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教育新理念

教育8.97K
教育新理念1

通過網上研修學習,我接觸到了專家學者們的教育新理念,學習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同時還與班內的一線教師們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收穫頗多,感觸較深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教學底蘊的不足,因此,可以說這次網上研修來的很及時,網上研修內容很深刻,網上研修的效果將影響深遠。作爲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鋪設好自己的專業化發展之路。網上研修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穫很多,盤點收穫主要有以下諸多方面:

教育新理念

1、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首先,教師要尊重、關心、信任學生。尊重、關心、信任學生,和學生友好相處是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種穩定,持續的關係,不僅是在知識、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靈上的溝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師要對學生關心、信任、尊重。

2、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本着“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數學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同時作爲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學生,都會對學生起着言傳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爲習慣等。

3、教學中時刻不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對國中學生來講不是不可擁有的能力,但在實際上多數同學仍然存在依賴的心理,因此,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在學生英語閱讀知識取得點滴成績時予以表揚,讓他們覺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們對難題就有了挑戰性,就會積極主動進行閱讀學習。

真正的合作學習是組內每一個人都能在相互啓發,相互點撥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每個人都能與大家分享思維成果,分享學習成果的體驗和收穫。這就離不開我們教師課前的精心設計,活動前的合理安排與適當的引導。這樣,纔有利於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增添學生競爭向上的精神。

爲了促進合作,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髮展合作技能。課堂上有意識對學生的進合作訓練。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小組角色,承擔小組任務,同時有目的地在小組活動中示範合作技巧和協調教學活動,確保小組專注於學習目標,使小組成員在教師言傳身教帶領下逐步學會合作的技能。

4、加強學習,不斷網上研修,自覺走進新課程。

作爲傳道授業的老師,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學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學生認真。要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這要求我們年輕教師多聽取學生和老教師的各種意見。並且自身不斷的學習,積極學習,不斷開闢新教法。摒棄舊的教學方法,把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

多年來,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聽,這已經成爲固定的教學模式,新課改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不能煥發學生的潛能,與此同時,通過網上研修學習,“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新型的教學模式爲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通過網上研修我認識到:這些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理念,老師要自覺地把新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係融洽。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教育新理念2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告訴我們:聽課和分析課是他的每日工作,並且指出聽課和分析課的目的是爲了研究和發展教師的經驗,把個別教師的經驗變成集體的財富,用以豐富全校的創造性的實驗。

對課堂的有效評價與分析,有助於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正確認識自我,瞭解學生情況。因此,我們提倡教師對課堂的反思,同時,我們要求學校領導應該經常深入教師的課堂教學——聽課和分析課,也提倡教師與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與評價分析。因爲領導的評價與分析(有效的課堂評價)猶如站在高臺俯瞰,可以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不足與創造性活動;教師的評價與分析則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與提高。

課堂不是產品,而是一個製作產品的過程,教育的真正產品是學生。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課堂評價的尺度,要樹立正確的評價思想,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課堂評價的宗旨不應僅僅是對課堂教學的定性結論,要着眼於教學的過程,着眼於教師在課堂上體現出來的教育觀念,着眼於爲教師今後的教育教學指明方向。

從這些年的從教經歷中,我想對課堂評價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評價應激發起教師的探索興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興趣。

因爲課堂不是產品,而是製作產品的過程,教師是工藝師。因此,我們在對課堂評價時,要以激發教師的興趣爲目的,讓教師對自身工作的分析產生興趣,因爲只要教師能分析自己課的優點和缺點,分析自己跟學生的相互關係中的問題,那他的教學就可以說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應該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評價。

1、課堂評價應關注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和廣度。

新課標強調:教師應該成爲新課程的開發者、建設者。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用心教好教材,傳授知識。而在新課標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這是有本質區別的,它顯示了我國教育思想的發展軌跡。傳統的教學就是“確定目標,傳授知識,完成任務”,就可以說教好了教材,就是一位稱職的教師。而用教材教則不一樣,教材只是一個參考,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況、當地情況、自身條件開發教材,發展學生的能力。

在課堂評價中,要看師生對課程相關知識的佔有量,以及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程度,要看學生課外閱讀與課堂學習的交流與結合,要看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對課程相關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情況,要看師生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效率。因此,我們在進行課堂評價時,不能斷章取義,在發表意見之前,要有對一課的教學流程有全面的認識。在語文教學中,一課的教學內容不可能在一堂課的時間,往往需要好幾課時,特別是當我們準備就某一個主題想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時,就要自始至終聽完教師對一課的教學安排,還要聽聽教師的意見,包括對課的認識、分析、把握以及使用技巧的設計。還要走到學生中間去,聽聽學生的反饋信息,主要了解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與培養。這樣才能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指導性的評價。

2、關注師生合作學習的對話與交流

新課標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提出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這就明確了教師的角色與地位——教師是學生的大朋友。在課堂評價中要看這一思想的落實情況,就要關注幾個要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

