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的經典通用15篇

國學1.91W

國學的經典1

《誦國學經典,傳文明禮儀》主題班會

國學的經典通用15篇

班級:五(3)班班主任:樑豔 活動地點:教室

參加人員:五年級三班全體學生

班會主題:誦國學經典,傳文明禮儀

班會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懂得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蘊涵着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2、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尊敬長輩、誠實守信,愛護他人的良好品質。

3、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繼承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傳統。

班會準備:

1、教師準備:

(1)深入學生,詳細瞭解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爲班會教育作好準備工作。

(2)確定主持人,班會發言人,擬寫班會主持詞

2、學生準備:

查找並學習經典古詩文。

班會形式:

誦讀、感悟。

班會流程:

(一) 引入並宣佈本次活動主題

同學們,從我們入學第一學期開展背誦古詩文活動到現在誦讀《弟子規》《論語》弘揚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以來,誦讀的聲音便不絕於耳。通過學習吟誦,使我們知道了祖國的山川河流,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品德修養。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謙遜禮貌的語言,一直是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習慣用語。作爲21世紀的國小生,我們更應該明禮儀,講禮貌,做最好的我。 讓我們從誦國學經典,講文明禮貌開始,讓文明之風吹遍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古城鎮中心國小五三班“誦國學經典,傳文明禮儀”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二)班主任發言

同學們都知道,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它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易讀易記,它蘊含着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因此,大家都愛聽古詩文故事,愛誦古詩、背古詩。

(三)誦讀國學經典

1、詩歌比賽:

(1)通過播放課件中的圖片,看圖想詩詞。

(2)背誦描寫山、水、春、夏、秋、冬的詩詞。

(3)班內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搶背詩詞比賽。

2、《論語》

遙望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重禮儀,德至上,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論語》《弟子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今天,我們悉心選擇了這兩本書,作爲我們本次活動的載體。

(1)出示《論語》中經典語句。

(2)分組討論理解出示的內容。

(3)講述你所瞭解的關於孔子及弟子的故事。

(4)聯繫實際談談感受,以及在未來生活中怎樣去實行。

3、《弟子規》

中國不僅是詩的國度,還是一個禮儀之邦。讀了《論語》,才知道何爲君子,讀了《三字經》,才知道何爲孝敬,讀了《弟子規》,才知道何爲聖人。《弟子規》的學習,可以讓我們規範自己的言行。

(1)誦讀《弟子規》的內容。

(2)談談感受。

4、你自己在學習經典詩文中有哪些收穫呢?

(四)班主任寄語

同學們,我國在歷史上,是世界公認的 “文明之邦”、“禮儀之邦”,是一直奉行“忠、孝、仁、義、理、智、信”等社會公德的國家。到了現代,在我們的身邊,你也總會看見那些談吐文雅,舉止謙和,樂善好施,助人爲樂的人。在我們的班集體裏,也有不少文明標兵。可是令人惋惜的是,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作爲一名合格的國小生,合格的中國公民,我們該怎樣去做,才能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我們成爲當之無愧的'禮儀之邦的後代呢?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從思想和生活實際出發,從你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循序漸進,文明禮儀之花一定會在泰中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綻放。就讓我們用自己的言行,從今天這次班會活動做起吧!希望大家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時時刻刻用它來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五)結束語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文明之花在心中開放,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我們要做21世紀文明人。讓我們插上文明的翅膀,飛向藍天,飛向美好的未來,做文明的我吧。

同學們,五三班“誦國學經典,傳文明禮儀”主題班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國學的經典2

一說到國學,我就想起從幼兒園開始,《三字經》、《弟子規》,到現在我們學的《大學》、《中庸》、《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剛開始每天跟着老師讀背,我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直到現在,才理解其中的意義,也理解了國學的魅力所在。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明白事理,年輕的時候不用功是很不應該的,如果你年輕的時候不刻苦學習,到老了的時候能有什麼作爲呢?

