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語文教材瑕疵梳理

教材6.25K

語文版語文教材在玉林地區各縣市的國中學校使用以來,深得語文老師們的好評。這個版本切合教師的教學使用,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首先,體現在每一單元前面都有單元說明,讓教師在備課、學生在學習前對整個單元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其次,每冊書的單元體裁多以記敘文、散文、人物傳記、現代詩、小說、童話、科幻故事、事理說明文爲主。至於古詩文,內容文質優美、教育性強、千古流芳的名篇多。再次,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多貼近學生實際,利於操作,實用性強,寫作安排多以本單元所學的體裁爲主,體現以教爲寫服務的宗旨。但是,筆者在使用過程中,還發現有一些瑕疵要釐清,現分冊梳理如下:

語文教材瑕疵梳理

七年級(上)

1、《論語》六則“子曰”在文下註解譯爲“先生說”,也補充了“先生就是孔子”.而《教師用書》卻譯爲:“孔子說”.我覺得應統一爲好。

2、《論語》六則“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在《教師用書》中這樣翻譯:“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做老師了”.我覺得這樣翻譯不太妥當,應爲:“溫習學過的知識,就能領會到新的內容,可以憑藉(這一點)做老師了。”其中“可以”譯爲“可以憑藉”.

3、《傷仲永》“泯然衆人矣”.其中“泯”在文下注釋爲“消失”,而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爲“消滅”,沒有“消失”的解釋。

4、《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二十三年棄置身”,在文中的註解爲“劉禹錫自唐順宗永貞元年(805)九月被貶出京,到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回京,其間大約二十三年。這個表述不科學,算來只有21年,而其間相差二年之久。

5、《賣油翁》中有”但手熟爾“,課文譯爲”不過手法熟練罷了“.而《教師用書》則譯爲”只是手法熟練而已。“ ”但“我覺得譯爲”只是“較爲規範。

6、《陌上桑》 ”青絲爲籠系“,課文譯爲”用黑色的絲繩做桑籃的絡繩“.這裏的”青絲“在《教師用書》則譯爲”青絲帶“.我覺得”青絲帶“較爲合理。

7、《三峽》”或王命急宣“,課文中註釋爲”如有君王的命令急於傳達“.而《教師用書》中則譯爲”有時遇到皇帝命令急需傳達“.一個是”如有“;一個是”有時“,我認爲應做”有時“解。

七年級(下)

1、《河中石獸》此文不宜編入教科書。因爲此文在尋找石獸的方法上,從物理的角度無法解釋清楚,而在現實中也沒有事實加以佐證。教師在講解分析時,總有一種自欺欺人之感。

2、《強項令》”強“在文中譯爲”硬“,注音爲”qiáng“.而就文中人物性格則爲”jiàng“,有”倔強“之意。因此,我認爲最好在註釋下標上注音爲好。

八年級(上)

1、《小石潭記》”可百許頭“. ”可“在課文的註釋爲”表估計數目“;”許“註釋爲:”表數目不確定“.整句譯爲”大約有一百來條。“我覺得這樣譯法有矛盾。”可“在此表示估計數目,不用譯。即”有一百來條“.

2、《記承天寺夜遊》”月色入戶“中的”戶“,課文註釋爲”單出的門,泛指門,這裏指門窗“.而《教師用書》則譯爲”月光照入門內“.”門“或”窗“,我認爲應統一爲好。

同樣,”蓋竹柏影也“.這句在《教師用書》譯爲”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而”蓋“在文中註釋爲”表示推測“.而從上句內容來看,在此沒有”推測“之意。

3、《教學相長》中有”嘉餚“一詞。這個”嘉“與”佳“能否通用。至少有一個說明爲好。

4、《勞山道士》”採樵“一詞。文注爲”砍柴草“.而《教師用書》譯爲”砍柴“.我覺得後者翻譯較爲科學合理。

八年級(下)

1、《終南別業》”坐看雲起時“的”坐“,在文中譯爲”()正、恰好“.而在《新華字典》中沒有這個解釋,卻有”自然而然“的解釋。網上有些觀點認爲直接譯爲”坐“即可。

九年級(上)

2、《愚公移山》中”隴斷“一詞,課文註釋爲”高大的山“.我覺得不夠全面,應爲”高而不相連的山丘。“

3、《水調歌頭》中”低綺戶“的”戶“在課文中譯爲”門戶“.而《教師用書》中卻譯爲”門窗“.這在《記承天寺夜遊》中已有提及。

九年級(下)

1、《送東陽馬生序》”辭色“一詞,在文中註釋爲”言辭和神色,這裏指溫和的言語、態度。“本來譯爲”言辭和神色“沒錯。這裏指”言語、態度“也沒錯。錯就在”溫和的“一詞上。因爲從上文對老師的描述來看,在這裏用”溫和的“的確不妥。

2、《與朱元思書》”千轉“一詞在課文註釋爲”長久不斷地叫“.其中的`”轉“應爲”囀“才合理,那讀音就得讀”zhuàn“.我認爲最好在文下註解標上爲好。

說到文言文中的多音多義詞,我覺得有三個得在課文註釋下標明出來。第一,《木蘭詩》中的”胡騎“,《使至塞上》中的”候騎“,《密州出獵》中的”千騎“.因爲”騎“可以做名詞用,也可以做動詞用。做名詞時讀”jì“,做動詞時讀”qí“.而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爲舊時讀”jì“,現在統一讀”qí“.我覺得應統一爲好。第二,《強項令》中的”二千石“,《觀刈麥》中的”三百石“,《馬說》中的” 一食或盡粟一石“.其中”石“,都是計量單位。古書讀”shí “,今讀”dàn“.我認爲也應統一起來。

補充:七年級上冊作文,在第一單元爲”寫一件事“,而第四單元爲”寫童年的故事“我覺得有重複。我認爲應與本單元合拍,此單元安排寫小小說爲好。還有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寫作”草擬一份合同“.這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現在安排在國中階段,不太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