具體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從兩個方面去考察:

第一,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對文本的朗讀與欣賞。特別是學生對文本有感情地朗讀情況,因爲從很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分析,他們之所以理解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文本內容不能正確、流利地朗讀。無法正確流利地朗讀,就不能準確地理解文本內容,因爲學生如果對朗讀都非常吃力,他還有什麼精力去思考呢?如果學生不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就不可能做到深入理解與思考,當然也就無法完成對話與交流。在課堂評價中要把學生對文本的朗讀作爲一個重要的評價因素,要看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的情況,要看學生在朗讀中的情感陶冶,要看學生在朗讀中的理解與思考,要看學生在朗讀中學習與提高。

第二,關注師生之間的討論合作學習情況。現在有些教師爲了趕時髦,每堂課必有討論,但對討論的內容卻是泛泛而談,走形式。課堂上轟轟烈烈,下課後學生一無所獲。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忌諱的。因此,我們在聽課時,不要做一個居高臨下的旁聽者,只看形式,不重內容,一定要深入到同學們的討論中去,關注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是積極參與還是被動接受,對問題的認識是深入還是膚淺,是泛泛而談還是深思熟慮,是人云亦云還是獨立思考,這些都應該成爲對課堂進行有效評價的重要內容。此外,還要看教師對討論的把握,是否和學生一起交流,既關注全局,又注意個別;是否給足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和空間;是否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等等。

3、關注課堂上學生情感的發展

在許多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師在講臺上煞費苦心地講解、表演,學生毫無表情地配合、接受。我曾聽過這樣一節課,教師抽一名學生畫畫後,教師表揚他“畫得好”,全班同學就豎起大姆指說兩遍“XX,你真棒!”課後,我問同學們你覺得他真的比自己好嗎?有的同學說:“教師說好,就是好吧。”我又問另一位同學:“你能畫得比他更好嗎?”那個同學回答我:“當然能”。“那你爲什麼還讚揚他呢?”“教師是這樣要求的。”可見,學生的表揚是言不由衷的,只是爲了表演給教師看的。如此課堂,如何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

有效的課堂評價是對課堂教學的指導與督促。因此,我們在進行課堂評價時,要把學生內心情感的調動作爲一個重要的尺度。要着重考察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是否真正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把學生情感的變化作爲自己教學的內容;是否根據學生感情的發展確立教學進度;教師的教學行爲是否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教師的語言是否對學生心靈產生震撼。

4、關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我們在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人文關懷,考察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並不是要大家忽略語文的工具性。課堂上,對文章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把握,以及文學的語修邏文仍然是我們課堂評價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爲語文學習的目的是爲了運用,語文學習關係到其它自然學科的理解,如果我們的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味地追求人文性,只重文學欣賞,圍繞文本大談理想人生,而忽略了語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那不成爲一堂德育課了嗎?我認爲這無疑是丟了西瓜撿芝麻,是完全不足取的。

二、課堂評價應採取領導、教師、學生相結合的方式。

課堂評價的宗旨是激發教師的探索興趣,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評價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在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時,不能搞一言堂,要樹立對話與交流的思想,包括領導與教師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主要是大家共同分析課堂的得失,分析教學方法的運用,幫助教師完成自我反思與提高。還包括領導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主要是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心理接納程度,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學生對課堂的認識與評價。

三、課堂評價應採取評語導向的發展性評價,杜絕定性定量的結論式評價。

現在有許多學校在制定教師的過程管理中都有課堂評價一欄,這是對教師教學的檢查與督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與有效的課堂評價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學校領導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多數情況是集中聽一堂課,然後評定分數,就算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考查與考覈,這是極其片面的。我們對教師的課堂進行聽課與分析要成爲領導的日常工作,而不是爲了某種競賽的目的而設。對教師進行聽課與分析要成爲教學常規工作,但不能以一抵十,以偏概全。對課堂評價應注重與教師的交流,要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目的,以激發教師興趣爲宗旨,怎麼能以一次聽課就能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作出定性定量的結論呢?課堂評價應更多的是爲教師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建議,評價應儘可能地採用發展性的評語,讓教師樹立信心,明確努力的方向。

教育新理念3

現在,教育似乎是人人都看得見,人人都懂得的社會現象,對教育,可以說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教育到底是什麼?教育要怎樣才能獲得成果?並不是人人都能說出個所以然的。