關於學習方法,孔子也告訴了我們“溫故而知新”。這句格言教導我們學過的知識要反覆練習。“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中不能弄虛作假,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不然到最後,什麼都沒學會反而害了自己。

老師經常跟我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要的,不想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就像所有人都不想被騙,那麼你就不要去騙別人。

國學對我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幫助,自從認識了國學,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最大的收穫是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好,爸爸說:“你考成這樣,回老家放牛算了”,我回答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爸爸聽了我的話欣慰的笑了,我也不用真的回去放牛了。

有一天,哥哥吃飯的時候挑三撿四,這不吃那不吃,看着哥哥這樣子,我想起我們學過的《朱子治家格言》裏面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心想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的糧食,哥哥這麼挑食,實在是不應該。

每次回到媽媽的家鄉,舅舅總是拉着我說:“一鳴,來陪舅舅喝酒”,我回答說:“舅舅,我不能陪你喝酒,因爲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爲醜”,舅舅聽了我的話,摸着我的頭說:“我們的一鳴懂事了,知道學以致用了,真不錯!”

國學,現已成爲我成長路上的嚮導,是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嚴肅的老師,教我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不斷修正我的壞習慣,伴我成長。

國學的經典3

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國學,是中國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國學,是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路的指南針,讓我們明白許多人生哲理,使我們不走向歧途。

通過此次比賽,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體會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細細地品味、琢磨、思考,讓我受益匪淺,感觸也同樣很深。遇到困難、挫折,我們要微笑着去面對,勇敢地迎接它,挑戰它,絕不退縮;跟人打交道要講信用,不能言而失信,所以,不能隨隨便便地就跟別人承諾,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辦不到,辦不好的事情就只能委婉地拒絕,當然,如果辦得好,就要毫不猶豫地答應,盡心盡力地去做;待人也要誠懇,不能欺騙別人,否則,害人終害己;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時地請教老師,如果不懂就裝懂,那以後吃大虧的也是自己........這些都是我從國學中悟出的道理。

通過學習國學,我還明白了許多許多:在生活中,我們對父母要孝順,因爲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無私的愛,偉大的愛,是他們養育我們這麼多年,卻沒有一絲抱怨;在生活中,我們對犯過錯的.人,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誰敢說:“我從沒犯過錯!”相信,沒有一個人敢說,就算是偉大的毛澤東主席;在生活中,我們對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幫幫他們,只需每人盡一點微薄之力——捐出一塊錢,那麼中國十三億人口,就會有十三億元,這樣......

總之,我從國學中,學到了很多,很多.......作爲二十一世紀的花朵,作爲祖國未來的棟樑,未來的接班人,我覺得,我們有義務將中華民族這筆精神財富——國學知識,吸收,並且發揚光大!

國學的經典4

本學期我執教於五(1)班的國學。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無數國學經典被人們傳承詠唱,國人不斷從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從中感悟到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和庇友善,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基於此理念和目的,教育部門也要求老師認真進行國學經典的教學,本學期,我重點完成了以下工作:

1、認真備課,鑽研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在自己弄懂的基礎上再向學生傳授。

2、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同時老師給予適當適時的點拔。

3、制定了“經典要義”背誦表,檢查、記錄每一個學生經典要義的背誦情況,要求人人過關,課堂上不能過關的課後補救。

4、學校爲全校學生舉辦經典誦讀,組織學生背誦,我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結合一學期的`《國學》講授,以下是我個人的《國學》教學工作總結:

1、認真備課,鑽研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在自己弄懂的基礎上再向學生傳授。

2、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同時老師給予適當適時的點拔。

3、制定了“經典要義”背誦表,檢查、記錄每一個學生經典要義的背誦情況,要求人人過關,課堂上不能過關的課後補救。

4、組織學生辦國學經典小報,對於優秀小報,班上和學校都進行了評獎,爲學生贏得了自信。

5、分小組檢查了“經典誦讀”的朗讀情況,整體效果較好。

總之,學生在學習了經典的同時,又受到了品德的薰陶,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奠定了基礎。

國學的經典5

原先在我的眼裏,國學就是一本無聊的書,但是自從我進了國學誦讀班,國學就不再是一本無聊的書,而是有趣的、充滿睿智的知識海洋。

那天,朋友邀我一起去上國學課,我極不情願地答應了。走到教室門口,看到教室裏坐得滿滿的學生,我遲疑了,媽媽見狀,沒容我都想一把把我推了進去。我只好坐下來,聽老師講課。

這是一位已經退休的女老師,瘦瘦的身材,鼻樑上架着一副眼鏡,和藹可親,我們都尊敬地叫她段老。

段老知識淵博,課講得非常生動活潑,聽着聽着,我就像着了魔似的,全神貫注的聽了起來。《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不再無聊、不再枯燥了。老師有時候講得幽默,逗得我們哈哈大笑;有時候講得繪聲繪色,我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有的時候講得一本正經,我們聽得專心致志。唐詩,宋詞裏描寫的景象就像一幅幅圖畫一樣展開在我們面前;聲律啓蒙,使我們朗讀起來就像唱歌一樣,韻味十足。

