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經典故事精品【18篇】

國學1.02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典故吧,典故在傳達表現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生的聯想,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經典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經典故事精品【18篇】

國學經典故事1

一箭雙鵰的故事

長孫晟:字季晟,小字鵝王 。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北魏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長孫兕第三子 。長孫晟在同突厥交往的20餘年中,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但憑其出衆的謀略,爲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朝北境安寧、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

【漢 字】一箭雙鵰

【拼 音】yī jiàn shuāng diāo

【釋 義】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出 處】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錄》

【近義詞】一石二鳥 一矢雙穿 兩全其美一舉兩得

【反義詞】一事無成 勞民傷財 事倍功半 殺雞取卵

【造 句】星期天我們去河邊釣魚,河裏的魚搶着吃蝦苗,我趁機把魚杆一拉,一箭雙鵰——釣上了兩條魚。

成語背景

北周的皇帝爲了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國王攝圖。爲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

突厥國王攝圖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突厥國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彩。

從此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着自己一塊兒去打獵。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擡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

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隻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準兩隻厥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隻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國學經典故事2

戰國時期,趙國的文臣藺(Lìn)相如,因在“完璧歸趙”和“澠(miǎn)池會”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挫敗了強大的秦國的陰謀,衛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被封爲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對人說:“我做了多年的趙國大將,攻城野戰,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藺相如只靠動動嘴皮子,一下子職位比我還高。我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聽到後,不與廉頗計較,多方迴避和廉頗見面,當他帶着隨從外出,望見廉頗的車馬,老遠他就叫車伕繞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爲這樣做是很羞恥的,藺相如卻笑着問:“你們說,與秦王相比,廉將軍威風大,還是秦王威風大?”“當然是秦王囉!”“可不是!”藺相如接着解釋:“秦王那麼威風,我都敢當廷叱責他,我儘管愚笨,難道就獨獨害怕廉頗將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還不是因爲有我和廉頗兩人在,如果我和廉頗鬧起矛盾,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那時秦國就會乘虛而入。國家要緊吶,個人受點委屈有什麼關係!我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安危和利益擺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怨拋到後面。”

廉頗聽到相如的這番話,非常慚愧。他脫光上衣,裸露着身子,揹着荊條,到相如府上公開請罪,希望相如能用荊條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認錯、賠禮道歉的誠意。藺相如一見廉頗這樣,趕緊以禮相揖(yī)。從此兩人結爲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這就是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他們雙方都做到識大體、顧大局,爲國家的利益,拋開個人的恩怨,團結合作,使虎視眈眈的秦國很長時間不敢貿然舉兵侵犯。

國學經典故事3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

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裏,要把他送到深山裏扔掉。

孫元覺拉着父親,跪着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

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

父親問什麼要求,他說:“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

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幹什麼?”

“因爲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

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

父親想想,就沒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

故事點評:《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過失,性格難以溝通,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還是應以婉轉的語氣勸說他終止不良行爲,但不能語言犀利、態度不好。

國學經典故事4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遊俠”。

國學經典故事5

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連住處的選擇都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兒子成長的環境。原先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裏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遊戲。孟母看到環境對孩子影響不好,便遷居到一個鬧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時就模仿起商販叫賣一類的'事來。孟母說這也不是孩子應住的地方,於是又遷居到學校附近。從此孟子模仿學校裏的禮儀等課程。孟母說這纔是教育孩子的好環境,於是定居下來。這就是成爲千古美談的“孟母三遷”。

國學經典故事6

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爲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動物界中的母與子,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人類爲了貪慾卻捕捉動物,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國學經典故事7

從前,有個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見山下田裏大人們正在辛勤地勞動,就想撒個謊,逗逗樂。他衝着山下大喊:“狼來啦!狼來啦!”田裏的人聽到喊聲,立即舉着鐵鍬,扛着鋤頭,緊張地奔上山來,累得氣喘噓噓。那個小孩卻高興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們都上當啦!”大人們生氣地走下山去。過兩天,大人們正在種田,又聽見山上有人喊“狼來啦!狼來啦!”大人們拿起農具飛快地奔上山,原來又是那個孩子撒謊,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們又上當啦!”大人們氣壞了。又過幾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時,真的來了一隻狼,他嚇得拼命喊:“狼來啦!狼來啦!”農田裏的.大人都說:“準是那個孩子又在騙我們,別理他!”結果那個小孩被狼吃掉了,因爲他老撒謊,別人對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結果吃虧的還是他自己。所以說“狼沒來,勿相欺”,千萬不要說謊。