教育是一門科學,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的目的在於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的發展的需要。把一個自然的人培養成爲社會需要的人才。既要教育以培養人爲己任,那就該以人爲出發點,以人爲本,一切爲人服務。教育學實際上涉及的面很廣,也很寬泛,當我們在研究教育是什麼的時候,亦可以聯繫上社會學、哲學的範疇。對於我本人而言,更傾向於教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人類學作爲“研究人的科學”,教育作爲“育人的活動”,兩者建立成教育人類學。而此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研究的範圍也很廣,有關它的定義至今仍無定論。美國學者認爲,教育人類學是一門應用人類學知識來研究教育的科學。而哲學教育人類學認爲是一門應用從人類學角度來探討教育與人的完整性的關係的科學。羅特在其名著《教育人類學》中下的定義是“教育人類學是探討由人的本質到人的心靈和精神改變的一門學問。”無論如何定義,它真正體現了教育中人的本質和發展以及人的本質和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時候,教育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全面的,教育的使命是艱鉅的、光榮的。誰能把握住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處於主動地位。教育如何才能確定自己的定向。並使自己具有活力以吸引並使教育效果、過程和目標的價值?如何指導年輕人對待不斷的信息爆炸,對待我們周圍環境的嚴重惡化?如何幫助他們學習國際合作、有效的文化交流和人際關係的意義?除了要掌握知識和思維過程以外,教育怎樣才能促進人道主義、有效的學習以及發展平衡的個性,對其他國家人民的熱愛和在增強他們自己的文化特徵意識的同時,使他們加深對不同文化、信仰、價值觀的理解和讚賞?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教育究竟應該幹什麼?

  1、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

19xx年的富爾報告《學會生存》正式確定了原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處處長保羅於60年代中期提出的終身教育理論。在經濟方面,國際貿易、投資、技術轉讓的總量急劇增長,國際競爭加劇經濟和貿易競爭地區化、集團化不斷增強。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不少發展中國家債務負擔越來越重。如此極不平衡的發展狀況提出了挑戰,挑戰已遠遠超過了個人、地方和一個國家,是全球面臨的挑戰。生態環境方面,如大氣變化,酸雨等威脅着人類的生存,必須依靠全球力量共同解決。於是倡導“全球合作精神”,即生態推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教育負有培養未來一代又一代新人具有面向這些挑戰的責任感、意志、信心、素質和能力的使命。要教育青年一代關心這些全球性問題,培養他們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裏跳出來,“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經濟、生態利益”,“關心全球的生活條件”,“關心他人”,“關心家庭、朋友和同行”,“關心其他物種”,“關心真理、知識和學習”,也“關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

  2、第三張通行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柯林等人提出“對於變化持積極的靈活的和適應的態度,視變化爲正常、爲機會,而不視其爲問題。一人如此對待變化的,具有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種來自自信的安全感,處理危險、冒險、難題和未知,從容自如。這樣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創造性思想,發展這些思想,並堅定不移地使之付諸實施的能力;這樣的人有能力並勇於負責,善於交流、談判、施加影響、規劃和組織。他是積極而不是消極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見而不總是依賴他人。”

“學會生存”和“學會關心”都蓄養這種素質和能力,這種能力是“可學而不可教的技能,只能在做中學”。學校的教育可爲此打基礎,是年輕一代學會學習。

  3、人權教育

被剝削、被遺棄、被折磨......每年國際大赦組織的報告向我們描述了男人、女人,甚至孩子們在精神上以及肉體上受到這種痛苦。他們遭受到非人道的對待,乃至常常被處死。

儘管國際大赦組織在揭露,國際的良知在抗爭,暴虐仍然存在。於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如《世界人權宣言〉等。但卻達不到更好的效果。教育的缺少也是重要原因致意。例如我們是否可以建立一所國際人權學院,承擔全世界教育者的培訓,收集一切必要的文件,提供適應各種文化習俗的教育輔助手段。使懂得尊重、愛護。畢竟人權不是呼籲而來的,而是真正體現的。重視人權教育顯然是必要的。

  4、發展個性

自有教育以來,人們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教育目標,就是促進人的發展,亦即發展的個性。個性的基本涵意是:個性是聲而具有和後天習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性的穩定特點的綜合,次是就廣義而言的。如果就狹義來說,則個性僅指穩定的心理特點而言的。即個性是以世界觀爲核心的一系列個性特徵的結合。而個性特徵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一是需要。它是人的意識對一定的生存和發展條件的需求性和佔有性的傾向,由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三個層次構成。二是興趣。它是人的意識對一定的客體的內在趨向性與內在先則性的表現;從其發展看,可劃分爲有趣、樂趣和志趣三個階段。三是隻了,它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識活動的一系列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是認識活動的“積澱物”。四是能力。它是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實際活動的一系列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先天因素在其表現和形成中佔主要地位。最後是性格。它是足以支配一個人的個性的那些核心心理特徵的獨特結合。由現實態度、心理特徵和活動方式三個層次構成。如此看來,發展個性特徵是教育長期追求的目標。

除了以上4點以外,教育還應時跟時代的步伐,加入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內容,如人口教育、環境教育等。教育以人爲本,應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傳統的教育侷限與學校教育,而今的的教育應是社會化的,應大力提倡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教育的民主化和現代化,講究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最大限度的發揮教育的作用。如此,新世紀的世界必定是屬於我們的,屬於中國的!

