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教育2.72W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地理教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

早在正式授課的第二節以後,我就陷入了一種學生的反應和生活常識層面跟不上我的思路的矛盾境界。每次上課前都花很多時間去修改、調整思路和實例,希望能有所改變,然而總是事與願違,上完課後都覺得效果很不好。由於自己把教學看得很重,遲遲未有定調的上課方式與日漸消疲的學生情緒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總是糾結與此導致的心情不佳直接反映到備課、教學的低效,反過來更加劇了這種不安感。日子在這樣燥鬱的氛圍中一天天過去。

直到我開始放棄教學,選擇重新聽課,在一節指導老師傳統教學課堂和一節實習同事的日常黑板教學課堂之後,突然頓悟了一般:原來課堂氣氛成這樣就已經可以了。現實中每個老師的課堂大多數都是比較平淡的,有人講話、有人開小差、也有人發呆,但這應該纔是最正常的課堂狀態。之前的我過於追求全神貫注似的愉快氛圍,一旦哪一點有所欠缺便會放大無數倍的自我責備,然後舊問題未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至。

突然想開之後的一切都默默的變得順暢起來,像是注入了新鮮活力般每天都精力旺盛,心情愉快。而備課也竟然變得簡單起來。最重要的是,開開心心上課的我也帶動着每個班級的課堂氛圍變得十分活躍。之前的一切問題在我對教學的態度改觀後竟然如此輕鬆的逐個解決了。覺得很是神奇,同時又倍感欣喜。

但是在兩節課後,我還是發現了新的問題。這問題來自於我的學習習慣。我總是習慣把課本的內容按自己的思路圖形化或流程化,再按照自認較爲順暢的邏輯思維連接起來,相當於用自己的話將知識重新模塊化後再輸出。這使我對知識的理解及記憶有更好的把控,但缺點在於,這種方式較爲脫離課本,一旦中途卡殼或是什麼原因會存在遺漏重點的問題;而且順序不遵照書本,對於一些基礎差又不抄筆記的學生來說複習會比較困難。

可由於這種思維性的講解我認爲會更符合國中生的思維方式,因此不太捨得改用傳統順序教學法。後來發現,只要提前設計好筆記的版式,按照大綱的順序往下走,各節點再採用分散式導圖教學就能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上更便於記憶的思維性講解。在實驗了一節課之後,效果反響還不錯。而且後面的知識可以按照前一章的框架進行備課,即省時又高效。

經過這階段的經歷與思考,一直說態度決定成敗,這次開始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有的時候,擺正心態,輕鬆應對比什麼都重要。當你調整到本初狀態,期望值合適的時候,往往回饋會變得更加賞心悅目。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2

所謂反思,就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沒有反思,就沒有未來。前蘇聯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方面的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顯然這些記錄對我們教師而言無疑是無價之寶,他可促使教師從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不足,爲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避免再次造成不足及錯誤。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是重複,而更應該是教師從更廣闊的社會,教育層面及倫理自我意識的覺醒,將教師置身於地理教學的整個情境之中。針對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進行反思,本人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對傳統教學觀念的反思

很長一個時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沒有創新意識,固原守本,傳授知識的形式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教師誇誇其談,吐沫橫飛,在教學過程中扮演了主角。及時傳授方法不當或知識傳授上有錯誤,也不接受學生的意見或建議,課堂上霸氣十足,唯我獨尊,更不用說給學生創新思維,開展想象的空間了,嚴重遏制了學生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教師首先要對自身的教育觀念進行積極的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是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時的注入新鮮血液,並以此來知道自己的教學實踐。

例如前些年,有一次我在講解“地球的公轉和季節變化”時,指出“北半球每年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23.5度N的緯線)上,此時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大約有十五個小時左右,而夜晚的時間最短,大約爲九個小時左右,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因此夏季北半球的氣溫最高”時,有一名學生忽地站起來說:“地球公轉的角度和速度都沒有改變,我認爲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晝夜時間長短都應該是一樣的。”我當時十分生氣地對他說:“不知道就不要瞎說,別調皮搗亂耽誤大家時間。”結果這個同學翻着白眼很不服氣地坐了下去。從這以後,此學生再無提問的激情。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次失敗的教學插曲。對於有經驗的教師來說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還可以重申北半球6-8月份正午太陽高度最高這一角度來加以澄清。