我逐漸喜歡上了國學;而國學也教給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規矩。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又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即淨手”,這些道理和規矩在老師長期的講授和我們不斷的誦讀中耳濡目染,已成爲我自覺的行爲習慣。我喜歡國學,我要堅持學下去,永遠在國學的海洋裏遨遊。

國學的經典6

走遍故宮,北大隻爲把北京這本書讀懂,日行千里只爲看中華千古化。

故宮中,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與設計的精妙。金碧輝煌的城樓,一磚一瓦都包含着中國的燦爛文化,我們用腳步來丈量故宮幾百年的文化,即使走得我們滿頭大汗,雙腳再也擡不起來,也只能簡簡單單的瞭解這座承載着幾百年文化。

在國子監,我們看到古代聖賢重視讀書人。透過一件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我們瞭解了古代學子如何尊師重道。在古樹旁我們欣賞到了孔子最重視得音樂,那聲音從百年前傳來,在腦海中迴響不絕。

穿上漢服,幾百名學生透露出書生意氣,一起懷着尊重的心情,一起向孔子行禮。

在北京大學,我們感受了最莊嚴的學習氛圍。北大學生的細心認真和遠大的志向折服着我們。北大的.景物都透出濃濃的書香。

在古老的體育館我們與北大的學生一起遊戲,他們非常熱情,與我們像朋友一樣。

紅劇院中,觀看了《功夫傳奇》,看了非常精彩的表演和真功夫,卻大曾想過背後的艱難。

這次國學之旅雖然艱苦,但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學會了尊師重道,感受到了最好的學習環境。

國學的經典7

主編大叔:暑期特別策劃之“我愛國學堂”開課了!想讓假期過得充實又有意義,我們就來學學這兩堂課!

國學第一堂

主編大叔:放暑假了,我們有大把時間串門,其中的禮儀之道,你知道嗎?請看看《弟子規》,學學串門禮儀吧!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解釋】長輩站着時,晚輩不應該坐着。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纔可以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解釋】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但聲音太低,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解釋】進出房間揭簾子、開關門的時候,應該動作輕緩,不要發出聲響;拐彎的時候,應該繞大點圈,不要直愣愣地貼着牆角或者直角拐,這樣就不會撞到物品的棱角,以致受傷,也不會因爲有人在拐角突然出現而撞在一起。

國學第二堂

主編大叔:國學第二堂,感受書法的魅力!

主編大叔:快來說說你與國學的'故事吧!有照片?太棒了!發給我,你就紅了,全國的小朋友都將認識你哦!

國學的經典8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爲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我們就必須懂知識、講禮儀,有着高素質才能跨進新世紀的門檻。

然而青春易逝,學問難成;我們應珍惜現在的點點滴滴,認真學好我國傳統文化,繼承併發揚我們我國的知識與品德學國學知禮儀作文學國學知禮儀作文。學國學、懂禮儀、啓智慧,使人彬彬有禮,素養良好。而這些會潛移默化地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且充滿正能量!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某月某日,上海曲陽路大型超市“家樂福”內,我國銀行的ATM機正在接待持卡人,忽然,奇怪的事出現了,你要100元,那臺機器就給你200元,你要500元,它給1000元,可是客戶憑條上打的還是100元、500元。世上哪有這等好事,ATM機成了財神老爺。ATM上哪有這等好事,ATM機忙碌起來,二三十次地被按動,刷刷刷地吐出人民幣,白白送給持卡人元。這臺慷慨的取款機送錢送了14小時,直到復旦大學的學生張聖來提款,發現出了差錯,三次取款多得1100元,才急忙通知銀行。兩天後,我國銀行寶山支行趕到“家樂福”,拆開神經錯亂的ATM機,工作人員自己差點神經錯亂,原來是他們的錯,把100元面額的.厚厚一疊人民幣錯放到50元的窗櫃裏,所以ATM機才超倍吐款。大錯已鑄成,能把多送的錢追回來嗎?我國銀行通過金卡網絡中心查到卡號、姓名,小心翼翼地和18位取款者聯繫:你取款時有沒有發生ATM機多給錢的事?如果多得了錢,能否還給我們?倘若用戶說沒多拿,也是死無對證。銀行沒想到,18位取款人都一口答應,把多得的錢在兩天內都物歸原主,無論銀行多麼有愧,我國的人民總是那樣通情達理。