教育新理念4

一、對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戰

教師作爲指導者,應當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作爲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師作爲促進者,應當冷靜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及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其二,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適當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更爲活躍。最後,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使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具有合作精神。新課程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則首先應該成爲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研究。

二、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隨着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將重新建立教學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信息;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創設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三、聯繫教學,不斷摸索和探討

1、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2、教學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爲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爲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爲左右課堂進程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於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因此,我想在一節課中,如果自始至終都採用多媒體,那就不能稱是一節好課,至少說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是多變的。所以,教學上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合適的方法,而不是我們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學不要過於形式化,注意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有時我們老是想着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用什麼手段去體現,往往就沒有注意到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使我們的學生能全面發展。只要能讓我們的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就是好課。在許多課上,正是由於我們教師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學活動變得只有形式而沒有了真正的內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卻沒有一個相稱的身材人去穿它,那麼衣服的美又如何體現呢?衣服,我們知道只要穿得得體就會很好看。同樣,我們教學模式不管是什麼樣子的,只要能使學生全面發展,就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就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想的是如何使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或進步,而不是去考慮用什麼方法去體現新課程標準。

總之,如何達到一種“真正教師”的境界,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討。

教育新理念5

空閒時間我認真閱讀了《教育新理念》這本書。通過閱讀使我深刻的體會到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才能與時代同步,纔能有足夠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變與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爲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位年輕人來到一個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裏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着說:“那你快走,這裏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位年輕人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這位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老人家便說:“這裏也同樣好。”一旁的人很詫異的問老人家,爲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當你以批評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爲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無疑是沙漠裏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爲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了。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有時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學生們學會了什麼?懂得了什麼?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問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麼?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爲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爲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

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爲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爲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通過閱讀《教育新理念》這本書對我真的收穫不淺!

教育新理念6

《教育新理念》一書我認真的讀了一遍,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文筆通俗易懂,事例典型,文章中的闡述的觀點讓我大受啓發。要想成爲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用符合教育發展的思想來武裝自己。

文章中的典型案例非常多,如我們經常都會問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今天你的作業做完了嗎?”而有一個國家的家長會問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在學校向老師提問題了嗎?”這讓我感觸很深。中國的教育好象定好了一個框架,任何一個孩子的聰明與笨拙、聽話或頑皮都是有一條條框框來評定的,極少有學生向老師提出質疑。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帶着問題走進教室,並且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特別是對一些回答不了的問題,可實話實說,絕對不能敷衍了事,可以讓孩子和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

中國的課堂教學是“去問題教學”,學生沒帶問題走進課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學生沒有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頭腦只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倉庫,這不由得使人們對教育的真正功能產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對此給予了明確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爲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爲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爲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爲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做到並且強化以下幾點: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職業是一種以造就未來新一代人格爲特點的職業。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爲依據,因爲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爲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爲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了二十年書了,感覺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爲人處事可以說與班主任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⒈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⒉教師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爲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和時間。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着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爲愚蠢或傻瓜。

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衆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爲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隻盯着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醜小鴨!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爲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麼時候真的就會有天才出現。

  四、要會創新

當今社會,創造、創新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它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創新能力已經成爲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看,創新是個體意義上的創新,而不是種系意義上的創新,也就是說,創新不創新是就他個人而言的,而不是與別人比是否有所創新。

這就告訴我們,創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稟賦,它與人的智力水平並沒有簡單的正相關,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與教育影響相聯繫。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陶行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言簡意賅地說過:“創造始於問題。” 問題意識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當小孩會說話後,說的最多的就是問題:“這是爲什麼?那是爲什麼?”可是回頭審視我們的教育教學,家長們面對孩子的這麼多問題,會顯得不耐煩,常常一句話“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過。老師呢,當孩子回答問題正確時,就會施以肯定和表揚,而回答錯誤或提出荒謬的問題,則免不了要受到批評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爲無知而上學,他們回答問題不正確或提問題淺薄荒謬,這是正常現象啊!所以面對不斷的批評和嘲笑,孩子們回答問題和提問問題的積極性也逐漸降低。久而久之,還談什麼創新?我們作爲老師,就是要努力衝破傳統的觀念障礙,要以問題教學爲中心,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由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模式,變課堂教學以知識爲紐帶爲以問題爲紐帶,通過全程引導學生盯着問題進行教學,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實效。

教育新理念7

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而是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閱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爲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爲依據,因爲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爲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爲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畢業班,我就特別明顯感覺到教師師德的重要性,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爲人處事可以說與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着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爲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着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爲愚蠢或傻瓜。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衆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爲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隻盯着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醜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爲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爲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爲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爲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工作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意氣風發,通達灑脫,奮發向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踏實工作;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樂於分享,肯於吃苦,勇於創新;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淡泊名利,虛懷若谷,默默奉獻;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摯愛事業,深愛學生,精益求精;……我們本該讚美他們,我們能夠讚美他們,我們也必須讚美他們!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爲之讚美!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中長大,願老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教育新理念8

