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教育的隨筆集合15篇

教育2.29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育的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隨筆集合15篇

教育的隨筆1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爲流行的一種文體。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的隨筆,請參考.

不再直接給幼兒餵飯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幼兒因爲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嚇壞的我馬上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並告訴了其他的教師,而大家卻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視無睹。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由於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冰涼。加之教師不停督促讓幼兒吃乾淨,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晚回家一個小時,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餵食。

我以爲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做的。殊不知,由於我的餵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助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考慮到幼兒進食時的心情,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纔會出現催食、餵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覆催食,或着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小心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可以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或者直接代勞,拿過碗勺餵飯。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慾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於幼兒的進食。看似無所爲,其實功效卓著。

孩子是我們的監督者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後,便來到洗手間洗手。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師”。“哎”我心裏高興的應着。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說:“鄧老師昨天才說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麼大的水,你還開那麼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後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後,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蹲下來對孩子說:“不好意思,我昨天沒來聽課,不過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後一定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說過的話都記着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說:“不用謝。”然後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裏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麼多的孩子在監督着,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卻因爲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許多成長的機會。比如,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吃的橘子、雞蛋、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爲的是孩子吃起來容易,更不會遇到什麼危險。可是不知道這些父母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爲孩子提供這些方便的同時,不僅剝奪了孩子親手實踐的機會,而且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甚至會因此養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從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多給孩子講故事

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說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後的口語表達、說話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爲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幹。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我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後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

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並且口語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

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爲呢?

關注每一位幼兒

今天剛走進活動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掉在地上的兩幅畫。通過我的仔細觀察,屬人爲破壞。

“一定是維鎮乾的。”我心想。

維鎮是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活潑聰明又調皮,類似的事件他幹過不止一次,這次肯定也不例外。

維鎮來園後,我把它摟在懷裏說:“告訴老師,你昨天干了什麼?”“我跟媽媽去姨媽家,跟妹妹玩了。”我這才記起維鎮昨天沒來園。

“老師,這是寒寒弄下來的。”鑫源大聲喊道。

怎麼可能呢?寒寒是個愛靜的孩子,說話聲音也很小,經常讓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來的嗎?”我問寒寒。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沒有辯解。“是不是你看到畫太陳舊了,想換張新的?”“不是,我想讓老師叫我的名字。”

原來是這麼回事,每天老師都會表揚很多優秀的孩子,鼓勵一些表現較差的孩子,而寒寒既不優秀,也不頑皮,所以老師極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這種方法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件事給了我不小的啓示,作爲一名幼兒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都能享受到老師的關懷和照顧,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於搶站排頭的孩子我是這樣做的

每次放學,我們班的孩子總喜歡搶佔排頭,喜歡插隊。目的是想跟老師挨的近一點,以“小老師”的身份在前面帶隊。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發現站隊搶排頭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爲了改變這種現象,滿足孩子們的心願,我想出了一個辦法。站隊前,我對孩子們說:“請把你們的小手伸出來”。孩子們高興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們身邊,一一和他們拍手,親切地在他們的耳邊說一句:“你的小手真有勁”。或者說:“你的小手熱乎乎的……”孩子們笑了,高興的也在我耳邊說一聲:“你的手也熱乎乎的。”或者說:“你的手和我媽媽的手一樣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隨後孩子們臉上都露出得意和滿足的表情。我說:“站隊吧!”話音剛落,孩子們個個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隊,沒有搶排頭的了。

教育的隨筆2

今天上午,我教幼兒學習兒歌《小雪花》,我選用的教學方法是先請幼兒欣賞掛圖,然後進行了提問的方式引出了小雪花這首兒歌,還請孩子們帶上小雪花頭飾一邊說兒歌一邊表演,孩子們興趣很高。多數幼兒很快就學會了這首兒歌,但是還有少部分幼兒對兒歌沒有掌握好,我想:這怎麼辦呢?繼續學吧,學會了的孩子沒了興趣,不學吧,還有部分幼兒不會。

我正在猶豫,陳天祥小朋友的話傳入了我的耳朵:“老師,李健全不會我教他。”這句話點醒了我:何不用孩子好勝的童心......於是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你們願意當小老師嗎?”“願意。”“好,現在我們學會兒歌的小朋友來當小老師,把每學會的小朋友教會好嗎?如果教會了,老師就給你戴上小老師的標誌。”孩子的興趣頓時激發起來了。會背的小朋友紛紛爭着去教不會的小朋友,不會背的小朋友也加足了勁積極地背,準備去教其他小朋友。問題迎刃而解,原來會背的小朋友在教別的小朋友背誦時知識得到了鞏固,不會背的小朋友在別人的幫助下掌握了知識,同時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的積極性,真可謂一舉兩得。

隨時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如果能把握住幼兒的興趣點,隨時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育會取得真正有意義的效果。

教育的隨筆3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啊,愛在我們之間無所不在,父母對你們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讓我們在愛中幸福成長。可當我讀了《愛的教育》之後對它又有新的感觸。

愛到底是什麼呢?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在爲這個簡單卻深奧的字眼兒不斷地詮釋,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其實,每一個善良的人都能瞭解什麼是愛。因爲,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兒都可以感受到愛的存在,每一個心中有愛都在讓愛的真諦不斷延伸、昇華。如果一個人從不愛他人,那麼他就是一個無情的人,他的生活也將失去色彩,人生將失去意義。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就會發現:媽媽對你嘮嘮叨叨,那是她對你的關愛;爸爸對你嚴格要求,但卻嚴中有愛;老師給你耐心教導,他們用愛傳播了知識;同學熱心幫助你,因爲你們有純真的友誼。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爲你自豪,也有人默默地爲你擔憂,爲你提供幫助。所以,愛是無處不在的。那麼,我們也去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吧,用真誠去對待每一個人,用愛去創造更美麗動人的世界!

