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7篇)

教育4.12K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7篇)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感受文本的語言張力,在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把握文章的主題。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感受語言邏輯思維之美,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審美鑑賞與創造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通過對文本的分析來感知科學精神的偉大。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感知中國醫學的博大精深,體會醫學研究精神,感悟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教學重點以文本爲基礎,通過對內容的分析,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探討文本表現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會談及未來的理想,那時候我們常常無畏地說:“我要做一名科學家”,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很少有人再說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逐漸明白成爲一名科學家是極其艱難的。那麼怎樣才能成爲一名科學家呢?今天我們就通過著名的理論物理學教授加來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得到點啓發吧!

2、作者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文章可分爲幾個部分?文中“童年的兩件趣事”是什麼?除了這兩個趣事,作者還寫了成長中什麼事例?

2、字詞檢測。(見課件

3、把握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文中“童年的兩件趣事”:鯉魚世界的幻想;愛因斯坦故事。成長中主要謝了建立實驗室的事例。

全文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總綱,點明後面的寫作內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敘述作者對鯉魚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紹了作者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

三、品讀鑑賞

1、“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參考提示:⑴“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2、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參考提示:“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

(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3、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是怎樣啓迪作者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的呢?

參考提示: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使作者產生對同一場理論的興趣,好像偵探一樣給予找到故事的線索和結局。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四、合作探究

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參考提示: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

(3)實驗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

五、任務坐實

1、屠呦呦和加來道雄的獻身科學的故事給你什麼啓示?成爲一名科學家需要那些素質?請你舉出幾個和作者成長曆程相似的科學家?

參考提示:兩人進行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精神品質,告訴我們:人要想有所成就僅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嚴謹、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從基礎做起,重在實踐。

應具備下列品質: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實驗的精神;自主創新精神;奉獻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例如華羅庚、愛因斯坦、錢學森、牛頓、瓦特、居里夫人等。

2、通過兩篇文章的學習,你覺得閱讀科學類知識性讀物文章的閱讀應該抓住哪些要領?

篩選整合文章關鍵信息;

用結構分析法來快速閱讀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善於發現人物身上的閃光點;

學習人物的優秀品質,激發自己的科學興趣;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二、能力培養目標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相關知識教師有所瞭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成爲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啓發。

(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2、本文的基本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爲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結構如圖:

童年

青年

(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

(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3、本文的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看似作者少年時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其實只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並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動人心”,是因爲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成一個“偵探故事”來閱讀、探究,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祕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恆心的性格,這是成爲科學家的基本素質。③高中時代,本應“在棒球場或籃球場玩耍”,享受青春年華,但作者卻“找遍周邊地區大量的電子倉庫,裝配必需的硬件設備”,在“學校的足球場中纏繞22英里長的銅線”,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並沒有從童年到國小到國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爲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並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並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啓發、引導他研究的,這裏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製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爲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祕,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遊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閱讀多維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閱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爲此而必須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恆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爲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啓迪。

課後佈置作業:略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掌握運用一定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2.感悟科學精神,從中獲取未來自己成長的啓示。

3.培養學生相關科學精神。

重點:

1.運用一定的閱讀技巧,梳理文章內容;

2.理解“教育”的內涵,領會科學精神,獲取自己成長的啓示。

3.激發想象,培養學生相關科學精神。

難點:

理解“教育”內涵,具體把握三件經歷對作者成長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錢學森之問: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關文體知識簡介

加來道雄

科普文章

自讀課文

二、感知文章內容

歷程三件事:1.觀魚的遐想

2.探索愛因斯坦未竟事業

3.做實驗建立原子對撞機

三、閱讀探究

1.分組探討三件事對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瞭解文中的科學精神。

2.建設性地回答錢學森之問。

3.把握三件事的內在聯繫,認清科學探索的`過程,理解諸多科學精神的整體作用。

四、課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發想象力,培養一種最基本的科學精神。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時作業13的閱讀題。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自傳性質的科普文,課文是以“教育歷程”爲重點來談的。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爲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充分體現了一名理論物理學者的風格。課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語文課學習科普文章的主要目的並非在於學習科學知識。課文中的有些知識如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相關知識教師有所瞭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學習文章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學習探究、創新、批判的思維方式纔是最重要的,學習本文要學生結合實際體會文章的科學精神和人文內涵。由於是自讀課文所以採用教師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學。本文結構清晰,就讓學生抓住其中的兩件事展開討論,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成功之路。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體會科學的精神。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相關知識教師有所瞭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故事導入

有一次,愛因斯坦要把牆上的一幅舊畫取下來,就搬來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個問題,沉思起來,忘記了自己正在做什麼,猛地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到地上之後他顧不上疼痛,馬上想到:人爲什麼會筆直的掉下來?看來物體總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他想到這裏,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

遇事愛思考探究,常常從小事中受到啓發,這就是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探索品質。那他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

二、瞭解作者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三、研究探討課文內容,完成重難點的學習:

1.審讀本文標題,你能否推斷一下文章會寫什麼內容,會怎麼寫?你的推斷和作者的構思是否有出入?出入在哪兒?