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幹部羣衆給黨建組織工作和組工幹部隊伍建設提出了許多意見,大多體現在改革步伐之後、創新意識不強、擔當精神不足、落實力度不大等方面。那麼,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要變革,從思想層面深化認識,要有一種敢於向自我開刀、敢於犧牲個人利益的勇氣,不能讓改革停在紙上、喊在嘴上。要深刻查找我們的運行機制、工作方法有哪些問題,與羣衆的期盼有哪些距離,爲什麼一些工作羣衆不買賬、不滿意,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今後該咋辦。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的勇氣,克服“前怕狼後怕虎”的心理,大膽地去闖,積極地去試,使自己的工作意識、工作方法一直與時俱進。同時,要避免全盤“否定傳統”,把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拋之腦後,只熱衷於搞一些實質內容的“標新立異”,提一些譁衆取寵的口號,做一些“大呼隆”的事情,導致思路偏航,措施“脫軌”。

善做善成,找準創新的支點。當前黨建組織工作的政策、環境、重點發生了深刻變化,靠傳統的思維、常規的措施,很難打開新的局面成效。那麼,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立足當前工作,認真量一量組工幹部思想解放程度、創新創造勁頭與發展要求的差距,找一找不適應發展的思想觀念、行爲方式,開展調研、探討,形成尊重創新、鼓勵探索、寬容失誤的良好氛圍。同時,做好黨建組織工作既需要良好的精神狀態,又需要科學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說,要苦幹加巧幹,堅持務虛與務實相結合,把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建立在解決實際問題上,防止出現“兩張皮”現象。要找準黨建組織工作與服務發展的結合點,既吃透“上情”,深刻領會黨的各項政策的精神實質,又吃透“下情”,摸清羣衆最需要什麼、最期盼什麼,然後對症下藥,使組織意圖與羣衆意願得到最高的統一,讓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引領發展中得到充分發揮,讓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在引領發展中得到加強。

求真務實,找準擔當的支點。擔當,是衡量好乾部的重要標準,既體現人品,又體現能力。作爲組工幹部,一方面,要根治思想上的懶病,堅決克服“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的錯誤思想,不怕擔責,不怕風險;一方面,要根治行動上的懶病,堅決摒棄“不敢迎難而上、不敢動真碰硬,遇到問題繞着走、遇到責任往外推”的錯誤認識,激發危機意識、擔當意識,自覺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於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真正把重任扛起來,把工作幹出色。當前,組工幹部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聚精會神抓好教育實踐活動各項整改任務的落實,精心調研謀劃明年各項工作目標,把推動黨建組織工作的過程轉變爲解放思想、謀劃思路、完善措施、服務發展的過程,不怕困難,不懼風雨,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拼搏奉獻的幹事激情,做到“改革有成績、創新有業績、擔當有實績”!

教育新理念9

讀了《教育新理論》我的感觸良多,下面就談一下我認識和體會:

一、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

書中寫道:教師絕不是教書匠,而應該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風格、教育能力的人,應該對教育活動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這是一種真正的教師境界。爲了達到教師境界我們必須提升自己.另外,在學生的眼中,我們是“無所不知,無所無曉的”。因此,我們具有的知識面愈廣博、愈豐富愈好。所以教師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內涵,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二、聯繫實際,不斷反思

1、使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2、教學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爲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

三、加強交流溝通 加深瞭解

溝通是人與人交流的橋樑。課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勵,如果學生上課的時候總是低着頭看自己的書,而不聽你的講課、不看你的面孔,這常常是因爲教師居高臨下.教師在課堂上要堅持“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課下要多些關心和多些談話,聊一些關於他們的生活、興趣以及其他功課的學習等各方面的話題。教師要像一個朋友般地聽學生訴說,從而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啓發。我們應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總之,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應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反思、加強溝通,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教育新理念10

作爲教師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假期我讀了《教育新理念》,受益匪淺,蘆笛國小王偉湘:教育新理念讀後感。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進步,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素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市教育局去年開展的"三愛"以及今年開始的"三大"主題教育活動,就是爲了讓我們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思考與探索,加強師德建設、適時更新知識結構、轉變教育觀念,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等著作,對現代教育以及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和認識。下面我就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觀念、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品質及創新能力的發展與培養、教師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師的耐心等方面來談談我學習的心得體會。

良好的職業道德師德的好壞從大的方面來說影響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從小的方面來說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爲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教育家提出的"爲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嚴謹治學、勤於進取"、'熱愛學生、積極育人''、'勇於科研、平等競爭"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因此教師必須要有良好職業道德。

科學的教育觀念在升學重壓下,傳統教育觀念即傳統的教師觀、陳舊的教學觀、"惟師是從"的專制性的師生觀等仍束縛着大批教師。許多教師在聽到學生不同意見時,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縛學生,或給予傷害自尊心的批評,造成學生不敢提出和老師不同的意見,創造性思維更無從產生,最終不會思考也不願思考。