2對問題設計的反思

一個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對知識理解的程度。設計問題,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爲出發點,要立意明確,要以能開發學生的智力爲根本,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爲目的。再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中,往往出現的教學效果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偏差的現象,事後分析原因得知,根本原因在於實施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教學設計的時間反思。因此,我們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時間是否步調一致,合情合理,這樣才能及時地加以調整,從而不斷地探索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從而優化教學結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講授“地圖上的比例尺”時,爲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比例尺大大小與內容的詳略,範圍的大小有直接關係,首先設置問題,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後並回答:(1)要繪製地圖內容相同的鎮中學和全鎮兩幅地圖。哪幅地圖內容詳細?哪幅簡略?(2)兩幅地圖比例尺的大小如何選擇比較適宜?學生們用較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最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反思還體現在諸多方面。如對學生個體情況的反思,對教師教學行爲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反思等等。只有反思,才能比較鑑別,才能查漏補缺,也才能得到教學成果的提升,但願我們能經常地進行反思,正視以往教學過程的成與敗,才能更謹慎地走好前面的路。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3

在這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本人忠於國家教育事業,認真執行《中國小教師道德規範》,依法執教,科學執教,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積極進取,勇於開拓。對工作恪盡職守,兢兢業業,虛心謹慎,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時刻注意有關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趨勢和發展狀況,及時蒐集有關信息,結合自己工作中實際情況積極嘗試,應用於教學中,並取得相應的成績和效果。

一、認真分析學生情況,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個班中,8班是區級重點班,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固有的知識基礎相對較好,學生反應比較快,有較強的悟性。針對學生情況,在教學中採取打牢知識基礎、適當拓展知識面、增加知識的深廣度,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培養,鍛鍊學生髮散思維和總結歸納能力,學會知識的合理應用,學會把零散的知識提煉成爲知識的主線。在教師科學指導下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把書本上的知識合理優化成爲自己頭腦裏的知識體系,並在此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的個性發揮。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兩個班已經掌握了高中地理學習的方法和素養,學生較好地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內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學生來源複雜,舊有知識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在教學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識原理講解透徹,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解題,指導學生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優化解題思路,用知識的力量吸引學生、鼓勵學生學習,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虛心請教,認真領悟,不斷進步。

我第三年參加教育教學工作,雖然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規律,但是面對新教材,我虛心向有教學經驗的老師請教,認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線索,更認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點、難點。並拜北京市著名地理專家李通爲師,李老師多次聽我的課,得到了李老師的肯定與好評,並於“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學大賽”中獲得特等獎。在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學習更好的把握課本把握課堂教學,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爲一名教師肩頭的責任之重大,明白了什麼是教育要以愛心爲根本。

三、順應教育教學改革趨勢,認真學習多媒體技術,並用之於課堂。

面對教育形勢隨着時代改革的不斷進步,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爲順應學校教學改革的要求,我認真學習有關的電腦知識和多媒體技術,認真找資料,力求做好每一個課件,使每個課件都既全面準確的講授了知識,又生動對學生有吸引力。在運用中相關能力不斷提高,所做課件也受到學生的喜愛。

在已經過去的一學年中,我擔任高二5個班的教學工作,我想我確實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爲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壓力、充實和愉快,也更加體會到教學工作的緊迫性和高要求,我會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績前提下,不斷學習提高,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手段,恪盡職守,爭取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4

1.必須掌握的知識

要成爲一名地理教育專家所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包括:

①關於社會、政治、經濟和環境的廣泛多樣的問題;

②理解關於地理學教學方法的不同思想體系和基本原理;

③理解課堂教學和野外實踐中地理教與學的多種方法;④制定有效的課程安排,以講授特定國家或地區地理學的技能;

⑤評價地理教育各方面有效性的能力,包括課程計劃、教學方法、課程單元和教學資料,以及學生學習狀況的診斷和評估;

