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心得體會

教育8.75K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心得體會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心得體會1

古人云:開卷有益。讀書使人睿智,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人豁達。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擁有一定的教學案例和經驗,但由於理論欠缺,不能變成文字,使自己好的經驗與體會不能與人共享,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再加上自己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說白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教育理論不足,不能把自己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罷了。基於此目的,利用休息時間,積極響應學校給教師的讀書計劃。

近段時間看了教育專家孫雲曉寫的《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一書。在書中講述了他20多年來教育女兒的親身經歷。“好的關係”如靈魂般貫穿全書,是作者將自己數十年的真實體驗,在平白如實的語言中,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和諧”教育給了我很多感悟和啓發。

孫教授在談到習慣培養時,他說,兒童時期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好的習慣。“習慣,往往起源於看似不輕意的小事,卻蘊涵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我從這幾句精闢的話中悟出了了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作爲教師,在學校裏,有責任要從點滴小事抓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

然而在這錯綜複雜的社會裏,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許多事情,如:誰家的孩子得抑鬱症了,某高中的孩子燒碳自殺了,某大學的高才生跳樓……針對這些事件教育者來說不得不深思——孩子們到底怎麼了看到這些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結束的時候心裏肯定會問:我該怎麼去處理好和孩子們的關係呢,怎樣去引導他們走人生的方向呢?我想,師生之間或親子之間的關係,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關係。也許,只有牢牢確立這樣的關係,才能談得上教育。在書中我看到了真實,教育不可能完美,重要的是,我們老師、父母都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這一點,我覺得尤爲重要。人們幾乎都能感受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如果喜歡他的老師,就可能喜歡這位老師的課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討厭他的老師,則可能討厭這位老師的課以及他講的一切。孩子對於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基本上也如此,這一點自我從教以來體會頗深。由此可見,關係的好壞是何等的重要!什麼是好的關係以及怎麼建立好的關係呢?好的關係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因爲好的教育是一種真善美的關係,是讓人發自內心喜愛的關係,是促使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

孫教授還有一個觀點就是不要把孩子的情緒當成問題。父母在家庭教育問題上,存在一種誤區,就是把孩子一時的情緒當成了問題。比如說,一個孩子告訴父母,我今天不想寫作業。父母聽了就會很緊張,以爲孩子有了什麼問題,就會對他說一些不能不寫作業的道理。至於他是有情緒故意這樣說,還是真的不想寫作業,父母沒有想到要去聽一聽孩子的真心話。所以說,現在的父母過於重視對子女教育的正確性,而忽視有效性。什麼時候都是父母一個人在那裏不停地說。開始的時候,孩子還能聽進去幾句,時間長了,父母的話可能就成了一種聲音,甚至是一種噪音。結果,什麼效果也沒有收到。如果父母不能給予他傾訴這種情緒的機會,而是對其進行說理教育,即使孩子表面被“說服”了,看似問題也解決了,但實際上,他的情緒不過是被積壓了起來,他一定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在某個時候再次暴發。久而久之,小情緒的積累就轉變成了讓父母揪心的大問題。

正如書本所說的那樣:好的關係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當然勝過許多所謂的教育。當今社會進步迅速,而社會進步越大,代際衝突越劇烈,好的親子或師生關係尤顯珍貴。通過閱讀《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體會和領悟到師生關係的處理是何等的重要,讓我們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的提升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心得體會2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我被字裏行間透露的理念所震撼:父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親子關係的好壞和質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敗。好的關係勝過很多教育。凡是親子關係不好的,其教育是難以成功的;親子關係好的,其教育成功率也很高。而我們師生的關係同樣如此,換個角度講,應該更甚,因爲父母畢竟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終究還有親情在,而師生關係顯得脆弱得多,所以教師更要注意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與好學生的關係一般都沒問題,重點在與特殊學生的交往,成績後進的、品德後進的`學生,尤其是行爲習慣不好的學生,我們大部分老師能夠愛一陣,但是問題是當一個愛的行動下去,沒效果時,我們可能繼續第二個愛的行動,還是沒效果,於是第三個愛的行動下去了,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愛的行動始終沒有顯效,或者顯效一段時間後,又舊病復發之後,我們能堅持和藹的笑容,溫軟的語氣嗎,能繼續N個愛的行動嗎?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老師可能決定“畢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哎,這個人就是這樣了”,於是,嗓音恢復了,笑容不再,而一切的一切會讓孩子覺得老師早先的愛是假的,所以,我想說,讓我們真正地愛學生,不要功利地愛孩子,不要去計較愛的結果,讓我們堅持愛的行動,那麼也許他們的轉變在你任教之後。

真正地愛學生,那讓我們做好學校父母,讓我們記住這些: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爲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爲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