因此,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特別重要,只有教師具有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以優異的素質去主動適應並深入開展蓬蓬勃勃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爲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爲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爲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一個多層面、多角度、互動互補的立體工程,諸如身體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個人素質、羣體素質、單項素質、綜合素質的培養等等,讀後感《蘆笛國小王偉湘:教育新理念讀後感》。而創新,是學生髮揮潛力成長成才的基本素質。其培養,必須貫穿於素質教育立體工程的一切層面、所有角度。教師有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專業,但都必須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現者、傳導者。如果教師本身缺乏創新素質,又怎麼能以"身教"的師表來樹揩模,導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學校管理隊伍,首先必須是有創新素質的隊伍,才能把學校辦成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師隊伍的創新素質必須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更新觀念,接受新知,強化創新精神。要破"以教爲主"、"教與學統一"的觀念,立"教爲不教"的觀念;立全面考察創新能力的觀念;立開放辦學的國際化大教育觀。

良好的個性一個人的個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質基礎,又有後天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就青少年學生而言,影響他們良好個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師的個性。教師個性潛在地影響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響着施教的成果。教師個性的影響具有導向、凝聚、使學生親師等多種功能,教師的良好個性品質一旦得到學生的認同,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由認同到模仿乃至內化。由此可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熱愛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使其得以全面發展,是教師成功的關鍵。

健康的心理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爲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於是,在雙方的協同努力下,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令人樂而忘憂,如沐春風。

但在現實生活中,教師的心理問題又是客觀存在的。由於教師的心理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不和諧音,有的甚至造成相當惡劣的後果,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有關專家指出,造成教師心理障礙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的超負荷工作,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使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加上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相對較低的工資待遇極易導致教師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於社會對教師的過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師,應當是學識淵博、品行高尚的人。這種期望使許多教師覺得不應當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缺點和脆弱,以免破壞自己的形象。這種心理定勢使得教師不能和學生坦誠、直率地相處,不利於調節、疏導自己的情緒,因而嚴重威脅着教師的心理健康。

21世紀是信息與生命大發展的"精神文明世紀"。肩負着培養跨世紀人才使命的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顯得尤爲重要。因爲教師總在主動地向學生施加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更爲深刻的是對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作爲一名教師,自己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教師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環境的變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持久的耐心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習得的,耐心能使教師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如果說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衝動,那麼,在所有的事情中最爲重要的是他們的老師應該是冷靜的理智的。

耐心允許教師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觀念和錯誤理解。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在教育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師耐心和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和困惑,使學生愉快地產生這種信任。如果教師把錯誤作爲愚蠢的表現,如果他們忘記了錯誤使學生感到灰心喪氣,更爲經常感到羞辱,那麼他們就會在與學生之間豎起不可逾越的障礙。

有耐心的教師要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內容大講特講,要保持穩定的步伐,如果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正確地理解已經講過的內容,就會暫時停下來,或者回過頭來再講一遍,但是如果一個學生有特殊困難,這些教師就會盡量去尋找時間,在課外時間一對一地進行輔導,而不會由於設法滿足那些學生的要求而耽誤全班學生。

總的來說,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鍛鍊,有時候我們必須忍受的正是我們的學生,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斷前進,而且我們也想推動他們向前邁進,所以我們必須鍛鍊好自己的耐心。

《教育新理念》一書,讓我看到了課程的重要性,教師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讓我覺得我們的問題與困惑是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的。只要認真學習,不斷反思,找出問題所在,我們的教育理念與行爲一定會越來越融合,越來越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育新理念11

暑假期間,我認真閱讀了《教育新理念》一書,使我對素質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覺得大受啓發。

素質教育提出的是一種新的教育理想,它期望形成一種新的教育價值觀,達到一種新的教育境界。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我國的課堂教學是“去問題教學”,學生沒有問題走進課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學生沒有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頭腦只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倉庫,這不由得使人們對教育的真正功能產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對此給予了明確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爲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爲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

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爲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爲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形成與發展。

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做到並且強化以下幾點:

一、加強自身的修養,展現新時代教師的魅力

教師職業是一種以造就未來新一代人格爲特點的職業。老師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爲、習慣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烙印,對學生的成長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形成學生良好人格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從多方面、多渠道充實自己。

二、愛學生,應做到尊重學生與寬容學生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着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三、要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說過: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爲非凡的天才,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爲天才,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每一個學生都是多姿多彩的,作爲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從閃光點入手,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品嚐成功。老師要用多視角的眼光看待充滿生機活力和個性化的學生,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新理念12

應用電子技術作爲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項目,自然也離不開創新。創新教育應從學校抓起。只要在學校打好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創新的基礎,纔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

1 前言

我國電子技術的教育起步較晚,但是在國家扶持下,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得到高速發展。但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內容仍然存在落後的問題。隨着電子應用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中對電子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出現變化,很多學校學生普遍出現了就業困難的問題。情況表明,傳統的應用電子教育教學無法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應用電子技術教育須在進行課程改革的同時,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實踐。

