部分職業院校在美術教學中,採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在教學方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學生所掌握的僅僅是一些抽象的理論性知識,缺乏趣味性和針對性,影響了對於美術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1]。

2.職業教育美術教學改革模式的有效措施

2.1注重興趣培養

從根本上講,美術教學的意義是提高學生審美趣味,使其能夠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通過對學生美術興趣的培養,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其主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發揮自身創新思想,進而促進其審美技巧和審美能力的提高。美術教師應該根據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和教學內容,參照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爲主,培養其對於藝術的探索精神。例如,在對荷花等靜物進行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對荷花的形態結構進行全面細緻的觀察,然後利用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以圖片形式向學生講解國畫的構圖、筆法與墨色變化等,同時展示一些著名的荷花作品,讓學生進行賞析和討論,加深理解,從而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在下筆時做到胸有成竹。

2.2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在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而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如果失去了創新能力,則將會很難立足於世界。作爲被普遍認可的,開拓學生創新能力最有效的學科,美術教學受到日益廣泛的重視。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職業教育美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以美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及美術技巧的練習爲依託,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美術踐行能力,同時對其審美情趣進行塑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要想確保上述目標的有效實現,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進行多樣化的美術實踐,對各種工具進行切身體驗,從美術知識和美術實踐中,感悟美術行爲的藝術魅力。

2.3改進教學方法

一方面,可以從美術學習以實踐爲主的特點出發,引入嘗試教學法,在教學中,給出相應示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觀察和描繪,然後根據學生的繪畫成果,進行鍼對性的指導,對學生認識方面存在的偏差和技法上存在的不足進行矯正,充分發揮教師的輔助作用。這樣,學生可以放心大膽地將自己的創新思維通過繪畫形式表現出來,提升學習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可以嘗試將美術與文學、舞蹈、音樂等學科融合,改變傳統單科教學的模式,鼓勵學生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大膽嘗試新的材料,對不同材料進行組合,以取得新的效果。例如,一般情況下,在美術作品創作中,多是採用鉛筆、水粉等,教師可以在學生充分掌握這些材料之後,引導其嘗試不同材料的組合創作,如將水粉與油畫棒結合起來,由於二者之間並不相溶,會在畫紙上產生獨特的效果,因此,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果的強化2]。

2.4完善教學評價

與語數外等基礎學科相比,美術教學突出的是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尤其反對所謂的一致和統一,因此,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學生的態度上,看其是否存在真情實感的流露,是否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同時,爲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其對於美術學習的熱情,應該對教學評價標準進行完善,採用縱向分析法,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培養。並非對最終成績進行評價,而是分析學生個體取得的進步,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使得學生能夠在對比中,發現自己取得的點滴進步,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同時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解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3.結語

在職業教育中,美術教學並非僅僅是對學生美術素養的提高,更是對其靈感進行開發,對其創新能力進行培養的關鍵所在,應該得到足夠重視。針對當前職業教育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重視起來,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推動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7

高校思想教育管理髮展啓示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中耳熟能詳的“傳道”、“勸賢”、“教化”等詞語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思想教育”中的“原則”、“規範”、“方法”。優秀的古老傳統教育對如今教育管理髮展起着推動的作用。如今國外有着先進的教育模式、發達的教育設施和機構,但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教育”對當今高校教育來說還是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國外教育;高校教育;指導作用

“思想教育”相關概念是由現代的人創造出來的,但究其內涵本身卻是抹不掉傳統文化的身影。“思想教育”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活動,是同人類社會相始相終的。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之一,歷經漫長的五千年創造出了讓世人驚歎的文化歷史。自古以來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在道德教化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思想文化教育理論,逐步形成了中國優秀的古典傳統教育文化。如今的我們不要以爲傳統的就是過時的,要認真發掘悠久歷史文化遺產,在前人優秀成果基礎上把教育管理更進一步向前推進。

1中國傳統的思想教育

我國傳統“思想教育”是統治者爲了從本階級出發管束他人思想而推崇的一種“思想教育”,維護自身利益,鞏固自己的階級統治。細看我國傳統“思想教育”是多種多樣,而且是相當有效果,細緻地體現在以下方方面面。

1.1通過建立相關機構,對民衆進行基本教育

有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現象的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最具影響的首推中國儒家文化。儒家對道德極爲推崇,不僅是在中央地區而且遠至地方小市,儒家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影響,並大都承受着教育功能,並且建造了很多機構。如中央禮部、地方“三老”。如此,儒家思想成爲了中國傳統的正統思想,主導着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人們得到了廣泛的教育,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烙印。儒家文化對如今的我們也有着深遠的影響。我們在社會道德意識、與人處事和善、謙遜禮讓等等性格特徵中體現着儒家的思想文化。

1.2制定相關思想教育系統,規範民衆思想意識

統治階級爲了控制廣大民衆的思想,達到統治的目的,總會出臺一些相關思想理念,作爲社會行爲規範和道德目標。在有關利和義的關係上,儒家提倡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等傳統思想,在大體上體現“義”的家政,極其反對功利主義價值觀。儒家體現出來的思想理念與西方拜金主義思想截然相反,功與利之間有着本的區別。然而,儒家思想並不是完全把功與利隔離起來,不是那種反功利主義,儒家提倡重義而不是絕對地輕利,並不否認利和義可以統一、平衡但並不否認義和利可以統一、平衡。

1.3利用“鄉約”的道德教育形式,從而實現羣衆互教互助

“鄉約”作爲我國古代特別存在一種道德教育模式。起先是北宋民間自定的行爲道德,民衆之間互相教化的地方教育模式,到了清朝就已經發展成了中央道德教化制度。“鄉約”主要以“以孝爲本”、“以和爲貴”的道德理念爲主,宣揚尊老愛幼,謙和禮讓等社會良好風氣。儒家“剛健觀”,提倡“剛健有爲,自強不息”是一種激勵人們積極進取的思想觀念。“自強不息”的思想意識,是我們克服自然困境、抵禦外侵的精神力量源泉,推動我們不斷向前發展、積極進步,也是我們民族特色偉大標誌之一。

1.4結合“大化”與“自化”,形成社會教化模式

“大化”是相對於整個社會道德教育而言的,運用道德教育和綜合治理,過濾掉社會上傷風敗俗思想理念,棄惡揚善。“自化”是相對個人思想道德意識而言,指經受思想和行爲上淨化,使個人提升自身素質,提升道德境界,到達聖賢境界遠離鄙夷小人行爲。“貴和”是一種由多種道德因素之間和諧、統一共同構成的思想理念,在協調社會生活中種種利益關係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改善,就要求個人與集團、社會、階層之間利益協調發展。