提示:這裏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別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發展。

2、速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感受結構內容

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是什麼?除了這兩個趣事,作者還寫了成長中的哪個個事例?

明確:鯉魚世界的幻想(想象)

建立實驗室(實踐)

愛因斯坦故事(興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標誌性語句,梳理課文結構,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容。)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提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提示:

說明“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你是否對自然界有過好奇心呢?是否也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是怎樣啓迪作者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的呢?思考: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爲此而必須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提示:

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使作者產生對同一場理論的興趣,好像偵探一樣給予找到故事的線索和結局;

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6、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提示: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

(3)實驗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四、研究探討:(開放型題目)

作者的成長曆程給你什麼啓示?成爲一名科學家需要那些素質?請你舉出幾個和作者成長曆程相似的科學家?

提示:

作者進行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人要想有所成就僅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嚴謹、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從基礎做起,重在實踐。

應具備下列品質: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實驗的精神;自主創新精神;奉獻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例如華羅庚、愛因斯坦、錢學森、牛頓、瓦特、居里夫人等。

五、小結、作業

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成長曆程,給了我們很多的啓示:大膽的想象、懷疑和猜測,不要固步自封;興趣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達到成功的彼岸離不了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或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後輩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腳步,一步一步取得進步。

作者關於“鯉魚科學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們以動物的眼光來觀察人類,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動物(狗、貓、雞、燕子等)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某些行爲,它寫了一篇“科普文”:人類行爲之謎。那麼請你試着替這位“動物科學家”做一回代筆人怎樣?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中的重點字音字形和成語。

思維發展與提升: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審美鑑賞與創造:賞析文章語言的嚴謹、準確的特徵,學習作者深入淺出介紹科學原理的寫作方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作者所具備的科學品質,領會想象和興趣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瞭解科學發現的過程,感受科學發現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物慾縱橫的現代化時代,你還是否記得自己童年時對於未來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無知時,明眸皓目中閃爍着滿滿的對科學的期待。這顆科學的種子,有的正在生根發芽,有的暫時滋養於心靈的土壤。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一位科學家的成長時代,感悟那份對科學的熱情。

2、寫作背景

“平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還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學者描述平行宇宙時用了這樣的比喻:它們可能處於同一空間體系,但時間體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條鐵路線上疾馳的先後兩列火車;它們有可能處於同時間體系,但空間體系不同,就好像同時行駛在立交橋上下兩層通道中的小汽車。“多維空間”理論認爲,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簡單與複雜,與我們所選擇的空間維數有關。在一個維空間中,只能容納點和線的運動;在一個二維空間中,已經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維空間,才允許有運動的立體物。這立體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體,也可以是物體。但三維空間並不是可以容納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維空間的框架所能容納的。即使加上時間,構成四維時空,也還是有一些現象不能說明。

3、作者介紹

加來道雄,和族,科學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科學暢銷書作者,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學博士、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的理論物理學教授,超弦理論的專家。

加來道雄的著作都廣受讚譽,《構想未來》《超越愛因斯坦和超空間》《平行宇宙》均被《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提名爲當年的最佳科學讀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檔全美國聯網的科學廣播節目,還在<曉聞熱線入《60分鐘》《早安美國》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線》之類的.全美國性電視節目中亮相。

4、題目解說

明確:題記的種類包括:闡發式、詮釋題目式、點明題旨式、總領全文式、設喻寓理式

本文題記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紹有關科學的觀點

5、層次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爲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兩件趣事,(兩件趣事,一是對鯉魚世界的遐想,一是對愛因斯坦未競事業的嚮往。)極大地豐富了作者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作者走上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敘述作者對鯉魚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紹了作者對愛因斯坦未競事業的嚮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並沒有從童年到國小到國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爲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並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並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啓發、引導他研究的,這裏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製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爲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祕,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遊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感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作者對鯉魚世界的遐想意義:作者對鯉魚世界是怎樣遐想的?