一天晚上,我頭昏難受卻又沒發燒,吃了些藥也不見好轉。父母外出,只有奶奶在家,奶奶無奈只好先扶我到附近的一家門診看一看,可誰想門診的大夫卻用不耐煩的口氣說:“現在已經下班了,明天再來吧。”我頭昏之餘心中更是憤怒:難道開門診只是爲了錢嗎?身爲大夫的醫德呢?!奶奶已然出口:“我家孩子難受,你就先瞧瞧吧,你可是醫生,不能說下班就不幫人看病了呀!”“要你個老太婆管什麼!我還有事呢,別在這煩人!”那人推開奶奶,徑直走了。奶奶見我實在難過,就緩緩地扶着我去了醫院,醫生護士顯然擁有高知識及良好的教養,在那兒,他們先溫和有禮的問我的症狀,在確定些相關事務,並開好藥方讓我在那坐坐,立即先服一帖藥,並叮囑吃法,我們纔回家。一個心念,會讓你給別人的印象有所不同,有文化、有氣質的人與其他人的處事方法顯然不同。其實一個人走的道路,是陽光大道還是陰暗小巷,全在於你的知識禮儀的好壞。

在生活中,擁有富裕的知識、文明的談吐、高尚的品德的人才是我們所讚頌的;那些骯髒卑鄙、只爲個人利益的人更爲世人所不齒!

放肆不拘束地隨地吐痰,踩、摘花草,講髒話,打人……都是知識不足、沒有禮儀教養的人,令人唾棄;而真正文明的人,是不會這樣的,並且討人喜歡。如果是你,你會願意做令人厭惡的人嗎?

博大精深的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儒家的“仁、義、禮、信”就是我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的精髓。閱讀、學習經典能修正品行、昇華人格,使人成長爲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爲優雅的我國人;學習經典能更好根植傳統文化,掌握優雅的祖國語言,使我們成長爲既有知識又有修養的現代我國人。

而我最喜歡的一句充滿國學智慧的話語便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此句蘊含深刻的哲學道理,發人深省學國學知禮儀作文作文。胸如大海,容得下人間之風雨、世上煙雲;而笑口常開,笑世上紅塵紛爭,庸人自擾

世事難以避開,可只要心中澄明透亮,行的正坐得端,總能過去。只有“肚”中容得下,才能“笑”得開。

我認爲學好文化、禮儀,多努力、不荒廢,我們才能超越父母口中所謂“別人家的孩子”,才能當一個有素質的人,撇下陋習,爭取變得越來越好!當你的學問多了,整個氣質也不一樣了,正所謂“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吧。

國學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華夏兒女骨骼裏的營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是我們每個我國人的責任!繼承、弘揚傳統優良文化禮儀是我們做人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徜徉在國學經典的海洋中,揚起文明禮儀學習的風帆!學國學,知禮儀,讓我們一起帶着這些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國學的經典9

學校作爲傳承與發展文化的載體,在引導和弘揚先進文化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學校文化建設是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我校結合實際情況,本學期開展了全校性的國學手抄報評比、國學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刻體會到國學經典就是尋民族精神之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尋做人明理之本。

學校自開展了各種國學活動以來,師生風貌發生可很大的變化,語文學科建設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學習着,實踐着,收穫着,快樂着,我們有這樣的體會:

一、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學工作的發展。

各項國學活動不但拓寬了語文教學的時空,而且推動了學校德育工作、校園美化等各項工作的開展,也促進了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的形成,有效地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誦讀活動實現了育人和學校“三風”建設的結合,使教師的思想觀念得到轉變,師生的“精、氣、神”得到提升,使學生的行爲習慣進一步規範,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進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後,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但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開闊了視野,知識面不斷擴大。最後,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誦讀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而且在誦讀中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從學生的一篇篇習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天天在進步。教然後知不足,我們在學習與實踐中,面臨一些問題:

一、教師的國學功底不夠深厚,亟需提高。

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積澱,歷經歲月河流的淘洗依舊光彩奪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我們每一個國學教師對於國學教育的接觸時間不是很長,有限的時間制約了教師的閱讀量,影響了教師的閱讀水平。怎樣通過培訓,通過觀摩學習,提升教師的水平,是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質量的關鍵。