⑥激勵積極生活態度的各種方法。

通過繼續教育、個人的研究和閱讀以及與同事的討論,獲得這些知識和能力是貫穿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全過程的有意識的主動行爲。

2.熟練歸納處理信息和做大多數人不能做的事情

地理教育專傢俱有歸納處理下列信息的能力:①構建地理學的概念、原理和規則;②地理學者通常在考察一個地區環境問題時提出並解答問題的決策過程;③進行地理考察所具備的自然、社會和認知科學範疇的知識與技能;④影響人們進行地理考察並影響其最終評價結論的感知覺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廣泛內容。這種熟練歸納處理信息的能力,是通過在地理學和教育學這兩個領域進行有意識的研究學習、並掌握二個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而獲得的。同時,獲得這種能力,必須兼有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借鑑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並加以改進、以適應地理教學研究,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全面掌握地理學科的知識。例如:將政治學的有關概念引入地理教育,用於解釋環境衝突問題以及將心理學中關於感知研究的理論方法用於地理教育,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念和態度的培養。

3.平穩、流暢而有效的行動

獲得作爲地理教育專家所應掌握的知識,包括具備熟練歸納處理信息的能力,這能夠從教師的行爲中得到反映。這種平穩、流暢而有效的行爲,體現在地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下列關鍵問題:

①教學中所要描述的地理現象是什麼?

②這種現象分佈在特定地區的什麼地方?

③這種現象、模式或關係所產生的環境影響是什麼?

④怎樣改善這種環境形勢或問題?

對地理問題進行這樣的邏輯處理,將增進教學的流暢性和有效性。遵循這種方法,將改進那種僅僅複述數據資料、事實材料以及對地理環境進行一般性描述的地理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決策活動,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所有這些推理分析的方法,都強調引導地理質疑。通過這種方法,教師能夠熟練地確定學習研究和解答某些地理問題所應具備的特定的視角,從而制定課程單元計劃。例如:對於“城市是否是適於居住的好地方”這一問題,地理教師能夠流暢地解答課程問題,因爲他們能夠組織教學信息並通過口頭、文字、圖表、數字和自然形式表達出來。所以,這樣的教師,能夠決定什麼時候更適於用文字描述、地圖、會談、統計數據表、野外考察活動、流行歌曲或曲線圖等不同形式,將有關環境災害的有效地理信息表達出來。

4.處理問題防止誤解的謀略

如上所述,地理教師通過強調社會和環境問題,以及通過一組特殊的關鍵問題,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活動。通過作出解答這些問題的決策過程,地理教師將適於根據學生的能力、技能以及居住地區的環境特徵來安排教學活動。地理教師要通過下列途徑以具備處理問題防止誤解的“謀略”:獲得(尤其是在野外考察活動中)管理的技能,對學生的能力、價值觀念以及學生對待生活的態度的評估判斷;學校工作中尤其是和課程發展與評價相關的合作計劃的經驗;通過與同行交流以及繼續教育中獲得的體驗。關於“謀略”的概念,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有着不同的解釋,進而影響具體的實踐範疇。例如:有些國家提倡提問質疑的學習方法,而有些國家則未必這樣同樣的道理,使得地理教育中存在種種誤解。一個國家所批評的可能是另一個國家所提倡的。

例如:計算機輔助教學用於地理教學,英國地理教師認爲是一種建設性的構想,而在無法負擔微機的有些國家則是不現實的。然而有經驗的地理教師,已經意識到這類問題,並且對這類問題有其自己的解決方法。討論地理教學運用遙感技術資料的問題時,一個非洲國家的地理教師對我說過:“現在我們沒有教這類知識,因爲這是一種新技術而學校無錢購買有關資料。然而我已經看到了這一新技術的價值及其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的潛力。十餘年後當我們有能力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遙感資料的時候,我將運用有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國家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實現運用這一技術。”從而顯示出其遠見卓識。