作者猜測鯉魚是怎樣觀察它們周圍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鯉魚科學家們”,它們的思想以及它們有過奇妙的經歷等等。這種遐想給予作者的意義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發揮了想象力,並且他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5、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說明“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

(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6、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恆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爲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啓迪。

四、佈置作業

以“讀《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有感”爲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家、作品。

(2)體會作者所說的懷疑精神、興趣、毅力等基本品質對人成長的作用。

(3)學習題記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1)嘗試結構閱讀法。

(2)結合現實生活實際討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觀,明確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明確做事除了興趣還得腳踏實地。

(二)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說的童年趣事背後所蘊含的科學觀、學習觀。

2、文章題記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

結合生活體驗學習作者的科學觀、學習觀。

說教法

教授本文,我嘗試使用結構閱讀法。閱讀任何文體的作品,都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其篇章結構。只有弄清篇章結構,理清文章的脈絡,才能洞悉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文章的內容要點,進而準確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我們要善於總結閱讀經驗,掌握篇章結構的梳理方法,以提高閱讀效率,保證閱讀質量。

在使用本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學會分析句羣。句羣是構成段落的意義單位,能夠將段落中的句羣分析清楚也就能夠理清段落層次了。

2、要學會分析結構關鍵詞,加以準確的分析,段落的內部層次、段落之間的轉承關係就易於掌握了,篇章結構也易於理清了。

3、要學會分析事實。找到事例,分析事例相關的問題,逐步深入,透過現象尋求本質,抓住文本的中心要義。

說學法

在授課過程中,首先對預習情況進行檢查,爲文本的閱讀奠定基礎。其次指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一要列出課文的綱要、信號的結構圖表,二對結構圖表問題化即存疑,提出相關探討的問題,並嘗試分析。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想:從學生熟悉的例子或生活實際,如愛迪生抱小雞、達芬奇畫雞蛋等童年趣事對他們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入手,引出課題。

二、常識瞭解

作者簡介:姓名、籍貫、作品成就。

三、檢查預習

1、正音、正字

2、內容概述

四、推進新課

(一)速讀全文。

1、列出綱要信息結構圖表

2、指出核心事件。

3、提出相關探討問題。

明確:

1、教育歷程:童年→青年→成年

2、問題

(1)“魚”是怎樣認識“世界”?

(2)這種認識說明什麼?

(3)實驗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注:以上問題只是示例,課堂問題的生成不可能由教師主宰,要由受教對象自主隨機產生,所以課前要充分準備。)

(二)對問題的探討、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五、課堂小結

對本節授課內容作以高度歸納概括,突顯重難點。

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學設計7

【學習 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瞭解文中所談的一些物理學理論問題,如宇宙平行理論、多維空間理論。

2.能力目標:分析文章的結構,學習文章的語言。

3.情感目標:學習作者對科學深入探索的精神。

【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學習從結構上去把握文章內容,瞭解作者對科學的探索的精神。

2.難點:從文中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並用於平時的學習中。

一、知識儲備

體裁知識積累: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

首先,要抓住說明的要點。說明文要說明的要點,往往就是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的要點,因說明對象的不同而有別,如人物簡介,其要點—般包括年齡、籍貫、學歷、經歷、性格、品質、特長等;書籍簡介,其要點一般包括作者、寫作時間、歷史背景、內容提要、社會價值等。

其次,應弄清作者介紹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徵,又是從哪些角度介紹的。

2.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具有反比關係,即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大,則它的內涵越小;反之,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小,則它的內涵越大。“新書”比“書”多了“新”的內涵,因而具有這種屬性的對象(外延)也就越少;同樣“書”比“新書”少了“新”的內涵,因而具有這種屬性的對象(外延)也就越多。

概念的限制是通過增加概念的內涵以達到縮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過渡到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過減少概念的內涵以達到擴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過渡到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

我到商店買襯衣,不能只對售貨員小姐說“我買衫衣”,應當把所有關於我買襯衣的信息資料統統告訴售貨員小姐。應當說“我買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襯衣”。“襯衣”前的五個定語“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就是增加的襯衣的屬性。通過層層的限制,我和售貨員小姐達成共識,確定單位爲“一”,我就買“這一件”。這就是概念限制的過程。我買完襯衣從商店裏走出來,恰好碰到了同一辦公室的小陳,他問我:“ 楊老師您做什麼去了?”我並不回答“我買了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襯衣”,因爲小陳並不關心我買什麼樣的襯衣,他只問做什麼去了。我只回答“買襯衣去了”或“買東西去了”。這就是對“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襯衣”這個概念的概括,即由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一件藍色40公分男式短袖純棉襯衣”過渡到了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襯衣”。