2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現狀

2.1高校學生思想的時代特點

當前,高校內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已經作爲一個完整的系統而存在。作爲傳統文化濃厚的華人高校學生與文化背景相差具體的西方高校學生在思想教育表現上有巨大的差別。然而這種特點體現出了高校學生在成長中的時代特性,可以總結成“浮躁”“個性”“自我”;處在多元現代化時代,物質已經不能完完全全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在精神需求上越來越強烈,但是這樣也並沒有阻礙社會文明的前進。我們從社會的高度來看時代給大學生思想帶來的影響,這就給高校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我們要求學生服從高校,而這種教育形式也是由高校創造出來的,並不知道高校有沒有從時代的發展狀況來了解學生更有主觀認識能力的特點,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極大可能會失敗甚至引起衝突。高校需要從具體實際出發去處理好這樣的問題。

2.2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載體依賴嚴重

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之中,物質文明帶來的人們思想出現巨大的變化,社會功能複雜化、主體多元化。然而,在我國還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教育管理機構。國家教育部設有思想政治教育司,而下屬對口單位並不明確。由政府來主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學校這一個平臺,學校也必須成爲廣大學生接受教育的首要平臺。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改變,對於高校內部思想教育管理的發展需要全體社會成員作出貢獻。但是,社會的複雜性、多元性,使社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發展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然而,高校卻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直接載體,提高學生的思想教育就要從高校出發。重視學生主體需求,並且加強與學生家長的配合。於是,學校只有與學生家長共同努力,才能更好適應思想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尊重學生主體需要上下功夫。重視學生主體訴求,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從上而下強制性教育。可以發展爲以學生爲主體,發現學生特性,結合學生特而性進行的教育管理。

3高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建議

3.1立足實際,設置相關管理體制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思想教育體制。高校應在學生具體特點基礎上,從高校校園文化實際條件和特點出發,在把握好思想教育體制運行的規則下,結合傳統的思想教育管理、提升教育管理這素質和人員結構、高校學生時代特性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和學生主體結合起來,逐步創造出一套完美的運行系統,創建各部門很好地協調一致的機構,改變“皮變肉不變”的情況,提升辦事效率,形成長期教育機制。提高校園思想教育管理水平,就要從加強實施教育管理制度着手。運用相關管理制度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運行,充分發揮管理者能力。很久以來,人們對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水平的願望依然強烈,然而把教育工作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改變,就要結合實際特點制定和實施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

3.2以人爲本,創建高素質管理者

以學生爲主體,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本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體制,也就是以人爲本,爲了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又得依賴學生而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手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開發學生的自主能力,形成健全學生個體爲基本特徵。以學生爲中心的管理就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主動手能力,提高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率,構建師生之間和諧相處模式,達到人們對教育管理所期待的水平。提升管理隊伍素質,加強管理者專業化技能的培養,到達有職業化管理水平的標準。使其具有“道德能力之實”,以明“政事之本”,“道德之歸”,“採取措施提高工作幹部隊伍的素質,爲了作好管理和教育工作,應建設好一支識大體、顧大局、懂教育、會管理的學生工作幹部隊伍。”

3.3堅持科學管理的方法,吸取傳統文化以及國外先進經驗

以科學的管理方法開展多種思想教育管理體制,尋找對學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管理方法,消除管理教育中的隨意性,提高管理效率。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完美地實施,需要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上面的不足。所以,怎樣建立一套完好的教育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其中思想教育方面的文化數不勝數,“與人爲善”、“舍利取義”、“謙讓有禮”,“一個人做到誠實守同時能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個人品德,懂得寬恕之,才真正有可能達到厚德載物的境界。”等等都是著名的思想道德文化,並且每朝每代都具有相應的思想政治管理機構,都是驚天我們所能借鑑的。美國的思想教育體制就,講求實踐與課程想結合的方法。所以,古今中外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都可以結合現實高校學生特點,來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總之,我們科學地運用相關法規,在管理過程中,注重人文關懷,努力實現學生的自身價值。把我無人有、我有人優、我優人多等古今中外有效方法拿來爲我所用。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8

課題名稱:培養國中生古詩詞鑑賞能力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課題背景

1、古典詩詞是最燦爛輝煌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詩經開始,唐詩、宋詞、元曲,無數詩人騷客把自己對人生、對事業、對情感的銘心感悟宣泄在字裏行間。詩歌是情感的寄託,是思想的結晶,是生命的載體。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最精粹的文學樣式,融飽和的感情、高超的藝術、豐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語言於一體,是國中、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2、古典詩詞,不僅能促使學生語言能力和智力的發展,而且有助於開拓知識,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養。古典詩文傳承着祖國文化的命脈和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它們包含着民族精神、審美情趣、礪志怡情、明理啓智等多種多樣的作用。學習古詩賞析是開發智力,豐富詞彙,掌握知識,提高語言修養的最好途徑。

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國中畢業學業考試說明》中關於古詩詞的考查要求是“能篩選並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領悟內涵並品味語言”.近幾年的會考試題中不乏古詩詞賞析類的考題,而且有擴大的趨勢。因而,學習並賞析古詩詞意義重大。

二、研究現狀:

相對於其他文學樣式來說,詩歌更具含蓄美。詩是詩人感悟生活,凝練意象、昇華並創造意境,最終以語言將具體而真切的意象表達出來的文學形式。“古代詩詞鑑賞”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指標之一。培養詩歌鑑賞能力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文化涵養。會考試卷中,古詩詞鑑賞也佔一定分值。

縱觀國中語文教科研現狀和國中語文教學實際,多少年來,古典詩詞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尚未形成氣候。這種古詩詞教學現狀與當前倡導的以德育爲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的素質教育大環境格格不入,與1999年以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我國青少年中發起的着眼於新世紀文化建設的希望之花--“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的初衷是相悖的。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立足國中語文人版教材中的一百多首古詩詞,開闢一塊國中古詩詞教學園地,在激發國中生學習古詩詞興趣和培養他們古詩詞鑑賞能力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目前國內有諸多學術論文中提到如何提高中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與鑑賞能力。但這些論文多着重高中生的古詩詞鑑賞能力的培養,以及面對大學聯考試題的答題策略,單獨研究國中生古詩詞鑑賞能力的培養的文章較少,同時,這些文章多是着眼於將“古詩詞”當作一種考試題目或者類型,而少有文章着眼於將“古詩詞”當作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來探討和研究。

三、研究內容:

古詩詞文辭凝鍊,意境優美,許多名篇佳句多是千琢良玉,百鍊精金。所以需要構建切合實際的“誦讀--品悟--鑑賞”的可操作的指導閱讀體系。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真正把學生的古詩詞積累、誦讀、品析、鑑賞落到實處,真正能使學生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得到薰陶和提高,致力與學生的文學素養的培養。因此,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驗。

(1)對學生古詩詞積累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2)課外古詩詞品讀方法的探索。

①提供學生古詩詞的材料,讓學生每天能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一首詩詞,花幾分鐘的時間去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和品析,能夠每天都能和詩詞見面、接觸、感悟、領會。

②根據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誦讀內容,有五言絕句到七言律詩到詩詞的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誦讀與品析的任務及方法指導。

