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朱熹觀書有感精彩

觀後感2.56W

看完某一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朱熹觀書有感精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朱熹觀書有感精彩

朱熹觀書有感精彩1

朱熹《觀書有感》是一首說理詩。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風景之作,實際上說的是讀書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這首詩包含着雋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於啓發而又歷久常新,寄託着詩人對讀書人的殷切希望。讀書需要求異求新,詩作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讀書,不斷從讀書中汲取新的營養纔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學生在讀書時要克服浮躁情緒,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清澈如池水。源頭活水不斷,池水才能清澈見底映照出藍天雲影,人只有經常開卷閱讀才能滋潤心靈煥發神采。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着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以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學習,要堅持開卷不斷汲取新知,纔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詩的寓意多麼深刻!

詩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達了一種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悅的讀書感受。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所領悟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愉悅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人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表面是寫水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才“清如許”,實則預示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認真讀書,不斷求新求異,不斷獲取新知,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

朱熹觀書有感精彩2

近讀朱熹的一組詩作《觀書有感》,其中一首是這樣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文字平實,寫的是門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讀書之餘,偶一擡頭,見塘水宜人,波盪影搖,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這組詩的總體,我們便會發現作者隱含在詩中的深意。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撇開功過不談,他不失爲一個大學問家。而這首詩,恰是關於如何“治學”的。在詩中,我們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層喻意是:好的書是一個人思想的源頭活水。一個人的思想要豐富、深刻、明晰,必須博覽羣書。作者彷彿面對着一本好書,在驚喜地讚歎:這就是我的源頭活水呀!腦海中一片開朗,浮想聯翩,真所謂“天光雲影共徘徊”了。

的確,讀一本好書,不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個人發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馬克思爲寫作《資本論》,天天到圖書館研讀大量著作,終於有了震古爍今的發現,但這種打破舊思想桎梏的嶄新論斷,如果沒有對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又怎麼能建立起來呢?讀書,學習,批判,然後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試想,一個人如果不讀書,怎麼可能具有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見!越是博覽羣書——當然要在有自己批評借鑑的基礎上——才越能成其學業。諺語云“厚積薄發”,唯有“積”之深厚,方得“發”之噴薄。細吟全詩,我們還能發現作者的寓意並不止於此。作爲一個著述家,朱熹當然會很注意古人的寫作中可取的方法、長處。“半畝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可以理解爲靈活的思路,發展、更新思想,來源於社會生活這股“活水”。許多同學常感到作文時筆頭艱澀,無物可言。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纔能有文章。什麼叫“有了生活”呢?我們每個人不都在“生活”着嗎?如果把這裏的生活仍理解爲日常瑣事就錯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對生活進行觀察、化驗、思考,而後有所得。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這“所得”,再經過你的大腦的加工,就充實了你的文章。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注意周圍的事物,以其作爲寫作的“源頭活水”。從廣義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而要想學有所長,必須時時注意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這學問,也便如一個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新水注入,能明澈如鏡;若是斷了源頭活水,便會發臭了。

生活,便是我們最重要的源頭活水。如果我們既能不倦地從書本中汲取養料,又注意在生活中不斷擴大學識,“源頭活水”定會匯成“不盡長江”滾滾注入“浩瀚大海”。這首短短的小詩中孕蓄的哲理是多麼富有啓迪呵!

朱熹觀書有感精彩3

昨夜江水暴漲,大船像羽毛一樣輕飄在水上。往日無水,前拉後推,費力勞神,怎麼也拽不動,今天大水一來無需人力船順着水漂來漂去行走自如。

從這首詩可以體會出時機的重要性,順勢而爲毫不費力且效果良好;相反地,逆勢而行費力不說,而且往往勞而無功,窮忙活。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還有一句相反的話:英雄造時勢。但是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扛不住大勢,所謂“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只能順勢而爲。就像20xx-2010年期間,如果投資房地產,肯定是暴利,身價過億不難;而如果在20xx年才進入房地產,想複製前十年的`輝煌很難,能不賠錢就不錯了。差別在哪兒呢?形勢變了,個人在形勢面前是渺小的。

評書、歷史演義小說中說客遊說一個人的時候常說“識時務者爲俊傑”,通常只有俊傑才能做到先知先覺,從微細的徵兆看出事物發展的趨勢。

能夠看到趨勢並做到因時而變的不是一般人,《楚辭漁父》中有如下文字: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只有聖人才能做到“與世推移”,順勢而作,不管滄浪的水清還是濁,都可以充分利用。

歷史上很多的君子、隱士,因爲做不到或不屑“與世推移”,總是被小人鬥垮或被排擠,導致幾千年來總是治少亂多,生靈塗炭,難怪張養浩會感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君子不作爲的寫照。

朱熹觀書有感精彩4

這是朱熹對讀書感悟的一首詩歌。朱熹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家,認爲“理”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並提出追求“理”的方法爲“格物致知”。這首詩寫作者在讀書中心情舒暢,突有感悟,思緒紛揚,於是執筆而抒。

首聯:半畝見方的池塘像鏡子一樣清澈明淨,描繪了精密,清雅的景色,“半畝”形容池塘的面積小,同時又因書是方形的,所以,將書比作“半畝方塘”又是增添了詞彙的能指性,豐富文章內容,活躍表達方式。《木蘭詩》中言:“明星盈盈,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此乃“一鑑開”的生動形象的映襯。“開”是單音節動詞,椅子盡顯靈動,清亮之韻。

頷聯:天空的光色同舒雲的倩影在塘中一共同徘徊,渲染了寧靜,幽淳的圖景。“天光”是靜景,“雲影”是動景,以此凸顯“動靜結合”,欲動還靜,欲靜還動的風雅,表達作者歡一愉,舒暢之情,與《禮記》中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情形頗爲相似,在靜態的學習,積聚深厚功底的同時,不斷練筆,交流,實踐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潑,獨到,深刻。

頸聯:“敢問這水渠何爲清澈到如此地步?以設問的形式抒發作者的感嘆、驚訝以及讚美,同時也讓作者身臨其境,感觸並思考着水泉如此澄澈透清的原因,使讀者的情思融入文章,引起共鳴。

尾聯:只因爲他的'源頭有活水流動。誰的活潑,空靈的性情在此點名,古語中:“流水不腐,戶樞不蝕”活水源源不斷的涌流,洗去塵埃,洗掉譁然,濯滌污塵,在讀書中獲取知識更是這樣。從而使人頓悟,並昇華意境。

朱熹被稱作“理”家的宗師,整首詩充盈着淡雅的節奏和氣韻,感情細膩,溫婉,聲調,色彩,藝術風格清新且富含哲理,這便是此詩的妙處。