二、關注國學教育的方法。

既然國學經典誦讀已經作爲課程,作爲學生學習的必要內容,那麼相應的教學研究、教學探討就應該伴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加強國學經典誦讀的指導,方法的提煉,經驗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開展活動。

三、國學經典的學習還得不到部分學生尤其是家長們的高度重視,學生雖然學習了經典中的道理,但生活中的某些行爲還是沒有改變,沒有做到言行一致。

所以,我們今後的工作中還要更加努力,進一步加大宣傳的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這項活動。向着“傳播國學知識,提升綜合素質”的目標努力奮進。

一學期的時間匆匆而過,我們在歲月回望中積澱着、豐富着、成長着。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每一個國學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是我們中學語文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路行來,其中的甘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而,我們甘願爲之匍匐,不爲別的,只爲晨光熹微時那傲人的綠意,微風輕撫時那縷縷的馨香。

國學的經典10

《論語》真不愧爲經典,自出世以來,歷朝歷代對其進行註釋的人就從來沒有斷絕過。然而,由於古代並沒有現今這麼發達的傳播體系,註釋《論語》縱使不失爲一種追名逐利的手段,但因此而成名或升官發財的人可謂鳳毛麟角,而且所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恐怕並非自教授于丹、保安譚景偉等這些當代《論語》註釋者所能想像。孔子他老人家在《論語·憲問》裏說,“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何爲“爲己”,何爲“爲人”呢?荀子他老人家在《勸學篇》中進一步發揮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爲禽犢。”原來古代的學者是爲了自我的提升和完善而學習,現今的學者卻只是一門心思地盯着別人的錢袋。爲修身者但求其真,故不以孜孜矻矻、皓首窮經爲苦而樂在其中;爲錢袋者但求其速,故蠅營狗苟、挖空心思以“驚世駭俗”吸引人眼球爲務。

範植桓的《論語》註釋是“爲己之學”還是“爲人之學”呢?讀了新聞中所引用的他註釋《論語》的片段後,筆者想起了讀高中期間遇到了一位工人大叔。那位工人大叔是鄙人父親的同事,喜歡古詩詞,曾經將筆者的一本嶄新的《唐詩鑑賞辭典》翻得變了色,令我心痛不已。由於知道我熱愛文學,他經常將自己絞盡腦汁拼湊出來的古詩抄給我看,希望能從我那裏得到肯定的評價。然而,若誇他寫得好,則違心之言是我不願意說的,若指出他在文學方面尚未入門,則可能對他的狂熱勁兒是一種沉重的打擊,我又於心不忍。因此,我不說好,也不說壞,每次都唯唯諾諾地應付過去了。從範植桓的《論語》註釋與筆者在網上找到的他的其它文章看來,不管是他的文字功底,還是其研究古籍的.入門功夫,即“國小”功底,實在是有限得很,和上面談到的那位工人大叔——如果他也和範植桓一樣地有錢,我相信他同樣也會自己掏錢出版詩集的——在文學上的“造詣”差不了多少。

不管範植桓注《論語》是因爲“偏執狂”心理或出於諸如求名求利之類的動機,筆者覺得都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因爲他畢竟只是一個沒有受到任何正規的學術訓練的普通人。然而,不知武漢大學的這幾位博士生是腦袋進了水,還是錢包被人灌了水,居然和這位“頭重腳輕根底淺”的附庸風雅、不學無術卻自以爲是,除了吹牛外其他什麼都不懂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學術騙子”給攪在一起了,實在不能不令人遺憾呀!既然範植桓聲稱“古今所有《論語》註釋錯了一半,中學語文課本中《論語》註釋全錯”,那麼,他至少要讀完“古今所有《論語》註釋”和全部“中學語文課本中《論語》註釋”才能理直氣壯地這麼說,否則,與信口開河何異?可據他自己所言,他研究《論語》,總共纔不過“短短一年半”——縱使他天賦再高,學術功力再深,要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讀完“古今所有《論語》註釋”,並通過思考和對比,然後“水到渠成”,作出所謂的“正確註釋”,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這是凡有一點學術常識和邏輯推理能力的人都不難推斷出來的,難道堂堂武漢大學的博士們不知道?

