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教材解讀心得體會

教材2.32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材解讀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材解讀心得體會

教材解讀心得體會1

本學期吳忠市教育局提出對我市中國小教師進行教材教法培訓達標考試,我校也響應教委的號召,掀起了學習課標,學習教材和教法的熱潮。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中,我受益匪淺。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使我們能夠準確把握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學習教材,讓我們對教材的編排及構成等有了深入的瞭解,對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幫助很大。學習教法,使我們學到了大量的教學策略,爲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摸着石頭過河”“前進中摸索,摸索中前進”,通過這幾天的集中學習,我覺得,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賴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先要反覆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次就是設計好教學環節。我認爲,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着問題去讀。杜絕“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讀法。

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着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繫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一節不錯的課。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到底應該以怎樣的熱情去備戰,我們經常看到“教學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不斷的創新。”是的,因爲我們所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所提出的問題更是千奇百怪的,因而教師的行業是很具有挑戰性的,我們一定要以學無止境的心態去面對,活到老學到老。總之,通過這次的教材分析學習,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習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的關鍵。

教材解讀心得體會2

感謝組長安排的這次國小語文一年級教材學習,這次學習對接一年級語文教學的我來說意義重大。

通過這次學習,我對教材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教材不僅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材的編寫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圖文並茂,版式多樣,風格活潑,色彩明麗,能夠吸引學生閱讀,激發學習興趣。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理解教學目標,明白把握教材編排的意圖和特點,選用恰當的手段,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學情境,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是我對本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牢固樹立生活語文的理念,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爲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老子》中說得好,“有無相生”。如果我們用大量的作業把學生課餘的時間塞得滿滿的,學生便喪失了自我發展的空間,窒息了學生的靈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有”反倒轉化成了“無”。

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纔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二、注重指導,增強實踐,享受成功。

學習習慣的養成,僅有說教是不夠的,應該緊扣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關方面的指導。並在具體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反覆操練,使學生體驗到收穫的愉悅,從而促進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習課文或閱讀書籍後引導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遠比讓學生懂得如何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來得更有效些。寫讀後感是非常好的習作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理解了課文,更易於把讀後感寫好,這既是寫作自信心的培養,同時有利於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寫好其他文章的讀後感。

結合教材學習內容,激發學生樂於使用工具書,查找相關的資料。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探究使用工具書的基本方法,指導孩子認真閱讀工具書,使學生熟練掌握使用方法,能隨時利用工具書,迅速獲取所要查找的資料。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載體,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蘊藏着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歷史。

所以一年級語文教學時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遊戲、表演等實際活動將情景圖所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景化,使學生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教學活動情境中,增加實際體驗,使學生願學語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教材解讀心得體會3

我個人喜歡人教版的教材,當拿到部編版語文教材時尤爲喜愛。

作爲,一直擔任高年級語文教學,特別是作爲一名六年級的語文老師,上學期我和孩子們一樣都是第一次和這本語文書見面。還記得當時拿到教材時,自己誠惶誠恐的樣子,不知道該怎樣用這本教材,不知道該如何知道學生學習。所以,上學期的語文教材,除備課外,幾乎就是我的課外必讀書目了。這話或許有些誇張,但的確是付出了很多了精力,但終究是自己的摸索。雖然中間也有學校業務領導的指導,教研組的集體備課,但終覺得少了些什麼。帶領學生前進的方向,感覺還不是很清晰。

我一向認爲自己情商不高,智商也不咋地。唯一一點還能說的過去的是肯下功夫。爲了儘可能減少不熟悉教材引起不良後果,在上學期期末就讓家屬幫我打印了惠濟論語的“培訓教材用書”,前後用了約一週的時間,讀完了六下語文課本,並留下痕跡,寫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發現。當我讀完全冊書,回味自己讀懂了什麼時,我發現,其實除了知道教材的基本框架,對每篇課文的大致內容有所瞭解外,更深層次的東西並沒有什麼。

那麼,我缺少的是什麼呢?是對教材宏觀上的把控,以及每個版塊的具體操作方法。比如,語文教學中,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怎樣在課堂上把控;怎樣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學得更有趣味性,更有實效性?

當2月10日看到語文學習羣內有六年級下冊教材培訓消息時,很是讓我興奮。這正是我需要的,所以我非常珍惜!

在聽金水區李偉鋒主任的分享時,我是認真的。有些重要的地方點擊暫停鍵認真做了筆記,有時還隨手在本子上寫下自己的想法。像極了疫情當前上網課的國小生。歷時3個小時的視頻講座,我認認真真地看了3個小時,儘管中間被填寫學生報表,上報各種數據打斷了N多次,但每次重新打卡聽講,都是滿懷新鮮感,充滿了期待。

純粹三個小時的講座,收穫很多。梳理一下思路,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語文學習應該是一件美的事情

李偉鋒主任的講座很特別,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場講座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思考、追問,進而引發跟多語文老師的思考。我想三個小時下來,會有更多的語文老師對“語文”這件事有了跟多深入的思考。

我曾經常常反問自己,會不會因爲我的教學或是因爲我的某種行爲讓教室多一個厭惡語文的孩子,如果這樣,那罪過就大了。也正因此如此,我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完善自我教學行爲。但僅因爲不讓教室多一個不厭惡語文的孩子,顯然是不夠的的,我們還應該想如何能讓教室多一個甚至更多個喜歡語文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孩子。