3.人物介紹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他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他是《超越愛因斯但》(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和《超弦導論》諸書的作者。在過去的10年裏,他還是廣播電臺每週一次一小時科學節目的主持人。

4.課文要點

本文作者以細膩優美的筆法寫了自己走上科學探索之路的過程,闡述了一些高深的物理學理論問題。不像其它的科普文章向我們介紹大量的科學知識,而是通過對童年的兩件對自己啓發很大的事情的追溯,告訴了我們走上科學的道路的一些必備的因素(敢於質疑、對事物充滿興趣、做事有毅力),思路很清晰。

5.語基積累

(1)給加點字正音:

柵( )欄 目眩( ) 撒手人寰( )刨( )根究底 畏葸( )不前

參考答案:zhà xuàn huán páo xǐ

(2)基礎訓練: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實詞,恰當的一組( )

①高樓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__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來的能量。

②有些科學家__說,經過很長的時間,太陽能夠對地表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屬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狀態中去。

③我們__到,其他星系正離開我們運動而去,而且它們離開我們越遠,就離開得越快。

④誰能夠看到並且__這個奧妙,誰就能夠推動科學的發展。

A 耗費 辯論 觀測 揭露

B 消費 爭辯 看  揭露

C 耗費 爭辯 觀測 揭示

D 消費 辯論 看 揭示

2.下列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的一句是( )

A、 去年一年,日本廣島縣爲了籠絡中央內閣官員,竟舉辦了474次所謂的非正式聯誼會。

B、 一個漂亮的姑娘,個兒要高,又不能太高;臉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裏透紅,又不能太紅。

C、 我託他買《青年自學叢書》――《環境保護》和《人體衛生》,他滿口答應了。

D、 洪武二年,朱元璋開始讀《孟子》,發現書中有不少懺觸皇權的話,大磊爲惱怒,對人說:“這個老頭子要是活到今天,非辦不可。”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數學把理性思維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B 奇怪的是,雖然科學們多少年來爲這兩個定律的真正涵義費盡心機,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諺卻早已悟出其中三昧。

C 英語,我是最有信心的。因爲我在大學,至少有1/2 的時間是用在學英語的,自恃有些詞彙量,於是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做仿真題,一下子做了二十道,感覺良好。

D 只要你捨身處地的爲我想一想,你就會同情我的處境,不會對我這樣求全責備了。

參考答案:

1.C(“耗費”就是消耗,是指精神、力量、東西等因使用或受損失而漸漸減少,而“消費”是爲了生產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質財富。“爭辯”“辯論”都有“辯解”的意思,但“爭辯”一般是側重於一方;“觀測”是一個科學術語;“揭露”是使隱藏的事物顯露,“這個奧妙”應與“揭示”搭配。)

2.D(A項中的“非正式聯誼會”應加引號,文中也有提示詞“所謂”。B項中第二個分號改爲逗號。C項中的破折號用錯了,破折號在這裏應起解釋作用,但後邊兩本書不是解釋,應去掉破折號,換成漢字“中的”。)

3.B(“費盡心機”是貶義詞,應用“絞盡腦汁”。)

二、問題探究

主問題:閱讀課文,找出作者的觀點句,思考課文各段所寫內容,並劃分課文結構。

明確:整體感知各段大意:

第1段,全文總綱,引出下文。

第2段,產生第一件趣事的契機:遊日本茶園,蹲小池邊“爲慢暢遊在水底睡蓮之中五彩斑斕的鯉魚所陶醉”。

第3段,遐想的內容:水池中的鯉魚怎樣觀察它們周圍的世界。

第4段,遐想一,它們相信它們的“宇宙”就由陰暗的池水和睡蓮構成,它們只模糊地意識到水面之上存在有另外一個外部世界。

第5段,遐想二,“在水底的魚羣中可能有些鯉魚“科學家”。

第6段,遐想三,暴風雨來臨,鯉魚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

第7段,遐想四,鯉魚“科學家們”對睡蓮能夠不被觸摸而運動得出結論:是因爲有一種看不見的力對它起作用。

第8段,遐想五,“抓而又放”這些鯉魚科學家,會是什麼樣子?那些別的鯉魚一定會非常困惑。

第9段,遐想六,被“抓放”的鯉魚“科學家”講的故事是不是像人類的被抓上“飛碟”的故事呢?