國學的經典11

參加國學知識網絡大賽是孫老師提議給我們的,參賽了之後,讓我知道了國學的博大精深。

上上個禮拜,孫老師說讓我們參加國學知識網絡大賽,回到家,我就立刻註冊報名,打開網站,我點擊了我要報名,要註冊名,我左思右想,想到了一個有好記,有清楚的用戶名。:WSCY(我是陳瑤),設置好了用戶名,又要密碼了,我打下了我的生日號碼,在按確定,就ok了。

我按了“我要比賽”,看到題目,我大吃一驚,因爲這些題目所出自的'經典,我根本讀都沒讀過,看都沒看過。我想:“算了,有20分鐘就慢慢猜過去吧!”我一個又一個地寫過去,時間還沒到,我就做完了,提交後出現了分數:25.5,不錯了,我想:一定要好好看國學了!

轉眼間一個星期過去了,我再次參加了比賽,因爲被窩惡補了一宿啊,所以這次的成績還不錯:31!我真心爲,呀!這時,我才知道了國學的博大精深,不好好看根本不配做好一箇中國人。所以,我準備看那些從前我“厭惡”的經典了!

這次這個比賽,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呀!

國學的經典12

我認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對象是國學。文化在整個歷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載體,而歷史又是我們認同這個國家的最核心的東西。

什麼是國學?雖說百年來不斷在討論,但是並沒有大家都認同的說法,因爲這是個新名詞。近百年來,西方文化東漸,產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本土傳統文化之間的差異。最初用新學和舊學、中學和西學這樣不同的名字來區別。後來又提出國學的名詞,其實也就是中學,也可以說是一種舊學,因爲它是國產的。在一段時間內,把中國的文化都加上“國”字,比如說中國的繪畫稱國畫,中國的武術稱國術,中國的戲劇稱國劇,中醫稱國醫。

國學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現代的學科分得很細,有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法律、考古等等。哲學裏面又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美學……但國學應該歸哪一學科呢?國學包括了文、史、哲,政、經、法等許多內容,是個綜合的學科。因此按照現代的學科分類,國學很難作爲單獨的學科確立它的“名分”。我先簡要回顧一下歷史:

國學這個概念剛出來的時候,可以稱之爲國學大師的就是章太炎。他以傳統的國小作爲國學的基礎。國小是中國古代的文字、音韻、訓詁的學問,也就是閱讀古籍基本的方法。從這裏入手,再學經、史、子、集四部,章太炎認爲這就是國學。這樣說有沒有道理?當然有道理。中國文化的傳統,如果我們追根求源,都在這裏。這是比較傳統的說法。梁啓超的思想就更開放一些,他認爲國學應該是中國曆代學術的思想史。後來錢穆傳承了梁啓超的說法。他講的國學講義錄和章太炎先生講的不一樣:錢穆先生主要講國學思想的轉變。到了胡適先生那裏,國學的範圍就更擴大了,他心目中的`國學就是國故學,也就是說一切屬於中國傳統的學問都叫國學。

在那個時代,知名學者對國學的理解就是不同的。還有這些知名學者研究的路線、範圍不一樣,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態度、目的也不一樣。章太炎、梁啓超、錢穆先生研究的目的是弘揚傳統文化,把優秀的成分傳承下來。胡適先生研究國學,他自己講得很清楚,從故紙堆裏刨垃圾,把它們掃除掉。

我覺得給國學定義很難。比如有人認爲國學就是西方的漢學,但中國自己也有研究所謂“漢學”的啊!所以我的理解是:國學就是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把中國所有的學問都叫作國學,那範圍就太大了,應該要把國學的研究範圍限制在傳統文化裏。

儘管這些傳統文化裏有“道”、“器”、“藝”的分別,但是每一種文化裏面都凝聚着這個民族的、地區的、國家的一些最根本的東西。文化凝聚了這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生活樣式、信仰習俗等。一個民族的價值觀、風俗習慣都通過文化傳達出來。而文化又是歷史的載體。我們有着悠久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這個文化抽掉了,大家都不認同,我們哪有歷史?所以,文化在整個歷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載體,而歷史又是我們認同這個國家的最核心的東西。鴉片戰爭前,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很有研究。他研究這段歷史得出一個重要的教訓:“欲滅人之國,必先滅其史。”也就是說,後人不知道他自己的歷史,不知道歷史就不認同這個民族、不瞭解這個國家。

從歷史上看,中國在近代化、現代化的進程中落後了,於是大家就認爲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作怪,把責任推到傳統文化上面去。一個民族失去了自主性,盲目追求別人的東西,最終的結果就是成爲別人的附庸。一味,糊塗的模仿別人,最後的結果只是不但沒學到想學的,還丟掉了本來都丟掉了,同學們,讓我們更好的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吧!