我認爲,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是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愛是教育的根本。愛的教育有詩人般細膩優美的風度與品格。把我們帶到社會中去,娓娓而談,循循善誘。它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這深刻的哲理,使學生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教育的隨筆4

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在文件上口頭上會議上喧囂了幾年,終於發現他不能量化,找不到尺子,不知道孩子什麼水平,於是漸漸沉寂,面對升學、名利、面子的壓力,當初大力提倡的人也不大好意思出來爲這理論撐腰,怕被家長指着鼻子罵。教育官員更不敢說話——你敢爲我們上不了985211的孩子的前程負責?!於是父母們重新操起棍棒,城裏棍棒不易找的就或掄起畫板、鋼琴、XX琴、鼓錘(總之就得找到一樣或幾樣),相關的專家理論也跟上,《憑什麼教育一定是快樂的?》《沒有一種成功是容易的》……

教育上也總是有許多扯不清的東西,各方理由都大得很。名流說不要相信快樂教育的專家,那我們要相信從小受棍棒教育的名流嗎?上帝卻死活不給我們一把尺子,而世俗的指揮棒卻高懸,於是口水多——包括我的這些囉嗦。

名流的善意我毫不懷疑,但出發點錯了,也就極有可能是毒藥。這樣的文字在當下如此廣泛地傳播是可以理解的,它給家長和老師撐腰的意圖十分明顯,但我總覺得這樣的文辭比較適合在少年管教所裏---我彷彿也覺得當下太多家庭像是少年管教所。

唉,好人好事難做啊!教育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那我們還是做壞事吧!……這就是我面對大衆看待孩子教育的感受。

從提高成績的成效看,快樂確實是背離了,強迫是最奏效的了。順其自然總是讓人放心不下,那就“扭瓜”吧。這也幾乎可以擴展到生存的各個領域。

總覺得中國百姓的生存哲學裏透着深深的悲觀氣息,受苦的思想在國人意識裏一直是很有市場的,總之就是一切都需要爭、鬥和迫,人生就是“傷心太平洋”,好好地過生活似乎是極其難的事---因爲他的另一種叫法就是懶散、不思進取、鼠目寸光……

享樂主義自然是被人唾棄的了,但無論如何“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的受苦折騰”未免也太悲觀。但在當下卻是普遍的一種心態:“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拼命努力的你”,“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生就是要不斷折騰”,“一定要在班上XXX名”“人生一定要---受苦!……”。少壯與老大肯定是有關係的,但能提前看到這關係的只有神,不是哪個凡胎能提前預測。可是當教育和受教育都成了受罪,那人生還有什麼活頭呢。中國人意識裏什麼好東西都是受苦出來這觀點市場很大,其實是挺奇怪的。成功需要汗水,但一定不是打罵驚嚇或擰出的冷汗。信仰,愛,興趣所形成的熱情纔是成功真正的催化劑。

那些文字大多宣揚要重獲懲戒孩子的權力,抱怨《未成年人保護法》奪走了它。我以爲這權力不曾丟失,僅是有了一點度和方式的限制,未嘗不是好事---難道一定要皮開肉綻?婦女、兒童、老人需要靠國家機器立法來保護已經說明社會道德淪喪了---當然,說成“法治健全”也可以。這樣的法規本來應該在上世紀或上上世紀‘水深火熱’時出來的,現在應該是到了不需要的時候。按我的理解,棍棒教育從未停止,但之前大多用在孩子犯了錯,而不是象現在這樣更多地針對孩子沒學好哪個知識,或排名掉了XX名,或沒考上XX校。現在絕大多數家長眼裏,孩子努力的結果差不多就等於比別人好---哪個方面都比別人好。你數學考30分,你還敢說努力?!——不可原諒,該打!無論如何,從最簡單的數字上看,0-100名次之間,總得都有着落。只承認0-20名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是一種偏見。

集約化教育的整齊劃一使“因材施教”這個教育的根本原則流於口號,難於實現。更要命的是整個社會對“成功”理解的偏見。無處不在的經濟觀念使教育成了市場行爲,家長是老闆,孩子是產品,老師是工人(比原來傳統意義上的“園丁”被動得多,壓力也大得多---老闆是上帝啊!)。

如今家長不能仁慈地對孩子,大多數人歸咎於質監局(教育部)的大學聯考。“孩子,不要怪爸媽狠心,大學聯考在那裏……”---這是多少人心裏想對孩子說的話。我想考試永遠存在,不大學聯考也會有低考、X考,個人左右不了這個文明世界,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被它左右。

但我以爲從生活的終極目的看,做所有的事都必需是有趣好玩的,做不到是因爲各種不易避免的侷限,比如文明人創造出的潛規則之類的,但總是不能忘了這個初心吧---當下真是忘得差不多了!而且還振振有詞,這就可怕了。這樣只會越走越遠,直到社會成爲一個地獄。

這世界能抵抗時間刷洗的唯有興趣、信仰和愛。無論如何機巧的技術、算計都會如泡沫一樣瞬間消失。我不相信一個人一直做着自已喜歡的事不算是一種成功(賺到錢倒未必)。更無法想象一個人受着罪做着自已不喜歡的事情而成功(但貌似總能找到許多這樣的例子---我想那不過是站在觀者的角度去看的)。但做着自已厭惡無比的事情賺了大把的鈔票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當下教育如此草木皆兵只能說明:人心還是陰暗的;社會是不夠陽光的;家長是吃飽了撐的;老師和孩子們是悲慘的!

