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淺析家庭教育問題

教育2.44W

在所有的優秀孩子身上,幾乎都有他們父母的烙印。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淺析家庭教育問題,歡迎閱讀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淺析家庭教育問題

  淺析家庭教育問題

一、前言

我國現今的家庭教育境況,是越來越引起國人與整個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家庭教育問題,業已成爲目前我國社會面臨的一個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問題。歷史上家庭教育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如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優秀結晶。

但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國人的價值觀發生了鉅變,以致家庭教育的支柱作用正在崩塌,其中過去以道德爲家庭教育核心的價值觀遭到了嚴重破壞,重智輕德成爲當今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這種情況使得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種種問題。譬如今年冒出的南京樂燕與上海復旦大學林森浩等諸多現象,都充分證明了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已經存在着嚴重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如何教育好子女存在太多太多的困惑,大家都普遍感覺到了家庭教育問題是個極現實的問題,是個極嚴峻的問題,必須引起國人與整個社會足夠的重視與關切。

二、什麼是家庭教育

既然家庭教育已經是一個不能迴避、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高度重視高度關注這個問題,那麼到底什麼是 “家庭教育”呢?

家庭教育,是指家長們在居家生活當中,對其子女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和影響。家長都是對自己的孩子會有着各種各樣不同的期望,家長根據自己的期望對孩子實施的一種通過多種方式,包括家庭環境、心理氛圍、長輩語言等行爲去影響孩子,孩子接受這種來自家長的教育與影響後,又會用自己的言行表現反作用於家長,所以說家庭教育並不是講家長單向的對孩子有什麼要求,對孩子有什麼命令,家庭教育不是一種單向的教育過程與影響行爲,它是一種雙向互動協同作用的過程,它是有計劃,有目的而開展的家庭教育行爲,是家長基於文化、心理、語言、環境等諸多綜合因素,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而對孩子施加影響的教育過程與行爲。

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爲主,因爲一個孩子只有懂得應該怎樣做人,他才能樹立明確的學習志向;又一個孩子也只有端正了學習心態,並養成了良好習慣,他才能做到按時認真學習;又一個孩子也只有形成了堅忍不拔的毅力,學習時才能刻苦攻讀;又一個孩子也只有成就了孝順心,他才能在生活學習中儘可能自理自強,少給父母添麻煩。所以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首要任務應該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爲主,行爲習慣主要包括: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等,教孩子如何學習好好的“做人”。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稱爲現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項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大組成部分,這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並且還是能影響一個人終身的教育。

家庭教育,從孩子出生之日即自然而然開始(甚至家庭教育可追溯到胎教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其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因爲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爲主,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爲主,是教孩子如何學習好好的“做人”,所以家庭教育將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打比方說,若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那將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則需要六位雕塑家,六位雕塑家即: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於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僅從排列順序上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其是認爲家庭教育在一個人一生教育中是佔據着相當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纔能有強健的肌體,若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若能開展好家庭教育,實在是能“治國平天下”,功在千秋的大事。國家發佈的《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今天的兒童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二OOO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項目標明確了家庭教育肩負着爲國家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才的重任,所以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這實在是關係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欲將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組成部分,所以整個社會、所有家長都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四、家庭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是發生在家庭之中,這決定了其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明顯的不同特點,具體而言家庭教育具有如下六個主要特點,即:1、啓蒙性,2、長期性,3、情感性,4、全面性,5、權威性,6、及時性,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爲一個人人生教育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勢,這也更加彰顯了開展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啓蒙性。

家庭是新生命的搖籃,家長則是新生命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於新生命的教育而言,無疑最具有啓蒙性。一個人最初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點往往都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因爲孩子在沒有上學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這就決定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智力發展、品格形成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都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所以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健康成長的關鍵。比如說小孩愛發脾氣,如果開始引導的好,他就變得比較平和,就會變成他穩定的人格個性,如果啓發引導得不好,他就變得脾氣暴躁,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性格。

古往今來許多偉人名士的事例,也充分證明了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重要原因。如古代 “父子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豪歌德、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至關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的長期性。

家庭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長期性、連續性。家庭教育的時間最長,遠遠超過學校教育。因爲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每天早早晚晚都在接受着來自家長的教育。儘管這種教育往往都是在有意和無意、有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但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在教育影響着孩子。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着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我們往往會把家長稱爲終身老師。

