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名人因教育而成功案例

教育2.55W

閱讀名人因教育而成功案例,讓我們對教育進行反思。下面小編爲大家推薦名人因教育而成功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因教育而成功案例

  1、莫言:孩子成績好更要靠父母

年少時我曾跟着母親去撿麥穗,結果母親卻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後,我與母親再次與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我想過去報仇,卻被母親勸住,母親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這就是我的家風。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有言傳有身教,甚至我覺得身教重於言傳。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裏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覺得有好的家風,確實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這麼多的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爲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着的!好母親防患於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教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全國首屆傑出母親沈麗萍同志是個畫家。她爲了學畫,不僅上了大學,而且還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不僅買了書籍,而且還參觀了數不盡的畫展,聽了數不盡的學術報告。可是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也應該花時間,直到孩子因爲空難導致身體嚴重殘疾之後,她纔開始真正學做母親,並且由於自己的努力,最終幫助孩子戰勝殘疾。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覈,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優秀的父母要用心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的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麼多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點訪談》節目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奧數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蹟。他家裏極窮,考取了重點中學,卻沒有錢上,父親說讓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學還沒有工作呢,更何況你能不能考上大學還不知道。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將家裏唯一的一頭驢賣了。孩子在中學裏是唯一一位連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這樣來說孩子全靠自己了吧?當面一問才知道,雖然這位母親連國小都沒有畢業,但她卻讓自己的孩子在國小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夠做到呢?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在地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就像上海人說上海話吃上海菜,四川人說四川話吃四川菜一樣,彷彿生來就會不需要培養,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的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好成績不止靠老師,也浸透着父母的汗水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適應。應試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閒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閒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爲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爲孩子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對於孩子進入國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爲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裏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裏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着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着問題成長的,不碰到的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父母的“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裏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以父母們談品德教育等於不合時宜。至於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我們父母們不願聽的海外奇談,因爲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訊主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爲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裏的。

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國小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

  2、林清玄:好的孩子教不壞

有一回去參加有關青少年問題的座談會,與會的專家都大談教育問題,最後輪到我發言,我說關於教育我的看法很簡單,只有兩句話,第一句是“好的小孩教不壞”,第二句是“壞的小孩教不好。”

與會的人都大感覺驚詫,因爲既然是這樣,教育就無用了,還需要教育幹什麼呢?

這兩句話並不是反對教育的功能,而是說透過教育所能做的事物實在非常有限,這個觀點是從佛法的觀點出發的,因爲從因果律上看每一個孩子投生到這世界就像是一粒種子,種子雖小,卻一切都具足了。

假如這一粒是榕樹的種子,那麼就要以榕樹的特質來幫助種子的成長,但是不管多麼努力照顧,榕樹的可能性是:一變成大榕樹,二變成小榕樹,三根本不發芽成長。縱使用盡一世資源,也不可能使榕樹的種子成爲松樹,或成爲現在最昂貴的的紅豆杉。

教育可以做的範圍大概如此,即使再天才的教育家也不應該渴望把榕樹變成松樹,比較不幸的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似乎都是在努力着,希望每一個小孩子都成爲紅豆杉,於是耗神費力地做改變種子特質的工作,這是因爲大家都是相信紅豆杉纔是最有價值的緣故。其實,國寶級的紅豆杉固然可以做雕刻、做傢俱,平凡的榕樹又何嘗不能做風景,不能讓人在廟前乘涼呢?

教育,是在使一棵紅豆杉長成好的紅豆杉,盡其所用;也在使一棵榕樹成長爲好榕樹,不負其質,如果教育局是使紅豆杉變成榕樹,或榕樹長得像紅豆杉,那就完全錯了。齊頭式的教育,將會使許多紅豆杉變成榕樹,或榕樹長得像紅豆杉,那就完全錯了。

齊頭式的教育,將會使許多紅豆杉或榕樹不能長成他們本質的樣子。

只有立足平等的教育,使草木自己成長,每個人的本質才都得以發揮。

我主張“好的小孩教不壞,壞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二個原因,是認爲教育最要緊的是喚起人內在的渴望,而不在於填塞什麼內容。一個小孩如果內在的渴望被喚起,真正想爲這渴望去努力,他就不容易變壞了。這渴望,就是我們幼年時代常常寫作文的“我的志願”,那志願如果不是口號,而是瞭解自我本質後的確立,渴望就產生了。

舉例來說,像舞蹈家林懷民、音樂家李泰祥、電影導演侯孝賢、劇場導演賴聲川、雕刻家朱銘,這些充滿創造力的人物,他們的教育並沒有成爲藝術家的環境,由於他們的成就動機(也就是渴望),他們走上了自我教育,就比較能成功。

反之,一個孩子的內在渴望沒有被喚醒,他可能造成兩個極端,一是庸庸碌碌終其一生,一是充滿反社會的傾向。這就象我們不管土質,把洋芋、番薯、稻子、西瓜、松樹全部種在一片地上,有的就不會結果,有的就會破壞水土,其實,教育的原理由大自然的培育與生態間就可以看到相同的道理。

“好的小孩子教不壞,壞的小孩子教不好”的第三個原因,是身教育重於言教,我們要孩子有好的本質,必須自己先有好的本質,這樣孩子們就不至因環境的關係走上岔路。

這道理很簡單,就像小的孔雀一定要養在孔雀羣中,它纔會如何知道學習開屏,做一隻美麗的孔雀,若把孔雀養在雞羣,孔雀到後來就會像一隻雞一樣,孟母三遷的道理就在於此。

因此在理論上,一個生長在大學校園的孩子,會比生長在風月場所的孩子容易有好的本質。

我把這種身教重於言教的說法,用現代一點的語言就是“典型的確立”,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如果有好的典型或偶像,那麼縱使教育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源,他依然有成就動機,成功的可能就大得多。我自己的環境就沒有提供成爲作家的資源,由於小時候的偶像都是詩人作家,也就自然地走向作家之路。

我們大致上都可以同意,關於教育,人格比學問重要,智慧比知識重要,一個孩子們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且有生活的智慧,不僅他自己的會過得平安快樂、也會成爲社會的正面因素。如果我們教了許多學問、有知識的人,人格不健全,生活貧血,那麼多是整個教育、整個社會的悲哀。

天下太平的線索,就是每一個人都確立了生命的好品質,可嘆的是,這個社會愈來愈重視包裝而忽視品質了,“好的小孩教不壞,壞的小孩教不好”的結論是,如果鑽石被磨出來了,不管怎麼包裝,都是依然耀眼的。

標籤:名人 案例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