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4篇(集合)

教育3.17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孝道教育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4篇(集合)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1

爲期8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接近尾聲,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感觸良多,受益頗深,學習和感悟到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孝道一直貫穿了整個學習班,也是讓我感觸最深刻的一點。這裏學到的孝道不僅是對父母言聽計從,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而是應該做到孝敬父母之心、孝敬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志和孝父母之慧。以往我們所理解的孝順父母,都過於狹隘和片面,而此次學習纔對孝道有了深刻的理解,並將在日後的工作、生活過程中,落實到實處,決不只是口頭表達,需以身做責,從自身做起,孝敬父母等長輩並影響身邊的人,也給孩子做好榜樣。

其次,在此次學習過程中有好幾個大姐曾說我是有福之人,這是因爲她們覺得我在結婚之前就學習到了如何對待婆媳關係,如何跟婆婆相處,以及如何夫妻相處,怎樣處理夫妻關係,還有如何教導孩子等等,一系列在未來漫長的人生中,都會有益於我的知識。她們認爲我在結婚之前能學習到這些,就是有福報的人。而我通過學習,也確實認識到這一點,感到自己很幸運,能在結婚之前接觸到這一系列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對我未來的.人生路有很大的幫助,很慶幸能在這個時間段裏學習到這些,感恩。最後,有這幾天的學習班,讓我對爲我們服務的義工家人,生出深深感恩之心。不管是上到70多歲的杜奶奶,還是小到16歲的義工妹妹,她們都爲我們付出良多,感恩她們。同時,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後要向她們學習,與人爲善,謙虛做人,行善事,做善人,在未來的工作、生活、學習中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並影響身邊的人,讓我們優良傳統文化感召更多的人,並可以因此受益。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2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

一心學堂以國學文化教學爲特點,以國學《弟子規》爲載體,讓孩子們從小接受經典教育,孩子們通過誦讀經典,感受文化的厚度要和品德的高度,把經典放在生命中,把聖賢放在心中。目前,我們學前班的孩子已經學習完《弟子規》第一部分“入則孝”。

爲了讓孩子感悟孝道,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開展了“我幫爸媽做件事”活動。活動中,有的孩子爲父母洗腳捶背,有的孩子爲媽媽梳頭,有的孩子幫媽媽做家務,真正做到了孝敬父母。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在活動總更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堅持幫父母做事爲家長分憂。

相信我們的國學教育一定能爲孩子們提供種完整的人格教育,培養孩子愛學習、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友愛同學等優良品質,自覺做一個有德的人。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3

在《論語·學而》中,孔子進而說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守孝不光要在生活細節中表現出來,不只是穿什麼吃什麼的問題,還要秉承父母之志,他們生前的志願、思想,做子女的不能違背,即使父母不在了,也要像他們在時一樣遵循,這樣纔是從裏到外地守孝。道《二十四孝》裏有一則故事叫《聞雷泣墓》,講的是三國時魏國王裒的'父親被無罪處死,王裒憤恨難禁,隱居了起來,教授一些學生。王裒的母親怕雷聲,每當打雷的時候他就陪伴在母親身邊。後來他的母親也去世了,每次打雷時王裒就會到母親墓前說:“母親不要怕,孩兒在此呢。”他教授學生《詩經》的時候,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時,總是痛哭流涕,他的學生怕觸及老師的思親之情,乾脆不讀《蓼莪》這首詩了。同樣的還有《齊書·高逸傳》中的顧歡,顧歡早孤,每讀到《詩經》中的“哀哀父母”這句時,就會拿着書慟哭不止,於是他的學生也廢棄了《蓼莪》一篇,以免觸動了他的悲情。

《蓼莪》是一首孝子悲痛不能終養父母的詩,讓王裒和顧歡不能自己的“哀哀父母”句是說可憐的父母生我這樣辛勞,此詩後面有幾句家喻戶曉的名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父親生我,母親養我,從小愛撫護着我,養我長大培育我,庇護不願離開我,進進出出抱着我。這詩讀起來真是讓人感動哀傷至極,我們哪個人不是這樣才得以長大的呢。從儒家的大道中學習體會孝道,在內心中培養感念父母慈愛之心的種子,即便沒有治國平天下的宏願施行,也已足夠了。儒家之道若能得以在此方面傳揚開來,社會當日漸和諧,因爲這就等於奠定了仁德的基石。

孝道教育心得體會4

“孝”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長久的存在於中國的歷史之中,是構建於血緣關係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爲孝的文化;傳統中國社會,更是奠基於孝道之上的社會,因而孝道乃是使中華文明區別於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

在西方,人們講究獨立,當子女成年後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但是在中國,養兒爲防老的觀念一直都存在。贍養年老的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也是晚輩對長輩緬懷感恩之情的一種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當中,無疑是中國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標準。無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導鹿龜酒,養生堂龜鱉丸等在中國市場投放的廣告都以“孝”爲主題。

“孝”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機制。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發性、綜合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着特色之一。

中國是個以“孝”爲文化核心的社會,“孝”的觀念規範着中國人的生命行爲和政治方向。它雖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價值,甚至超乎宗教,成爲人生而爲人的'重要核心思想。最早的“孝”觀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儀式,此時先民開始有“報本反始”的觀念。西周封建制度後,有了宗族制度,產生五倫觀念: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產生。到了孔子,禮崩樂壞,孔子以“仁”重新賦予禮樂新生命,撥亂反正,將流於形式的孝行內省化、人性化,成爲人自我實現的重要價值觀。

孝在當代社會,不再具有泛孝主義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爲家庭倫理的地位上來,現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義務並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強調自律性等特點,孝對處理當代家庭親子關係,對社會、家庭解決養老問題,形成尊老風尚,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如果能發揚其衍生意義的積極內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麼對當代社會文明建設、發揚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振興中華均具有積極價值。孝的培養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孝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係的價值淵源,是形成和睦社會風尚、保持社會穩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和動力,孝是民族團結、興旺發達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至少我個人認爲一個人不能沒有“孝”,中國也不能沒有“孝”文化。作爲現代的人,更應該繼承中國“孝”文化中的精華,並且讓其更具有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