把工作做成味同嚼蠟,賺錢賺得身心俱疲,學習學得需要去跳樓……這些都是罪過!而我們要去做罪過的推手?

教育的隨筆5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這本書所寫的是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發生的許多平凡而感人的事情。這些事兒雖然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卻融入了種種世間最偉大的愛: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也許,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書中敘述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都如此的細膩,讓人嚮往,讓人感動.這本書用樸實平凡的語言,講述着100個與孩子們有關的故事:掃煙囪的孩子、窮人、虛榮心、感恩、吵架、告別等等,體現了他們的純真善良.從中使我感受到了人類是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呀,而這種關心、理解,都離不開一個東西——愛!

我非常喜歡那篇《新老師》,尤其是新老師說的那段話:“我愛你們,希望你們也喜歡我!我不願意責備和懲罰你們當中的任何人,也相信你們會讓我感到欣慰,我會因爲有你們這些學生而驕傲!”他還說,“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孩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爲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老師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是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也讓我對這羣學生十分羨慕。

讀了《愛的教育》之後,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我希望我以後也能有着和安利柯一樣的生活,懂得愛的生活。

教育的隨筆6

現在每每看到國小生背個大書包,沉甸甸的,心也似乎沉重起來了。想想我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印象中只有兩本書:語文和數學。晚上根本沒有作業,在學堂裏也只知玩樂,我的童年是在快樂中度過的。那時候的我們沒有考大學的理想,因爲村莊裏多少年了就沒有一個大學生。

快樂的童年,無形中也葬送了我們的未來。因爲這個世界的設計者都希望走在社會高層的人都是有文化有理想的人。童年的世界只有綠綠的田野,快樂的小夥伴,沒有應試的負累。當我讀到《紅樓夢》第八十一回時,我真的爲寶玉叫屈,他的理想也不是應試,而是生活的快樂自由。此回寫道:

賈政因又說道:“你提寶玉,我正想起一件事來了。這孩子天天放在園裏,也不是事。生女兒不得濟,還是別人家的人;生兒若不濟事,關係非淺。前日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來,學問人品都是極好的,也是南邊人。但我想南邊先生性情最是和平,咱們城裏的孩子,個個踢天弄井,鬼聰明倒是有的,可以搪塞搪塞就過去了;膽子又大,先生再要不肯給沒臉,一日哄哥兒似的,沒的白耽誤了。所以老輩子不肯請外頭的先生,只在本家擇出有年紀再明學問的請來掌家塾。如今儒大太爺雖學問也只中平,但還彈壓的住這些小孩子們,不至以顢頇了事。我想寶玉閒着總不好,不如仍舊叫他家塾中讀書去罷了。”

這一段話難解的有兩個詞踢天弄井和顢頇。踢天弄井:極言小孩子活蹦亂跳、調皮玩鬧。顢頇:糊塗,不明事理。

當你認真讀完了這段話,你就知道賈政在對兒子的教育上實是個明白人。寶玉是這個大家族的頂樑柱,賈環不僅僅是庶出,看他現在的樣子根本不可能撐起這個家,根本在他身上看不出一點希望。女兒再優秀終究是別人家的人,寶玉是唯一的希望,寶玉的的教育是家族最大的問題。教育的根本在於教師,來自江南的教師不能聘用,其性情太溫和,可能管不住寶玉。於是,自傢俬學裏的賈代儒成了首選教師,雖然沒有中舉人,至少也是個老秀才。賈老師與賈母是一個輩分,教寶玉很合適。能拉下臉,能狠下心,能管得住。從某種程度上講,管住寶玉比教學更重要,賈政選對人了,也是沒有辦法。這樣看來,貴族人家的子弟都有自己的私塾教育,選配的教師也一定不錯。又一想,通過元春皇妃,爲什麼不把寶玉送到皇家子弟的學校中去呢?那樣不是更好?這其實是讓寶玉二進宮了,上一次進私塾還小,還大鬧堂呢。

賈寶玉將要重返私塾之前,賈政對其先訓話。不聽也得聽,似乎寶玉對這個父親天生就怕得要命。

賈政道:“……,每每聽見你推病,不肯唸書。如今可大好了?我還聽見你天天在園子裏和姐妹們玩玩笑笑,甚至和那些丫頭們混鬧,把自己的正經事總丟在腦袋後頭。就是做得幾句詩詞,也並不怎麼樣,有什麼稀罕處?……我可囑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許做詩、做對的了,單要習學‘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無長進,你也不用唸書了,我也不願有你這樣的兒子了。”

我讀到這兒時,我不知道怎樣說。二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都沒有逃過應試教育的藩籬。反過來再說,不考試還能有什麼辦法選人用人?我一直贊成現在的應試教育,至少它給沒有社會關係的農家子弟或者說社會低層人進入社會高層提供了一個公平的平臺。賈政不是不想給自己的兒子進行素質教育,他還曾經專門帶寶玉、賈環、賈蘭去表演寫詩,大觀園初建成功時,也曾對寶玉“試才題對額”,心裏也曾樂茲茲的。今天一轉眼,對這個有才的兒子要求素質教育從今後別搞了,好好加強應試教育才是天道。沒有什麼不對,要想保住家族的榮華富貴,寶玉接棒自己進入仕途,只有這一條路。不經過考試,怎麼到高處?