5.觸及基本問題的能力

地理教育專家能夠從原始資料和相關問題中,剔除無意義的信息,觸及地理教育的基本問題。需要他們考慮的基本問題包括:①地理學中哪些內容是必須學習的?②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③怎樣才能知道哪些內容是已經學過了的?④怎樣才能使得哪些在地理課中學到或重新定義的概念、技能、原理或觀念有實用價值?對於這樣一些問題,地理教師和大多數教師一樣,很容易在理論上泛泛而談,同時卻並沒有搞清楚對地理教學來說,究竟是什麼問題以及問題的要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地理教育專家則能夠理解這類問題的本質。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模擬方法。專家們知道這種方法在教學中的優缺點,能夠評價現有的地理模擬方法並有能力設計出運用於地理教育的模擬方法。他們對這類問題的清醒認識以及對解決問題潛在方法的理解,使其成爲地理教師繼續教育中的當然的指導者。

6.將地理教育問題進行分組和分類的能力

地理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可能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其中有些問題與地理教學有關,有些問題則與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的教育經驗有關。有經驗的教師能夠根據上述問題分類方法,將問題加以整理分類並根據他們已經掌握的處理各類問題的方法,解決各種問題。對地理教師來說,有些問題則進一步涉及教學方法、課程計劃、繼續教育、技能培養和應用研究等方面。有經驗的教師,能夠明確他們的問題屬於哪一範疇,並具有一系列方法去處理這些問題。例如:一位地理教師向專家請教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問題。要解答這一問題,專家必須搞清楚學校的教學政策,學生的水平能力,他們已經具有的地理知識,可能提供的教學資源,教師關於地理教育的哲理態度以及學生對具體學習單元的感知認識等一系列問題,通常在獲得這些相關信息後,專家才能提出關於教學風格的具體建議,併爲實施應用這一教學風格,提出適宜的課程計劃,以更確切地闡述有關建議。

7.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的能力

地理教師應該能夠在不同教育制度中的不同教學環境中完成教學工作。作爲專家的地理教師,必須掌握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樣,他們應該掌握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和製圖能力的方法策略。作爲專家的教師,已經具備多種教學技能,具備地理學和諸多相關領域的知識。當他們在所熟悉的環境中遇到突發問題或處於不熟悉的環境中,作爲專家的教師們,能夠運用他們內在的知識技能,適應新的形勢,並且能夠爲尋求幫助的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設性的方法。這種顧問的角色,在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過程中尤爲重要。因爲專家們能夠爲普通教師樹立典範應付他們所面臨的挑戰。

培養地理教育中的專業知識

要成爲一名地理教育專家,需要分三個階段去培養地理教育的專業素養:

①認知階段。通過教學指導或觀摩其他教師的教學工作,學會在特定環境中必須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②聯想階段。將在第一階段中獲得的體驗加以實踐直至能夠準確、流暢和有效地加以運用;

③自主階段。通過足夠的實踐,使那些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可以“不加思考”地運用到實踐中去。

在認知階段,地理教師必須學會:講授這門學科的適宜的方法;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應理解掌握的有關概念和技能;課程發展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瞭解學生、理解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知道教學中可運用資料的選擇。這一階段在教師職前教育培訓時期就已經開始並在其職業發展過程中繼續進行。顯然,職前培訓階段,更主要的任務是構建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因而需要在繼續教育過程中承擔特定的工作,包括大學畢業後的教育學習,各種在職工作的體驗,大量正規的資料閱讀和與同事進行非正式的討論。這些工作對於專家來說,也並未中止而是恰恰相反,這一階段將貫穿其整個職業生涯。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完善他們對於地理教育的理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當地理教師將其所掌握的各種基礎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也就開始了聯想階段。這些實踐經歷包括:實際的地理教學活動,學校及地區的課程發展與規劃活動等等。當他們可以講授高年級課程時,他們的教育實踐地位、準確性和熟練性就得以確認了。進而他們成爲學校地理協調員,應邀領導在職培訓工作,通過教學實踐和參加多種課程發展計劃工作其不斷增強的工作有效性和流暢性得以體現出來。