儘管一個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和家庭的距離在逐漸擴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響仍然存在,所以家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起到的作用往往遠比學校教育還大得多。如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了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由此就可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長期性、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羣體的崛起是有着極其重要影響的。

(三)家庭教育的情感性。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除了理性,還有很強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強烈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儘管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就比較弱,因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是其他人難以替代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的天然性與密切性,使家長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髮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往往很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家長在處理人事時缺乏理智,感情用事,脾氣暴躁,就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若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孩子遇事沉着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往往就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而言,涉及到的內容極其廣泛,如學校要管的,家長要管,學校不管的,家長也要管。總之,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愛好、審美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家庭對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蓋面很寬。正是因爲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點,所以家庭教育往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重大,所以家庭教育相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就顯得更爲重要。

(五)家庭教育的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家長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權力與威攝力。在一個家庭中,家長與孩子之間是處於由血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交織的存在,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家長有很大的依賴性,這決定了家長對孩子有很大的制約能力,所以家長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若家長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形成是大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有用。強調家長權威的重要,還因爲家長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着雙重角色,即家長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孩子人生啓蒙的導師,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往往就看家長權威樹立的程度高不高,家長樹立的權威越高,其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效果就越好。當然家長權威是不能建立在封建家長制上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智慧的家長一個方面很懂得樹立家長權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成辦獲得的,而是要靠採用剛柔相濟的方法與途徑來實現的。

(六)家庭教育的及時性。

在學校教育中,一個教師往往要面對着幾十個孩子,只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羣體教育,因時間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對教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

而在家庭教育中,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爲,所以比學校教育遠要及時許多。常言也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只要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很隨意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往往都能使家長心領神會默契於心,所以作爲家長是最能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來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從而做到防微杜漸,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孩子的不良行爲習慣能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爲接受學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五、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

如上所述,家庭教育既然如此重要,那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情況到底開展的好不好呢?來自孩子的調查顯示,目前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滿意。在有心裏話選擇跟誰說時,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和同學說或是選擇和好朋友說,選擇和父母或老師說的實在是太少了。又北京市曾經組織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孩子並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報也曾報道說全國有6000萬對父母承認自己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並對怎樣教育孩子感到很困惑。上面這些數據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不滿意,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也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在網絡時代,由於電腦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家長們在孩子們面前已不可能永遠保持權威者的形象,因爲互聯網所營造的網絡世界使他們的權威受到嚴峻的挑戰。在網絡時代,父母與孩子們面臨的是同一嶄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識體系。在這個時代不僅孩子們在學,做家長的更要學,而且要有勇氣和孩子們一起學,甚至要勇於向孩子們學,只有這樣家長才有可能成爲孩子們的良師益友。這一點正如卜衛先生在其《生活在網絡裏》所論述的那樣:“一個新媒體出現了,同時,當我們還不太瞭解它的時候,孩子們走在了我們的前面。這種情形將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深刻的變化,它將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改變孩子的學習方法,改變家庭文化及國際關係等。當然,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在孩子們面前,我們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權威。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和他們一起成長”。

在網絡信息化時代,一方面現代網絡信息技術使家長們能通過電腦互聯網爲孩子們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指導他們從電腦網絡中利用各種資源,逐漸成爲孩子們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督促者、輔導者甚至諮詢者;但另一方面在網絡中也充斥着大量有害的信息,這些大量的有害信息讓人防不勝防,這不可避免地令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網絡信息內容會嚴重誤導傷害到孩子,所以現今的家長們也不得不面對如何解決網絡時代給現代家庭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與影響。

六、家庭教育的誤區

當前家庭教育特別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早期家庭教育在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中的獨特價值終於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儘管我們已經從很多教訓中開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還沒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並且轉化爲睿智的教育行爲。導致這種局面,也許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並且隱蔽存在的心理觀念和方式方法上的誤區,無疑卻是導致這種情形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家庭教育的心理誤區。

1、學習至上型心理誤區。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內容幾乎全部是圍繞着學習知識,其他的教育內容不在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計劃之內,那麼家長的教育觀念一定是錯誤的。我們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讓孩子只知道學習,即使我們的家長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課都教好了,因爲你只是熟知一門功課,並不能對孩子的各門功課都有能力來輔導,所以家長的主要責任不是在於幫助孩子補習知識,所以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長不要擔心和自卑,覺得自己幫不上孩子。家長在對孩子的學習方面更多是要幫孩子樹立職業的理想和興趣,能夠主動學習,如果孩子在高中還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即使孩子考上大學這也還是問題,因爲大學校園要比高中複雜的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完全要靠自我安排,沒有人會亦步亦趨的去緊跟着學生隨時隨地來提醒督促其學習,所以學生一定要儘可能在上大學以前就養成自我自主學習的能力。