國學經典故事8

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四川讀書,不肯用功,中途棄學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鐵杵(chǔ)在石頭上不停地使勁磨。李白不解地問:“你磨鐵棒幹什麼用?”老婆婆說:“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這情景使李白很感動,他想:“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麼頑強的毅力呀!學習不也正需要這種精神嗎?”於是,他回到學館,刻苦學習,終於成爲很有成就的人。諺語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出自這個故事。

國學經典故事9

孟子上學後,有一天還沒到放學時候就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織機上沒織完的布割斷了。割斷的`布,散成一堆線頭。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說:“你廢棄學業就像我割斷織機上的布,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孟子受到很大震動,從此成年累月努力學習,從不中斷,從不鬆懈,終於成爲大學問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緊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鑑。學校教師乃至全社會都應重視兒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壯成長?

國學經典故事10

管仲和鮑(Bào)叔牙交誼的故事成爲千古美談。他倆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自幼結交,互相瞭解,彼此知心。長大後兩人分屬於齊國互相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鮑叔牙擁戴的齊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鮑叔牙成爲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糾失敗,被逼自殺,管仲成了俘虜。齊桓公準備將管仲處死,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的才能遠遠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非重用他不可。”齊桓公接受鮑叔牙的舉薦,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心甘情願居於其下,成爲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佐齊桓公長達40餘年。齊桓公用了管仲的謀略,很快成爲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鮑之交被稱爲金蘭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屬,代表堅固;蘭,指蘭花,代表美好。金蘭,形容交情的信誠。金蘭契比喻意氣相投、信誠深厚的友誼。

國學經典故事11

宋太宗雖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創業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樸,也很體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溫暖的屋子裏還覺得冷。他想:“天氣這麼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於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說:“現在這麼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裏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開封府尹聽後,立刻帶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於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國學經典故事12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hé)閭(lǘ)。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說也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爲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爲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着長戟(jǐ)。隊伍站好後,孫武命搬出鐵鉞(yuè)(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誡。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衆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又將剛纔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衆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爲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爲隊長。自此以後,衆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國學經典故事13

孔融(153-208)是東漢末年魯縣(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文學上很有成就,被列爲“建安七子”之一。他從小聰慧敏捷,很有教養,在7個弟兄中他數老六,與兄弟相處,處處謙讓,4歲時有一天,兄弟們一起吃一盤梨,哥哥讓他先拿,他只拿一個最小的。父母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父母又問:“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國學經典故事14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於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小心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爲王者師。後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後你會見我於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爲《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爲一個深明韜(tāo)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十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十三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後人虛構,但他讚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

成語“孺子可教”,後來常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授給他。

國學經典故事15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爲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爲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爲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鬥,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爲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爲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爲至交。

後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國學經典故事16

管寧(158-241)是三國時魏國隱士,曾經與朋友華歆(xīn)同在菜園鋤地,他們看到地裏有片金子,管寧就像看到瓦石一樣,毫不動心,照樣揮鋤,而華歆把金子拾起來後又扔下。他們兩人坐在同一張墊席上讀書,有大官的車轎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埋頭讀書,而華歆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從這兩件事管寧感到華歆還不能淡泊金錢和權位,有貪財之心,有羨慕富貴榮華之意,與自己志趣不同,於是同華歆割席分坐,拒絕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連在一起的坐席割斷就表示絕交。管寧“割席”、“拒華歆”被當作交友之道的美談,他的'態度或許過於嚴厲,但他重視朋友的品行和志向這一原則是可以借鑑的。

國學經典故事17

漢朝人匡衡少年時勤奮好學,可是家中貧困,夜讀無燈。鄰居家每晚都點燭,但燭光照不到他家中,於是匡衡就在牆上鑿了個洞,使鄰家的燭光照入,藉以讀書。由於他刻苦攻讀,後來終於成爲西漢有名的經學家

孫康、顧歡、祖瑩、匡衡他們讀書的客觀條件極端困難,但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盡力去創造條件,堅持學習。如今我們學習條件與他們相比是何其優越,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讀書學習呢?

國學經典故事18

母熊護子法

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經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爲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智慧小語】動物界中的母與子,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人類爲了貪慾捕殺動物,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標籤:國學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