當地理教師能夠隨時將其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各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之中,也就達到了自主階段。在這一階段,這些教師能夠針對特定的地理學和教育問題,作出有效的決策。例如:如果一個教師,計劃在一個工業區,組織一次實踐考察活動,調查該地區經濟發展慣性的影響,作爲專家的教師,必須能夠提出適當的中心問題以進行調查:如該地區工業發展歷程、交通線路的變化、以及實施實地調查的有效方法(如制訂訪問調查安排表,影視錄像資料和樣本蒐集等),以用於後繼分析。一旦地理教師被確認達到了自主階段,他們將成爲普通教師的指導者,這種領導地位突出表現在應邀作學術會議發言報告、領導研討會和研究小組工作等,這些形式實際上是在培養地理教育的潛在的專家。然而要達到自主階段,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實踐並獲得多種經驗。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5

作爲一名新教師,大學畢業走上三尺講臺,在從事高二地理教學中,在不斷的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我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此做一個階段性的教學反思,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求教與學的突破點,在學習、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形成適合龍湖學生的教學模式,塑造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爭取早日成爲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師。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知識跨度大,實際應用強,尤其是必修三區域地理的內容,高中地理區域性與綜合性的結合體。而文綜大學聯考的各科目中,對於文科生來說,地理又是一門難度較大的科目,需要學生在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理解地理過程,分析地理現象,逐步深入,逐步深入進行地理學科的學習。而作爲一名教師,則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課上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地理知識,課下做好跟蹤和地理知識點的落實,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好解題方法,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爲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針對本學期區域地理的學科特徵,爲了抓好教學,本着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課前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督促學生及時完成作業並複習,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我具體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提高教學質量,上好每一堂課。爲了上好課,我課前做了下面的工作:

1、今年是我走上講臺的第二年,爲了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我堅持課前閱讀《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等書籍。在備課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鑽研新課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如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

2、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二、重視課堂管理。

做爲一名教師,我十分清楚課堂管理的重要性。我深知,有了一個科學的課堂管理,那教學就等於成功了一半。爲此,我十分重視課堂管理,40分鐘的課堂着重提高質量。一般我一進課堂,就以自身飽滿的情緒影響全體學生,使學生們也能以飽滿的,高漲的情緒來上的我課,然後抓緊學生精力最集中的時間把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完,把難點剖析清楚。接下來學生的精力開始渙散了,課堂秩序有些不穩定了,這時我來個地理小故事或小幽默,改變一下課堂氣氛,待學生精力又集中時,及時把重點,難點鞏固。至於簡單易懂的知識,我一般是讓學生相互討論來完成,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不錯。

三、虛心學習,提升自身的課堂教學能力。

一個教師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學生們的健康成長。每週四次到中原校區聽王老師的課,更好地把握重難點;多次的聽學校各位老師的公開課,讓我有了學習觀摩的機會,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多次的組內教研活動,讓我有了檢查自己的時機;要“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評好每一堂課;反思好每一堂課”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途徑。

四、教學中注重培養、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地理核心素養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資源觀和人口觀等。比如在講到“西藏是我國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時,以課本中的地圖爲素材,進行探究,並對課本知識進行了拓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地理讀圖分析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又如:在講到“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時,着重教育學生:要珍惜和節約使用水資源,要保護水資源,以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樹立學生科學的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五、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中學的學生愛動、好玩,有些學生缺乏自控能力。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對學生微微笑,說說笑,或者說說他的優點。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以上是最近的工作總結,在這學期的工作中感受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高二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組合,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所以提醒自己今後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人無完人,隨着我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總結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6

我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壓,肩上擔子的沉重。高度的責任感,使我認真踏實地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回首一年來的工作,首先應感謝領導的信任,感謝教研組長的幫助和支持。面對今年大學聯考“文綜”的成績,既有喜悅又有失落。下面,結合高三地理複習課教學的實踐,談談地理複習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虛心好學,不斷提高地理教育教學水平。

高三地理教學任務繁重,時間很緊張。而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狀態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學的實效性呢?

