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

國學2.8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國古代人民是如何孝親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奮好學的故事。它不只有一個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說涌泉躍鯉、孟宗泣竹、孔融讓梨、溫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涌泉躍鯉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姜詩的孝子,侍奉母親十分周到。姜詩的媳婦龐氏,對婆母更是孝順。婆母非常愛喝江水,龐氏便不怕路途遙遠,到江邊挑江水回來給婆母喝。母親特別喜歡吃切細的魚肉,姜詩夫婦便把魚精心製作後讓母親吃,並且每次都要請鄰居的母親來作陪。有一天,在他們住的屋子旁邊,忽然噴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樣,泉水中每天還蹦出兩尾鯉魚,姜詩夫婦正好可以取來供母親食用。人們都說是姜詩夫婦的孝心感動了上蒼,纔出現了“涌泉躍鯉”。

孟宗泣竹講的是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和後孃一起生活。後孃經常打罵他,鄰居都爲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卻說:“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後孃突然病了,什麼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問:“娘,你想吃什麼?”後孃說:“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來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到處找,可就是找不到筍。他急得哭,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聽到一種聲音,原來孟宗的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筍挖出來,回家做了一鍋鮮美的竹筍湯,後孃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爲孟宗的後孃對他那麼壞,而孟宗卻還那麼孝親他後孃,真是個孝子!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2

記得有位名人這樣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進行交流。我愛讀書,讀各式各樣的書,比如《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但給我感受最深地是爸爸最近給我買的新書《弟子規》。

那天,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那精緻的封面吸引住了。我愛不釋手地翻開看了起來。爸爸告訴我說:“這是中華傳統教育的一本經典好書,好好讀讀吧,你會有很大收穫的`。要不咱們一塊兒學吧。”我們從總序的“弟子規,聖人訓”一直到“有餘力,則學文”,又從“父母呼,應勿緩”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

爸爸一邊和我朗讀,一邊給我講解。爸爸說,有些古代的思想現在可能已經不適合了,我們就把好的有用的記下來。“首孝悌,次謹信”教會我們從小要懂得孝敬父母,關愛同學,同時要做一個誠實守紀律、有愛心懂禮貌的好孩子。“居有常,業無變”告訴我們,作爲一名國小生從小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早睡早起,平時做事要有一定的規矩,還要有恆心,堅持把每件事做好,這也是對爸爸媽媽和老師最好的回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說我們讀書要心、眼、口 都要一起專心在書上,只有認真去領會,纔能有所收穫,才能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我和爸爸每天晚上都要堅持讀一段,直到能夠領會詩意,後來媽媽也被我們感染了,被“俘虜”了,加入了進來。我們仨時而齊聲朗誦,時而互相提問,在不知不覺中感受着讀書的快樂,在快樂中共同成長。

我愛書,書也愛我,我們成了要好的夥伴。讀書,自有一分樂趣在其中,一分辛苦自有一分收穫。讓更多的小朋友加入到讀書的隊伍中來吧,誦讀經典,共同成長吧!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3

學齡前,我和其他小朋友們就一起誦讀過《弟子規》很長一段時間,那時候的我是“多了記性,少了悟性”:我雖然把它全背完,但是卻並不知其義。媽媽告訴我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的,《弟子規》就是這樣一個載體。

上了國小,我又開始重讀《弟子規》,我漸漸感悟了它的涵義,真是受益匪淺。媽媽說現在的我是“多了悟性,少了記性”:從書中讓我知道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文化,傳統美德也需要我們傳承。

《弟子規》不僅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還是我人生的啓蒙老師。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鞭策自己的行爲準則有了尺度、增進了自己爲人處世能力。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它還教了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使我成爲有用之才。

讀《弟子規》的同時,我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品位,這纔會贏得別人的'賞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誦讀《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爲呢?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4

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接觸過弟子規,那時候只是老師讓背一背,而沒有深刻的理解。近些天,我看了傳統教育,對弟子規又有了性的理解與體會。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於人在社會中爲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對弟子規的總述。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爲先,行孝是爲人子的本分。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感恩我們的父母,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出則悌,是聖賢教導我們,要友愛兄弟姐妹,多照顧幫助兄弟姐妹,對長輩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愛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相處的人。泛愛衆,其實就是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爲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弟子規》,使我感觸很深,樹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觀,明確了做人的本份。在生活中孝敬友愛、慎言慎行、誠信仁愛,並身體力行,加強自己的道德素質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