③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詩詞鑑賞方法指導。教師應多形式、多層面地指導學生在反覆吟哦、賞玩,採用分組 “讀--悟--品--演”的流程,從中讀出興趣,感受情趣,悟出妙趣,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樂,發現的欣喜。用自己的激情演繹課堂教學的精彩,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潤和薰陶,提高學生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詩詞閱讀指導對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影響,人文素養的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四、課題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學生應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古詩詞,並能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我國古典詩詞意境優美,語言凝練,形象鮮明,感情豐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文人。一首好的詩歌能增進人的見識,薰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因此,在中學階段能初步理解、鑑賞、評價古典詩詞應成爲學生必備的語文素養。

“不學詩,無以言”,我國自古就有重視詩教的傳統。中學語文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學生能夠閱讀詩詞,鑑賞詩詞,有一定的鑑賞詩歌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和鑑賞詩歌,也已理所當然要成爲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課題的理論依據

1、古典詩詞是最燦爛輝煌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詩經開始,唐詩、宋詞、元曲,無數詩人騷客把自己對人生、對事業、對情感的銘心感悟宣泄在字裏行間。詩歌是情感的寄託,是思想的結晶,是生命的載體。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最精粹的文學樣式,融飽和的感情、高超的藝術、豐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語言於一體,是國中、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2、古典詩詞,不僅能促使學生語言能力和智力的發展,而且有助於開拓知識,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養。 江澤民同志說:“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古典詩文傳承着祖國文化的命脈和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它們包含着民族精神、審美情趣、礪志怡情、明理啓智等多種多樣的作用。學習古詩賞析是開發智力,豐富詞彙,掌握知識,提高語言修養的最好途徑。

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國中畢業學業考試說明》中關於古詩詞的考查要求是“能篩選並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領悟內涵並品味語言”.近幾年的會考試題中不乏古詩詞賞析類的考題,而且有擴大的趨勢。因而,學習並賞析古詩詞意義重大。

4、在這種狀況和學習背景下,科學有效的古詩詞賞析就具有獨特的意義,可以讓古詩詞學習有效高效。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智力的積極性”第斯多惠的觀點不言而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的思想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法,指導學生在咀嚼、品味、感悟和創新上下功夫。教學生整體感知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抒情美、想象美和內涵美;放手讓學生去體悟語言,感悟語境,共鳴情感,變通想象和比較內容。在課堂上不斷創新方法,讓學生在互動互助中給與課堂古典韻味;在溝通交流中養成創新思維的模式;在參與評價中激發創新思維的熱情;在感悟、領悟中延伸創新思維的途徑,在延伸、拓展中開闊創新思維的天地,讓學生最終獲得思想的啓迪,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提高古典詩歌鑑賞能力的目的。所以,進行古詩詞的鑑賞意義深遠。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解決問題

提高學生詩詞鑑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實施步驟

1.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在結合已有問卷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情況制定問卷,對學生的古詩詞鑑賞能力進行摸底調查,實施改革教學方法之後在進行調查,將兩者進行比較,以便得出科學的研究結果。

其他的研究方法如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在行動研究過程中不斷探索、改進工作。

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整理、分析,充分發掘經驗材料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指導接下去的實踐研究和推廣。

文獻資料法:查閱、解讀有關文獻、着作、教學理論、教學經驗等,尋找新思路,確定每階段的研究方向、步驟。

訪談法:選取研究對象進行訪談,瞭解改革的效果。

2. 本課題的技術路線及實施步驟:

1)。技術路線

文獻分析--調查現狀--實施策略--檢驗結果--總結分析

2)。 實施步驟

A、準備階段(20xx.3 - 20xx.4 )

(1)調查學校七年級學生的古詩詞鑑賞能力現狀。

(2)成立研究機構,制定課題方案和實施計劃及準備課題開題報告。

(3)教師提高古詩詞鑑賞能力。

(4)組員積極參與,明確責任。

B、實施階段(20xx.4 - 20xx.12)

制定階段研究方案,總結階段工作和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及時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不斷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

(1)制定具體工作計劃,確定具體改革措施及其檢驗手段。

(2)進行調查問卷及時分析並作相應調整。

(3)聘請高一級學校的教師進行指導。

(4)教師開展古詩詞鑑賞教學大賽,達到以教促改的目的。

C、總結階段(20xx.1-20xx.4)

整理相關資料,進行理性分析,評價培養學生古詩詞鑑賞能力研究的效果。以研究報告、論文、講座、課件、公開課等形式向其他年級、其他學校推廣。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用隨筆的形式闡述激發學生賞析古詩詞興趣的方法。

2、採用教育敘事的形式,通過案例分析,說明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可喜變化。

3、用課件(PPT)形式上幾節教學公開課,展示研究成果。

4、以論文形式歸納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古詩詞賞析》

3、《中學生古詩詞學習》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9

論文題目: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題目研究的現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教會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創造思維,必須重視學生創造性學習。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是互相影響、互爲因果的。教學生創造性學習,

一要教學生學會探索求異;

二要教學生學會開放性學習,注重從多方面獲取知識;

三要教會學生學會用理論指導實踐,多參加與本學科有關的科研活動、生產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2)充分發揮教師的激勵作用。鼓勵學生進行超越教師思維軌道的有價值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發問,提倡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合理因素的猜想,並善於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加強學生思維鍛鍊。培養求異思維,

一是要提倡學生自由思考,大膽想象,靈活變通;

二是要講究提問的內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訓練求異思維的機會,使學生不僅習慣於單向思維,而且要善於進行多向思維,更好地誘發學生求異思維,以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思維訓練的基本方法有:

①探究法。鼓勵學生勤動腦筋,刻苦鑽研,深入研究,主要表現在深入研究課程內容,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②聯想法。在教學中要提供多種機會,對學生進行發展聯想力的訓練。

③實踐法。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探索新思想,追求新知識,培養思維能力。

④討論法。引導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各抒己見,研究爭辯,提高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

⑤比較法。

現實意義:教育創新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一個國家或民族要發展、要振興就要用新思維來應答新的歷史提出的新問題,沒有創新,就會導致民族的落後。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中國數千年的各種發明創新數不勝數,更有聞名四海的四大發明。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掌握知識的多寡,擁有人才的數量,特別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將成爲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地位的關鍵因素,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創新。

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有很重要的意義:在“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必修和選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課題”,這些課題要求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課題需要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完成。教師要在課題研究活動中着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包括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尤其要鼓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性課題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爲基礎,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需要教與學傳統方式的改變,需要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掌握知識結論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與科學研究、掌握學習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這對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基本素質無疑是有着重要意義的。

在教學內容中,如生物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和發明的內容,有利於使學生了解生物科學認識的模式,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二是反映當代生物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內容,如選修本中的“現代免疫學的應用”“人類基因組研究”等。在這些成就中,可使學生先在理論上獲得突破,再通過實踐探索實現技術創新。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更體現了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關注。

論文提綱:

1。 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理論要求

1。1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理論界定與涵義

1。2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原則

1。3 改進教學方法

2。 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實際操作

3。培養思維能力的方法

4。在生物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應用

4。1 例析生物學發展史上的科學探究過程

4。2 針對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狠抓探究基本環節的訓練

5。 新編高中生物教材體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分析

6。 STS 教育與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主要參考文獻:

[1]程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J]。科技信息,20xx,(17)。

[2]楊珍。捕捉教學資源 培養思維能力[J]。才智,20xx,(16)。

[3]孫龍敏。生物教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 河南教育,20xx,(04)。

[4]俞志斌。生物教學中引發學生探究的策略[J]。中學生物學,20xx,(01)。

[5]劉真。關於高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思考[J]。生物學通報, 20xx,(03)

[6]李芬。淺談中學生物教學與STS教育[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xx,(01)。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10

題目: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一、問題與方法

(一)選題緣由

之所以選擇蔡元培美育思想作爲論文的研究主題,是受我的導師的啓發。直覺告訴我,這一選題與當前現實教育熱點問題有着緊密的聯繫,比如素質教育問題。深入認識蔡元培美育思想有助於指引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同時在董標老師的課堂中我獲得了一種認識,那就是:不要輕易地講思想創造,教育變革等主張,因爲對很多的問題前人早已有了深邃的思考,並已形成了成熟的思想體系,作爲後人更多的是繼承與挖掘前人的思想。因此,我想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應從對前人思想的認識開始。基於這種認識,我非常認同導師給我的建議,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作爲我的研究方向。

從何種角度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我做了多種嘗試。通過認真 閱讀1979至XX間國內發表的相關性研究論文,我發現雖然對於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題研究較多,但有一些結論似乎與美育或宗教存在的現實出入較大,這促使我對這一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如果僅僅憑興趣進行一些瞭解倒是饒有趣味,但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破解自己的疑問並加以論證我感到信心不足。在導師的啓發之下,我開始有了一些思路,於是,最終我決定以‘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作爲我的論文選題。

(二)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假設

“以美育代宗教”這一命題提出至今已近百年,儘管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一命題一直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有學者認爲中國教育界內部把這個口號當作了真理。然而,反對者的觀點也異常尖銳。如許崇清發表在《學藝》第1卷第3號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主張“以美育代宗教”說者有兩大謬誤,他們曲解了美之普遍性與靜觀性,遂至混淆美之意識與宗教意識,又復混淆美之意識與道德意識[①]。其實,與其說人們贊同的是“以美育代宗教”說,還不如說人們更願意相信存在這樣的真理:其一,宗教一定是落後的、愚昧的。或者說宗教是一切落後愚昧的代表。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隨着科學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宗教必然走向衰亡,其教育功能必然被取代。其二,美育具有普遍性,它是無利害、超功利的,因此,美育可以去除人我的差別,使人無利害得失之計較。對此,筆者心存疑慮。筆者以爲:

(1)宗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縱觀當今世界,宗教並沒有式微,就是很好的證明。

(2)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了鑑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回答了“審美是什麼?”,“美感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人們普遍的理解是審美是無利害的,或者說,是超功利的,因而美感具有普遍性。但是審美不等同於美育,審美的無利害,超功利如何能賦之於美育呢?

(3)美育與宗教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宗教也並不一定是美育的對立面,兩者應該可以各自同時獨立存在。

以上觀點將作爲本研究的假設在本文中加以論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

論文第一部分採用“歷史研究”的方法。筆者通過收集國內不同時期的相關文獻,以時間爲線索,對材料加以比對,歸納,整理,以期整體展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種種認識。

論文第二部分採用“歷史研究”的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基礎上,審思“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立論點是否成立,從而論證“以美育代宗教”的不可能性。

二、研究的意義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人們普遍對物質層面的東西關注太多,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們的功利意識增強,認爲接受教育僅僅是爲了將來有個好工作,好收入,好前途,否則讀書有何用?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這一現象,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爲時代的教育主題。本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深入瞭解美育在素質教育中有可能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對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從某些角度進行一些反思。

三、文獻綜述

(一)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研究“以美育代宗教”說主要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的。

1.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本質內涵

感性啓蒙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杜衛在《“感性啓蒙”:“以美育代宗教說”新解》一文中提出:蔡元培從他的教育即啓蒙觀念出發,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其實質是在感性領域建立啓蒙理性的精神,即“感性啓蒙”。這種美育思想爲20世紀中國美育理論鑄就了理論模式和思想方法[②]。爲什麼要進行“感性啓蒙?杜衛解釋道:一般講啓蒙都是指理性啓蒙,而現代性審美範疇中的“感性”是針對着“理性”來說的。但是,這是西方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知識分子面對的現實問題與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界的核心任務是感性啓蒙;而且,當時中國美學家所處的語境與康德、席勒、尼采所所處的語境不同,他們並沒有感受到啓蒙理性的專制和壓抑,而是急切地需要以啓蒙感性來反抗傳統,重建中國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藝術。因此,圍繞着啓蒙這個中心課題,不僅哲學家關注啓蒙感性的建立,而且美學家也是如此。這就不足爲奇了。胡健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 —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論》也提出了啓蒙觀點。不過他的啓蒙有另一層含義,即“以美育代宗教”的實質就是試圖通過審美教育來培養有高尚情與趣味的獨立的人,改造教育,美化人生,美化生活。

有學者認爲“以美育代宗教”說蘊含了某種精神,這種精神是西方近代的理性主義,審美主義,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體現了對人的完善的價值追求,爲中國現代社會變革提供了審美主義轉變和審美主義道路。[③]

還有的學者認爲“以美育代宗教”說與“審美救贖論”如出一則。理由是宗教的衰落,意味着某些超自然源泉提供的意義和價值正被疏離,人類已經承擔了創造自己的意義和價值的任務。原來並非只有宗教纔可以救贖,並非只有宗教纔可引人向善。藝術在擺脫了神縛之後,賦予了人類全新的審美的救贖方式[④]。

2.揭示“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現實意義

情感慰籍論得到普遍的贊同。贊同者認爲,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繁榮,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人們的精神卻進入了荒原。而美育重在陶養人的純正感情,其影響力較之其他活動更純潔、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現代人慰籍情感的最佳選擇[⑤]。隨後的學者,把“以美育代宗教”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如,趙惠霞就認爲:美育擔負起現代人建構心靈家園的重任。因爲它是一種情理自由結合的形式。在認識論中,理性排除感性,才達到正確認識;在倫理學中,理性主宰感性,才成爲道德意志;只有在審美中,理性和感性才自由交融、自由把握、自由觀賞,從而構成審美心理結構。當這種審美心理建立以後,就成爲人的一種內在需求,人就可以超越現實的功利,享受這種精神的快樂。建立在人類感情活動規律之上的美育,對感情之陶冶,如引水之趨下、驅鳥之歸林,自然而然,無需強迫。它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美育建構心靈家園,是一個培植有益感情、消除有害感情的過程[⑥]。在同一時期,這一觀點大行其道。如李丕顯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說:以美育代宗教,通過藝術和審美活動建構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託,是對現代世界課題的積極迴應,是對宗教雙重性格的辯證揚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在今天仍具有實踐的和理論的雙重意義[⑦]。