其實我在對女兒的教育上和賈政並沒兩樣,大學聯考考什麼就學什麼。與大學聯考無關的統統先放到一邊去。她也曾在家對我說,孩子是“誇”出來的。叫什麼“賞識教育”,我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而其實,一味地賞識等同於嬌生慣養,生活中一遇到挫折,就不置可否。我更願意相信逆境教育,在學好文化課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給孩子以困難和困境,讓其解決。

從某種情況來看,應試教育實是目前中國最公平之教育。其他的教育方式只是這個教育基礎之上的補充方式。基於此觀點,賈政在教育寶玉這個大問題上,還是個清醒者。應該給他點贊纔是。至於寶玉的素質教育問題,科舉之後你再想辦法吧。

但有一個根本問題,寶玉對仕途經濟一點興趣也沒有。沒有理想,那有動力。賈政願望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

教育的隨筆7

常聽老師們說:當老師真累。當班主任更累。回首這兩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確感到當一名國小班主任的辛苦,這其中有苦也有甜,沒什麼經驗可談,或許這只是自己對班主任實踐工作的幾點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

感悟一:把讚美還給學生。

教師的讚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教師的讚美是一座橋,能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河;教師的讚美是一種無形的催化劑,能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教師的讚美也是實現以人爲本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的讚美越多,學生就越顯得活潑可愛,學習的勁頭就越足。作爲教師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各班總有幾個學生既不勤奮上進,又不惹事生非,對班級一切活動既不反對抗議,又不踊躍參加;雖然學業平平,卻不名落孫山。一般情況下,既得不到老師的表揚,也得不到老師的批評,是一些容易被老師忽視“遺忘”的學生。我班的xx同學就是這樣一個似乎沒有什麼特色的學生。在我教他的這近一年的時間裏,我幾乎沒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好象也改變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課間操,由於下課稍微晚了點,學生都及及忙忙的往外擠,我站在講臺上,維持着秩序正好門後面的拖把倒了,學生光顧着擠,好象沒有注意到橫在地上的掃把。這時,**同學擠了過來,告訴大家看着點,別拌倒。然後拿起來了。我被這一幕感動了,做完操回教室後,立刻在班級表揚了**同學,並盡力讚美了他關心集體,爲他人着想的好行爲。此後,我又從幾件小事裏發現他性格中閃光的地方,並及時給予表揚,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發和昇華。漸漸地我發現他變了,上課特別認真,作業完成得很好,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件事給我啓示頗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開始注重以人爲本,面向全體,細心觀察,捕捉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把讚美送給每一個學生,使之發揚光大。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我能行”,“我會成功”。實踐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予讚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氛圍。請多給學生一點讚美吧,因爲他明天的成功就蘊藏在你的讚美之中。

感悟二:用愛心爲後進生撐起一片天空。

我們常把孩子比做初生的太陽,那麼後進生就是遲升的朝陽,比起其他學生他們更需要老師的耐心、細心的呵護、理解與尊重、循循善誘……“要小心的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這句話或許有些誇張了一點,卻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對待後進生不可疏忽大意,作爲一名,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教育好這些後進生,是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展現自己獨特的風采。在我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第一學期裏,我的班級裏**和**,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愛做家庭作業,導致他們兩個的學習成績很差,幾次找家長談話,效果也不是很好,課堂上,我仔細的觀察他們兩個,課下,我找他們兩個談話,發現,他們並不是那種學習成績較差、無可救藥的學生。看來是思想問題,我開始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沒過幾天,***病又犯了,我很生氣,同時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們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放棄了他們,那麼他們也許就會越來越放鬆自己,所以我又不能不管他倆。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真是動腦筋了,一有空就把他兩個叫到辦公室一邊陪他們做作業,一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幾天之後,我發現**已經能夠自己按時完成作業了,於是,我及時對**進行表揚,,沒過幾天另一個也開始自己完成作業了。當時我雖然很高興,但是真的很害怕他們堅持不了幾天又不能堅持下去了,但是令我很興奮的是,他倆不但能按時完成作業,而且作業的質量也很高,批改他們的家庭作業,不忘加上一句批語,有時是:你能按時完成作業,老師真高興;有時是:你可要堅持哦!並且一直堅持到現在,**的單元自測每次都是考“優”。我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因爲,我沒有放棄他們。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於後進生,要想讓他們有所提高,老師一定要抓住他們的弱點,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去愛護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給予他們的溫暖,給予他們的信心,給予他們的關懷,這樣讓學生從內心發現自己的錯誤所在,找到提高的辦法,從而努力學習,這樣的辦法的確是很好的,我想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會爲我以後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感悟三:請耐心等待一會,花兒就要開了。——教師要學會傾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的基礎在於教師能夠在多種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傾吐不失爲一種最好的方法,我們教師應該積極去聽,與學生交談,從中瞭解學生的某些動向,可不少教師總認爲學生是小孩子,不樂於傾聽他們的談話,特別是學生犯錯誤時,更是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任憑自己對學生大加訓斥,這樣很不利於教育好學生,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缺陷。學校強調學生不準遲到,我平時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但有的學生就是犯***病,有一次,預備鈴都響過了,班裏的孫*還沒來,我焦急的站在樓上往下看,也沒看到人影兒,同學們都在專心的讀課文,“報告”,同學們聽到聲音都停止了朗讀,看到他,我的氣就不打一處來,他經常遲到,我昨天找他談話時,他保證說再也不遲到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師,我在路上……”“你又在路上磨蹭,你看,都幾點了。”我沒等他說完,便接過他的話頭訓斥了他一頓,然後就讓他站在門口,再也不理會他了,課後才瞭解到,他奶奶生病了,他去給奶奶拿藥,所以纔來晚了。知道事情的真相後,我後悔自己沒有聽完他說的話,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並向他道了歉,他很誠懇地說:“老師,這沒什麼,誰讓我以前老愛遲到呢。”反思一下:作爲教師,有時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去對待學生實在不應該,工作再忙,也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也要尊重他們的人格,認真傾聽他們的說話。古人云:人之相交,貴在交心。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機會聽聽學生們的心聲,聽聽他們的想法,注意他們的情感變化,讓學生充分顯示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教育的隨筆8