國學的經典13

大家好,我是來自拱宸橋國小五3班的張震宇,雖然,我只完成了兩場測試,但是我也想談談我的心得。

國學大賽主要是考考我們中國小生對知識的認識,要多看看古文,比如;[論語],[弟子規],[中庸]等書。多瞭解些古人的智慧,然後來完成測試。

比賽的時候,我特別的緊張,怕自己做錯,比賽只有20分鐘,時間多的是,可以認真答。開始了,我一邊看題目,一邊思考着前面所看書的內容,一題一題的做下去,我很緊張,額頭上冒汗,由於過度緊,手一抖,答錯了,我趕快改掉,比賽還有15分鐘,我還有一大堆題目,我慢慢的回想着,終於做完了,一查分數,不錯嘛,35.5分。對於我來說已經不錯了,在此,我要告訴大家,不要害怕,相信自己,慢慢的回想,總會做光的,分數也會很高的,神馬都是浮雲。

國學大賽這次活動,開展的非常成功,即學習了知識,瞭解了古文,還認識到了自己真實的'實力,鼓勵自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爲一個品德兼優的好學生,以上就是我的心得,請大家支持,謝謝。

國學的經典14

茶藝是我國在全世界最早擁有的一項學問。它,富有香氣;它,富有文化;它,富有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是國之文學。

在冬令營的幾天中,我們跟着老師學到了許多關於茶的`知識,讓我們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性情,增長了知識,收穫頗豐。

在第一節課,老師先講了茶的基本知識:先是茶分六大種,有紅茶、黃茶、綠茶、白茶、黑茶與烏龍茶。再是茶的吸味性很強,不能和有異味的東西放在一起,不然異味會代替茶香。然後是茶的四個禮:鞠躬禮,分九十度鞠躬、六十度鞠躬與三十度鞠躬;伸手禮,右手五指自然相併,手從胸部伸出,示意客人用茶;點頭禮,如果客人正在說話,可以點頭示意客人用茶;扣手禮,兩指相併在桌子上扣一下,寓意對主人倒茶的感謝。最後是倒茶鳳凰三點頭,寓意三點:對來賓的尊重、衝出茶香、看到茶在杯中上下翻飛。最後,老師講了綠茶泡法:在玻璃杯裏,用八十五度水泡,使用中投法,綠茶一泡是精華。

第二節老師先講了烏龍茶泡法:在紫砂壺裏,用一百度水,烏龍一泡養茶壺,二泡喝茶,三泡四泡是精華。又講了紫砂壺一生都只能泡一種茶,以養茶壺。最後倒清水也有清香。

茶,是我國獨有的精神文化,是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我愛茶!

國學的經典15

1、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弟子規》

譯文: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爲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

2、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 《弟子規》

譯文: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3、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份 下稱家 《弟子規》

譯文: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纔是持家之道。

4、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弟子規》

譯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爲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猶豫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5、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爲偷 《弟子規》

譯文:借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徵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的行爲。

6、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眥 《弟子規》

譯文:當你有能力可以服務衆人的時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捨不得付出。如果別人有能力,不能輕視,更不能妒忌。

7、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弟子規》

譯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羣、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8、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爲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0、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11、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策》

譯文:指在一個陷阱的環境裏,不要過於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文: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

13、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14、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

譯文: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15、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

譯文:不停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恆,再多的困難也能克服。

1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

譯文: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更深,比喻後生晚輩通過學習和積累,學習超過前輩。

17、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後漢書》

譯文: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要被打開。

1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譯文:靠着硃砂的變紅,靠着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19、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書》

譯文:從竹管的小孔裏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20、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禮記》

譯文:心不在那裏,看什麼也看不見,聽什麼也聽不到,吃什麼也吃不出滋味。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注。

21、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清《增廣賢文》

譯文:路途遙遠,纔可以知道馬的力氣的大小;經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纔可識別人心的善惡好歹。

22、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 《論語》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爲重要。”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夥伴。”

標籤:國學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