3.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反思

當代的學者對於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也有持不贊同的。冉鐵星認爲:在目標上,蔡元培是企圖用美育取代宗教的情感教育,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途徑上,則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的薰陶和感染,缺乏內在的宗教或美學式的修煉或省悟。其結果可想而知,要麼放任自流、形同兒戲、可有可無,要麼只能進行一些常規的藝術教育和禮儀教育。對於後一點,不客氣地講,中國古代的《禮記》要比蔡元培的設計深刻、豐富、完備得不知多多少。如此看來,在當時的中國,此種美育是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宗教的。[⑧]潘知常認爲:事實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邏輯上、學理上根本無法成立,只要人類最爲深層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⑨]他還認爲:一般而言,美育與宗教存在兩種關係:其一是實質的統一;其二是層次上的遞進。作爲兩種不同形態,又往往存在着從宗教向審美、藝術和從審美、藝術向宗教的演進。而在這兩種關係中,都無“取代”與“排斥”可言。[⑩]有學者針對“以美育代宗教”成爲研究熱點現象提出來說:今日之重提“以美育代宗教”者,大多隻是想強調美育的重要性而已,他們只是將蔡先生的主張當作一個有關美育的話頭,而對這一主張的內在理路則未加深思。審美、美育誠然重要,但發展美育卻不一定非要代替宗教不可[11]。充分意識到審美在人類精神生活中之重要性是必要的,但進而發展到要“以美育代宗教”則大可不必。這是一個充分平民化了的文化共和時代,人類的整個存在都是有限的,其某一精神領域的文化功能當然就更是有限。誰也沒本事包打天下,誰也當不了人類心靈的救主。因此,人類各種精神文化活動———科學、哲學、宗教、審美等,還是和平共處、通力合作的好。其實,“以美育代宗教”說從它被提出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激烈的論爭,存在着完全相反的觀點。姚全興先生專門對五四時期“以美育代宗教”說之爭作了歸納總結。通過姚先生的研究我們發現,前輩學者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質疑是多角度的。既有界說與對象的角度,又有異同與範圍和借重和利用的角度。

從以上列舉的不同觀點可以看出,這場爭論不會平息,重要的不是得到確定的答案,而是爭論本身,因爲從中我們能全方位地知曉“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精神內涵,把握其實質。

(二)文獻綜述小結

以蔡元培先生的聲望和地位,“以美育代宗教”說一經提出立刻被許多的學者當成是一個教育命題。然而命題總是具有一個確定的值,要麼真,要麼假。不同的學者依據各自的學識,背景,從不同的角度對“以美育代宗教”說加以判斷,爭議不可避免。從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學會的演講上首次系統地闡明瞭“以美育代宗教”說開始至今,有過兩次爭論的高峯。一次在五四運動時期;一次是在1998年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政策之時。五四運動時期的學者着眼於文化的變革來審視“以美育代宗教”說,正反觀點碰撞激烈,而當代學者主要以歷史的眼光和從現實需求的角度去詮釋“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新內涵,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現實意義,觀點大多趨同,且較多持肯定態度。但無論如何,每一次的爭議都反映了相應的時代在文化,教育,價值觀等領域的訴求。

四、研究的難點

一是有關外圍的或細節資料的不足。比如當時別的學者對蔡元培美育主張發表的觀點、認識或批判等。

二是進行本研究需要一個寬廣的視野和豐富的相關知識背景。它深入到美學、倫理學、宗教、藝術、教育等等知識領域。如果沒有這些知識背景的話,勢必使本研究缺乏深度。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1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課堂提問是老問題,從有教學開始,我們就開始用嘴,無論是最古老的教學模式,還是最現代的課堂,教師的嘴無一不成爲課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許這是老調,國內外就這一問題已取得相當的成績,但,老調新彈的原因,是我們以一線教師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問題,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教師嘴上的這一問,以一線教師的實踐研究,從我們的高度來解決我們實際工作中的問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學校工作的需要

朝陽七校新教師多,教師教學能力正在不斷地進步當中,與學生一樣,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頭幾年,往往是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進步最快的幾年,我們需要抓住這一時機,在教師個人專業素質發展方面,爲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我們的新教師更快更好地進步起來。同時,我們的老教師雖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教育觀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學方法的不斷進步,也在不停地考驗着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教學功底,因此,我們需要在教師培訓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師的課堂教學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長起來,我們的教師如何進步得更快,我們很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平臺,恰逢xx課題立項期間,結合我校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工作,爲教師發展搭建一個舞臺,讓教師的課堂精彩起來,也就會讓學生的生命精彩起來,同樣的,學校纔有可能精彩起來。

對於教師的課堂教學來說,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應該是教師的語言,無論是任何輔助工作,都是在教師語言的基本上進行的',而教師語言中,最重中之重的,應該是這一“問”,引入教學內容需要問,激發學生思考需要問,引發學生情感需要問,喚起學生共鳴也需要問,甚至在教學評價中也會用到問,有時是提問,有時是設問,有時是追問,等等等等,因此,從問入手,是打開優質課大門的一把金鑰匙,是教師成長的一把扶梯,我們選擇精彩一問,選擇更精彩的課堂。

2、教師個人發展的需要

從理論角度: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裏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現代認知理論認爲: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式獲取新知識的問題性思維過程。解決問題首先是要提出問題。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的作答"。問的藝術越高,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微觀環節,都應十分重視問的藝術。

從教學實踐角度:許多教師尤其是新教師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有的時候學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個問題沒問到關鍵,又問一許多問題來解釋這一個問題,浪費大量課堂時間又讓學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學的本質,而提問又是構成課堂語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提問的技巧。經過細緻調查,發現相當多的教師在這一問題上有困惑,想研究,確實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策略有更好更快的發展。於是,我們決定將這一問題從實踐中拿出來,再放回實踐中去研究,把這一“問”做細,做透,從而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和事實依據

現代認知理論認爲: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式獲取新知識的問題性思維過程。解決問題首先是要提出問題。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的作答"。問的藝術越高,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微觀環節,都應十分重視問的藝術。

許多教師尤其是新教師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有的時候學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個問題沒問到關鍵,又問一許多問題來解釋這一個問題,浪費大量課堂時間又讓學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學的本質,而提問又是構成課堂語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提問的技巧。經過細緻調查,發現相當多的教師在這一問題上有困惑,想研究,確實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策略有更好更快的發展。於是,我們決定將這一問題從實踐中拿出來,再放回實踐中去研究,把這一“問”做細,做透,從而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三、課題的研究內容

從廣義上講,是研究教師課堂中的“問”怎樣更精彩,更有效。

從一個一線操作者的角度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內容:1、積累課堂教學中的精彩一問,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2、分析課堂教學中的精彩一問:爲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愛答,爲什麼這樣的問題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麼地方。3、反思課堂教學中的精彩一問:這個問題達到了什麼效果,可以怎樣改進能更精彩更有效。4、創造課堂教學中的精彩一問:如果要激發學生興趣,我應該怎麼問,如果有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我該怎樣問等等。5、精彩一問的分類研究:如何提問,如何追問,如何反問等。6、精彩一問的輔助研究:配合精彩一問教師在語氣、表情、體態等方面應起到什麼樣的輔助效果。

四、課題的研究方法

1、積累法:積累在聽課、講課、研究課的過程中發現的精彩一問,讓教師們首先能夠分辨精彩一問,激發教師研究精彩一問的熱情和信心。2、個案分析法:反覆推敲名師的示範課及課題組教師自己的研討課,研究每一個問題的來龍去脈,研究爲什麼這樣問好?能不能更好?