愛的教育是我們當今教師非常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所提倡的,愛的教育是爲了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它要求學生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祖國,同情弱小,樂於助人,尊師愛生,要想達到此目的,只有根據學情即學生以及教學環境和教育理論,分別採用各種方式,有的放矢的進行愛的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積極運用愛的教育,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

“孩子的心靈最純潔,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師應該熱愛每個孩子,愛孩子時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師要將愛心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這是吳老師常說的一句話,當然吳老師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吳老師都把學生放在首位,時時刻刻都想好了學生。她有着幼兒教師特有的親和力,微笑自始至終掛在臉上,她也有着如孩子般天真的神情,講起孩子的可愛,她會興奮的起身模仿;講起工作中的小插曲,她會仰頭大笑。

其實,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辦公室裏,我們經常會說起哪個孩子的調皮,哪個孩子的聰明,有的老師模仿起班上的孩子,那一舉手,一投足,像極了。沒有對孩子的瞭解和愛,又豈能做到呢?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一個教師必須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一個教師,唯有心裏時刻裝着學生,學生的心裏纔能有你這個老師。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學生,老師對他們是非常關懷的,老師是愛他們的。

路漫漫秋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這一條教育的漫漫長路上,我們註定要和孩子們打一輩子的交道,我們會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瞭解他們的喜樂哀怒,細心呵護,讓他們在我們的教導下茁壯成長。

教育的隨筆9

本週末,我給瑞瑞的媽媽打電話,瑞瑞的媽媽說本週回家他很不高興,問他什麼原因,他說是俊俊小朋友撩他,推他一下,大家就沒有評他當友愛小天使。諸如此類的事情他講了很多,總而言之都是別人不好,同學錯怪他,他不願意再到校了等等。當他的媽媽說到這兒的時候,我把實情告訴了他,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俊俊碰他一下的時候,他很生氣,就把俊俊的牙膏、潤膚膏都擠出來了,生活老師跟他說俊俊碰你其實並不完全是惡意,有時是想跟你玩,可你卻誤會了他,你這樣做俊俊會傷心的。可瑞瑞卻說:“他打我,我就應該還回來。”原來他把小朋友之間的碰撞都想成了打,怪不得最近同學們都在悄悄地躲着他呢?當我把這些都說給家長聽的時候,家長很驚訝,因爲孩子在家裏只說了事情的一半,並且說的都是自己的理。他媽媽說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和阿姨是朋友,有時沒有原則地護着他,使他養成了自私的個性。而且當別人欺負他的時候,親戚朋友都教他“打回去”。他們認爲孩子將來面對的是一個競爭社會,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寬容退讓,容易造成他形成軟弱怯懦的個性,無法做到自強自立。所以,讓孩子具有反擊精神,學會自我保護是非常必要的。這讓我想起來很多跟他有同樣想法的家長。

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但應怎樣改變這種觀點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呢?我認爲一般來說,孩子平時所受的欺負,無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如果沒有嚴重的傷害,父母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該用“打回去”的方式進行反面強化。我們可以抓住這樣的事例對孩子進行適時的引導教育,讓他體會到這種行爲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小朋友應該團結友愛,和氣相處。我的觀點是,要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出發,儘可能地去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敵意”,教孩子寬容待人。有些人希望孩子受到欺負時能夠積極反抗和自衛,以免養成懦弱的個性。但是,我們應理智地認識到,“打回去”的教育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孩子間的打鬥基本上都是暫時性、代表性的,並不存在原則上的敵意,他們今天吵明天好,在這一過程中互相磨合,逐漸學會交往。如果輕易地教孩子以動手方式來解決問題,就容易使孩子的爭鬥升級,形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激烈局面,最終造成更大的傷害。更何況,成人社會中,暴力行爲最終也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確的交往技巧,學會以智慧和能力取勝,纔是孩子立足於未來社會,並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根本途徑。