美國人曾一度相信“智力決定論”,但現今的美國人已經不這樣認爲,他們更相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水平。其中智力因素是一個人發展的必要條件,非智力因素卻是一個人發展的充分條件,因爲智力因素是一個人能不能幹的問題,而非智力因素卻是一個人肯不肯幹的問題。所以家長不能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發展方面,反而應該更重視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比如在培養孩子的誠實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可以多下工夫,因爲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從老師和家長那裏學到勤勞、善良,學會自強不息、好學博愛,那麼即便孩子今天的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爲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彌補。

2、急功近利型心理誤區。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價值的追求,然而教育過程中的庸俗功利則會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的短期教育效果,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爲代價,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成人爲中心的教育方式。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家長會讓孩子提前學習、過度學習,一切都是爲了所謂的能讓孩子能高人一等。

有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發育情況,強迫孩子提早學習站立、學習走路、學習寫字、背誦詩詞……結果造成孩子身心發展嚴重失衡,導致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焦慮、冷淡、退縮等問題,還可能會出現拒絕學習的問題,也不懂得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化,必然在認識上會誘發非理性思維,忽視孩子發展的實際,產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爲,家長會爲了充分滿足自己的心理期待(甚至是虛榮心),而混淆孩子身心發育上的可學潛能與教育學上的應學能力之間的本質差異,以致盲目的選擇一些打着科學旗號的所謂“快速學習方案”或是“神童培養計劃”。

3、庸俗功利型心理誤區。

家長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作爲一種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當,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膨脹,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隨意選擇評價標準,盲目攀比,錯位比較,其結果是導致孩子的個性消失,成長爲溫順的小綿羊,抑或是孩子的個性扭曲,成長爲叛逆的壞豺狼。

4、低估質疑型心理誤區。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每可以見到有的孩子智力雖然過人,但卻意志薄弱、志趣低下;而有的孩子智力雖然平平,但卻意志頑強、目標遠大、百折不撓。因此作爲家長應該要認識到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是會有某些方面的優勢和潛力的,做家長的應客觀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善於發現並引導自己孩子充分挖掘發揮其優點,從而讓孩子能在生活學習中隨時隨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若家長對孩子的潛能認識能力不足,往往容易犯低估質疑孩子潛能的錯誤,就會處處要求孩子隨己意行事,使孩子不能從失敗中學習,從而變得習慣於依賴、習慣於被命令,從而變得缺乏思考力,日後難以適應社會工作生活。

5、以偏賅全型心理誤區。

父母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爲是地認定孩子的發展,並以孩子的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從而極大限制孩子的發展方向。例如有的家長會經常指責孩子“你又給我惹麻煩”、“你總是這樣”、“你真沒出息”等,這一方面暗示了孩子不能改變,會讓孩子也認定自己比別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孩子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另一方面認定也容易變成偏見,導致父母經常錯怪孩子,使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甚至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對立反叛。

6、忽略優點型心理誤區。

許多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啥長處優勢,有些即使有往往也會被家長認爲是理所當然而被忽視。另外中國人歷來崇尚謙遜,所以許多家長不習慣在人前稱讚孩子,有時還會故意批評下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信、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據,於一個孩子而言如果家長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往往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這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還會讓孩子認爲自己一無是處,最後變得不思進取,所以父母一定要善於及時對孩子良好的言行舉動給予恰當的讚揚與鼓勵,而不可總是批評孩子貶抑孩子。

(二)教育方式的誤區。

1、過分寵愛型誤區。

家長對孩子愛得過分,愛得無原則,無限制的愛超過了理智,以致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於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爲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耐謙讓、也不懂如何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面看來柔順溫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面對難題時,往往可能會出現性格突變。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無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能力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賴的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堅持理性,否則孩子就會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最壞的習性。

2、過分專制型誤區。

孩子沒有自由獨立的空間,家長搞一言堂,經常以權威口吻規範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只懂唯唯諾諾,並使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另一方面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孩子往往也容易讓孩子崇尚暴力,凡事喜歡暴力解決,在孩童時期爲了發泄不滿,該孩子會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當該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父母存有懷恨的心理,會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泄回父母身上。