第10段,是更高層次的思索,把對鯉魚的遐想擴展到人類身上,我們人類就像鯉魚一樣,對看不到的東西,不知道的東西,不能放開思想,認真思索。

第11段,童年的遐想和認真的思索離不開實際的行動。

第12段,講述小時候聽老師講已故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故事,使“我”對其未能完成自己的偉大發現就撒手人寰的事特別感興趣。

第13段,這個故事迷住了好思索勇於進取的國小生,引起了遐思與閱讀。

第14段,通過讀書知道了愛因斯坦未完成的論文是“統一場論”,遺憾的是作爲一個孩子,還不能理解這些東西。

第15段,到了高中,知識面擴展了,又發現了愛因斯坦的另一發現:反物質的存在,引起了更大興趣。

第16段,實踐建立了自己的原子對撞機,建造了一臺電子感應加速器。

第17段,談建立電子感應加速器的過程。

第18段,雖曾有失敗,但最終有了一點成功。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是全文的綱,只有一句話,非常簡潔,點明後面寫作的內容。

第二部分(2-11):主要敘述作者第一件趣事:對鯉魚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12-18):主要介紹作者第二件趣事: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

子問題1:文章的脈絡非常清晰,首段的語言有什麼特點,起什麼作用?

明確:首段語言一句話,簡潔、平實自然,是全文總綱,是爲了引出下文寫作的內容。

子問題2:文中講述了“我”童年時的幾件趣事?這些趣事在文中起什麼作用?請用簡潔語言歸納概括。

明確:

兩件趣事。童年時的`第一件趣事:對鯉魚世界的遐想。童年時的第二件趣事:對愛因斯坦未競事業的嚮往。

作用:第一件事“我”由鯉魚的遐想,引起了我對人類的思索。使我解放了思想,由遐想而去探索平等宇宙、多維空間,去讀書。第二件趣事愛因斯坦的故事。他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他未競的事業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使我努力探索,讀書,並動手實踐獲得了成功——親手建立電子感應加速器。

子問題3:鯉魚怎樣觀察世界?請歸納概括“我”遐想的內容。

明確:①鯉魚”坐井觀天不瞭解外面的世界。②鯉魚科學家。③鯉魚的困惑。

④鯉魚認爲“力”在起作用。⑤鯉魚的又一次困惑。 ⑥鯉魚科學家講故事。

子問題4:讀了作者講述的童年趣事,你們得到了哪些啓示呢?

明確:(言之成理皆可)

啓示:第一件趣事,看似是一個小孩子不着邊際的遐想,其實正是一種科學精神。正是這種遐想,才促使作者對高維數世界產生興趣。第二件趣事,一個八歲的孩子會對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產生嚮往,正是因爲有了這種樂趣,才促使作者去尋找答案,大量閱讀,動手實驗。

子問題5:整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從童年的兩件趣事到青年動手實驗的歷程,請思考成爲一名物理學家需要具備什麼精神?

明確:(答案具有開放性)

一要擁有科學精神,二要有想像力,三要保持興趣,四要有實驗精神,五要忍受艱辛,六要有堅定信念,七要有堅持不懈努力,八要耐得住寂寞,九要有奉獻精神,

十要有耐力和恆心。

三、課文小結

1、本文主旨:

本文介紹了作者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作者對鯉魚世界的遐想和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是如何啓迪作者走上了科學探索道路的。

2、藝術特色:

①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在講述自己的教育歷程中講述科學道理,重點講述科學研究的方法。這種結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題目看似乎是一篇記敘文,記敘自己的成長曆程的,從整體結構看也是如此。作者就寫了童年中的兩件趣事,是它們啓迪自己走上科學道路的,但在行文中卻有着對科學思想的探討,有着對科學概念的恰當解釋。如對反物質的解釋,對建造電子感覺加速器的詳細敘述等等,無不包含豐富的科學知識。再如對平等宇宙和多維空間的探索等等。

②想像奇特,心理刻畫細緻。

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很有文采,尤其是寫小時候大膽的想像的細節更是細緻入微。如在水池旁忽然來了一場暴雨,作者用了兩段寫自己的遐思,一是寫水中鯉魚的反應是困惑的:睡蓮沒有人搖動怎麼會自己動起來呢?二是鯉魚科學家的杜撰,簡直引人發笑。發笑之後,不得不佩服小孩子想像的豐富。第二部分寫小孩子的想像非常豐富,語言刻畫相當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