教育的隨筆10

教養這東西,人家都以爲要出自名門才能擁有,其實這是一種常識,只要稍微注意,都可學到,和你的出身沒有關係。

沒有教養的人,是懶惰的人,不求上進的人,無可救藥,一見大場面,即刻出醜,在外國旅行,被人歧視,也是活該的。

當今大機構聘請職員,最後的面試都在餐廳中進行。

主人家故意遲到,看你是不是一坐下來就先點菜不等別人。酗不酗酒?也即刻知道,忍不住的人一定先來一杯烈的。

菜上了,看你拿筷子,姿式正不正確倒沒太大關係,那碟炸子雞,你有沒有亂翻之後才夾起一塊,就決定了你的命運。

吃東西時,嘖嘖有聲,更是個大忌。有教養的人哪裏會做出這種醜態?吃就吃,爲什麼還要嘖嘖嘖嘖?

父母沒教你,那你的家庭也沒教養。不過這是上一輩人的錯,不能完全怪你。但是你出來社會混,連這一點小小的餐桌禮貌都學不會,派你去和對方的大公司兜生意,人家聽到你嘖嘖嘖嘖,先討厭了,一定談不成。

有些時候,不必從餐桌看到,連面也不必見,聽你的電話就能知道。

“等一等!”你說。管理階層已皺眉頭,爲什麼不會說請等一下?這個“請”字,難道那麼難說出口?

“是誰找他?”

爲什麼不能是:“請問您是……

沒有教養的女人,比沒有教養的男人更加不能容忍,快去向蘇州姑娘學習吧,她們每一句話都像是徵求你的同意。即刻命令手下:“把那個東西拿來!”也會變成:“請你幫我把那東西拿來好不好?”

聽到沒有教養的人說話,總不當面指正。教養這一回事,是自發的,自己肯學,一定會,並非高科技

教育的隨筆11

隨着幼教機制的不斷合理化改革,幼兒園教育模式越來越順應幼兒年齡特點,呈現出輕鬆自主的發展趨向。幼兒園教學環境的佈置也正在嘗試無課桌教學,但在一些空間、資金等條件受限的幼兒園,活動、就餐、教學三室合一,還不得不借助桌椅來組織幼兒。於是幼兒坐位的編排便成爲一個令老師費心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愛當排頭,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領頭雁。怎麼才能讓每個孩子都開心,每位家長都滿意呢?

這也曾經是我很頭疼的問題。但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問題已不在是問題。在此不妨說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假如教室空間較大的話,我們可以嘗試“大拼盤”的方法。

如:有時將桌椅排成幾個大方塊、有時排成幾豎排或幾橫排,也可以採用大圓圈的形式,還有“花兒朵朵”等等;或將移動黑板移至教室的不同方位,讓一位幼兒都有當排頭的機會。

二、如果教師空間太小,以上方法無法實施的話,我們可以採用“流動法”。

不妨試試將全班的小朋友按大、中、小個兒分成三到四組,每組幼兒差不多一般高。然後本組幼兒每天向前遞進一個座位,每兩週幼兒便有一次做排頭的機會。還可以請每一天的排頭分別負責本組的衛生安全及常規管理,充當老師的小助手,在第二天的晨會上請孩子們民主選舉出最棒的.小助手,老師再給予適當的獎勵。與此同時,各組幼兒定期左右輪換,以預防斜視、近視等眼疾的發生。這樣,不但能有效的保護孩子的視力,而且還可培養孩子的組織管理及自我管理能力,在管理與評價中強化孩子的是非觀念,潛移默化的矯正幼兒膽怯、害羞、孤僻等不良性格傾向,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還能充分體現出教學中“面向全體”的教育原則。家長放心,孩子開心,老師們何樂而不爲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儘量嘗試室外教學,讓孩子在清新美麗的自然中吸取養分,培養廣泛的興趣。以操場、草坪等室外區域作爲教學場地,不受空間的限制,陽光清風,輕鬆愉悅;藍天白雲,自由廣闊,孩子們一定會喜歡的。

老師們,咱們一起來試試吧?!

教育的隨筆12

當今社會由於家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孩子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這種狀況怎麼解決呢?

一、消除家長對孩子造成的恐懼

由國小到國中孩子處於過渡轉型時期。因此,學習成績不穩定。家長心情比較着急,如果輕易對孩子發火,孩子與家長之間容易產生對立情緒。這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希望家長不要一看到考差了就發火,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要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二、爲孩子建立自信心

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留有餘地。當孩子問你這道題該怎樣算時,不要隨口告訴他。要問做難題時老師都教你們用什麼方法解決?多讀幾遍題能想出來嗎?畫畫圖看看,想好了告訴我怎麼做。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學習方法,又能使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建立起了自信心。

三、與孩子一起學習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與孩子一起學習。讓孩子體會到人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要活到老學到老。家長要與孩子溝通,建立朋友式的關係,教育孩子健康成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要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諷刺、挖苦孩子。這樣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四、加強與班主任及老師的溝通和聯繫。