我想借用本次講座中的話,鞭策自己——“即將進入中學的`六年級學生,是否如剛學習說話時那樣驚喜?是否如剛進入學校時那麼期待?是否懂得了母語是燈時泥土?回顧六年的學習,是否在書寫時體會到漢字的優美?是否在閱讀時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是否在表達時懂得理解更有條理?是否在用語文方法解決生活的問題?我們是否讓學生愛上並持續愛着語文?”細品這八個問句,包含了太多。我的教學讓孩子們對語文有興趣嗎?讓孩子們體會到她的價值了嗎?讓孩子們體會到漢字之美,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了嗎?孩子們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了嗎?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提升了嗎?是否因爲愛上語文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二、課外閱讀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閱讀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所以我和大家一樣,在學期初甚至是上學期的學期末就會告訴學生本學期的必讀書目是什麼,大致的學期閱讀計劃是什麼。甚至有時還會因爲給學生制定了進度計劃,指導了某本書有的目的地閱讀,組織一次自認爲比較成功的閱讀交流會而沾沾自喜。但聽過這場講座,才發現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1、課外書可不是讀一遍就完事了,特別是對於一些經典的書來說,更是如此。基於學生的閱讀習慣也不應是這樣的,很多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書籍看個七八十來遍那都是不在話下的。所以,我在制定大的班級閱讀計劃的時候,是不是更應該儘可能多地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閱讀習慣的差異、接受能力的差異,甚至是複習的必要性?

2、閱讀方法、策略的指導應該是在學生讀前指導,還是讀中指導,或者是讀後指導呢?恐怕不能簡而言之吧。比如,畫人物圖譜,讀中畫有助於學生釐清任務關係,讀後畫可能就會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全書的框架結構。部編版教材中,也有很多閱讀的策略指導,我們如何有效地融入到我們的閱讀指導中,讓學生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呢?

三、高年級字詞教學也不容忽視

字詞教學不是高年級教學中的重點,但並不代表着這不是教學點。越是隨着教齡的增長,越是發現自己這塊教學欠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聽完本次講座,我覺得在今後的字詞教學中,我可以這樣改進自己的教學:第一課時,指導書寫有價值的一兩個字詞,比如,易錯的,比如在書寫上有特點,指導後讓學生動筆寫。第二課時就聽寫字詞,後續當然還有點評訂正複習。當然,自己還要繼續加強粉筆字、鋼筆字的練習,發揮示範的作用。

除此之外,本次學習,讓我在小練筆、古詩詞教學等內容的操作層面也很有收穫,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會嘗試運用。

本次培訓,收穫滿滿!

教材解讀心得體會4

很多老師將解讀教材等同於寫教案,完成了教案內容也就意味着完成了教材的解讀,完成了備課,也有老師似乎是一本教案走天下,年年用,屆屆用。殊不知,寫教案只是解讀教材和備課的其中一個環節,教材文本的閱讀也僅僅是對教材的顯性解讀。

我們具體來看看於老師在如何解讀人教版國小語文課本第八冊《全神貫注》這篇課文的,從於老師的敘述中,我相信老師們對注重教材的隱性解讀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人教版國小語文課本第八冊有一篇課文叫《全神貫注》,我讀了一遍,就被羅丹的全神貫注的精神所感動。當我又讀了兩遍後,教法一下子就產生了:我打算一開始把文章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的兩句話‘那天下午,我在羅丹工作室裏學到的,比多年在學校裏學到的還要多。從那時起,我懂得了,人類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須全神貫注’作爲名言送給學生。作爲名言送給學生。學生一定會問茨威格是什麼人,可能有人也會問羅丹是什麼人(也可能有少數學生知道),接着會問茨威格那天下午看到了什麼,爲什麼會得出‘人類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須全神貫注’這個結論(事實證明我的預料是正確的。這樣,我便趁勢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文中自找答案。找答案不是目的,是在於引導學生讀書、感悟。答案容易找出、找到了,證明學生對課文有了總體的瞭解。接着精讀課文,品味關鍵詞語,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描寫的形象、逼真,感受羅丹的全神貫注。最後決定讓學生寫寫感受。

這一課,我備課的時間不過一小時,教案寫得很簡單。只是個過程,重點記下了要抓的關鍵詞語,記下了怎樣指導朗讀的辦法以及自己讀了之後,寫下的“名言”。教案雖然寫好了,而且自己也較爲滿意,但出於習慣,我又查找了有關羅丹和茨威格的資料,這些東西雖然上課不一定用得上,但作爲教師很有必要了解。”

思榮碎語:

這就是名師解讀教材和備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於老師對教材步步爲營的深入挖掘,這就是一種教材的隱形解讀,是教師的內功,在教師不斷的提升文化修養的同時,產生的對教材的感悟,在充分調動教學經驗的條件下,將教法運用到最佳狀態。

對教材的隱性解讀非常的重要。這包括查閱資料、蒐集信息、鑽研教材、備學生、思考教學法等等一系列內容。特級教師於永正在解讀教材時,他就分步驟來進行,第一步是鑽研教材,將知識性的東西全部吃透,沒有半點含糊;第二步,他朗讀課文,一直讀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第三步,他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一邊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第四步,他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自己先做一做,要求學生背的自己就先背下來。前四步,還只是於老師對於教材的鑽研,接下來他還要查閱資料、思考教法,不斷的從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