專制型的家長不僅指家長採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長用“我就是對的,你就得聽我的”這樣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待孩子,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理就不能平衡,這樣即便你批評得百分之百的正確,孩子也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反應,最後事倍功半。

3、過度放縱型誤區。

有的家長抱着“兒孫自有兒孫福”“樹大自然直”的想法來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採取聽之任之,少加約束管制。也有的家長確實是因爲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來管理孩子,儘管他們嘴上常常也說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動上卻往往仍是工作最重要。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教育採取放縱的方式這無疑是存在嚴重風險與過失的。

4、過度保護型誤區。

有時候縱使孩子具有非常優秀的先天條件,但由於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如當孩子想奔跑時,有的父母則會害怕孩子摔倒受傷而禁止他跑,結果孩子便會逐漸養成不好動而好靜的習慣,最後會導致身體發育遲緩且柔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會受到阻滯,性格也會變得膽怯、退縮、缺乏自信、無法獨自面對困難。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明白,關懷應該是心靈上的溝通、安慰以及鼓勵,而不是行爲上的過度干預,對孩子外在過度的保護是會嚴重妨礙孩子潛能的發展的。

5、亂髮脾氣型誤區。

若家長情緒不穩定、經常愛亂髮脾氣,這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易導致孩子性格變得扭曲、行爲變得極端。孩子有可能變得極端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我封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養成愛亂髮脾氣的毛病。

6、臉色嚴厲型誤區。

家長應儘量避免太過苛刻要求孩子,責備孩子時要避免使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要知道孩子在嚴肅緊張的氛圍中是不容易感受到父母之愛的,擺出嚴厲的臉色,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畏而遠之。許多家長喜歡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時時責備孩子,以爲這樣纔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自己的孩子。要知道,適當批評孩子是對的,但如果把話說絕,反過來就可能引發孩子嚴重的逆反心理,最終只會導致孩子拒絕接受批評教育。

7、漠不關心型誤區。

如果家長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樣子,則孩子爲了引起家長注意,往往會做出各種叛逆的舉動與行爲,這些舉動與行爲很有可能就會讓孩子不幸誤入歧途。更有甚者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從不關心他,令其對人生感到失望,覺得人生毫無樂趣,因而走上絕路。

8、限制說話型誤區。

許多家長不喜歡孩子問太多的問題,所以遇到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就會覺得很煩,他們往往會硬生生的打斷制止孩子問問題說話。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家長會經常替代孩子回答,這樣做會讓孩子喪失練習說話及與人交流互動的機會,會逐漸導致孩子自我表達能力變得越來越差,不利於孩子日後的社會交際活動;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跟家長說話交流,這會直接導致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陌生疏遠,乃至會令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對立排斥。

9、嘲笑挑剔型誤區。

有些家長喜歡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孩子的缺點與不足掛在嘴邊,說話比較刻薄,總喜歡用挖苦嘲諷的字眼訓斥評價孩子,如總是說孩子“笨手笨腳,比豬還笨”,還有如說孩子是“討厭鬼、無用蛋”啦。甚至一點不避諱在別人面前直接斥責奚落孩子,讓孩子感到丟臉,擡不起頭做人,嚴重損害其自尊,令其性格變得越來越膽怯、退縮,越來越缺乏自信。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則絕不是能在較短的時期內能恢復得了的,那是需要一段長時間纔可能恢復的了的;更有甚者,有些孩子自尊心一旦受到摧殘,甚至會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孩子們很難理解爲什麼和自己最親近的家長,會說出這種冷嘲熱諷嚴重傷害其自尊心的話,兒童心理治療專家就曾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就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熱諷。

10、夫妻角色顛倒誤區。

一個家庭中母親最應該扮演的是慈母形象,然而當今的媽媽們卻很難扮演,比如孩子犯了錯誤,母親應該做的是提醒,無論如何都不要伸手打孩子。而身爲父親應該記得做母親的對孩子的告狀永遠不會是誣告,因此如果妻子告孩子狀了,做父親的就一定要對孩子嚴加管教,有的時候甚至還要施以可控有限度的打罵,此時做母親的不僅要假裝沒看見,還要配合好愛人一起教育引導好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永遠應扮演慈母的角色,調和好家庭的矛盾。在家庭中如果母親過於嚴厲,而父親過於軟弱,就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性格的形成,令其性格變得越來越陰柔軟弱,以致走向社會後無所作爲。

標籤:淺析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