孩子是否能順利成長,家長很重要,老師是關鍵。這樣通過班主任及老師的培養,孩子看電視少了,看書多了。家長感到很欣慰。

五、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

多給孩子欣賞的目光,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和品質,有利於增強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多給孩子以欣賞的目光,就會看到孩子與衆不同的長處和優點,看到他的點點進步,肯定他,堅持鼓勵他,耐心引導他,平和看待他,並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不斷進步。

教育的隨筆13

人在世間活着,無非就是一個與人共度的過程。從呱呱墜地到兩袖清風而去,我們沒有一時一刻可以脫離了與人的交處。三十幾年的人生,讓我充分的相信着“性惡論”,我相信着,人從無知時候開始,就已經深刻的愛護着自己,維護着自己。並且,終其一生,我們都在極力的愛護和維護着自己——名也罷,利也罷,內心的安寧也罷,所有的追求,所有的付出,總是離不開這個“我”字,離不開對“我”的愛護與珍惜。

經世久了,會發現生命很有意思,越是護我,就越覺得生命生冷冰涼的感覺越來越徹骨,這個“我”,就越發的孤單寂寞。於是,我們感慨着人羣中的難耐……於是,人們開始去宗教裏尋求安寧,並依着宗教的教育去做人——各教派的文人們於是有事可做,一天起來鼓吹這個那個的善人善家。殊不知,那些所謂的善人善家肯定也是一樣的經歷了一個荒誕過程的,他們的荒誕過程與我們的相比,也許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他們終於能夠放下那屠刀下面的私慾——那屠宰良知,屠宰生命安寧的自私自利的慾念——總歸也算是好的。不可能我們所有凡人都有一個極好的安寧歸宿——機緣巧合也罷,自我選擇也罷。但是,身爲人,處在世間,總要與人日日的打交道,就真的是應該要多多的思考,與人之間的愛該是怎麼樣子——我們應該更多的去護己?還是應該更多的去憐人?這個事必須要有個度來把握着。

人總是在失去時才知道珍惜,比如快樂。很多人是沒有真實不虛的快樂的。何以如此呢?

兒時我們都曾快樂過。雖然兒時的我們也是會護己的,卻有着很多的純真愛心,卻會在很多我們不見得極是喜樂的事物面前有着許多的謙恭謹讓,有着充足的憐人之心。年齡大了,經人見事多了,我們反倒失去了那些美好的情愫。哪怕是偶爾的憐人——我們理智的說,人家要你管什麼,人家比你強太多——我們的那份基本的愛心,漸漸萎縮了,在猥瑣的世事面前。

這是多麼的可悲……

教育的隨筆14

記得在你上國小時,我曾經把我右大腿斷過的位置給你看。我的右大腿斷了之後,竟然自然地復原,但有一塊小斷骨沒有自然接好而突出來。每次當我右大腿用力時,那塊骨頭就會突出來,這竟然成爲我一生的身體特徵。

那是我九歲時的一個涼爽夏日,因爲前幾天颱風來襲,那天是颱風後的涼快的日子。每次強颱風來時,我們不是躲在木牀底下過夜,就是跑到木板樓房底下,避免被掉下來的水泥屋瓦砸傷。那時候,大部分的住家不是草泥房,就是紅瓦房。紅瓦房是一層的。可是在紅瓦屋頂的底下,是用結實的木材做的一層小閣樓,小閣樓可用來睡覺,我覺得這層木材閣樓的最大用處是躲避颱風的威力,免得被吹下來的屋瓦砸傷。颱風後大人們忙着清掃杯盤狼藉的家園,到處是屋瓦,每家的屋頂都開天窗,招牌到處都是,燒飯的木柴也滾得到處都是,垃圾更不用談了。大人忙着清掃的同時,我們幾個小孩也在躲了兩天台風之後全部出來玩。

阿茂帶來了一打番薯(地瓜),因爲颱風帶來的雨水浸了番薯,阿茂家挖了很多番薯到菜市場賣。我們決定到香蕉園裏燒番薯吃,然後再像以前一樣,來個放屁比賽。阿森當然在,他在放屁時一定是冠軍。土烤番薯(臺灣人叫烘土火)是既不需工具也不花錢的。那時的小孩哪有錢買工具。

我們在香蕉園裏找了一個平坦乾淨的角落,用手把髒東西撥開。阿茂撿了一根足足兩英尺長的粗粗的樹枝開始在地上挖洞。我家鄉的泥土是壤土,不硬也不鬆,用樹枝挖泥洞時要儘量保住一塊塊的泥塊,泥塊要有大有小。泥土上挖的洞大概要一英尺深。有一邊要斜斜地深進去,以便放進燒火用的樹葉或乾枝。這其實是挖小土窯。阿茂累了,阿森就輪流挖,我的手臂不夠強壯,挖泥洞總是輪不到我。他們說讀書成績好的阿雄沒力氣挖土窯。我們挖好了洞,把大泥塊開始沿着泥洞周圍上方的邊緣堆。斜斜深進去的這一邊要空出來,空出來這邊是燒火用,而且必須在風頭,燒火的煙不能向自己的臉及眼睛這邊吹,否則會淚水鼻涕齊流的。我們把泥塊一圈一圈地向上疊,泥塊的中間及底下是空的洞。越向上疊泥塊越小,中間頂上的洞也越小。最後把小泥塊放在頂上,一個金字塔形狀而中空的小土窯就完成了。有時不小心像金字塔狀壘起的泥塊會崩塌,萬一垮了,我們只得耐心地、小心地再把一塊一塊的泥塊堆上去。那天運氣不錯,金字塔的泥塊沒有崩塌。就在金字塔頂上的最後一塊泥塊放上時,遠遠傳來拍掌的聲音及女孩子的笑聲。