3、文獻資料法:查找閱讀相關文獻,並把研究者的積累編輯成冊,邊積累邊研究,爲研究提供材料,爲積累提高層次。

4、行動研究法:將積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問應用到課堂,反思所應用的問題和方法,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一問。

5、比較研究法:將同一時期不同教師的課做比較,尋找差距與不足,及同一教師不同時期的課做比較,證明研究的有效性,讓教師更有動力和信心。

五、課題的研究步驟

(一)準備階段(xx。9—xx。12)

建立方案,準備材料,學習相關理論,提高理論修養,明確人員分工,完成課題研究的各項物質準備。

(二)課題實施階段(xx年。3—XX。6)

1、實施課題研究:

(1)課題組成員每人每週積累一個精彩的問題,要求有問題背影(提出過程)及入選原因(你爲什麼覺得這個問題好)

(2)每月四次集中研究,包括一次名師示範課研究討,兩次課題組成員課題課研討,一次理論總結。

(3)每月將課題組成員積累的問題及研究過程中的成果裝訂成冊,製成校刊,課題組成員人手一份,在第二個月對第一個月的精彩一問進行應用反思,並將反思內容以札記的形式書寫於校刊筆記處。

(4)每學期將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小結,並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論文。

(5)結合教學工作進行課題課展評工作。

2、做好反思總結工作,對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不斷地調整。

(三)成果形成階段(XX。9—XX。12)

1、將所積累的“精彩一問”進行篩選,分科分內容整理,集結成冊,編著《精彩一問》

2、總結研究成果,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六、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研究能力和組成結構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二十五位參與研究的教師中,80後就佔到了十八位,年輕也許意味着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相對較弱,可是,這是一支有活力,有幹勁,對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有着強烈渴望的隊伍,他們可以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更快地進行學習,更新自己的觀念,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上進行雙提升,而且,我們有像王金芝,齊豔麗,王曉斌這樣的科研前輩,也有像潘明華老師這樣的科研骨幹,也有像孫晶,隋麗芳這樣經驗豐富的教學能手,這支隊伍的科研能力會越來越強。

七、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本課題參加人員想要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願望強烈,隊伍年輕,同時校領導骨幹教師的加入,保證了課題研究的科學性,提高了課題研究的質量。

2、本課題研究資料文獻部分學校大力保障,積累部分獲取難度不大,且教師積極性高。

3、所需實驗儀器設備能夠保障,錄像刻錄等設備齊全,技術有力。

4、雖然學校經濟並不富裕,但能做到首先滿足科研需要。

5、總歷時四年整,每學期十六個教學周,每週一個小時集中研究,時間有保障。

6、朝陽七校是個新興的學校,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邁進,學校將科研興校科研興教作爲學校的頭等大事來抓,領導教師都非常重視這項工作。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12

一、開題報告的組成

開題報告的組成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次要組成部分:標題、署名、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如何撰寫教育科研課題的開題報告。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

1、課題名稱。題目必須與內容一致。確切、中肯、具體、鮮明、簡練、醒目。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2、署名。在題目的下面,必須簽署課題研究單位,一般不寫撰寫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負責。

3、開題報告可以不寫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4、前言。前言是開題報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應說清楚課題選題、立項、批准的過程,以及開題前的準備、開題緣由、開題意義,開題前所進行的調查情況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並實事求是,要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不要面面俱到,不着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餘地。

5、正文。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佔報告的主要篇幅,它是報告的主體。正文部分必須對再次論證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包括研究前的觀察、測試、調查、分析、學習,材料形成的觀點和理論。如調查的問題、現狀和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正文部分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它體現了課題組的水平,同時也可以看出今後課題研究的狀態和水平。撰寫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同樣要掌握充分佔有材料,要認真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組織,最後得出正確的觀點。可採用圖表來集中反映數據,要注意少而精,數據必須準確無誤。正文部分要層次清楚,觀點鮮明,邏輯性強,大標題涵蓋小標題,小標題服務於到標題,標題統帥內容,內容說明標題。

三、開題報告的寫法

1.課題與問題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

C、問題的研究現狀:國內的、國外的,省市縣內外的研究的,單位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進行了那些研究?

D、問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對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包括對本校、本地區的教育工作實際存在的問題)或回答教育理論問題有什麼意義?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會有什麼貢獻?

E、問題研究的意義: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方法論意義。

以上幾點要求做到:少而精;針對問題;能指導操作;表述簡明、準確,有具體貫徹要點,涵蓋子課題,能理解把握。

2.課題的界定:對課題題目的界定;對條件詞、關鍵詞的界定,包括內涵與外延。

3.基本主張與研究設計。

A、研究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可以是哲學的、政治理論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B、研究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分目標,目標要實在,要可行。和內容。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瞭。相對於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

C、研究的具體內容。內容要緊扣課題的目標來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則與策略:方法、原則與策略的理論支撐;方法、原則與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則與策略的活動性。課題研究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敘述清楚做些什麼和怎樣做。

E、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爲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預測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麼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件、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G、有效的組織保障: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幹。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瞭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H、其他保障:如課題組活動時間;學習什麼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4.簡短的結語。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度和決心。

5.可以寫上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註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可以是頁末注(腳註,在本頁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後或篇後注)、文內注(行內夾註)和書後注四種。

開題報告也可以有致謝。對於曾經指導、參加過選題、論證,或對此工作提供建議或便利條件,而又沒有在課題組的同志,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

開題會上,有關專家必須詳細審查開題報告,向研究者提問質疑。但開題會不同於成果鑑定會,更主要的應該是完善方案。在確定研究有明顯價值的前提下,論證雙方應全力討論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13

一、實踐中的問題

衆所周知,作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各級各類專家和一線教師儘管摸索、奮鬥、研究了幾十年,但是,仍有很多難題沒有解決。對於這個難題,我們一線的中學教師能有何作爲呢?我認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若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問題,便是功德無量的事。當然,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絕非在一朝一夕、僅憑一人之力就能奏效。但是,如果我們每位一線教師若能抓住本校學生的一個問題深入研究,尋求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價值的方法,假以時日,舉全國教師之力,效能就十分可觀了。