2 應用電子技術發展前景

應用電子技術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出現在西方第二次技術變革中,當時並不叫做應用電子技術,而是與一些電學相關的知識,以期對電有足夠的瞭解,主要掌握電路的基本原理以及一些安全常識等知識。隨着世界技術的高速發展開始出現應用電子技術,目前所討論的應用電子技術包括了很多種類,如家電智能化、儀器數字化以及微型計算機等。現代應用電子技術是隨着電子技術高速發展而出現的專業課程,具有非常大的市場發展前景,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3 應用電子技術引入教育教學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應用電子技術發展要求教育要培養出大批與之相適應的人才,以促進應用電子技術行業的發展。地方經濟的轉型與電子技術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應用電子技術是電子技術產業的代表性專業,更是創新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校教育引入電子技術教育,培養應用電子技術人才是爲滿足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4 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創新性要求

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承擔的職責應是爲社會培養具有應用電子技術技能的專業人才,滿足社會日益發展要求,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技術素養,包括優秀的實踐能力,逐步加深學生對應用電子技術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新一代的高素質人才。

近年來,應用電子技術在被很多高校作爲重點的教學項目,高職、中職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也招收了相當數量的學生,但是很多學校的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都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落後於時代發展,難以適應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要下大力氣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大力提高教學質量。

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進行創新需要我們充分了解應用電子技術創新的要求,創新不是簡單照搬照抄國外的教學教育體制,也不是僅僅只着眼於教材本身,創新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應包括對課程、教材、課堂、社會實踐等進行一系列的創新。

5 以提高學生技能爲主,開展創新實踐

學生是接受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的主體,要積極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應用電子技術創新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改變他們對應用電子技術的單純甚至是片面的看法,才能更好地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吸取這門知識的精華。從大的方面來講應用電子技術確實偏重於理科,但是這不意味着文科生就不能學習。應用電子技術也分爲許多的方向,如電子產品的智能設計,要想這樣的消費產品在社會上被消費者接受,不僅要具備相應的功能,在設計上也要適應消費者心理需求,討人喜歡,對設計的藝術感有很高的要求,實現這一過程本身就具有較高的創造性和創新意義,學習應用電子技術,精通它的構造。教師在進行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時要注意更新學生的應用電子技術的學習觀念,加深學生對應用技術的全面理解。

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整個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創新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唸書教學”[1],降低了學生學習應用電子技術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創新教學方法,結合專業特點,鼓勵學生學習,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2],在研究性問題教學中,從創設問題意境出發,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技術,以實踐真實問題爲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生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創新活動的能力。在課程知識培訓中,根據專業特色開展訓練,制訂詳細發展規劃,形成更加系統的教學體系,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在教學模式的開展中,採用啓發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啓發指導下積極探索獲取知識。通過啓發式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知識,而且能學習到新的思維方式[3]。如在基本邏輯運算關係學習中,可以採用簡單直觀的方式描述基本邏輯運算,在複雜邏輯運算關係學習中,就需要引導學生嘗試通過以往學習的簡單電路描述複雜的邏輯關係,開拓學生的思路。

長期以來筆者在應用電子技術教育中存在很大誤區,存在明顯重學歷而輕視經歷的問題,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專業性、實踐性很強,與實際聯繫緊密,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強調將實踐教學理念貫穿其中,重視核心能力的培養,針對實施操作性強的課程,需要強化知識和技能的統一性[4],保證學生能夠同時得到技能和知識的鍛鍊。加大引導社會力量和企業參與到應用電子技術教育教學中來,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感知應用電子技術的各種儀器,提供更多實習機會讓學生了解應用電子技術。

在教學評價中,注意採用多種考覈方式,減少書面考覈成績比例,根據學生整體情況綜合評價學習效果,在評價中也可以考慮學生取得執業資格證書情況來評價學習情況。

教育新理念13

讀了《當代教育新理念》這本書,我受益不少。該書提出瞭如主體性教育、生命教育、創新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尊重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等等,爲了適應這種新的變化,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覺得以下方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一、修身養性,拓展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職業是一種以造就未來新一代人格爲特點的職業。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學高爲師,身正是範”,教師不僅要具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要具有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態度。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着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爲學生的安全而獻身的女教師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是教師的楷模。

 二、教師應尊重學生寬容學生

教師每天接觸的學生各種各樣,有的聰明好學,品德優良,受到教師的關懷自然較多,但有的學生聰明頑皮,喜歡生事,教師對這樣的學生應特別有好的心態。

 三、愛崗敬業,爲學生服務

因爲教師的信念,教師的思想政治修養和理論修養,對學生人生道路的選擇,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我時刻要求自己“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工作態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時刻影響學生。勤奮工作,樂於奉獻是既是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黨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在工作中要以學生爲中心,備課要先備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狀況,上課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快樂地學習,對後進生要給予鼓勵、幫助。不僅要做學生的嚴師,更要做學生生活中的朋友。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的生活有困難時更要關心。總之,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