原來阿芬、阿惠及阿美聽到我們在“烘土火”(土烤番薯)都跑來了。撿樹枝及樹葉,人越多越好,七八個男孩女孩分散在各個方向收集樹枝及樹葉。阿茂負責起火,等到燒的材料堆到一定高度,我們就一起輪流放燒的乾枝及樹葉。在香蕉園跑來跑去,有時不小心就踩到了小孩的糞便。那時候鄉下衛生設備不良,很多小孩喜歡到香蕉園大便。這也是自然的肥料。我們在泥塊土窯裏繼續放燒的東西,一直燒到泥塊都通紅。泥洞裏有火熱的灰,把未完全燃燒的東西清掉,然後把生番薯放在熱灰上並排成一層,小心地用兩根樹枝像筷子那樣,把熱泥塊從上面撿起來放在第一層的番薯上,並把熱泥塊打碎蓋在番薯上。然後又放第二層番薯,又放打碎的熱泥塊在上面。就這樣,所有番薯都放在熱泥土裏。最後,又放泥土把熱泥也蓋住免得熱氣散掉。

我們要求女孩們看着土窯以免被偷,我們男孩跑到田埂上去捉青蛙,過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我們回來把泥土挖開,熱滾滾的土烤番薯真是別有一番味道。吃了土烤番薯一小時後,就是放屁比賽的時間了。佩兒,你曉得吃番薯會使人放較多的屁。放屁比賽是比賽聲音的次數,屁聲最多就贏。阿森相當厲害,他那天破紀錄。他把一大聲的響屁,竟然用肛門肌肉來控制一點一點出來。他的屁聲控制得很短,有時聲小得幾乎聽不到,有時屁聲是細細長長的。他以前的紀錄是十聲。那天番薯吃多了,屁聲抑揚頓挫,把我們幾個人笑得腰都伸不直。到他放第十二聲時,我們都笑得站不起來。女孩子們更是在地上笑得打滾。阿森更把每兩聲的屁聲之間拉長,那天他的紀錄是十八聲。我那天真怕有人在笑聲中死掉。那天等阿森完成十八聲紀錄之後,我們所有小孩全都躺在地上笑,可是又笑不出來,大家的肚子及嘴巴笑得又酸又痛。阿茂他們就放五六下。輪到我時,我已經無力控制,我乾脆一大聲全部擠出來。結果大家又笑翻了。

教育的隨筆15

中國小教師寫教育隨筆,是一種非常好的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方式。總結許多教師和學校成功的經驗,無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教師自覺地寫教育隨筆,學校大力提倡寫教育隨筆。因爲,這樣做是真正推進教育科學研究發展的根本途徑。

我曾在許多場合講過,我鼓勵教師們參加我的“朱永新教育成功保險公司”,投保條件爲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教育隨筆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寫、所思,無不可入文。每天跟自己對話,每天寫下自己的感悟,解剖自己的心靈,記錄自己的成長,寫下自己的教育行爲,十年後持360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的教育隨筆來本公司,現在投入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我一直主張以這種鐵杵磨針精神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日記,每天堅持寫一篇教育反思類的文章,促進自己快速成長。

怎樣寫好教育隨筆?首先要有教育的熱情與激情。對教育的熱情與激情是寫好教育隨筆的原動力,這種熱情與激情來自對焦與事業的深刻理解與熱愛。其次要多讀書,開展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連國小生和中學生都要讀100本中外名著,身爲教師怎能不讀書?否則就無底氣,無積澱,缺乏人文精神、缺乏文化視野。不讀書的教師很難寫教育隨筆,不讀書的教師更難“走運”。讀書可以給你啓發,讀書可以豐厚你的底蘊,讀書可以提升你的學養。再次,要勤於實踐。實踐出真知,這是哲學的普遍規律。寫教育隨筆一個極其重要的素材來源是實踐。一線教師最大的財富就是得天獨厚的實踐資源,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設計、過程、經驗、失誤、差錯、體會、反思,甚至是日常的教育瑣事等,都是寫教育隨筆的好資料。第四,要學會思考。讀書和實踐只是爲寫好教育隨筆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要把讀書的收穫和啓迪、實踐得失與感受行諸筆端,最關鍵的還是要學會思考。思考是總開關,沒有思考就沒有去僞存真、去粗取精;沒有思考,就沒有概括和提煉;沒有思考,就沒有思路與昇華。第五,要有較好的語言表達的基本功。寫不同於說,要把心裏想的,嘴裏說的變成文字,還是要一點文字功夫的。因此要在不斷的寫的過程中,提高寫的能力。

總之,教育隨筆不是一件深不可測的事情,要克服畏難情緒,要克服高不可攀的思想,要克服一曝十寒的現象,要持之以恆,要勤於實踐與讀書,要勤于思考和動筆。如果能夠做到這一些,你就一定能夠寫出出色的教育隨筆來,你也就一定能成爲一個成功的專家型教師。

標籤:隨筆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