1、認真備課

第一次教高三,拜李泉福老師爲師傅。通過師徒培訓活動,虛心地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很有人格魅力。他講課時的幽默風格、知識的嚴謹都深深地影響着我,讓我回味無窮。

認真參加高三教師新教材培訓、及市、區、校級教科研等繼教活動;與李老師認真研討近幾年大學聯考文綜卷“地理部分試題”,使高三地理組資源共享,從而提高地理教學水平。

瞭解學生。針對A、B班的學生實際,如學習地理的基礎和興趣;高三入學摸底考試、聯考、摸底、文綜考試的成績及試卷分析;學生學習地理的心態和方法等方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有針對性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地理課的教學質量。

認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試成績的緣由(從自身和學生方面),並找到好的解決方法。

可見,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是上好每一節地理課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選習題

首先,讓學生每人準備好“地理改錯本”,教會並督促學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識的查漏補缺和地理解題方法的積累。

從複習資料《三尺講臺》中,挑好課堂的同步訓練題,當堂鞏固每節課的地理知識點。

其次,精選單元檢測題。選題範圍是《三年大學聯考五年模擬》、《中學地理教參》、《北京四中的地理題》中爲學生挑選習題,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爲“培優班”的學生選好練習題,做好“培優輔導”工作。

可見,選好地理練習題,並訓練學生,是夯實地理基礎知識,培養能力,提高地理成績的一個途徑。

3、用專題教學教會學生構建高質量知識結構的方法

首先,向學生講明構建高質量知識結構的重要意義。即,從文綜的考覈目標和要求看,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強調對歷史、地理、政治各學科知識的整體、綜合把握。

從大學聯考試題的命題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重在知識的遷移和重組。而結構性的知識易於遷移和重組。

其次,用實例教學教會學生構建高質量知識結構的基本思路。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複習。

4、答題訓練

在此環節,需要訓練學生答題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丟分現象。如: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審題、做題、反思與總結);在答題技能與技巧上,訓練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技能與技巧,訓練學生熟練簡答題答題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題的基本模式(思維、應用、語言);同時,要學會使用標準答案。

5、做好考前衝刺階段的工作:

考前衝刺階段,“文綜”進行了有重要意義的幾次測試。老師及時地從綜合的角度、學法輔導等方面,進行查漏補缺的工作。另外,此時期,學生的學習狀態極不穩定。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有空或發現問題就要及時溝通,幫學生調節好狀態,迎接大學聯考。

綜上所述,只有學習,總結,地理教師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大學聯考要求,才能不斷提高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才能使地理大學聯考成績逐步得到提高。

二、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需要轉化爲興趣並上升爲動機則是提高地理成績的着眼點。

1、教師要全心全意爲學生服務

心理上的相容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對象只有先接受你這個人,才能接受你的觀點。”因此,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朋友式關係,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你指導的學習方法,提高指導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學的困難和挑戰。

高三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狀態差異很大,基礎參差不齊。20xx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地理首次達到100分,與歷史、政治平分天下。地理教師遇到了機遇和挑戰。如何讓學生愛學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點滴做法,願意與感興趣的同行一起探討。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7

時光飛逝,轉眼就到了期中,實習也有一段時間了,漸漸地對上好一節課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先從教學設計說起。地理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異常關鍵。教學設計首先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明確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重、難點,領會其思想理念顯得尤爲重要。不要受以前的思維束縛,要與時俱進。還應注意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三維目標的確定。以上就是教學設計這個環節應多加註意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地理課也是這樣。良好的導入,能夠引人入勝,激發學習興趣,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教學上,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導入應儘可能貼近生活,這也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導入還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導入環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牽強附會,爲了導入而導入。還有導入的時間不要過長。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儘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一堂完整的課不僅應當有引人入勝的開頭,豐滿翔實的展開,還應有發人深省、餘味悠長或知識昇華的結課。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定要對本堂課進行回顧總結,並突出重、難點,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昇華與遷移。