教育新理念14

過去常常聽說,美國孩子的家長經常問孩子的問題是:你今天準備向老師問什麼問題?你今天向老師問了幾個問題?如果孩子說今天向老師問了許多問題,家長會非常高興。我當時聽了感到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爲中國孩子的家長問孩子最多的常常是:你今天在學校聽課專心嗎?老師講的都聽懂了嗎?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如果孩子說在學校裏很乖,很聽話,上課的內容都聽懂了,家長就很放心。中美兩國家長對孩子不同的態度,反映了兩國間完全不同的教育觀念。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這本書,我懂得了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表現。一種是問題教育的理念,一種是去問題教育理念。

美國人的教育理念是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他們認爲學生總是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和疑問,他們帶着滿腦子的問題走進教室,而老師在回答他們的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跟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爲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學生的獨立見解爲目的,這就是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我覺得這種教育觀念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更注重人的發展。

而我國目前占主導地位的是去問題教學的理念。雖然老師也歡迎學生提出問題,但從根本上說,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學生的問題解決掉,以讓學生聽懂知識、掌握知識爲目的。可以說是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室,解決了問題輕輕鬆鬆地走出教室。教師往往把學生的問題都基本解決掉了,才感到自己的教學是有成效的,才感到放心。這種教學的結果必然是使學生過分依賴老師。長期以往,會約束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在不知不覺中被扼殺了。難怪我們常常在問,爲什麼中國孩子基礎打得好,但越往上學越不如外國的學生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強?學生怎麼都象機器包出來的餃子,全都一個樣?這難道不是這種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導致的結果嗎?

今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在以經濟和科技爲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科技對經濟、綜合國力的作用尤爲重要。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實行科教興國戰略。而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是創新,關鍵是人才,如何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已成爲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建設全面小康的當務之急。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國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上要有根本轉變,樹立以人爲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由去問題教學轉向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問題的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自己作爲第一線的教師,爲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今後在教學中要努力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加強自身教育理論的學習,積極學習和貫徹二期課改精神。學習瞭解目前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不斷接受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思想,轉變和更新教育理念,並努力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

2、加強專業理論和多方面知識的學習,拓展知識面,不斷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問題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開闊的眼界和對知識的探究精神。這就需要我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3、在備課和教學中,要以問題教學的理念來指導,認真設計教學過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還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問題,激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使學生能夠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在實踐中,我要不斷研究提高問題教學的技巧,提高自己問題教學的能力,真正把問題教學,以人爲本的思想落到實處。

4、幫助學生樹立問題教學的新理念。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學效果的好壞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由於老觀念的影響,有些學生認爲,學習就是聽老師的,不敢或不願提出更多的問題,我今年所教的班級在這點上尤爲突出。我認爲老師應把問題教學這種新理念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徹底打破認爲上課只要認真聽講,老師說什麼都對,不敢提出不同意見的錯誤觀念,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在學習中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書本,不迷信答案,獨立思考,創造性地學習,真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問題教學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我願意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提高。

教育新理念15

當今教師迫切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將知識轉化爲智慧,將理論轉化爲方法的能力,增強理解學生和促進學生道德,學識和個性全面發展的自覺性。學習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不少的知識。下面是我對這次學習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教師要學會尊重、寬容學生

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爲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二、對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認爲,只要課前認真備課、上課環節比較完美、課後佈置一些作業就是一節好課。至於學生能否學到多少有用知識、能力能否提高卻不在思考之列。若按這種教學,表面上看是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仍是“應試教育”的翻版,只不過打着“素質教育”的旗號,正所謂拉“素質教育”之大旗,做“應試教育”之虎皮。爲此,我通過不斷的學習,才真正的認識到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的含義。因爲知識才是人們真正的認知的結果。而知識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數教師往往太注重認知結果的教學了。如果在知識發展緩慢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還有情可原,那麼,在知識和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這就不能容忍了。因爲學生學到的僅是知識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時代的步伐。簡單地說,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因爲知識才是真正啓發學生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才能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三、對新時代教師的認識

在逐步實現網絡教育的今天,我們還有部分教師滿足“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陳舊教學方法。因爲這種教學既簡單,又省事。但殊不知,這種簡陋的、過時的落後教學,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就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方可使用。而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哪個學校沒有一到幾個多媒體教室,可這些配有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多功能教室卻完全成了擺設,像裝有漂亮鮮花的花瓶,僅供人欣賞而已,沒有更多的使用價值。當然,多功能教室也有發揮作用的時候,那就是上級主管部門來現代化驗收時,學生纔有可能在現代化的教學中快樂地學習、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體上課,製作課件是一件繁而難的事,或部分教師不求上進,不能利用有限的業餘時間學習電腦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家教或在“圍城”裏面酣戰,可對課件的製作卻一竅不通。導致這種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的現象,造成有限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這種結果要不了幾年,設備老化,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素質下降,最終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作爲一名網絡時代的現代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通過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感觸很深,體會頗多。我作爲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教育教學新理念對現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生存,才能緊跟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才能爲人民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標籤:新理念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