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師道》讀書心得

觀後感2.9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師道》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師道》讀書心得

《師道》讀書心得1

作爲一名新教師,我踏上這三尺講臺剛剛兩年,這段時間中,我經歷了很多,學習到了很多,當然,心中的疑惑和問題也與日俱增,爲了解決這些疑惑,我利用暑假時間閱讀了馬朝宏老師主編的《師道:爲師亦有道》一書。

教育的希望在於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書中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它讓我了明白教師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身爲教師的責任所在。

爲師有道,而道在何方呢?閱讀着一篇篇立足教師成長,薈萃着一線教師智慧的精彩評論和教學隨筆,這些無疑是最鮮活、最具有生命力的,它們見證着老師們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裏行間,充滿着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這些熱切地呼喊與深深地憂患背後,緊緊勾連着孩子們的未來,乃至中國的未來。

通過這本書,我前所未有地仔細審視着教育本真,解讀着教師的生命狀態,分享着衆多知名教師的成長策略,這些都使我更加明晰作爲一名教師的立場,。

書中,一篇以“炫耀自己,還是“以生爲本””爲主要內容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近年來,我們二七區提出的“多彩教育”理念已經在貫徹實施中深入人心,這個問題在新課改理念下的重要意義已不需質疑。然而,如何組織,如何有效地讓孩子在舞臺上展示自己卻是我們一線教師最關注的。

實際上,大部分老師理念都達到了,可是實際操作卻沒有跟上,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給學生舞臺展示,就是給了學生舞臺,卻覺得學生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更多時候,甚至認爲不如自己“教”,學生聽這樣的傳統學習模式效果來得好。

然而,我們很多一線教師會發現:無論上課時你講的多麼激情澎湃,信心滿滿地以爲學生們應該掌握得不錯,殊不知沒過多久再一問,學生基本上學了多少就忘記了多少,根本沒有記到腦子裏去。我還記得在美國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中有這樣一句標語:“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少年兒童學習的`最佳模式——只有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在腦海中留下最深刻、最真實的印象,這也是爲什麼往往年輕教師的教學成績要好於老教師的原因:因爲沒有經驗,我們更願意嘗試多樣的教學方法,更願意爲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我們眼中學生在舞臺上的表現總是成功的,我們會給與學生更真誠的讚賞。因此,我們更需要以孩子的眼睛去看,用童真的心去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啊,爲學生提供更適合的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掌握知識。

以上的種種思考,又使我回到教育的目的上來: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教育當做生活,開啓孩子智慧,健全孩子人格,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進而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那麼,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又怎麼可能享受不到生命的意義,成長的快樂呢!

《師道》讀書心得2

屋檐水,一點一滴,滴穿沿階石;羲之習字,年年歲歲,墨染洗硯池。陶行知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讀《師道》一書,觀此言,只覺三個“天天”,發人深省;再觀此言,更覺大小不論,“天天”不易,所以我從不呆望“大創造”從天而降,而是學以“坦白之心”觀“點滴的創造”。 

何爲“坦白之心”?我以爲對於教師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懷坦白,誠摯可親,一視同仁。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對火眼金睛,具備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創造的本事;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個廣大的溫暖懷抱,獲得了能把所有取得點滴進步的孩子納入懷中給予溫暖的能力;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雙有力的手,能把孩子託舉得更高,遠離那片名爲不自信的荊棘地。

上學期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班裏小朋友們寫的“詩歌”設計海報。尤記一開始我動員孩子們寫詩的時候,這些“大作”還只是幾張可憐的小紙片,攥在幾個平時的“積極分子”的手裏,到了下課,這幾個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領頭的來一句“老師,這是我們自己寫的`詩,想給您看看。”話還沒說完,孩子們把紙往我講臺上一拍,一溜煙全跑了,讓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這些皺巴巴的小紙片一張張撫平,疊起來,帶回辦公室。看着這寥寥幾張紙片,我內心有些泄氣,我本以爲我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找了不少同齡孩子有趣的詩歌,舉辦“兒童詩鑑賞會”,孩子們應該會積極性很高,這些小紙片卻怎麼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沒想到的是,一張張看下來,紙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們字一筆一劃寫得認真,寫的小詩也基本都具備了現代詩的“範”。想了想,我準備給這些積極勇敢的孩子準備一份小禮物。我把這些文字錄入到電腦,配上應景的插圖,做成手賬的形式,再打印出來,一張張精美的詩歌海報便完成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小禮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興趣,隨着我一次次的動員,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紙片”,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寫詩的陣營。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我慶幸我在最後沒丟下一顆“坦白之心”,若我因爲孩子們交上來的“小紙片”不符合我預期所想,疑心是孩子們敷衍我才上交的,棄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饋,豈不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殘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負了孩子的創造。小紙片也好,精美詩集也罷,若帶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創造;孩子的點滴創造也好,大創造也罷,都是作爲一個老師應該去一一發現,一一挖掘的寶貴財富。梁啓超說“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是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以坦白之心觀點滴創造,喚起孩子趣味,守護孩子趣味。

標籤: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