對於整個教學,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並不斷地去實踐。作爲一名教師,站在講臺上就一定要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還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着裝大方,符合規範。另外,不要有小動作,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要科學性、專業性,儘量使用專業術語,簡潔明瞭。切記口頭語。聲音要洪亮、清晰,有節奏,語氣分明。教學過程要再現知識的學習過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關注學生的邏輯起點。突出重、難點。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要自然流暢。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不斷引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問題的設計也很關鍵。課堂教學提問應避免 “無效提問”,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提問的時機也應進行很好的把握,問題要具有啓發性、思考性。並且必要時還要進行導答。提出問題後要留出時間讓同學們思考。另一方面,老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還要鼓勵學生儘量做出完整的回答。學生回答後要及時做出適當的評價,而不是簡單地說“很好,請坐”。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環節要合理有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多關注學生,與學生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別低着頭只顧講課。教學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只是發揮引導的作用。另外,多媒體課件方面,PPT上文字要精練,忌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PPT顏色的搭配要符合學生的色彩習慣,文字與背景的色彩對比度要大,確保文字能清晰可見。

以上是我實習兩個月以來的地理教學反思,我會繼續加油不斷探索,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8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爲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鬆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後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麼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並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麼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大學聯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範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徵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繫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爲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採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徵。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徵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徵,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徵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塊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並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爲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並不拘泥於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爲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爲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爲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侷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徵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於這兩個模塊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於“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爲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瞭解。所以我剛纔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並且先上中國地理,後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爲例,分析??”來進行範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爲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爲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類型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類型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通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於資源分佈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於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於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爲例”一節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乾旱沙漠氣候特徵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爲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爲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爲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並說明原因。

4。你認爲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通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並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塊中學習的地理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9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爲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通過一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感覺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爲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啓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爲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八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佈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佈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於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新教材內容結構包括正文、圖表、讀圖思考、閱讀活動、案例等。所有呈現方式都是教材的組成部分,彼此相互聯繫,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到靈活整合融會貫通。應特別重視圖像中的讀圖思考與活動內容的學習,它是“知識與能力”的載體,這也應是重點突破的地方。圖像在當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圖”或“插圖”,而是與文字敘述並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學中,積極利用教材案例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設問情景,極易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例:在學習氣旋與反氣旋時,利用颱風與寒潮的案例設問,對學生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能起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和讀圖思考,體現“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時通過設計這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新內容的過程中來。一些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爲教與學留下思維空間。

二、課改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繫統,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於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爲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於,那就只是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麼時間又難於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由於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國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於適應,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於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一塌糊塗。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於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於接受。也正是因爲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着許多教師。

學生作爲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爲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爲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現在不管哪一個版本,依據的是課程標準,大學聯考出題的方向,具體題型仍是一知半解;這也意味着今後的大學聯考複習還是霧裏看花,不甚明朗。就目前而言,大學聯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爲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爲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後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麼程度,很難把握。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於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於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纔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們也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爲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爲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不同班級學情平實驗班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爲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衝,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的做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我們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0

修訂版的課程標準中,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我們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更加重要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徵,從地理的視角來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從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的體驗的層次。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爲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對地理教學價值與功能的總括評價,回答了地理教學“教什麼”和“學什麼”的問題。

現在的地理教材,先使學生對整個世界和中國有整體的感知,再學習分區地理,是總——分的思維過程,然後把各個分區進行比較,分析其聯繫和不同,這些分析的過程,需要有縝密的思維方式,這些東西,也是隱藏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之下的。

我們教地理,要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身外還有一個廣闊的天地,要讓學生把自己的發展空間儘量的擴展,儘管大多數學生並沒有機會走到學過的地方去,但是要讓他們想到,有些事,並不一定要在一個地方,用一種方式去解決。

地理教學對世界觀的形成有着關鍵的作用,但這並不是要求他必須記住地理課堂上學習的每一點知識,而是讓他能夠時刻認識到自己處在一個交流日益密切的社會裏。“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但要擴大自己的心,卻需要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正像修訂版課標裏說的:“從地理的視角來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從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的體驗的層次。”

修改後的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學科的性質作出了定義:兼有自然學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區域性、綜合性、生活性、思想性、實踐性。

我們教地理,要讓學生融入到自己之外的天地,對社會的一些現象進行思考,讓學生對一個合理的世界有所期望,而不是僅僅只看到自己周圍的一小塊。一個只注意到自己周圍的人,並不是我們的教育要塑造的人,讓學生,這些將來的主人,對外界有所需求,有所貢獻,有所欣慰,也有所不滿,培養一批能思考的人,這應是我們這些教師的終極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