進入新課改半年來,我讓高一4班的學生寫過幾次作文。通過對他們幾次作文的分析和比較,我發現他們寫作文時存在選材視野不開闊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在學生的20xx年10月份的作文中體現得尤爲明顯。當時我讓學生以“不能沒有你”這個題目爲題寫作文,仔細推敲學生的作文,我發現:一、“不能沒有你”這個作文題,前面的主語明明沒有任何限制,但22位同學(全班共35人)都想當然地把主語定爲“我”;二、“不能沒有你”這個題目中的“你”,也沒有限定是誰或者什麼物,但約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在選材時都沒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這兩種現象表明,學生在寫作時選材視野不夠開闊的問題亟待解決。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學生拓展作文選材的視野呢?方法當然很多,也有見仁見智之別。我認爲,在中國古代散文的研讀指導中,側重讓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散文中存在的類比思維的方法,將能幫助學生掌握拓展作文選材視野的一種方法。基於學生的上述情況,我決定以“在中國古代散文研讀指導中,拓展高一學生作文選材視野的研究”這個課題作爲我研究的重點。基於上面的分析,我決定以“在中國古代散文研讀指導中,拓展高一學生作文選材視野的研究”作爲我開展作文教學行動研究的課題。

二、本課題概念界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概念界定

(1)中國古代散文,是指我國近代以前的、與詩歌、戲劇和小說相對而言的文章,如《過秦論》和《鄒忌諷齊王納諫》等都屬於這個範疇。由於研究對象是高中起始年級的學生,所以本課題所涉及的散文主要是初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篇目。

(2)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研讀,這裏的研讀不是面面俱到的研讀,而是側重分析古人類比思維的方法。

(3)拓展作文選材的視野,是指學生在審題時,啓發他們要打破思維定勢,同時,不要把思維侷限在個人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思考得更深更廣。

2、選題的目的

選擇本課題,是爲了充分利用和深入學習教材中的中國古代散文,使學生通過對它們的研讀,學習古人類比思維的方法,從而能夠拓展自己寫作時的選材視野。

3、選題的意義

(1)可以改變高中語文古文閱讀教學只講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的教學傳統,將閱讀與習作緊密結合起來,使中國古代散文中存在的作文教學價值得以體現。

(2)選擇本課題,可以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類比這樣一種思維方法,並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訓練和提升。

(3)由於學會類比這種思維方法還有助於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因而自然也有助於他們在寫作時使立意更加深刻。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的主要問題

第一,研究的重點

通過對教材中中國古代散文的學習與賞析,讓學生感悟和學習古人的類比思維的方式,並啓發學生藉助這種思維方法來拓展自己作文選材的視野。

第二,研究的難點

如何縮短學生與古代散文文本的距離,讓他們理解類比思維的方法,以及類比思維對於拓展寫作思路的作用。

2、理論假設

(1)深入研讀教材中的中國古代散文,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的類比思維的方法,從而能夠使學生作文選材的視野更廣闊。

(2)讓學生從關注古代散文的字、詞、意到思索其類比思維的方式,將能夠提升古代散文之於他們的意義和價值。

四、本課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技術路線

1、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具體做法和步驟如下:

在中國古代散文的研讀指導中,側重讓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散文中存在的類比思維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拓展作文選材的視野。就具體做法而言,有如下幾個步驟。(1)研讀《鄒忌諷齊王納諫》,讓學生初步瞭解“類比”的概念。(2)通過對《遊褒禪山記》的閱讀,讓學生理解類比思維對於拓展思維視野的作用(思維視野的拓展,是學生作文選材視野拓展的一個重要前提)。(3)通過講析“割斷慾望之繩”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用類比聯想拓展作文選材視野的關鍵。研究對象

43中高一4班學生。

3、本課題研究技術路線

(1)20xx年10月底,爲研究的第一階段,分析學生作文選材視野不開闊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

(2)11月上旬和中旬,爲研究的第二階段,把《鄒忌諷齊王納諫》(國中教材中的)以及《遊褒禪山記》(高中教材中的)等文章進行研讀,讓學生藉助課文,理解類比思維、類比聯想的概念。

(3)11月下旬,爲研究的第三階段,結合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以“不能沒有你”爲題,教師講析用類比思維的方式拓展思路的方法。

(4)12月上旬,爲研究的第四階段,完成學生的後測、公開課等工作,並對這一研究進行反思和展望。

五、課題負責人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能力

王娟,陝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43中一級教師,宣武區中語骨幹培訓3班學員。在任教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崇洋忘本之風焉能再行》這篇文章在20xx年9月獲得北京市課改論文二等獎。2、《固本浚源方能使教育事業長青》這篇文章在20xx年9月獲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試驗監控與評價一等獎。3、《究前車之鑑,思前行之策,方能確保前途無憂無懼》這篇文章在20xx年9月獲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試驗監控與評價一等獎。4、《愛之深責之切盼之殷——在大學聯考恢復30週年之際的反思與期盼》這篇文章發表在20xx年第11期的《中國教師》上。5、《殷切期望中國的孩子讀〈論語〉》這篇文章於20xx年7月10日發表在《新京報》的C02版上。

六、本課題預期主要階段性成果

1、結題報告一個

2、學術報告一個

3、公開課一堂

4、相關課件

5、研究日誌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14

一、研究或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

通過一些心理學知識和實踐意義,闡述教師的個人特長對國小生存在的影響,增強教師提高個人特長素質的意識。讓家長了解到個人特長對國小生的全面發展及性格塑造有正面影響,打破家長只重視孩子考試成績的舊觀念,讓學生更健康的學習、成長。

意義:

在教師個人特長的薰陶下,給國小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有利於激發國小生各方面的學習興趣、表現慾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在特長學習過程中,磨練國小生的意志,培養國小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交際能力。學以致用的過程中,讓國小生理論聯繫實踐,融入到校園之外的生活圈,體驗生活,開拓國小生的眼界,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敏捷,促使國小生的身心更健全的成長,充分實現教師有價值的“教”和學生有價值的“學”。

二、研究或設計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現狀:

目前,國內外開設了許多特長培訓班,但這些班級幾乎都是一些在校外開辦的私立班級,沒有把特長學習和學校裏的書面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無法實現國小生真正意義上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裏有特長的教師很少,而且具有的特長比較單一,或者大多數有特長的教師只注重按時授予關於特長的基礎知識,不能充分利用課堂資源來發現和激發國小生的興趣愛好,導致一些國小生對特長所具有的天賦被抹殺,或者一些國小生的家長不瞭解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盲目地把家長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去學習自己並不感興趣的東西,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國小生特長的興趣激發和培養不能與學校課本知識的教學有機結合,忽視了教師的個人特長對國小生的影響,一個身心健康、活潑的孩子才能夠更好的接納和理解教師授予的課本知識,促進其發展,而國內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是比較少,不夠全面,不夠成熟。

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各類特長文化已經發展到相對沿海城市較落後的小城市,並且得到逐步的完善,特長文化的大量普及將會從生活中影響到家長只注重孩子分數的看法,從而又進一步推動特長文化的大量普及。當今學生的特長學習更加豐富、高質量、多元化,改變了以往單一枯燥乏味的學習模式。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爲國小教師,後一代的國小教師將會是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教師,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全面。

三、主要研究或設計內容,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思路:

主要的研究內容有:

1、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國小生的興趣愛好。

2、特長培養對國小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3、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有利於國小生各方面的學習。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思路:

1、如何發現國小生的興趣愛好:

a.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進行交流。

b.利用課堂提問、課堂交流。

2、怎樣讓國小生感受到學習特長的價值:

a.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

b.教師帶領學生去校外參加比較大型的比賽。

c.給一些特長比較突出的學生給予鼓勵和獎勵,激勵每個學生不斷進取。

3、爲什麼特長學習會有利於其他學習:

a.特長學習磨練人的意志,讓學生養成做事不半途而廢的良好習慣。

b.特長學習在潛意識中,能讓學生塑造一個活潑開朗的性格,增強交際能力。

c.在長期的演出、比賽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及解決的辦法:

具備的工作條件:

有:圖書館(書籍、學報)、網絡(中國知網)、與論文相關的文獻等等。

解決的辦法:

1、本課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獻查閱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

2、積累與該課題相關的知識,借鑑別人成功的經驗,對查閱文獻資料和知識進行整合等,並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完成本研究。

五、工作的主要階段、進度與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選定論文寫作方向、收集相關資料、閱讀 文獻、擬定論文題目

第二階段:20xx年9月1日—20xx年10月8日 確定論文題目,擬定寫作提綱、撰寫論文開題報告

第三階段:20xx年10月9日—20xx年11月28日 整理分析資料,撰寫論文初稿

第四階段:20xx年12月1日—1月30日 修改定稿

六、閱讀的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名稱:

[1] 郭成,陳紅. 試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策略[J]. 課程.教材.教法,1999,(09).

[2] 林雄. 從建構主義看當前國小數學情境教學的誤區[J]. 新課程(國小), 20xx,(Z1).

[3] 魏永麗. 淺談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情景創設[J]. 中國小電教(下半月),20xx,(05).

[4] 單清水. 國小數學教學中情景創設的現象與思考[J]. 科教文匯(下半月),20xx,(05).

[5] 葉婷. 創設學習情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J]. 浙江教育科學,20xx,(03).

[6] 王貞平. 淺談國小數學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xx,(04).

[7] 葉連國. 探究國小數學創設情境教學的策略[J].國小教學參考,20xx,(05).

七、指導教師意見和建議:

指導教師(簽字): 年 月 日

教育開題報告範文15

題目:學生文學修養和創作,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一、課題界定

“學生文學修養”主要包括學生的文學理論素養、對文學作品的感悟鑑賞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學創作能力。“學校教育”側重於農村學校品德和行爲教育。

二、省內外研究狀況述評

本研究主要從語文教師修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學生文學素養等方面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主要有《教師文學修養與作文教學的研究》(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中學語文課題組)、《論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秋實)。這類研究是針對語文教師的研究,以提高學生作文成績爲歸宿點,忽略了學生自主閱讀和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培養,是應試教育的附屬品。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如《語文教師功利思想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影響》(項成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馬龍)這類研究雖然關注了學生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沒有着眼於對學校整體發展的影響,研究成果具有侷限性,沒有起到本質性的推動教育發展作用。

三、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面對農村學校的教育現狀,應試教育的後遺症日漸凸顯,學生求知慾日漸衰退,行爲渙散,道德素質低下。家庭、社會不良現象的負面影響,使農村學校教育如履薄冰。此課題研究意義在於從提高學生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爲突破口,繼而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爲教育主管部門和農村學校提供技術支持。

1、在新形勢下,對處在低谷的農村學校教育提供有效的發展策略,爲一線教師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2、不斷完善新課程寫作教學理論,摸索科學、高效的寫作教學之路,從而從根本上轉變農村學生文學寫作水平不高,少量的書籍閱讀,非常低劣的文學素養狀態。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做人與文學的有機統一,即通過教師有意識引領帶動,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促進個性特長髮展健全人格的形成。

2、學生在掌握優秀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和較高的文化修養的情況下,提升了學校品位,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

五、研究內容

1、學生自主閱讀和創作習慣對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

2、教師的文學素養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

3、學生文學素養和學校教育的關係。

4、新課程理念下,農村學校應搭建文學交流平臺。

六、研究假設和創新

1、研究假設如果中國小生熱衷於文學閱讀和創作,進而提升人格品味。有品位的學生造就有品位的學校。有品位的學校育出有品位的學生。學校教育出現良性循環。

2、研究創新以往研究主要關心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以及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功利化,大多爲應試教育服務。我們研究是的是學生個體素養與學校育人相輔相成的關係,是素質教育領域的問題。

七、研究思路

到相關圖書館以及互聯網查詢和蒐集相關資料,爲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瞭解學生閱讀和寫作情況以及學校教育情況,爲本課題研究提供事實依據。確定實驗班級,做好實驗記錄,寫出論文和材料;經過專家評審驗收後,推廣普及。

八、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分析等,對課題進行全面的認識和理論鋪墊,形成理論部分。

2、調查研究法

瞭解學生和學校相關情況,爲課題研究提供事實部分。

3、教育觀察法

在較爲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的條件下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地考察並描述教育對象,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而提供有效的指導。

4、實驗研究法

確定部分班級爲實驗班,跟蹤記錄。

九、技術路線

爲了使課題得以順利進行,具體技術路線設計爲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有關理論做出解釋,提出課題研究總體框架;然後調查研究,尋求關於研究前期學生學校事實情況和過程調查,結果調查。再次,篩選實驗班級,實施研究方案,做好效果的檢驗。最後形成研究論文和研究總報告。

十、實施步驟

1、準備和初步實施階段(20xx.04——20xx.06)

查找文獻,調查研究,撰寫課題方案

2、全面實施階段(20xx.07——20x.07)

中期總結報告及初步成果展示

3、推廣總結階段(20xx.08——20xx.11)

課題組成員相互交流實施情況,寫出階段總結報告,教師論文和材料,

4、結題(20xx.12)

十一、主要參考文獻

1、《教育心理學》作者張春興浙江教育出版社

2、《面向新世紀的德育思考》作者季鐵軍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

3、《修養學簡明教程》作者欒蕾陳百軍職工教育出版社

4、《文學素養教程》作者張曉梅機械工業出版社

5、《論語文教師的文學修養》作者秋實新浪博客

6、《語文教師功利思想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影響》作者項成波

7、《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作者馬龍道客巴巴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制度保障:學校建立比較完善和嚴格的課題研究和考評制度完善,對研究時間、研究材料等都有詳細的規定。這些制度的建立,規範了教師的科研行爲,爲課題的推進提供了很好的保證。

2、技術支持:除動員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中國教師文學網”的有關活動外,課題組擬着手建立校內專題網頁,並聘請電教老師參與管理和維護,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經費保障:爲保證該課題的順利開展,學校擬撥課題專項經費予以支持。同時學校將添置相關圖書、徵訂課題研究需要的雜誌,保證課題組成員能從理論上進一步提升自己,力爭從理論的高度指導自己的課題研究實踐;學校將積極組織各級各類文學交流學習機會,讓課題組成員的文學修養得到長足的進步,以實現預期目標。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財力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們課題組全部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